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意义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 • (1)生产力的发展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必 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 A 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使社会对具有世俗工商 业知识的人才具有日益强烈的需求,由此而调动起了人 们的求知欲望。 – B 市民阶层渴望摆脱教会束缚,希望自治、参政,以使工 商业有比较顺畅的发展,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社会知识。
– 漫长的1000多年的发展,到12、13世纪时,整个欧洲 仅有大学12所。

中世纪早期教育内容偏颇。仅以神学为主体。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经院哲学分化: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A 唯实论,唯心主义派别,其代表人是 安瑟伦。 鼓吹:具体事物是概念的外在表现,概念是先于事 物而存在,个别事物不过是由概念派生出来的个 别情形,偶然现象。 • B 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代表人 洛色林 他认为:概念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它使人 心灵中的主观的东西;事物是单独存在的,事物 先于概念而存在。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2、各类学校介绍:
(1)教区学校:
• 设立在教区的初等学校,学生多为农民的子弟, 学校实行收费。教师为牧师或教堂中的下级人员 。 • 用拉丁文给孩子教授神学、朗读圣书、学习写字 、唱赞美诗,只有极少数教区学校教孩子计算。
• 学校多设在牧师的家中或教堂的门房中。学习时 间短、学习时间不固定;尽管收费,但是组织得 最不好的学校。
(2)僧院学校:
性质:
最初是培养“圣童”
的学校,儿童全部住在僧院; 后来渐渐分为内学和外学两部,内学训练住校生, 外学训练走读生。
教师:
多是一些有相当造诣的、爱好教育的僧侣,他们
只担任学校教育工作,任专职神学教师。
学校制度: 学校设备比教区学校要好得多,有抄书室和图书馆。学习
没有固定期限,一般招收8到16岁(或20岁)的青少年。这 种学校是不收费的。
(四)骑士教育及其实质
• 骑士:身披甲胄、跟敌人单枪匹马格斗的 武士。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即是骑士教 育。 • 骑士教育的实质: 骑士教育是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 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
骑士教育的历程
(1)0—7岁,家庭教育。 母亲对孩子进行宗教、道德教育,同时进行身 体锻炼。 (2)7—14岁,礼法教育。
• 发展:
– 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个别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后逐 渐波及整个欧洲。在13—14世纪,意大利有18所,法国16 所,西班牙葡萄牙15所。
– 自制性大学的发展对教会垄断教育产生了威胁与冲击,所 以,为了维持其在西欧的文教垄断地位,教会除了用团体 或个人收买的手段来控制自治大学,还进一步开办教会大 学,重新垄断已脱离教会影响的科学知识。

管理体制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教学方式采用流动教学法。
– 由于学生和教师没有国籍的限制,故游学风气 极盛。

教育内容不稳定,带有极大的适应性。
– 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课程。一般有医学、算学 、神学、法律四科; – 文士“七艺”是其基础课。
3、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2)僧院学校:
学习内容: • 学生学习读、写、唱歌、宗教课; • 学习浅近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前三艺 ); • 较深的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种科目 (后四艺)。 • 三艺加四艺成为七种自由艺术。“七艺” 成为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主要科目。 • 宗教科处于王冠地位。
(3)大教堂学校(主教学校)
第四章 中世纪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1、中世纪西欧的教育特征 2、中世纪的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一、中世纪欧洲历史概述
•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 洲进入到封建时代。期间分为三个时期: (一)5—11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二)11—14世纪,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时期; (三)14—17世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瓦解时期。 • 14世纪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趋于解体 ,史称文艺复兴时期。 • 5—14世纪也史称为“中世纪” • 本节主要介绍 5—14 世纪的教育情况。主要包括西 欧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情况。
3、作用和意义
(1)城市学校代表着城市新兴工商阶级的利 益和要求,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城市学校的开办,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 育的垄断权,使教育得以日渐普及和发展 。
四、中世纪教育的基本特点

• •
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和阶段性
– 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决定了其教育必然具有等级性。
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垄断教育) 教育发展极为缓慢,但并非停滞不前。
• 教育内容是“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 、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吟诗。 • 还要学习宗教和上流社会的接人待物,懂 得上流社会的礼仪和仪表风度。
总括:
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蹄声构 成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主旋律。
三、西欧中世纪晚期的教育 (11—14世纪)
(一)时代背景:
10—11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使其逐渐从完全封闭 的自然经济和文化教育的“黑暗时代”中走出 。出现城市和城市市民。 城市贵族:富有的手工业作坊主、房产主、银行 家、高利贷者和富商等 城市平民:帮工、学徒、破产的手工业者等。 11—13世纪间,城市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矛盾极为深 刻,城市开展了反抗封建主剥削、束缚和争取 自治的斗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2、城市学校的特点
(1)学校归市政机关管理。市政机关供给一部分经 费,任命校长和教师。由城市中贵族市民代表组 成领导集团。 (2)经济来源:校舍和经费由行会资助,教师工资 学费承担。 (3)教育内容:本民族语言(利于文化普及)、计 算和具体行业知识(便于实用)、神学、拉丁语 (国际外交和大规模商业买卖所需)。
• • • • 设在教会中心的大教堂所在地。 其目的在培养高级僧侣。 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此外学习七艺。 有些大教堂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教会大学。
3、教会学校的特征
(1)具有强烈的宗教目的 (2)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的个别教学 “但信勿问” (3)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残酷、甚至致残。 注重体罚。主张“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4)与此相联系,教学中反对体育和美育。
高一级的封建领主家庭中接受礼仪教育和最初的武士训练。 • 陪同主妇接人待物,学取上流社会的习惯、礼貌和姿态。 • 由领主委托人教授孩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角力。 • 还要学习吟诗、唱歌、弹奏乐器
骑士教育的历程
(3)14—21岁,骑士教育。 开始做封建领主伺从,学习武艺,并 随封建主出征和狩猎。 年满21岁时,可受任骑士。
二、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状况 (5—11世纪)
(一)中世纪早期的社会状况
封建国家的形成:
日尔曼人——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843年分裂—— 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幻灯片 5 • 日尔曼人的另一分支——昂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建立小国,即英国;
社会关系:
西欧的封建社会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作为土地占有者的统治阶级 有两部分,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 • 世俗封建主:国王是最高封建主—公—侯—伯—子—男爵—骑士 • 教会封建主:教皇最高首领—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教父—修士(女) • 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意识形态:
• 在西欧封建社会,教会是政治、经济的统治势力 ,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居于统治地位。 • 按照恩格斯的解释: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野蛮状态发展而来,它丢 弃了一切旧有的文明,从没落的古代世界继承下 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缺不全而且失 掉文明的城市。”
• 僧侣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基督教成为西 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神学思想统治了整个思 想界。
(三)城市学校
• 1、城市学校的产生 • 城市学校是由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合并而成的 。 • 行会学校是由手工业者联合会创办的,是一种艺 徒教育。 • 基尔特学校是由商人联合会创办的。 • 两类学校应需而生,故学校注重本民族的语言和 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知识和业务知识,为 本行业培养人才。后两种学校合并为城市学校。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大学的自治性日渐减弱, 最终改变。
3、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 – – – 推动了当时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出现也影响到一 般教育的普及。 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学生流动) 蔑视教皇权威,减弱了教会对文教的垄断力。

在一定意义上,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思想条件和人才条 件。 • 辩论风气和崇尚理性思潮为文艺复兴作了思想准备。 • 但丁(Dante)、马丁˙路德、伽利略、哥白尼、牛顿、 培根等都是由中世纪大学培养而成。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大学与教会无关。
– 设立之初,大学由学者和热心学术的市民设立,也就 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设立,完全与教会无关。这与教 会学校完全不同。 欧洲自古有崇理性、重学术的传统。而经院哲学提倡 新柏拉图主义,以理性阐述基督教义,注重讲学论道 。等到大学发达,教皇主教多出于大学之门,法、医 等高等从业人员自不待言,因此,大学享有尊崇的地 位,在社会上和政治上享有特权。 有人称其为中世纪晚期爱护教育的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