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1、社会背景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
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
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
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
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
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3)政体: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专政。
2、学校类型1)教会学校①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基于修道院修行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教会学校。
最初僧院只是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书写方面的简单训练,为终身修道作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专门培养僧侣子弟的僧院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分为内学和外学。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意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 2.世俗生活的需要(如疾病防治等的需要); 3.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二、早期的大学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十一世纪中期)。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 巴黎大学(神学) (12世纪) 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 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 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 (重点) (一)修道院学校:
创始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重点) 教师:教士 学生:修道院学校学生分为“内学”、和“外学” 教育内容: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 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12世纪英国牛津大学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贸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敬畏和信仰上帝。 人具有原罪 对儿童应该约束和体罚 神学是最高的学问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8世纪后)
一、宫廷学校:(起于查里曼大帝)以“七艺”为主 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二、骑士教育: (重点) (一)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盛行于11-12世纪。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精神和能力。 (三)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①家庭教育(出生到 7、8岁)②礼文教育(7至14、15岁,教育重点在 礼仪和文艺)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 岁,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夏、商和西周的教育(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可做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六书2、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_________原则。
第三节“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填空、名词解释)1、墨子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七节《学记》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学记》来源于_____________一书。
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三大文教政策2、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第五节王充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产生(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韩愈的教育思想(可作填空、名词、简答)1、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提出“________ ”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填空、简答)1、简述宋出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书院(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简述朱子读书法2、存天理、灭人欲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腐败(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教条化(只需作一般了解)1、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______。
01839 中外教育史(高纲1830)

高纲1830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8062中外教育史南京师范大学编(202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外教育史》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段)课程中必修、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历史学和教育学相交叉的学科,因而在学习时,要求自学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了解中外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二是要求自学者能够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对教育史实进行分析批判的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外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史实,重要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张,从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并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诸种教育起源说,并掌握远古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夏、商、西周官学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掌握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制度的异同;了解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学习内容】第一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学校(一)苏美尔人的学校(二)古巴比伦的学校教育二、古埃及的学校(一)宫廷学校(二)寺庙学校(三)文士学校三、古印度的学校(一)婆罗门教的教育1.家庭教育2.古儒学校(二)佛教的寺院教育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学校的萌芽: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学校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商朝的学校教育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西周的学校教育(一)西周社会概况(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学(1)小学(2)大学2、乡学(三)西周学校的教师(四)六艺教育1、人文教育传统与六艺的起源2、西周的六艺教育1.礼、乐2.射、御3.书、数第三节古希腊时期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二、雅典的教育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共和政体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小学教育(二)中学教育(三)高等教育二、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考核知识点】(一)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及其特征;(二)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三)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四)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2.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大学称(辟雍)3.西周六艺教育中属于“小艺”的是(书数)4.战国时期创建稷下学宫的国家是(齐国)5.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孔子)6.将自然科技知识作为重要教育内容的是(墨家)学派7.下述思想属于法家的是(以吏为师)8.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的著作是(《大学》)9.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10.“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汉代)11.“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汉武帝)12.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13.王充认为人才的最高层次是(鸿儒)14.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的结合起来15.西晋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国子学)16.西晋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17.嵇康是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1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19.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隋朝)20.唐朝科举生源中,在官学中通过了规定的学业考试,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乡贡)21.“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唐代)22.以下唐朝的学校中,不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是?(医学)23.韩愈的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师道思想)24.苏湖教学法实质是一种(分斋教学制)25.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颁布(《三经新义》)26.朱熹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明理)27.“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对(教育作用)的描述28.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9.明代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30.下列学校中,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觉罗学)31.在培养目标上,特别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家是(王守仁)32.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33.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学制是(癸卯学制)34.下列不属于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35.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36.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于(1905)年37.壬戌学制颁布于(1922)年38.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活动是(江苏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实验)39.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教育)40.“三艺”由(智者学派)所创立41.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强调的是(军事体育)42.《论演说家的培养》是(昆体良)的教育著作4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44.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世俗性)学校45.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46.(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47.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维多里诺)48.在下列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莫尔)49.(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50.在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久的(《费里教育法》)规定,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免费的、普及的51.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教育模式对欧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2.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了莫斯科大学,它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53.《大教学论》的作者是(夸美纽斯)54.提出“要素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55.奠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科学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56.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家是(斯宾塞)57.提出“形式阶段”教学理论的教育思想家是(赫尔巴特)58.新教育运动之父是(英国的雷迪)59.设计教学法之父是(克伯屈)60.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61.法国职业教育史上的“技术教育宪章”是指(《阿斯蒂埃法》)62.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的立法是(《统一劳动学校规程》)63.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地位的美国中学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是指(《莫雷尔法案》)64.《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每股教育的纲领》是谁的作品?(巴格莱)65.主张把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的是哪家教育思想?(新托马斯主义教育)66.“教学机器之父”是(斯金纳)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优:世界存在普遍规律、人类社会是有目的和意义的、
借助上帝的名义取消的人与人的不平等
缺:信仰与理性
(二)基督教的教育机构
— 传播教义,争取信徒作为目标
修道院(最主要):生产、生活、教育、教师养成、修道与一身
教育对象:“内学”与“外学” 教育内容:宗教信仰,读、写、算,“七艺” 教 师:宗教神职人员担任教师 教学形式:刻板、简单、三节
… 选士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西汉至隋唐之际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五节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非形式化 原始社会
形式化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制度化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中国
夏——西周 秦——清
清末
民国——
远古
非形式化
西方
古希腊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工业革命后—
标• ④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
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 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⑤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 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 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 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新兴市民阶级的形成与城市学校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近代教育的制度化
第二节 17-19世纪欧美日俄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法国
‥‥‥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四)美国
‥‥‥
(五)日本
‥‥‥
(六)俄国
‥‥‥
第三节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背景:
制度: 初等教育:国立初等教育 泛爱学校 幼儿教育
本节结构
基督教教育 教育机构 教育思想
封建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骑士教育
中世纪大学
新兴市民阶级与城市学校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思想:
“上帝创世说”:万物本源、敬畏与信仰 “原罪说”:原罪,靠基督的救赎 知识观:以神学为最高学问 教育目标:教育就是教人们克制服从、成为
上帝选民,从而获得救赎进入天国
要完全根据老师的讲解,不能有自己的理解
主教学校:主教所在地;条件好 堂区学校(最普遍):面向世俗群众;少数招女生;教育
范围广泛;条件水平低
封建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在宫廷中,培养王公贵族后代,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教育目的: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教学内容:七艺 教学方法:问答法
骑士教育:在领主家庭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特点: 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学士--硕士或博士; 宗教性质
目的:职业训练 校内组织: 文-法-神-医 ;“同乡会”与“教授会”
领导体制:学生大学 与 教师大学 课程:
预科——文科,学习七艺课程 本科——法、神、医相关课程
(二)中世纪大学的意义
1.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 强有力的人才准备
3、中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世界之最)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 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第二节:中国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四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2.中世纪大学所倡导的自治,学术自由等传统奠定 了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
3.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进步,因为有了大学普 通教育即使还很差,却普及的多了
总之,中世纪大学活跃思想文化生活,对城 市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作用,并未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运动做了一次能够的准备
(三)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①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③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
市民阶级:由城市中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城市手工业
者和商人构成,是资产阶级的前身
市民阶级的特殊教育需要:世俗教育机构和教会教育
机构均不能满足
城市学校:
培养目标: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才 课程:读、写、算,与商业、手工业的相关知识 类型: 行会学校
基尔特学校 领导权:从行会与商会的领导到市政当局的领导 性质——世俗性质
(东西方教育奠定基础、初步形成时期)
•奠基 •发展与高峰
中国和东方国家-西方
(西盛中衰的开始)
西方的繁荣与中国的衰落
现代的制度化教育 (多元化)
确立和发展时期
苏联和新独立国家-美国和西方
中外教育史发展的若干异同
1、人类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
2、中西教育的历史差异及其理解 -教育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制度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柏林大学(洪堡)
思想:康德、费希特、第斯多惠
中外教育史
吴龙海 2010010451 kuki0282@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金哲华
绪论
中外教育史的基本分期
远古的非形式化教 (教育的萌芽状态)
育(原始教育时期 )
中国-古希腊-古罗马
古代形式化教育时
期(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
近代的形式化向制 度化教育转变时期
骑士:国王-公-侯-伯-子-爵-骑士 骑士教育: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骑士教育制度:①0~7、8岁: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②7~14岁:这一时期称为礼文教育阶段 ③14~21:侍从教育阶段;“骑士七技"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介绍
起源: 工商业发展与新兴市民阶层
中世纪教育小结
时期 类型 背景
目标 内容 方法 特点、评价
基督教 教育
修道院 主教学校 堂区学校
原罪 禁欲 平等思想 神学-最高学问
传播教义 争取信徒
内学 外学 七艺
宗教知识
口授 背诵 抄写 体罚
灌输
普遍规律 平等
信仰高于理性,宗 教高于知识
世俗 教育
大学 城市 学校
宫廷学校 骑士教育
封建制度发展 王权的巩固
培养官吏
培养 忠君武士
七艺 七技
问答法
家庭教育 社交活动
培养实际应用人才
大学 城市学校
新兴市民阶层 十字军东征
东西方文化交流
培养 专业人才
培养实际 知识和技能
文 法神医
中教课程 读写算 本族语
讲演和辩 论
艺徒制
突破宗教和神学的 垄断,推动文化科 学的发展,促进萌 芽阶段的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