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合集下载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族入侵和国
内奴隶起义的打击下,走向崩溃。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以希腊、罗马为 代表的奴隶制文明的终结,自此,西欧进入封 建社会。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年之久(公元5世 纪——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为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也是西欧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神 学笼罩,理性受抑,整个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主 宰一切的时代。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教育形式、机构和内容 (一)修道院学校 基督教修行制度 修道院的产生 培养对象 内学:基督教专职人员 僧侣 外学:普通宗教教育 贵族 学习内容 早期:《教义问答》、读、写、算 后期: 以神学为主导,以七艺为基础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学生背诵抄写 个别教学,纪律严酷,体罚盛行
西欧封建社会概况 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 世俗封建主 国王 公爵 侯爵 封建贵族 伯爵 子爵 男爵 骑士 教皇 大主教 主教 修道院长 神甫 修士(修女)
世俗教育
教会封建主
教会教育
中世纪教育的特殊性


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 的时期 中世纪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宗教、神学色 彩,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有根本的特征
3.大学的教学
• 文学、医学、神学、法学
13、14岁入学 大 学 预 科
学习文科6年
获得学士学位
专业学习
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大学的教学
• 教学方法简单
• 教师朗诵教材、评论、 概括,学生听讲、做
笔记、就某些问题展
开辩论 • 学术研究的风气浓厚
4. 中世纪大学的特性
行会性 制度化 国际性 独立性 流动性 宗教性 大学的核心价值是自治和学术自由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课件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课件

形成背景: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学习内容、
政治空间、哲学基础
早期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1137)、波隆
那大学(1158)、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
(1209)、巴黎大学(1108)等。
早期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 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
办的,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 其三,流动教学。 ➢ 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
渐从俗世王国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教育的最高目的
是使人进入绝对真理的世界,成为具有纯粹信仰的
人。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宫廷学校: 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
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查理曼大帝与阿尔琴
二、骑士教育
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
教育阶段: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公元476年,北方蛮族入侵,西罗马帝 国灭亡,西欧进入延续一千多年的中世纪。 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人遗忘,“其结 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 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 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修道院:为主效力的学校
➢ 修道制的鼻祖:圣·本尼狄克
➢ 学生分内学、外学
➢ 学习内容:七艺
➢ 教师由教士担任,实行个别教学,纪律 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主教学校
堂区学校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神学世界观
神学是最高学问,一切世俗学问都服从之。
人(包括儿童)生而有罪,人生就是赎罪、追
求信仰的过程。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意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1)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的基本性质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鸡机关被教育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

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

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①宗教性、神学性。

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

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红现实所决定的;②保守、发展缓慢。

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③开放性,普遍性。

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吧,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1)教会学校的含义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

第四张 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张 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章应在了解西欧中世纪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世纪早期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的基本特点;中世纪后期大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以及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概况等。

教学时数:6学时考研大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西欧中世纪的时间界定:公元前800年,罗慕路斯兄弟在第伯河口建立了罗马城,逐渐形成了罗马国家。

经历了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两个阶段。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障碍,大批奴隶逃亡、怠工,出现大规模奴隶起义。

与此同时,外部又有日尔曼“蛮族”的入侵。

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拜占庭)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被日尔曼所灭,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西欧封建社会从西罗马灭亡起,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处决,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持续了1200年,(中国从公元前475到1840年鸦片战争)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11世纪为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11—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制度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在世界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世纪末—11世纪)的教育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

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

国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教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 2.世俗生活的需要(如疾病防治等的需要); 3.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二、早期的大学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十一世纪中期)。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 巴黎大学(神学) (12世纪) 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 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 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 (重点) (一)修道院学校:
创始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重点) 教师:教士 学生:修道院学校学生分为“内学”、和“外学” 教育内容: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 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12世纪英国牛津大学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贸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敬畏和信仰上帝。 人具有原罪 对儿童应该约束和体罚 神学是最高的学问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8世纪后)
一、宫廷学校:(起于查里曼大帝)以“七艺”为主 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二、骑士教育: (重点) (一)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盛行于11-12世纪。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精神和能力。 (三)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①家庭教育(出生到 7、8岁)②礼文教育(7至14、15岁,教育重点在 礼仪和文艺)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 岁,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1)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的基本性质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鸡机关被教育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

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

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①宗教性、神学性。

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

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红现实所决定的;②保守、发展缓慢。

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③开放性,普遍性。

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吧,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3、(1)教会学校的含义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解析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解析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 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及英国等地发生了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 会。领导人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 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经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 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1054年
1453年
天主教
东正教 东罗马帝国灭亡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统治下的东地中海地区。 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当时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 的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奴役,又无法争 脱苦难,于是在城市贫民中滋生了一种悲观情绪,期 望出现一位救世主,基督教便应运而生了。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 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 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31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阪依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宣布“赐予基督 徒和所有的人以选择祈祷形式的自由,归还教会财产” 。从此,基督教便成为合法的宗教。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敕令,禁止基督教 以外的所有宗教,基督教也自此上升到精神统治的特 权地位。 1054年经过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基督教分裂为公教 (中国称之为天主教)和正教(中国称之为东正教)。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 • 产生背景
• 大学的形成
• 特点:国际性、自治 • 领导体制:学生大学、先生大学 • 学位制度:硕士、博士 • 分科:文、法、神、医
大学的形成
萨莱诺大学:医学(1231年)
波隆那大学:法律(1158年)
巴黎大学:神学 牛津大学:1168年 剑桥大学:1209年 海德堡大学:1358年 科隆大学:1388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 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
《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 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 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 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s)。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 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 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基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
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
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
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 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 校。
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 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
教育
一、宫廷教育

教育王室儿童的学校 在781年,查里曼邀请英 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 琴(735-804)到法兰克 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
展教育。

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
天文、神学。

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成人没有固定的方法,儿童采用
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问:语言是什么? 答:是灵魂的表露者。 问:发出语言的是什么? 答:是舌头。 问:舌头是什么? 答:是空气的鞭子。

(2)7-8岁到14-15岁,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主要训练内
容是侍奉主人和主妇,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有时也学习识字、读书、吟诗、 唱歌等内容,也会进行比武训练。

(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侍奉领主和主妇。
会学校的改进。787年前后,查里曼发布命令,要求教
士不要忽视文学的学习,只有虚心诚意地和不甘落后
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
二、骑士教育
1.封建等级制度和骑士制度 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
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 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
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
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 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
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 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 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 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 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 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中世纪西欧的教堂及其学校
小贴士:修道院和教堂的区别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
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
产物。
中世纪修道院学校 中世纪修士在阅读和整理经典著 作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
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
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问:空气是什么?
答:是生命的保护者。
问:生命是什么?

答:是善的愉悦,恶的忧愁,死亡的预期。 问:死亡是什么? 答:是一种无可豁免的事实,难以捉摸的途径,是生命的哀痛, 事业的完成。

问:人是什么? 答:是死亡的奴隶,暂时的过客。
……

在改革和发展宫廷学校的同时,查里曼还致力于对教
修道院=师范学校(以培养未来神职人员为主的学校) 教会=学校(教授信徒真理的地方)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设备简陋,学校
规模很小,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
识,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托马斯· 阿奎那

托马斯· 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 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 托马斯· 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 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骑士之爱


骑士之恋实际上就是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颠倒过来。男性与女性有生理上的 差别的,男性生理上的优势是可以统治女性的。但在骑士之恋中,男性开始 无条件的把女人抬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我就为你去攻城拔寨”,“我就为 你赴汤蹈火”,“我就为你决斗”,“我就为你写诗”等,而这样做是不需 要任何回报。对骑士们来说,就是“今天我喜欢某个人”就可以了。所以, 骑士们把自己就赋予了一种精神化,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就得到了一种提 升,于是“自我”在这个时候就在高度的发展自己。 有一点要强调,骑士们这样做其本质并不是他就是对贵妇人好。人对外界的 关系如善待他人等,都并不是为了他人,其本质都是为了他自身。当我们有 了爱情的时候、当我们完全把自己精神化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为了他人、 不是为了贵妇人,而是为了自己。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获取了一个身份,一个 可以把自己提高起来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就有了一个精神化的自我,这个 精神化的自我就像上帝一样来操纵这个世界。

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 的灵魂与上帝沟通。

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
知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
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阿奎纳 相信任何能使人类认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上帝所先行 赋予的。
2.论教学
要组成部分。
2.骑士教育的目标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 贵妇。
3.骑士教育的实施

骑士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是在骑士生活和社
交生活中进行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主要由母亲在家中抚养和 教育,内容是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 用符号作为媒介——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识即寓
于这些符号之中。
3.托马斯· 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

第一,正反论辩式。 第二,开放调和式。
第三,启发诱导式。

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其内核已 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 分,为教育思想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