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学反思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学反思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学反思《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这节内容是必修一第二单元大气圈中的一个难点,该节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海陆热力差异,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亚洲季风的成因和特征,学习重点是亚洲季风,学习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也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季风的形成,因此我没有花很多时间去讲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解释清楚原因后就开始引入季风,重点和同学们探讨季风的成因和特征。

从本课的设计来看,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问题式教学,依托构建主义理论,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为妥当。

1.引入接地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世界气候图中,我展示了两张风景图片,分别是北纬30°附近的两个区域—仪征和阿尔及利亚,仪征位于亚洲东部,图片中的仪征柳绿水清,而阿尔及利亚位于亚欧非大陆西岸,图片中沙漠无边,两张照片一对比,大家都能看出两者的区别,而因为仪征是我们的家乡,学生则格外地感兴趣,借由两地风景的比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同学们感受地理的生活气息,学习地理能够解答生活中的现象,这也与地理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2.很好地契合新课标,大刀阔斧删减非重点,让学生学习更加有目的。

今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二年,大家对于教材的把握还很模糊,因而更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结合新课标的解读以及向老教师们请教,在处理这节内容时我不再讲解各个海陆气压中心的名称,只选择性地介绍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蒙古高亚,因为这个高亚中心与我国天气密切相关,尤其是冬季的寒潮就是来自该气压中心,这样学生就不需要去记忆繁琐的气压中心名称,学期更加有目的性。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的影响2023-11-06CATALOGUE 目录•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0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热力因素:由于地球表面的受热不均,导致大气中的气体冷热不均,从而形成气压差异,进而形成气压带。

赤道附近由于受热较多,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带;极地附近由于受热较少,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动力因素: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会导致大气运动发生偏离,进而形成气压带。

例如,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在偏向力的作用下会向北和南方向移动,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则会向极地移动。

高原、山地等地形因素也会对气压带产生影响。

例如,高山上的空气比平原地区稀薄,因此高山上的气压会比平原地区低。

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风是由于气压差异而产生的,因此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与气压带密切相关。

•信风带:在赤道附近,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和偏向力的影响,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带,同时向极地移动形成高压带。

在极地附近,由于受到动力作用和偏向力的影响,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同时向赤道移动形成低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了信风带。

•西风带: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空气向极地流动形成西风带。

西风带受到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偏转,形成东风带。

•东风带:在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空气向赤道流动形成东风带。

东风带受到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偏转,形成西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表受热不均等因素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强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北移,同时信风带的强度也会增强;而在冬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南移,同时信风带的强度也会减弱。

•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西风带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北移,同时西风带的强度也会减弱;而在冬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南移,同时西风带的强度也会增强。

10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

10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

2.锋与天气
(1)冷锋:
过境后
过境时 常出现 大风、 阴雨、降温 天气,雨区: 锋后 为主
过境前
气压升高, 气温降低, 天气 转晴
单一 暖气团 控 制,温暖 晴朗
(2)暖锋:
过境后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 转晴
过境时 可能形成 连续 性 降水或 大雾 天气,雨区: 主要在锋前
过境前
单一 暖气团 控 制,温暖 晴朗
冬季
西北风, 源于亚洲内陆, 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寒冷干燥
东北风, 源于亚洲内陆, 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温暖干燥
夏季
东南风, 源于太平洋, 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炎热湿润
西南风, 源于印度洋, 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 移动 , 性质炎热湿润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二者特征差异较大, 具体如下: 季风类型 季节 风向 源地 成因 性质 东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 西北风 亚洲内陆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 东南风 太平洋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 东北风 亚洲内陆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 西南风 印度洋 气压带风带 位置的季节 移动
冷气团
冷气团
M
N 暖气团
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 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 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气团
冷气团
M
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 控制,故在锋后①处 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 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 中心,将大陆上的副热 带高气压带切断 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洋 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 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PPT课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PPT课件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夏季陆地升温 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 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 高气压。
北半球气压分布特征:块状分布,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原因: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半球气压分布特征:带状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90°N 极地高气压带
60°N 极地低气压


30°N 副热带高气压
0° 赤道低气压
5
60°N
30°N 0° 30°S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7月份
7月北半球的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6
季风环流
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思考:世界哪个地区季风最典型?为什么? 亚洲东部 原因: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 的大陆,亚洲东部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月份
90°N 极地高气压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 30°N 副热带高气压 0° 赤道低气压
3
亚洲高压
阿留神低压
60°N
30°N 0° 30°S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月份
北半球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亚洲高压
阿留神低压
4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7月份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
3、季风环流的类型:
1月 亚洲高压
7月
低压
印度低压
高压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 带的影响》
2023-11-01
contents
目录
• 海陆分布对大气压的影响 • 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 •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海陆分布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 海陆分布对天气的影响
01
海陆分布对大气压的影响
大气压的变化
气压变化的原因
海陆分布对大气压的影响主要源于海洋和 陆地的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场发生改变。
大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季节变化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例如,夏季陆地气压较低,而海洋气压较高;冬季情况相反。
长期变化
长期来看,由于地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压分布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 ,进而影响极地高压系统,导致气候变化。
02
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
风带的形成
当台风经过时,它会带动大量空气 上升并形成降水,称为台风雨。
对流雨
当太阳辐射使地表加热时,地表空 气会上升并形成降水,称为对流雨 。
地形雨
当气流遇到地形障碍时,它会上升 并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
降水的变化
要点一
年度变化
降水的量在一年中会有很大的变化。 变化是由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的。
总结词
风带的形成是由气压差和地球自转产生的。
详细描述
地球上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气压高低不同,形成气压差。在气压差的作用下,空气会从高 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会导致风向偏离,形成风带。
风带随季节的变化
总结词
风带随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
详细描述
随着地球公转,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发生变化。同时,地球 自转的偏向力也会随时间变化,导致风向发生季节性偏移,形成季节性风带。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一、知识讲解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

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

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

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答案A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海陆分布是指地球表面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海陆分布也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它们与季风环流的关系。

首先,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同,当太阳辐射不均匀地照射到地球表面时,陆地和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速度不同,从而引起气压差异。

具体而言,海洋的热容量较大,吸热和放热能力较弱,因此海洋的温度变化较为缓慢。

相比之下,陆地的热容量较小,吸热和放热能力较强,导致陆地的温度变化较大。

在静止的情况下,由于陆地的加热程度较高,陆地上空的气温相对升高,形成稀薄的低气压带。

而海洋的加热程度较低,海洋上空的气温相对较低,形成稠密的高气压带。

这样,就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形成了气压差异,从而引发了气流的运动。

根据这种差异,形成了初级的半永久性的气压带,如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此外,海陆分布还对季风环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季风环流是指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季节性风向的周期性变化。

在气候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的地区,夏季陆地受到强烈加热,形成低气压带。

夏季来自海洋的湿空气会被吸引到低气压带,形成季风风。

而冬季,陆地的温度下降,形成高气压带,海洋上空则是相对较暖的气团。

由于气压差异,冬季海洋上空的气流会向陆地流动,形成逆季风。

这种季风环流的形成与海陆分布的差异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调节。

例如,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也会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地形地貌、洋流和纬度等因素也可以影响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陆地和海洋的不同性质导致了气压的差异,形成了初级的半永久性的气压带。

海陆分布也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夏季陆地受热变暖形成低气压带,冬季陆地冷却形成高气压带,产生季风风和逆季风。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5.影响我国冬季季风的强弱与大小的气压中心 主要是( D )
A 印度低压
B 夏威夷高压
C 阿留申低压 D 蒙古高压
6. 东亚季风区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区,这主要 是因为( C )
A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影响
B 该地区冬天特别寒冷,夏天特别炎热 C 该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冬季和夏季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的风向是( D )
A 东北风和东南风 C 西北风和西南风
B 东北风和西南风 D 西北风和东南风
4. 关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C )
A 季风区内的风向一年中呈规律性的变化 B 我国的季风区跨越了亚热带和温带 C 我国全部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 D 在季风区内,夏天降水较多,冬天降水较少
被切断的气 压大带
大气活动中心(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夏季 副热带高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 亚速尔
7月份
高压
高压
冬季 副极地低压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
1月份
低压
冰岛 低压
二、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
季风 类型
东亚 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Hale Waihona Puke 风向成因西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东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寒冷干燥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温和多雨 炎热干燥 炎热干燥 高温多雨
2.1.5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 带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2.影响: 气压中心
D
G
G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3学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能够说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通过阅读“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能够说出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
3.通过运用“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说出东亚季风风向的季节变化,分析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

4.通过对气压带、风带的学习,能够识别并判断不同气压带、风带环流控制下的气候成因和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提高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重点:东亚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难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变化。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手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