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3学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能够说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通过阅读“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能够说出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

3.通过运用“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说出东亚季风风向的季节变化,分析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

4.通过对气压带、风带的学习,能够识别并判断不同气压带、风带环流控制下的气候成因和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提高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重点:东亚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难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变化。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手绘)

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答案】1.A 2.B 解题必备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 岸 全年都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 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 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20°—3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 大陆东岸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 风的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 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 分为旱、雨两季 具体可以转换为如下图形来理解掌握: 【方法技巧】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温带再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 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第4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练习

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点拨 教材第40页读图 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亚洲低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中心。 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亚洲高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中心。 [学业达标] 读下图,完成1~2题。 亚欧大陆气压状况图 1.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A.西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解析: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成西北风。 答案:C 2.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 解析:冬季大陆降温快,把分布在陆地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答案:B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3~4题。 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B.②⑤C.③⑤D.③⑥ 解析: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C 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D 如图是某一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解析:根据图上箭头所示的大气运动偏转方向,判断该图为南半球。根据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或大气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判断a处的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B 6.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点总结与配套复习题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1.判断所属 南北半球 气温变化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南半球 2.判断所属 温度带 最冷(热) 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气温<15℃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 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 节分配 多雨型(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 季少雨) 年降水量>1500mm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 季少雨) 年降水量300—1000mm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年降水量<250mm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2.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相似点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气温:终年高温(>15℃) 降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雨季降水量更集中更多(7月份降水突破600mm) 热带草原气候相对降水量较少(若能从气温上判断该地是南半球,则必是 热带草原气候无疑,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相对冷干 (雨热同期) 最冷月均温(关键)>0℃ 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总量有时相当最冷月均温(关键)>0℃,各月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关键)<0℃,降水各月不一,一般集中 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冷夏热 降水状况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均温低于0℃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 对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均温低于0℃的月份多,一般无明显的雨季,年降水 量相对较少 3.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试讲者:满木兰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限,学习起来较困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的内容,但是遗忘的较多,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列分析法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S.H.E的《热带雨林》,同时播放热带雨林的图片)同学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这优美旋律叫做《热带雨林》,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的多种气候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气压带、风带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播放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和我们国家甚至是北半球的许多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罗马,我们把这种气候叫做什么? 生:地中海式气候。 师:引导同学们看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球的哪里? 生:地中海沿岸,北半球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师:没错。那么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呢?它受到什么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动画演示六风七带的季节移动 问:我们知道六风七带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生:不是,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师:我们观察到,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的地中海的时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冬季,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的时候,北纬30°到40°之间还是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生:不是,受西风带的控制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案

5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案 学校:大埔县大麻中学 年级及班级:高一(3)班 授课教师:钟 授课时间:第10周星期一第6 节 上课题目: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掌握东亚南亚的季风环流及成因。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都运用假设的方法论证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现象,提高地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难点】 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的形成。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像信息法。 【教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分钟) 二、引入新课( 5 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图,这是世界地图,同是北回归线的亚欧大陆东西两岸,自然景观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在大陆西岸是撒哈拉沙漠,这里很干旱,可以说是个不毛之地;而同是北回归线附近的亚欧大陆东岸,也就是我们的广东了,这里的景观是怎样的啊? [学生回答]到处都是花草树木。 [教师讲述]是的,我们广东这里却是一片的生机勃勃的。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我们的新课——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级页三、讲授新课( 30 分钟) [板书]第一节 二、大气运动 (五)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流方向、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讲述]上节课,老师有跟同学们讲过,气流上升,会使这个地方容易形成降水,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类型

高一地理学案 时间3.14—3.19 编号16 班级姓名编制:赵晶平审核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类型(一) 【学习目标】 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重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导读】 1、气候两大要素:和。 2、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导思】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2、读课本图2.16,观察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是什么气候类型,成因是什么? 【导练】 .1、如果图中B 处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那么B 处肯定 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2、如果B 处只有一个季节受到西风控制,而且该大陆又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那么C 处的气候类型应该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3、如果图示区域处于北半球,那么引起A 、B 两处气候类型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4、读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气温/℃ 降水量/mm 甲 乙 丙 丁 (1)请判断出四地中肯定在南半球的是 ,可能在南半球也可能在北半球的是 。 (2)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造成其巨大温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______。 (3)四地中降水集中在夏季的是 ,其雨季多雨的原因是 ;四地中降水集中在冬 季的是 ,其旱季少雨的原因是 ________;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丰富的是 ,该地的主要降水形式是 雨。 (4)丁地的气候类型为 _______,其气候特点是 ______________, 该气候在北半球的主要分布区是 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 海洋 陆地 海洋 30 15 0 500 400 300 200 100 0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学案)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 【学习目标】 1.掌握全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与位置,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2.理解亚洲季风的成因与特征。 【学习过程】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读课本P42页图,完成以下填空。 1月、北半球的 被大陆上的 所切断,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7月、北半球的 被大陆上的 所切断,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二、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 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2【典型例题】例1:读图回答:

(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图,判断理由。 (2)图中②处的风向为风,其成因主要是。 (3)图中①处应为风,其成因主要。 (4)图中①处吹所示风向时,我国是季节。 【探究导航】 北回归线所穿越的地区大多为沙漠,为什么我国东南地区能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练习与反馈】 1.关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半球基本上是断块状 B.北半球基本上是条带状 C.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海洋上的热低压切断 D.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2.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B.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C.海陆分布的状况不同 D.地形起伏状况不同 3.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东亚季风的重要成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4.当亚洲高压势力强盛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B.北极黄河站极昼 C.我国东部少雨 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5.七月份南亚盛行西南季风.一月份南亚主要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6.当北半球某地,在某季节内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右图中状态时,正是()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 7.读北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一或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2)图中气压中心A名称为,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我们学校所在地盛行风,印度盛行风,我国天气以为主要特征。 8.读亚洲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夏季盛行风,其形成原因 是。 (2)图中A处冬季盛行风,B处冬季盛 行风,它们的主要成因是 。A处西北部夏季形成了 压中心,B地气候具有 的特点。 (3)A、B、D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气候 的共同特点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说课教案设计

说课设计: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大气的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天气与气候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节的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海陆热力性质和季风形成之间的关系。 难点:1.1月、7月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变换; 2.西南季风的成因。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中“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为: 1.读“1月、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读“亚洲季风图”,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说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及特征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中“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根据物理上关于比热容的知识,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根据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状况的不同,分析气压带分布的差异。 2.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手段,表达自己学习本课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和“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 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2.通过季风环流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季风给我国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明确考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及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课堂互动】知识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自主学习1.概念:地球上______、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____v。2.意义:能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____和____分布,并对各地____和____有重要影响。3.成因:高低纬度间因________而产生的____差异。4.表现:全球共__个气压带,__个风带,其中__个高气压带,__个低气压带。5.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由于__________随季节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2)规律(北半球):____北移,____南移。合作探究1.挪威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你认为是否有道理?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不是完全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同步对应呢?典例剖析例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A.a B.b C.C D.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的移动情况。我国白昼最短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另外要注意风带中信风、西风的方向。A、D明显不对,B项中风向应为西北风。答案:C变式训练下图为三圈环流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运动原因形成B.②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C.③处气压带的形成一定是动力因素D.在①③影响下的地区,较为湿润知识点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自主学习1.成因:____________差异;2.气压分布(1)北半球夏季:____________带被大陆上的______切断,其中________最为突出,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_切断,尤以________最为强盛,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压带基本上呈____分布。合作探究读教材图2-2-13“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和2-2-14“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回答下列问题。(1)图2-2-13“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特点?(2)和2-2-13“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北半球的高压中心有几个?低压中心有几个?分布地区各有什么特点?最突出的低压中心是什么?(3)图2-2-14“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特点?(4)图和2-2-14“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北半球的高压中心有几个?低压中心有几个?分布地区各有什么特点?最突出的高压中心是什么?典例剖析例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大气环境(3)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式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 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式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知道季风的地区分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的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 2.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其成因。 2.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大气活动中心的活动对天气或气候的影响。 2.季风概念的理解。 3.东亚与南亚季风成因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两种不同地区的民居。造成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民居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水分条件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地区都处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一个干旱一个湿润?北回归线上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容易凝结,因此该地区通常是高温干旱,但东亚降水较多,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那么该地区的降水为什么会这么多?今天就要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将上一节课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当中。 【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将气压带画在图1上。 将填好的图与图册19页图相比较。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对比】请问现实中的气压带和风带还是这么规则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地面上的状况实在是太复杂了,有海洋有陆地,有森林有沙漠,这些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势必会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产生巨大的影响。 【自学】自学课本53页第一段,找出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即让全球气压带变得复杂的原因。 【总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提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什么会破坏气压带原本的分布? 【总结】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以冬季为例,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洋上形成的是低压;夏季相反。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形成了一个个气压中心,而不再是原本的条带状分布了。 【过渡】尤其是北半球表现的更为明显。 【提问】读图图册P19北半球一月份大陆是什么气压中心,海洋是什么气压中心? 【总结】大陆是高压,海洋是低压。 【多媒体展示】1月亚欧大陆气压分布模式图

【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 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 的性质。 ?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 影响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 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考地理复习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专题测试题

高考地理复习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专题测试题 一、选择题 也门首都萨那素有“阿拉伯明珠”之称。图3为也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图3 1.萨那的气候特点是() A.全年炎热干燥 B.终年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不多,四季如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导致萨那夏季降水较多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南风 一年中最大降雨强度的1小时内降雨量相等点连成的线,叫年最大1小时雨量等值线。读我国年最大1小时雨量均值等值线局部图(图4,单位:毫米),回答3~4题。

图4 3.我国西北地区年最大1小时雨量均值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B.空气对流弱 C.空气中水汽含量低D.植被覆盖率低 4.造成我国横断山区年最大1小时雨量均值变化较大的最主要因素是() A.西南季风B.东南季风 C.距海远近D.地形 图5是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6示意四个地区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据此完成5~6题。 图5 图6 5.图5中,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b和c B.d和e C.c和e D.r和s 6.图6中①②③④四地与图K7B-5中相应的气候类型匹配正确的是() A.①—s B.②—d C.③—t D.④—e 图1为1月某日世界局部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图1 7.图中甲地的气压值可能为() A.1020百帕B.1015百帕 C.1010百帕D.1005百帕 8.图中显示南极大陆周边区域的等压线呈平行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的风向单一B.地面性质单一 C.洋流性质单一D.太阳辐射较弱 图2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读图完成9~11题。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假如你们当中有一位特别铺张浪费奢侈的同学,一两天就把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全部用光了,那么你会来一句冷嘲热讽的话—— 我国除了会有“喝西北风”的俗语,唐诗宋词里也不缺含有西风和东风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西风总给人一种万物凋谢,一片萧瑟的景象;东风更多时候又是春风的代名词。你想过为什么西风在我国就如此不受欢迎,而东风又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海陆风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承转】上节课我们考虑全球冷热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将全球划分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别是?()进一步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时,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冬季?() 上节课我们分析的这些气压带风带是一个理想的模型,那么现实中气压带的分布除了受冷热差异、地转偏向力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讲解】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太阳辐射强,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对地表的温度影响较大:陆地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高压,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冬季北半球总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所以地表热量更多与降温有关:陆地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海洋温度相对较高,形成低压。这样在不同的季节,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就会被分裂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分析一月和七月近地面高低气压中心。 【问题一】 读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说出南半球的气压状态,并说出原因? 【引导】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尤其是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承转】现在请大家观察北半球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你看到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明显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压中心。现在我们将视野定格在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请你思考: 【问题二】 在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找出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解释它们的成因?【引导】七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压在太平洋上保留的气压中心)成因:北半球由于海陆的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压中心。夏季(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欧大陆上的热低压(印度低压)所切断,从而使副热带高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夏威夷附近最明显故我们称夏威夷高压。 【问】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一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气压中心。 一月:蒙古高压(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太平洋上(阿留申低压)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以蒙古高压最强盛,控制

地理:2.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片段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解读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要求学生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分布和下垫面等因素,理解并能举例说明世界上复杂多样气候的成因。本节课海陆分布因素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核心问题进行探究。 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最大的体现是在形成季风气候,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应用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了解海陆冬夏季气压中心 ●过程和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与分析实验结果,层层递进学习新内容; 通过读图分析、动手贴图把抽象内容形象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海陆冬夏季气压中心 三、教法学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观察对比法 ②、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探究教学法、教学挂图演示法、课件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用具 两张世界地图、磁铁若干、气压带及气压中心模型、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网络语言,设疑引趣设计意图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1第四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尺度上的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包含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学生作图(第一批气压带,第二批风带方向) 它形成的条件是:①地面热量分布不均;②地转偏向力;③假设:地表均一。但地表并不是均一的,受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大气环流还要复杂。 〈讲述〉海洋和陆地在热力性质上是有差异的,表现为:①冬季,陆地冷却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区; ②夏季,陆地受热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区。 〈板书〉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海洋 冬季冷高压区热低压区 夏季热低压区冷高压区 〈讲述〉这种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强大气压系统,把气压带分割成若干个气压中心。阅读图2.1.3/ 4一月/ 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可以看到,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是连贯的;北半球的被分割。〈讲述〉既然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是完整的,我们主要研究北半球的气压中心: 〈板书〉二、北半球主要的气压中心: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冬季: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夏季:亚洲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 〈板书〉三、季风环流:海陆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风:高压低压盛行风向(相反)〈承转〉北半球海陆上的气压中心随季节而变化,风向有没有跟着变化呢?(有)海陆热力性质最大的地方在哪儿呢?在东亚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气压差非常大,冬季有陆地吹向海洋的干燥寒冷的冬季风;夏季有海洋吹向陆地的暖湿的夏季风。因而也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1、产生原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成因冬季风夏季风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①西北风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东南风 北太平洋高压–亚洲低压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南亚季风①②东北风 亚洲高压--- 赤道低压西南风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的 印度半岛、我 国西南部地区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点总结及配套习题(20200930120106)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1.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

2. 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3. 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4?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原因 气候大类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 风坡,多 地形雨。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热带雨 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 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林气候 中美洲的东北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热 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 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带 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 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气 热带草 原气候 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 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热带沙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漠气候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 降水少 塔尔沙漠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亚 热 带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 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 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气 地中海 澳大利亚东南部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止洋东侧 ---- 亦 .*: 醫 #t 从低待向两擾矗 4 */^' a ;沪 地曲显弐熾 謀带草原弋儒 TW 華民气懂 能帝車 風" 热帚甫林岂候 女气环就 理地奇丸挺带 朋地莆民■/ 龍柢地低灯區硝 /西 RL*/ 死鶴帯髙气压帶 /信凤擁/ 养诅悵弋匝带 亚靈帝存叶林吒俺 温醫海件 忤吒帳 诅带 畑 性弋晏 梶带罢 尢佯西刘 j^Aia 10° G a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

信风 → 西风 → 东风 → 气压带和风带 : : 考点解读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运动的原因。 3.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 知识清单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 .三圈环流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气 压 带 和 风 带 的 形 成 概念: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 特性:________、有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意义;调整全球________分布,影响天气和气候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 ??? ________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三圈环流 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 ??? ________低气压带(动力环流) 高纬环流:________高气压带 ??? 副极地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3.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有移动现象,规律是与________________一致,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 冬季_____。 4 . 由 于 ________________ , 以 亚 欧 大 陆 为 例 , 1 月 份 ________________ 被 大 陆 上 的 _____ 高 压 — — 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7 月份________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低压—— 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_)。南半球由于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性质均一,气 压带______分布明显。 5.季风成因: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低纬间冷热不均 2.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地转偏向力 地表均匀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 压带 全球性 全球性 水热 赤道 副极地 极地 3.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北移 南移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带 冷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热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海洋 带状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要点精析 要点一:大气环流与三圈环流 1.根据气流运动判断气压高低 空气下沉时,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增加,气压升高;空气上升时,部分空气从上空外流,单位面积空气 柱内的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因此,风的来向为高气压区,风的去向为低气压区。 2.三圈环流图【气压带和风带】 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 【学习目标】 1.会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会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 【学习重、难点】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能结合各种图文材料分析一个地区气候的类型,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试题类型: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 3.试题分值:8分—12分 【课前预习案】阅读教材50—54页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完成下列问题(15分钟)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 2.什么是热力因素?什么是动力因素? 3.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是怎么形成的?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课上学习案】

1. 预习检查:自主学习两分钟,之后自主回答问题(2分钟) 知识讲解: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50页,完成下列问题(2分钟)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________的 状态。 1.大气环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______不同,造成高低纬度 间产生_________,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意义:促进了_________间、___ 间的____ 和_ _ 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影响各地______ _ 和______ 的重要因素。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假设:(假设前提:a 地球不自转;b 阳光直射赤道;c 地表均匀。) (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在右图右侧地球表面上的近地面和对流层顶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图1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结论:____ ____环流 想一想: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假设:(假设前提:a 阳光直射赤道;b 地表均匀。) (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除___________ 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力) 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可略写,只写关键字),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想一想:A.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 ① ② 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