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与启示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迟延满足"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在儿童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的实验被用来探究孩子们的认知和行为。

这些实验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参与,从而揭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反应。

其中一些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是皮亚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按钮,以得到一种奖励。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对奖励和惩罚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特点,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

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巴德利的婴儿镜像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婴儿被置于一个镜子前,并观察他们对自己的反应。

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意识。

这个实验揭示了婴儿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洛特夏尔的假象实验也是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给予一个假象任务,例如告诉他们一只玩具是一个“水瓶”,而不是一个“杯子”。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言语和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对语言和符号的理解能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语言和符号认知方面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探究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些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奥秘,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反应,还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启示。

通过不断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斯金纳的小白鼠迷箱实验

斯金纳的小白鼠迷箱实验

斯金纳的小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的小白鼠迷箱实验是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斯金纳利用迷宫来探索动物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的行为模式。

这个实验对于理解动物行为以及人类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

实验开始时,斯金纳将小白鼠放置在一个迷宫中,迷宫中有多个通道和盲路。

小白鼠的任务是找到迷宫出口,并获得奖励,通常是食物。

斯金纳观察小白鼠在迷宫中的行为,记录它们的路径选择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初,小白鼠在迷宫中是毫无头绪的。

它们会随机地选择通道,试图找到出口。

然而,由于食物的诱惑,小白鼠会不断尝试不同的通道,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有效的行为模式。

斯金纳发现,随着实验的进行,小白鼠的行为变得更加有目的性。

它们会记住之前试错的经验,并在下一次选择时避免重复失败的路径。

小白鼠会根据之前的经验,选择最短路径或者选择更有可能通向出口的路径。

通过这个实验,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

他认为,动物和人类通过试错的方式来学习和适应环境。

只有当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后果,动物才会继续这种行为,否则它们会改变策略。

斯金纳的小白鼠迷箱实验不仅仅对动物行为有启示,也对人类学习过程有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通过试错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行为的效果。

这个实验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除了小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还进行了其他形式的实验,探索了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

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训练动物和人类的行为。

他相信,通过操纵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引导个体产生特定的行为反应。

斯金纳的研究对教育、心理治疗和行为管理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验结果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对行为疗法和教育方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斯金纳的小白鼠迷箱实验是行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学习和行为模式。

这个实验结果的启示对于人类学习和行为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斯金纳的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试错和经验积累是提高行为效果的重要手段。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在儿童心理学的领域中,众多经典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奥秘。

这些实验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个精彩的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一: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巨匠,他的守恒实验令人瞩目。

实验中,给孩子呈现两排数量相同的珠子,珠子排列的长度不同。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长的那一排珠子数量更多,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则能理解尽管排列方式不同,但珠子的数量是守恒的。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物体数量的认知发展特点,反映出他们从直观感知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

实验二:三山实验同样是皮亚杰的杰作,三山实验展现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

在一个布置有三座不同形状和高度山的模型前,让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后让孩子描述站在模型另一侧的玩偶所看到的景象。

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来描述玩偶的视角,这表明他们在认知上还难以脱离自我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实验三:陌生情境实验这个实验由安斯沃斯等人设计,用于研究儿童的依恋类型。

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孩子与母亲一同进入,然后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接着母亲返回。

通过观察孩子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时的反应,如是否哭闹、是否主动寻求接触等,来判断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还是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一实验让我们了解到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情感发展的深远影响。

实验四: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闻名遐迩。

给孩子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忍住一段时间不吃,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

观察孩子在等待过程中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这一实验强调了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实验五:波波玩偶实验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揭示了儿童模仿行为的机制。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十大儿童经典心理学

十大儿童经典心理学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帮你更好的了解孩子(一)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

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1婴儿早期记忆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

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

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

“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

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如果他踢得用力,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如果你知道巴普洛夫和他那只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这个实验应该没什么问题。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1今天终于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这是我寒假给自己定得一个任务,在寒假快要结束时完成了,心理很高兴。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

接触这本书还是的春天,这本书是《中国教师报》推荐十大图书之一,书是学校买的送我们的,当时拿到这本书翻了一下,发现书里写得都是些心理实验,当时就想读,没想拖了快一年了,现在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

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

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

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似乎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改为《婴幼儿心理学》,因为书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以婴幼儿为对象,实验的内容多为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整个第三部分《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介绍的内容都是地婴幼儿的看,听,动作等现象的实验和研究。

这些内容感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是太大。

自己读了最有感觉或者说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是第8部分内容:儿童道德发展。

道德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层次内容,第8部分的实验对象多为学龄儿童,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角色扮演促进助人行为,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等。

与自己的工作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自己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小一点的孩子说不出来,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微信订阅号NTCECN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与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和事物印象深刻,对所谓的遗憾念念不忘。

这是因为行为完成会导致“心理闭合”,而未完成的事件则令心理处于开放的兴奋状态,于是人们会竭力追求完整,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心理闭合现象>
二十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多次观察并注意到,饭馆里的服务生能够很容易地记住尚未付款的顾客的账单细节,可是,一旦顾客付过款后,他会马上忘记这些细节。

这一小小的发现使他得出这样的推测:人的动机和记忆存在一种闭合现象,行为未完成,则心理保持张力,记忆清晰;行为完成,则心理闭合,张力消除,记忆也随之飘散。

<“紫格尼克效应”实验>
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她给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诸如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让孩子们完成其中部分作业,而另一些作业则在孩子们进行到一半时令其停止,不再完成。

几小时后,她要求孩子们回忆他们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作业则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这个实验证实了勒温的推测:人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学好一门语言等,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张力”。

“心理张力”可以使人经常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启示:
家长了解紫格尼克效应之后,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培养孩子灵活的“心理张力”。

学会执着:吊吊孩子的胃口
孩子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些问题让家长们很头疼。

但聪明的家长知道从小事入手,吊足孩子的胃口,让孩子学会执着。

片段一:
4岁的斌斌每晚睡觉前,总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却不肯自己看书。

这天晚上,妈妈拿了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给斌斌讲故事。

故事写得精彩,妈妈讲得生动,斌斌听得津津有味。

正当讲到最精彩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妈妈放下书去接电话。

十多分钟之后,妈妈回来了,发现斌斌正捧着故事书,专心致志地看呢,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狡黠的微笑。

片段二:
美美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爸爸妈妈为此很烦恼。

这天,爸爸给美美带回来一个神秘的礼物——一只小罐子。

爸爸告诉美美,小罐子里面有颗神奇的魔豆。

如果美美能天天照顾它,给它浇水,等它长出来,就会发现它的秘密。

美美好奇极了,就坚持每天
给魔豆浇水,每天都去看它是不是发芽了。

终于有一天,小芽破土而出,美美可兴奋了。

她仔细看,发现小芽的茎部赫然地印着两个字——“坚持”。

美美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学会放手:不必完美主义
利用“心理张力”让孩子学会执着当然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是,决不是说“心理张力”越强越好。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张力”、“完成欲”过强,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美国宾州大学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过度“完成欲”的人,总是有着力求至上完美的性格,他们极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恐慌心理,于是反而导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而且会使情绪失常甚至健康受损。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执着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放手。

有的孩子会反反复复地检查自己的书包,因为怕忘带东西;有的孩子用橡皮不停地擦,因为觉得自己画得还不够好;对于这些“心理张力”过强的孩子,家长要用宽松的态度、巧妙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放松下来,不必追求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