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文字,表情达意

合集下载

作文语言锤炼与修辞运用

作文语言锤炼与修辞运用

作文语言锤炼与修辞运用作文,是我们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而想要让作文出彩,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是关键。

语言,就如同作文的外衣,得体、精致的语言能让作文更具魅力。

锤炼语言,首先要做到准确清晰。

这意味着我们要用恰当的词汇和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模糊不清或产生歧义。

比如,描述一个人的心情“糟糕”,就不如“郁闷到了极点”来得更生动具体。

简洁明了也是锤炼语言的重要原则。

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述,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要用两句话。

例如,“他走得非常慢,慢得让人感觉时间都停滞了”,就不如“他走得极其缓慢,仿佛时间都凝固了”简洁有力。

此外,语言还应富有变化。

总是使用相同的句式和词汇,会让作文显得单调乏味。

我们可以长短句结合,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替使用。

比如,“春天来了,大地复苏,万物焕发生机。

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难道你不想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这勃勃的生机吗?”这样的表述就比单纯的陈述句更能吸引读者。

而修辞的运用,则像是给作文这件外衣增添了璀璨的装饰。

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

“月亮像一个大圆盘挂在天上”,通过将月亮比作圆盘,让人一下子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月亮的形状。

拟人能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让它们变得生动有趣。

“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风儿本是没有情感和动作的,但用“抚摸”一词,就把风儿写活了。

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样的排比句,层层递进,让人深刻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联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不过,在运用修辞时,要注意恰当自然,不能为了修辞而修辞,否则会显得生硬牵强。

比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星星一样闪亮,嘴巴像一朵玫瑰花一样娇艳”,这样的比喻就过于刻意,不符合实际情况。

精选作文语言的锤炼技巧【通用8篇】

精选作文语言的锤炼技巧【通用8篇】

作文语言的锤炼技巧【通用8篇】选好材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

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可是,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

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一、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

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荔枝蜜》、《斑羚飞渡》、《麦琪的礼物》、《藤野先生》二、抓住事理的感悟点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

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

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

三、抓住生活的情趣点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

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

记叙文写作中的语言锤炼

记叙文写作中的语言锤炼

记叙文写作中的语言锤炼作者:范华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08年第04期语言锤炼不仅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而且能揭示出描写对象的本质特点。

在记叙文写作中,要用鲜活的语言擦亮读者的眼睛,让读者触摸到形象,感受到真情,品味到酸甜苦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一、文字上锤炼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

”记叙文写作中的语言锤炼,首先要在准确、得体、规范上下功夫。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珍珠鸟》,写出了珍珠鸟对主人的试探、亲近以至于依赖的过程。

如:“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唱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这里的“落”“站”“撞”形象地写出了小珍珠鸟对主人的试探、接近的过程;又以“蹦”“俯”“喝”“偏”“瞧”等词生动地描写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以及对主人逐步接近的过程。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引起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既准确,又得体;既生动,又传神。

如,习作《秋天的落叶》。

“如果说燕子是报春的使者,那么落叶无愧是送秋的顽童。

每当凉爽的微风送来秋的信息,它就毫不犹豫地挣脱母亲的怀抱,奔跑着,飞舞着。

它看望黄了的稻穗,问候成熟的玉米,祝贺绿油油的白菜……田野里到处留下它的足迹,它把丰收的喜悦告诉人们”。

这里,用拟人的方法,不说秋风吹黄了稻穗,而说秋风“看望”稻穗;不说秋风催熟了玉米,而说秋风“问候”成熟的玉米;不说秋天的白菜硕大白嫩,而说秋风“祝贺”绿油油的白菜。

从而,使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鲜活起来。

二、情感上锤炼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打开讲义”时的一段话。

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藤野先生对于中国留学生真诚的关怀、无私的帮助、毫无民族偏见的人间真情。

“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寥寥几笔,就把藤野先生真诚的性格、无私的品德、一丝不苟的态度、呕心沥血的情态描叙得真真切切。

谈谈语言的积累与锤炼

谈谈语言的积累与锤炼

谈谈语言的积累与锤炼发表时间:2015-01-14T14:38:33.98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琼霞[导读]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语言素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这一工具。

张琼霞(昆山市玉山中学江苏苏州 2153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11-054-02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断地在写文章。

如何写呢?简单地说,文章写作就是人们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反映事物、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并把它制作成文。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语言素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这一工具。

无米下锅,再好的煮饭技术也无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无论哪种写作,都必须以学生丰富的语文积累为前提,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语言的积累和锤炼尤为重要。

一、语言的积累文章语言是由字词句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可能的。

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把事物的不同侧面,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从不同角度准确逼真地再现出来。

当然,丰富的词汇不是凭空而生的,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日常生活中所见所听到的好的语言,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点点滴滴,随时记在本子上,等到写作时便可查用。

但是,对于本子上记下的好的语言,也需要不时的检查,反复翻阅、记忆,把有形的文字化为无形的知识。

这样,在写作时这些好语言就会随时"跳"出来,文笔不至于艰涩,语言也会流畅。

就拿中唐诗人李贺来说,他经常骑着毛驴,背上一个口袋,到野外去漫游。

遇到什么生活素材,有了什么感受,就随手写下来放入口袋里。

傍晚回家,把一天的所得从口袋中取出来,加以整理,仔细揣摩,完成诗作。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快乐老师的博客●导航仪同学们,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有一些词语或句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到作者情感、明白文章表达的主旨。

它在课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章中关键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津石一、什么是关键词句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 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2. 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如何体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一)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记叙文常以多种修辞方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情味。

阅读时,作一点修辞分析,理解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中的情味感受更真切例1: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神来。

这段话一连用了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呢?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他们的亲人,海鸥不能让别人带走老人。

此时用“扑”更能体现海鸥悲伤、无奈、急切和焦虑的心情,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例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鲁教版五下《匆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

轻烟、薄雾的特点是缥缈易逝,瞬间能被“吹散”,被“蒸融”。

在这种比喻中,让我们体会到时光是极其容易流逝的。

古诗鉴赏----炼字

古诗鉴赏----炼字
提问变体:(4)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5)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个字,你认为哪个更好? (比较鉴赏)
这类题目要求品味字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 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链接高考)202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光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奔赴吴地(今江苏)途 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本诗的颔联哪两个字用得精妙?为什么?
翻译: 一只小船挂起了征
技法点拨: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点睛】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典型例题分析(回归课本)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导学案 课中导学区 品艺术 4.结合诗句,说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 中的“坼”与“浮”字的表达效果。
“坼”:分裂、分流之意,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 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坼,一分为二,刹那间, 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浩瀚与磅礴气 势
Hale Waihona Puke 清代袁枚曾说“一切诗文总须立于纸 上,不可卧于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 用笔亦然。”“立”与“卧”之说,形象地 揭示了文字瑕与瑜之分。“立”纸上之字, 以动词为多,古人非常重视动词的锤炼。如 贾岛的“推”与“敲”,名传千古,成了炼 字的代名词。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反复锤炼语言是重点(整理精校版)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反复锤炼语言是重点(整理精校版)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反复锤炼语言是重点作文辅导0617 1521高考作文写作训练中要学会反复锤炼,努力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方法恰当。

要学会用近义词和反义词来体现事物细微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还有学会灵活得体地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

一、四好战略是前提1.一个好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一个亮丽的题目,往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简洁、清晰、生动、新颖是题目亮丽的要素。

一个醒目鲜活的文题,往往是内容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总领全文,不但会照亮整篇作文,还会照亮阅卷者的心灵。

而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有修辞法、公式法、字母符号法等。

而修辞法则是最能使题目异彩飞扬的一种。

如《在我指头跳跃的阳光》、《人生若只如初见》、《流泪的紫水晶》、《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等,看到这样的文题。

阅卷老师的眼睛怎不会为之一亮?心灵怎不会为之一震?2.一个好的开头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

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

使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使心灵产生共振。

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

开头的方法有很多如:趣事,引人人胜;引用名句,起点高远;排比句,气势磅礴;设问句,发人深思。

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字数的限制,最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一个好的结尾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收笔处和落脚点,是全文的归宿。

任何虎头蛇尾的文章,都很难引起的审美情感,很难获取高分。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当然,最好要首尾呼应,整合一体。

4.一手好字见字如见人,一手好字能给人一种很直观的美感,就算文章写的不错,主题鲜明,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但是很难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要记得,书写是文章的服饰,标点是文章的呼吸,丑陋是永远打不赢的“官司”。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作用品析
这两句话虽然都表达了“女孩非常想家了”,但A句只是总说,简单的交代而已,“想家”是抽象、模糊的;B句则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望着家的方向,读着夕阳、雁阵”的具体意象,蕴含了思念满怀、感伤别离的孤独、凄凉感,所以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踮起脚尖
看: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屋外,推开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事物排列,不感啰嗦,语句简洁,句式简短有力。)
典型示例
0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
0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
03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04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01
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
02
瞧:那小女孩子,正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正往募捐箱里塞,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把脚踮得老高,“妈妈我比你还高,我能提这个!”把袋子死死地提在手里;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后,母亲不停地踮起脚尖,为儿子翻正衣领!(联系实际,强化说理。)
1
踮起脚尖,成就完美人生。
使文句有意蕴的方法
化情为物
内涵解说
化情为物的“物”,是广义的物,是人物、事物、景物、器物、动物、植物,化情为物要力求做到情物交融、情景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
典型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锤炼文字,表情达意
——《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黄陂六中郑琳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在1943年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时年46岁。

在这篇文章里,朱光潜先生用丰富的事例,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地与读者畅谈他的阅读体验,从中可以看出先生高深的文学修养。

文章开头先说了一个炼字的例子。

一演员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点石成金。

结果后来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就弄巧成拙了。

作者引经据典,把“是”和“这”的区别从情感、语法的方面条分缕析,“咬文嚼字”,强调文学注重严谨,一字一句都不能放松。

这不是较真,而是明晰思想,通透感情。

思想不明晰,感情不通透,语言便含糊。

行文至此,作者的观点就鲜明起来,咬文嚼字,较真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紧接着,作者又举了李广射虎的例子,后人的改写语言简洁,情感也相应地简洁了。

这让我想起了流沙河先生的一件事。

太太问先生繁体的“亲爱”两字怎么写,先生说:“親要有见,愛要有心。

亲不见,爱无心,便是简体字。

”只有了解了文字的由来,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用意。

然后,作者又谈了自己对“推敲”典故的理解。

自古以来,别人都认同“僧敲月下门”,可是作者却从意境的角度认可“僧推月下门”。

僧推月下门,贾岛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更符合诗歌当时冷寂的意境。

僧敲月下门,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反而破坏了这样宁谧的气氛。

且不谈朱先生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是从情感的层面来推敲字词是最贴合诗作本身的。

推敲的不仅是字词,更是情感。

可是汉字博大精深,有表面义,也有联想义。

苏东坡能点石成金,将普通的一次饮茶,“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诗歌源于现实,更高于现实。

千百年来,后人看到这首诗,想到的不仅仅是一杯清茶,而是天上的明月与人间的名泉共同蕴育出的独一无二的茶,仙气、名气和齿颊留香的香气氤氲其中,让人向往,更是可以看出苏东坡对茶主人的感念。

这样的好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可是它们是沙粒里的金子,珍贵稀少。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沙子,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套板”。

红得像番茄出来后,那一年所有的红都是番茄,而不是红苹果,水蜜桃。

忽悠出来后,搅合、闹腾、引诱这些词就都没了用武之地。

语言跟着别人跑,思想也会跟着跑,人云亦云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为什么在我们的作文里屈原总是在跳江?杜甫总是那么忙?爱迪生一次次地失败?牛顿一次次地被苹果砸?这样的“套板反应”天天在我们的作文中重复,作文不是创造,而是应付;不是真情流露,而是假意敷衍;不是思想的精华,而是老调的重弹。

朱光潜先生不仅是文学评论家,更是美学大家。

在他看来,生活中到处充满美,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慢慢欣赏,发现美,感受美,让人生美化,进而使心灵净化。

“咬文嚼字”也是一样,时时处处用心,方方面面闪亮,渐渐臻于完美。

朱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咬文嚼字》的功夫就在这背后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