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PPT课件
肝脏与营养代谢课件

代谢功能~激素代谢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 当肝功能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还可出现肝掌及蜘蛛痣等
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分解与合成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等,主要是在肝内 实现的
由于三大营养物质在分解时能放出大量 的能量,因此,肝也是产热器官
解毒作用
肝脏可以将进入体内或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 生的有毒物质,通过氧化和结合的方式,将有 毒物质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
肝脏是人体内主要的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 免受损害。
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经过肝 脏处理,使毒物成为比较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 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吞噬作用
肝血窦,窦壁上的星状细胞具有吞噬细 菌、异物和衰老红血球的作用。故有防 御功能。
肝血窦的星形细胞是吞噬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经过肠道吸收的微生物、异物 等有害物质,多被星形细胞吞噬消化而 清除
如体内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分解产生 的氨,经肝作用转变成无毒性的尿素由尿排出 体外。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有毒物质,大多经肝 细胞的作用使其毒性消失、减弱或结合,转化 为可溶性的物质以利于排出。
解毒作用
肝脏还可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大量有毒的氨经 肝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上有关酶的作用, 形成无毒的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
代谢功能~糖类代谢
肝脏在糖类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
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 收后,肝脏就能将它合成肝糖元并贮存于肝脏, 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元分解为葡 萄糖供给机体利用,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变化时, 肝脏具有调节作用。
在肝脏中,葡萄糖和糖元可以互相转化;从小 肠吸收来的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可以 转化为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 的某些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成糖。
医学肝胆生化PPT课件

合成场所
只在肝内合成 只在肝内合成 只在肝内合成
主要生理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与凝血有关 与凝血有关
1、2球蛋白 主要在肝内合成
球蛋白
大部分在肝内合成
参与形成脂蛋白 参与形成脂蛋白
-球蛋白 只能在肝外、浆细胞内合成 包括多种免疫球蛋白
14
正常人:血浆中
清蛋白量(A) 球蛋白量(G)
4. 肝细胞内有丰富的亚微结构
(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4
两条输出通路
肝静脉
体循环
经肾随尿排出 水溶性代谢废物
获取由肺运来
的氧和其他组
织运来的代谢
肝动脉
物
双重血液供应
经胆管到肠道 门静脉
将脂溶性的代谢废 物随粪便排出体外
获取消化道吸收 而来的营养物
肝脏化学组成的特点
31
生物转化的意义
①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 活 (inactivate);② 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物 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
苯丙芘
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一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排出体外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 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排出体外
A/G比值:
35--55g/L 20--30g/L 1.5--2.5
15
严重肝病、慢肝、肝硬化患者:
清蛋白合成↓↓( < 25g/L以下 )
-球蛋白合成↑↑
A/G<1
(A/G比值倒置)
临床意义: A/G比值测定: 帮助诊断慢肝、肝硬化
16
12-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12-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多方面的功能取决于其组织结构及生化组成上的四大特点:①肝脏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
它既可以从肝动脉的血液中接受由肺和其他组织运来的氧及代谢产物,又可以从门静脉的血液中获取由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
②肝脏富含血窦。
由于血流速度缓慢,可以使肝细胞与血液的接触面积大且时间长,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③肝脏有两条输出途径。
肝静脉与体循环相连,可以将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和肝内的代谢产物随血液运到肝外其他组织,又可以使肝的部分代谢终产物进入肾随尿而排出体外;胆道系统与肠道相通,有利于非营养性物质的代谢转变与排泄。
④肝细胞内含有丰富的酶类,其中有些酶是肝外组织所没有或极少的。
以上特点确立了肝脏是人体“物质代谢中枢”的地位。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肝脏主要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来源。
餐后,血糖浓度升高,人体能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而储存,其中肝脏和肌肉的储存量最大,肝糖原含量占肝重的5%~6%,约100g;肌糖原含量占肌重的1%~2%,约300g。
饥饿时,由于肝脏含有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肝糖原分解能直接补充血糖;但肌肉内无此酶,肌糖原只能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再经肝脏的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
如果仅靠肝糖原来供能,饥饿8~12h左右,体内的肝糖原就被耗尽了,此时糖异生作用成为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主要途径,空腹24~48h后糖异生达最大速度。
肝脏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进食后可能出现一时性高血糖,饥饿时又发生低血糖,糖耐量曲线异常。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一)胆汁酸盐有助于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肝脏是胆固醇转化排泄的场所,约1/2的胆固醇在肝中转变成胆汁酸盐,它是强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肝胆疾病的患者可出现脂类消化不良,甚至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
肝脏与营养代谢课件

分泌和排泄功能
肝细胞不断地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 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没有胆汁,食入的脂肪约有40%从 粪便中丢失,而且还伴有脂溶性维生素 的吸收不良。同时还可以将血红蛋白的 代谢产物(胆色素)以及进入体内的细菌, 随胆汁排入肠道
肝脏病人的食品
肝脏病人的食品,要有利于保护肝脏。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富含维生素B、C的食
正常肝细胞中的GPT很少进入血液,只有肝病 变时,由于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 细胞坏死,GPT可以大量进入血液。
所以,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中GPT的数值,作 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代谢功能~维生素代谢
许多维生素如A、B、C、D和K的合成与 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
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如体内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分解产生 的氨,经肝作用转变成无毒性的尿素由尿排出 体外。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有毒物质,大多经肝 细胞的作用使其毒性消失、减弱或结合,转化 为可溶性的物质以利于排出。
解毒作用
肝脏还可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大量有毒的氨经 肝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上有关酶的作用, 形成无毒的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
代谢功能~激素代谢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 当肝功能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还可出现肝掌及蜘蛛痣等
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分解与合成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等,主要是在肝内 实现的
由于三大营养物质在分解时能放出大量 的能量,因此,肝也是产热器官
解毒作用
肝脏可以将进入体内或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 生的有毒物质,通过氧化和结合的方式,将有 毒物质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
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 和运输均在肝内进行 肝功能障碍时,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消化不良, 就出现厌油食等症状,所以肝病患者要少吃脂 肪。
生物化学第25章---肝脏的生物化学

肝内蛋白质的代谢极为活跃,肝脏除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外,还合成多种分泌蛋白质。如血浆蛋白中,除γ-珠蛋白外,白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脂蛋白所含的多种载脂蛋白(Apo A, Apo B,C.E)等均在肝脏合成。故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常出现水肿及血液凝固机能障碍。 肝脏在血浆蛋白质分解代谢中亦起重要作用。肝细胞表面有特异性受体可识别某些血浆蛋白质(如铜蓝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经胞饮作用吞入肝细胞,被溶酶体水解酶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可在肝脏进一步分解。 肝脏还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即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有毒的氨通过鸟氨酸循环的特殊酶系合成尿素以解氨毒。肝功能受损时血氨过高可使CNS中毒,导致功能障碍发生肝性昏迷。
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的功能:一是作为消化液,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二是作为排泄液,将体内某些代谢产物(胆红素、胆固醇)及经肝生物转化的非营养物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一、胆汁酸的种类正常人胆汁中的胆汁酸(bile acid)按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和少量的石胆酸;另一类是上述游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的产物、称结合型胆汁酸。主要包括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及牛磺鹅脱氧胆酸等。一般结合型胆汁酸水溶性较游离型大,PK值降低,这种结合使胆汁酸盐更稳定,在酸或Ca2+存在时不易沉淀出来。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以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一) 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肝分泌胆汁,胆汁中含有胆汁酸盐,胆汁酸盐是胆固醇在肝内的转变产物,它可乳化脂类、促进脂类的吸收。肝损伤时,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能力下降;胆道阻塞时,胆汁排出障碍,在这些情况下均可出现脂类的消化、吸收不良,产生厌油腻及脂肪泻等临床症状。 (二) 肝脏是脂肪分解、合成和改造的主要场所 肝内脂肪酸的β氧化甚为活跃,也是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肝生成酮体但不能氧化利用酮体,必须由血液运到肝外其它组织才能进一步氧化分解。
肝功能PPT课件

血液浓缩:严重脱水、休克、饮水量不足艾迪生(Addison)病(又称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内分泌病,由英国医生Addison首先描述,故名。系指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由于自身免疫、结核等严重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严重破坏双侧肾上腺的绝大部分,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所致。临床表现 全身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尤以暴露、压迫、摩擦部位最为明显。)
胶原纤维合成酶,与脏器和组织纤维化发生有关【参考值】 39.5±11.87ug/L【临床意义】——反映肝纤维化指标1.诊断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及血吸虫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轻型慢性肝炎:正常,慢性中重度肝炎↑2.肝脏疾病随访及预后判断:
【参考值】 12-40U/ml(比色法)【临床意义】——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之一肝脏疾病重症肝硬化及肝硬化伴肝癌,明显↑(肝硬化阳性率>80%,增高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比)早期肝硬化:MAO↑不明显爆发性肝炎、严重脂肪肝:亦可↑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结缔组织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蛋白质代谢检测胆红素代谢检测胆汁酸代谢检测血清酶检测
肝脏疾病的生化检查
1、肝功能检查正常不能否认肝病的存在2、某项肝功能只能反映该项肝功能的情况3、肝功能障碍与病理形态学改变可不平行4、缺乏特异性
蛋白质的合成
血浆蛋白
清蛋白Albumin
凝血因子
水肿
凝血障碍
合 成
功能 (1)维持胶体参透压,稳定血容量 (2)体内物质的运载工具每天合成: 成人120mg/kg/日半衰期: 19-21天,非急性
摄入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吸收不良合成不足:慢性肝损(肝炎)、肝硬化、肝癌:A↓G↑,比例倒置急性肝炎:无改变;暴发型:不变或略低消耗增多:甲亢、慢性消耗性疾病丢失增多:失蛋白性胃肠疾病 肾病综合征血液稀释:水钠潴留
肝功能图文精PPT课件

3.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常见原因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 斑狼疮、风湿热
④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 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 及慢性血吸虫病等。
4.球蛋白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 ①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
儿 ②免疫功能抑制:长期应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③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5.A/G倒置
[原理]
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屏障,因 此不能在尿中出现,而结合胆红素为水 溶性能够透过肾小球基底膜在尿中出现。 正常成年人尿中含有微量胆红素,大约 为3.4μmol/L ,通常的检验方法不能 被发现,当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 阈(>34 μmol/L )时,结合胆红素可自 尿中排出。
[参考值] 正常为阴性反 应。
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代谢特点
• 结合胆红素可由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 红素。
• 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变 浅。
• 尿中胆素原含量变化不定。一方面是从肠 吸收的胆素原不能有效地随胆汁排出,使 血中胆素原增加,尿中胆素原增加;另一 方面是肝实质性损伤及炎症、肿胀等造成 肝、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 尿中胆素原减少。
4.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可出现尿胆红 素试验阳性。
★四、血清酶学检查
★1、血清转氨酶测定
1)ALT、AST转氨酶是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
的酮基上的一种酶 用于肝功能检查者主要是:
谷氨基丙酮酸转移酶(GPT)现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现名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 维生素及激素代谢: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激素的灭活;胆红素、铁、铜及其他金属 的代谢等。
脂类代谢一ppt(共44张PPT)

CH3CHCH2COOH
O
D(-)-β-羟丁酸
CO2
CH3CCH3 丙酮
β-羟丁酸
脱氢酶
2. 酮体的利用
HSCoA+ATP
PPi+AMP
乙酰乙酰CoA
硫激酶
(肾、心和脑的 线粒体)
OH
CH3CHCH2COOH D(-)-β-羟丁酸
NAD+
NADH+H+
OO CH3CCH2COH
乙酰乙酸
琥珀酰CoA 转硫酶
部位
肝:肝内质网合成的TG,组成VLDL入血。 脂肪组织:主要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脂肪,
也利用CM或VLDL中的FFA合 成脂肪。 小肠粘膜: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
原料
由葡萄糖转化而来的甘油和脂肪酸。 食物脂肪消化吸收的甘油和脂肪酸。
1. α -磷酸甘油的来源
(1) 3-磷酸甘油主要由糖类代谢提供,故进食较多的淀粉类 食物可导致肥胖。
O RCH2CH2C~SCoA
脂肪酸
ATP AMP PPi
脂酰CoA
O CH2O-C-R1
CH-OH
脂酰CoA 转移酶
O
CH2O-C-R1 O
CHO -C-R2
脂酰CoA 转移酶
O CH2O-C-R1
O CHO -C-R2
O
CH2-OH R2COCoA HSCoA CH2-OH R3COCoA HSCoA CH2O-C-R3
甘油一酯脂肪酶
FFA
甘油
(二)甘油的代谢
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随血液循环运往肝、肾等组织
被摄取利用。主要生成α-磷酸甘油,再转变为磷酸二羟
丙酮,可循糖分解代谢途径氧化分解。也可作为合成 脂肪原料再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肝脏的结构特点
• 人体最大的腺体,重约1-1.5KG • 含有2.5×1011个肝细胞,组成5-10 ×105个肝小叶 • 双重血液供应 • 双重排泄渠道:肝静脉、胆道系统 • 丰富的肝血窦 • 丰富的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
体等和丰富的酶体系,有些甚至是肝所独有的
20
内质网
胞液
HMG-CoA 还原酶
21
胆固醇的转化
➢转变为胆汁酸
肾上腺皮质激素
➢转变为类固醇激素 性激素
➢转变为VIT D3
24
乙酰CoA
肾上腺
甘氨酸
皮质酮
皮质
皮质醇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 胆酸
甘氨胆酸
雌二醇
胆固醇
牛磺胆酸 牛磺酸
睾丸酮 性激素 性腺
胆固醇酯 肝
肠粘膜
胆汁酸盐
7-脱氢胆固醇 UV
(磷脂、胆固醇(酯)等)
5
血脂的组成与含量
• 组成:
• 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磷脂 (PHOSPHOLIPIDE)、胆固醇(CHOLESTEROL)(酯 ESTER)、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 含量:
• 甘油三酯 • 总胆固醇
0.08-1.80MMOL/L 3.6-5.7MMOL/L(200MG/DL)
CDP-乙醇胺
甘油二酯
CDP-OCH2CN2N+(CH3)3 CO=
CMP
CH2O-C-R1 R2-C-O-CH
脑磷脂
CH2O-P-O-CH2CH2-NH2
CMP
CH2O-C-R1
R2-C-O-CH
卵磷脂
CH2O-P-O-CH2CH2-N2+9(CH3)3
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
CH2-OH
甘油二酯
脂酰基转移酶
CH-O-C-R2
CH2-O-C-R3
甘油三酯
16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脂肪动员
甘油(glycerol)
脂肪酸(fatty acid)
CO2+H2O +ATP 糖 原
β-氧化
乙酰CoA
(肝)
CO2+H2O +ATP
(肝外)
酮体 (ketone bodies)
17
(二)胆固醇的合成代谢
37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及功能
38
1、乳糜微粒CM的代谢
食物脂肪
消化吸收
甘油三酯
LPL
小肠粘膜细胞
apoCⅡ
进入血液
成熟CM
新生CM
CM
载脂蛋 白交换
残余颗粒
甘油
2RCO~SCoA CH2OH
2HSCoA
CHOH CH2-O- P α-磷酸甘油脂酰基转移酶
磷酸甘油
CH2-O-C-R1 H2O
Pi
CH-O-C-R2 磷脂酸磷酸酶 CH2-O- P
磷脂酸
O= O= O=
O= O=
CH2-O-C-R1 RCO~SCoA
HSCoA CH2-O-C-R1
CH-O-C-R2
21
26
20
22
23
24
25
19
12
17
27
19 11
13
16
1
9
2
14
10
8
15
3
7
5
4
6
体内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形式存在
18
胆固醇合成
•部位:肝脏(小肠)—胞液、内质网
•原料: 乙酰辅酶A
18
NADPH(供氢) 16
ATP(供能) 36
1胆固醇
19
胆固醇的合成过程
第一阶段:甲羟戊酸(MVA)的合成 第二阶段:鲨烯的合成(30C) 第三阶段:胆固醇的生成(27C)
28
甘油磷脂合成过程——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HOCH2CHCOOH HOCH2CN2NH2
NH2 丝氨酸
CO2 乙醇胺
ATP
ADP
P-OCH2CH2NH2 磷酸乙醇胺
3 SAM
HOCH2CN2N+(CH3)3 胆碱
ATP
ADP
P-OCH2CN2N+(CH3)3 磷酸胆碱
CTP PPi
CTP PPi
CDP-OCH2CH2NH2
•高密度脂蛋白(HDL)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35
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组成:蛋白质( PROTEIN )——载脂蛋白
(APOLIPOPROTEIN)
甘油三酯(TRIAEYLGLYCEROL ) 磷脂(PHOSPHOLIPIDE ) 胆固醇(CHOLESTEROL)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ESTER)
• 电泳法 • 超速离心法
33
超速离心法(密度分类法)
原理:各脂蛋白密度不同(脂类和蛋白质含量各异)
超速离心
密度不同而漂浮或沉降
类型:•乳糜微粒(CM)
密度
chylomicron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低密度脂蛋白(LD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乳化微团
胆固醇酯酶 脂肪酸、游离胆固醇
磷脂酶A2
脂肪酸、溶血磷脂
脂肪
胰脂酶
脂肪酸、一酰甘油
血液 肝脏
淋巴
乳糜微粒
载脂蛋白 重新酯化成 甘油三酯等
11
二、脂类的合成、代谢
14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
• 部位:肝、脂肪组织 •直接原料:α-磷酸甘油、脂酰CoA
主要来自糖代谢
15
脂肪的合成过程
O= O=
• 磷脂酶A1、A2水解生成溶 血磷脂、脂肪酸
• 最终产物:甘油、脂肪酸、 磷酸、含氮碱
30
(四)血浆脂蛋白(LIPOPROTEIN)
血脂的转运形式:
apolipoprotein
血脂 + 载脂蛋白质
(疏水) (亲水)
脂蛋白
(亲水)
游离脂肪酸 + 清蛋白 (albumin)
复合体
32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维生素D3
25
胆固醇的排泄
大部分胆固醇 小部分胆固醇:
肝
胆汁酸
肠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胆固醇
肠道细菌还原
H
粪固醇
排泄
26
三、磷脂的代谢
磷脂(含磷酸的脂类)
甘油磷脂
鞘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27
甘油磷脂的合成
• 合成部位:肝、肾、肠(内质网) • 合成原料:脂肪酸、甘油、
磷酸盐、 胆碱、乙醇胺、 ATP、CTP等
2
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 赋予肝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功能
➢肝系多种物质代谢之中枢 ➢生物转化作用 ➢分泌作用(分泌胆汁酸等) ➢排泄作用(排泄胆红素等)
3
脂类的分布和生理功能
4
一、脂类的分布
脂类
甘油三酯
triacylglycerol
分布:脂库 储存脂(可变脂)
lipids
类脂
lipoid
分布:各种生物膜 基本脂(固定脂)
6
血脂的来源和去路
食物中脂类 体内合成脂类 脂库动员释放
血脂 500mg/dl
波动范围较大
氧化供能 进入脂库储存 构成生物膜 转变成其他物质
7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
作用: 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
与运输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9
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0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胆固醇酯
磷脂
胆汁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