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形成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

森林土壤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 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 力较高。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 而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 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 力较低。
红壤剖面
草原土壤
黑土剖面
黑钙土剖面
黑土剖面
草原土壤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 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 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 于耕作。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的形成
DILIKEJIANKU
土 双十一过后,你吃 了吗?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
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 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 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 气 候 生 物 地 形 时 间 人 类 活 动 空间因素
C . 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B . 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D .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热带土壤
生物
植物与土壤
动物与土壤
微生物与土壤
地形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 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 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 厚的土壤;
人类活动
成土因素小结
降水
成 土降因水素 小 结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化学成分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 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土壤的形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2019)

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 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 土壤微生物; 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等。
(2021秋·河南平顶山·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新疆伊犁 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 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 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 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下图分别 示(2意)分6析—低7月海伊拔犁地河区谷土南壤坡有土机壤质有含机量质低的的分原布因变。化(和6植分被)带的垂直分布。
有机层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 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 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 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 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 碎屑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土壤剖面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 物质迁移和损失的 土层,有机质含量 低,色泽较淡。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 此沉淀、积累、质地黏 重、紧实、呈棕色或红 棕色。
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
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4~5题。
4.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15 土壤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土壤的形成(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C.贵州D.西藏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1.A2.D[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
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3.C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
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考点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 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_平__行__展__布__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土层腐半 殖分 质解 层的 :土_有 _壤_机 _腐_质 _殖__质_为积主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如_水__稻__土__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退__化_____,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栏目 导引
三、土壤剖面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 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特点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二、选择题
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3、苔藓类生物产生大量分泌物,可对岩石 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探究活动三:
为什么我国南方是红色的土壤,北方是黑色的土壤?
跟什么因素有关? 气候
温度从0℃增加到 50℃
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
温度每增加10℃ 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温度高 + 降水多
拓展思考:为什么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 黑龙江黑土
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茂盛,土壤中有 机质多。 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 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积累于土体上部,土壤肥沃
• 南方红壤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多,但高温 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旺盛, 加之淋溶作用强,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土 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4.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5.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土壤颜色
Soil Color
空气和水分: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消 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20﹪-30﹪
矿物质 45﹪
水分 20﹪-30﹪
有机质 5﹪
探究内容: 1、成土因素有哪些? 2、土壤中的矿物质来自哪里?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成土母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及功能。
2■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土因素。
(重点)3. 理解土壤剖面构成。
(难点)自主预习◎播新MJ--------------------- -- — ---------------------------------------------------一、 土壤1 •概念: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功能:十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 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 成土因素1.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 质。
2.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 — 质含量趋于减少。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 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山区: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 著的垂直分化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 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 慢,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时间: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⑶人类活动: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 代表;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
[特别提醒]1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湿地地区的土壤发育 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三、土壤剖面1. 含义:是指地表至母质(母岩)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 内。
2. 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积聚层和物质淋溶层。
⑴地形3•心土层:是发育不足的土壤。
4.底土层:直接位于基岩之上,包括被风化的母岩。
-自主诊断口(1) 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颜色深。
()(2)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3) 表土层中含有丰富黏土矿物。
()(4) 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土壤的形成

陡峭的山坡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___快__,不容
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___慢__,成土
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2)时间。 ①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②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 越__成__熟_。 (3)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生物: (1)作用:是土壤_有__机__质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 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
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
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
分再归还地表。
(2)影响过程。
4.其他因素: (1)地形。
山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
【典例示范】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
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 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 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 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2a)关中于甲该为地表层(土B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C )
A.有A机.地层表枯枝落叶多,有机B质.心含土量较层高 C.耕BC作..人受层工流增水施侵有蚀机作肥 用,,有有机机D质质.犁含含底量量较较层高低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D (1)A土.成壤土母形质成主的要影物响质土基壤的础土是层厚度(、水热条) 件
A.气BC..气 生候候物主主要要影影响响土土壤壤的的水发B热育.地状程况度形、、发矿育物程养度分 C.生D.地物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D地.成特征土、母肥质力特性
【素养探究】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5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2节 土壤的形成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4.其他因素
(1)地形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 显著的垂直分化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10 ___较__快___,不容易发育成
陡峭的山坡 深厚的土壤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11 __较__慢____,成土母质容易
素。
壤形成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识别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 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答案】C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 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 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12 __成__熟____。
(3)人类活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土壤的形成(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C.贵州D.西藏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1.A2.D[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
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3.C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
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1图2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5.C6.B[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
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
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矿物质(2)气温降水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等级过关练]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8~10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8.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9.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10.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8.C9.C10.C[第8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第9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第10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
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湖泊沼泽地()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12.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①气温②湿度③成土母质④人类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3.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11.C12.A13.A[第11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
第12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
第13题,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高山灌丛草甸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而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肥沃的土壤类型。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
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图1图2(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解析]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
海拔高,约3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
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
第(2)题,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
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
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
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
第(3)题,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
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