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力和运动》中的内容。

具体包括: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原则;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意义;4. 熟悉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说明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3. 请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4.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理解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流、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作用、光的色散与光谱。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磁场及其应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电流表、磁场演示器、光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瓶、暖气等,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热传递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电与磁(1)引入:介绍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风扇等。

(2)新课:讲解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了解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4)例题讲解:分析磁场中导线受力,解释电动机原理。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3. 光学(1)引入:通过讲解彩虹、镜子等,引入光学知识。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光的色散与光谱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热现象:P3234第1、2、3题。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

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

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能、电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电路的串并联、电磁感应等现象的理解。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2.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课堂互动: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第一章: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2.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第二章:1.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2.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第三章:1.描述磁现象;2.解释电流的磁效应。

2.作业答案:第一章:1.机械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时,其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动能=1/2mv²,势能=mgh。

第二章:1.串联电路:各元件依次相连,电流相等,电压分配;并联电路:各元件并列连接,电压相等,电流分配;2.电流=电压/电阻。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与物态变化2. 热力学定律3. 光的传播与反射4. 光的折射与透镜5. 电流与电路6. 电压与电阻7. 电路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和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定律。

2. 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掌握透镜成像规律。

3. 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学会分析简单电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定律的应用、透镜成像规律、电路分析。

2.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电流与电压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演示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电流与电压演示装置。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电路元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物态变化实验,引出热现象与物态变化的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热力学定律、光的传播与反射、电流与电压的例题。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与物态变化:画出物态变化示意图,标注各阶段特点。

2. 热力学定律:列出定律内容,标注关键词。

3. 光的传播与反射:画出光路图,标注反射角、入射角等。

4. 光的折射与透镜:画出透镜成像光路图,标注成像规律。

5. 电流与电路:画出简单电路图,标注电流、电压、电阻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2)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3)画出光的反射光路图,并解释反射定律。

(4)分析透镜成像规律,并举例说明。

(5)计算简单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教案根据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内容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现象的微观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电磁现象的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内能的关系光的传播规律静电现象与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等)光现象实验器材(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电磁现象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磁铁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课堂练习本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兴趣。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热现象:讲解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光现象: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原理。

电磁现象:讲解静电现象、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绘制光的反射、折射光路图。

分析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参见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提高自学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热现象:重点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2. 电流与磁场电流的形成与效应磁场及其性质电磁感应3. 光与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

3. 掌握电流与磁场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4.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反射与折射现象,了解光的色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磁感应现象光的反射与折射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效应光的传播规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磁铁导线电灯泡平面镜三棱镜2. 学具:画图工具(尺子、圆规等)计算器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观察磁铁与导线相互作用,了解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利用平面镜和三棱镜,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分析电磁感应现象,讲解相关例题。

通过光的反射与折射例题,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律。

3. 随堂练习:设计与力与运动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编制与电流、磁场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设计光学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强调教学难点和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2. 电流与磁场:电流的形成与效应磁场及其性质电磁感应3. 光与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电磁感应现象分析题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题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提供详细答案,并进行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组织实地参观,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导论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理量的测量2. 章节二: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2.3 动力与阻力3. 章节三:能量与热量3.1 能量的形式与转换3.2 热量与温度3.3 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关系,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了解能量与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热量的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能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演示物体运动、能量转换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导论,介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量的测量。

讲解力与运动,介绍力的概念与测量、运动的描述、动力与阻力。

讲解能量与热量,介绍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列出章节、节,形成知识结构。

2. 关键概念:标注重要概念、公式、原理等。

3. 例题与解答:展示例题及解答过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分析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实践题:设计简单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多样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涵盖教科书上册的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深入挖掘每个章节的内涵,确保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 九年级 物理 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做功;
――通过热传递供给水和水蒸
生活中利用内能做功的很多,比如烧水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

有个故事说的正是这一现象瓦特从中得到启示,改进了蒸汽机。

下面我们来看看蒸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
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
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这是第三个冲程。

,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能量,通过废气、散热、机械磨损耗散掉了,只有小部分转化成有用的机械能。

我们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热机的效率。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二、磁感线:
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
磁场存在于磁体的周围空间,未画磁感线的地方仍有磁场.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的分布而画的一组曲线,每个人所画磁感应线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能反映出整个空间磁场的分布情况)
【课堂小结】
1.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空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 九年级 物理 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在板上均匀撒满列.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
图1
四、练习:
1、请你在图2中,标出小磁针的 N、S 极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方向。

2、上面如图所示,请在图中标出电源的“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例如:灯泡是将能转化成能和能,风扇是将能主要转化成能,热水器将能转化成能,给电池充电是将能转化成能。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连接类似电路,随意将其中一个小灯泡拧松,将导致电路开路,让学生
图1 方案1
图2 方案2
6 参考方案2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和“3”分别对应两个量程,即接入“
每一小格对应0.02A,即分度值为
下排数字,每一小格对应0.1A
二、电流表的读数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甲图中,接入的是“3”的接线柱,即选择的是字,分度值为0.1V,即每过一小格电压增加
同理,可读出乙图中的电流为9V。

三、电压的连接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注意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注意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取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各一根,重复实验。

教师补充实验: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吗?
板书: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不仅跟材料有关,还
说明: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②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1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这说明了:灯泡上电流的大小与灯泡两端的电压有关。

想想:你还什么办法呢?
实验2:
例如:家中的电灯很暗,我们采用什么办法使变得更亮呢?这是为什么
呢?
通过观察100W的灯泡和40W的灯泡发现100W灯泡的灯丝要粗一些
这说明100W灯泡的电阻小一些。

这个实验说明了:灯泡上电流的大小与灯泡的电阻有关
总结:灯泡上电流的大小与与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灯泡的电阻有关
通过滑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实验数据记录
R=5Ω电压电流
实验数据记录
U=2V
团田学校九年级物理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