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步骤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步骤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处理:将测量仪器的读数记录下来,包括各个测站的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测量数据。
2. 靶点坐标计算: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个测站的靶点坐标,通常使用测站坐标和方向角、斜距进行计算。
3. 水平角调整:根据多次观测的水平角数据,进行角度平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4. 垂直角调整:根据多次观测的垂直角数据,进行角度平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5. 斜距调整:根据多次观测的斜距数据,进行距离平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6. 水平位移计算:根据测站之间的水平角和斜距数据,计算各个测站之间的水平位移。
7. 高程计算:根据测站的高程、垂直角和斜距数据,计算各个测站的高程值。
8. 结果检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9. 数据输出:将计算结果整理成报告或者数据文件,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1.数据整理:将所有野外测量得到的数据整理并记录在测量数据表中,包括所有测角、测距的观测值和对应的仪器误差。
2.角度计算:按照附合导线中的角度连接关系,计算方位角、前方差以及前后角差等。
首先,计算第一站的初始方位角,即参考方位角。
其次,计算后续各站的方位角,可以使用闭合导线平差法或者条件方程平差法。
最后,计算前后角差,验证闭合条件是否满足。
3.距离计算:根据实地测距所得的观测值,考虑仪器误差等因素,计算出各测线的长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估计法和逐差法。
4.坐标计算:根据已知的控制点坐标和测量所得的距离和角度,计算出各测站点的坐标。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方位角距离平差法和三角测量法等。
5.平差计算:根据所得的测角、测距和坐标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得到更为准确的测量结果。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角度平差、距离平差和坐标平差等。
6.误差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包括观测误差和计算误差。
观测误差一般通过残差分析来评估,计算误差可以通过方差分析和误差传递公式来分析。
7.结果检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闭合导线是否满足精度要求,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
若检查发现有误,需要重新检查数据,重新计算。
8.输出成果:将最终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和输出,包括测线图、测量报告和计算表格等。
以上是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步骤。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和要求,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的计算和处理,如高程计算、误差传递分析等。
因此,在进行内业计算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主要过程和每一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主要过程和每一过程中
的具体方法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是地勘、测绘等领域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闭合导线的一般情况
1.编写元素表:在地面或者安装在导线上的点上分别标明点号、坐标、高程等信息,列入元素表。
2.处理观测数据:包括水平角度、垂直角度、面向角度等观测数据和各点间的距离数据,将三角形和多边形调和、平均。
3.确定闭合差:按照平差原理计算出各点间的误差及其分布,从而得到闭合差或者误差限。
二、计算导线的位置坐标
1.列出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公共式:可以用余弦定理或者正弦定理进行计算,得出各个点的坐标。
2.计算导线的环闭差:利用坐标平差的原理,求出环闭差,并测试是否处于允许误差范围内。
三、测绘网的扩展
1.测出所有控制点的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求出控制点的坐标。
2.根据扩展要求计算新增点:根据已有控制点和本网的数据资料,确定新增点的坐标。
四、检查误差和精度控制
1.计算和检查误差:检查各点的误差和其分布,检测是否符合要求。
2.精度控制:根据测量精度和控制要求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可以看出,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过程十分繁琐,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测试。
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以提
高计算效率和结果的精度。
通过闭合导线的计算,可以得到地形地貌、建筑结构、水文地质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工程设计和地质勘查提供
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简述导线测量的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简述导线测量的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导线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地理测量方法,通常用于测量地面上的距离、高度、角度等参数。
下面将介绍导线测量的外业测量步骤和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一、外业测量步骤:
1、布设基准点。
在测量区域内选取两个以上的基准点,并用经纬仪等仪器测定它们的坐标。
2、设置测站。
根据需要,在基准点的周围设置若干个测站,每个测站都需要用三角板等仪器测定其方位角。
3、拉设导线。
在相邻的两个测站之间拉设导线,测量线路长度和方向。
4、测量角度。
在每个测站上,用经纬仪等仪器测量每个导线的方位角和垂直角。
5、测量高差。
在相邻的两个测站之间测量高差。
6、记录数据。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测量表格中。
二、内业计算主要公式:
1、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L = √(ΔN²+ ΔE²+ ΔH²)
其中,ΔN、ΔE、ΔH分别为相邻两个测站的高程差、东坐标差和北坐标差。
2、方位角计算公式:
tan(α) = ΔE / ΔN,其中α为相邻两个测站的方位角。
3、垂直角计算公式:
sin(β) = ΔH / L,其中β为相邻两个测站的垂直角。
4、高差计算公式:
Δh = hi - hj + Li sin(β) - Lj sin(β')
其中,hi、hj为相邻两个测站的高程,Li、Lj分别为对应的测站间距离,β和β’为两个测站上的垂直角。
导线测量需要精确的仪器和操作,通常用于土地测绘、建筑测量等领域,对于测量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导线测量是地理测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用于测量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固定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方位角。
在测量现场之后,需要进行内业计算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一般步骤。
首先,在导线测量内业计算之前,需要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这包括检查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以及进行数据的备份和存档。
接下来,需要进行基线的微调和平差。
基线是指导线测量中测量的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
由于测量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测得的基线长度可能与实际长度存在偏差。
因此,需要进行基线的微调和平差,以确定正确的基线长度。
基线的微调可以使用微调公式进行计算。
微调公式根据已知误差和各个观测值的权重,通过逐差法对基线长度进行微调。
微调公式的具体形式和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基线的平差是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的。
最小二乘法基于误差方差最小的原则,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估计基线的实际长度,并计算误差和不确定性。
平差计算可以使用矩阵法进行。
首先,需要根据每个观测值的权重,构造出误差方程。
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误差方程进行求解,得到未知数的估计值。
最后,根据估计值和误差方程计算得到基线长度的估计值,并计算误差和不确定性。
在完成基线的微调和平差之后,可以进行导线的坐标计算。
导线的坐标计算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平差法和观测测量法。
平差法是通过给定的已知点和观测角、距离来计算其他点的坐标。
观测测量法是通过已知点和观测角、距离来对每个点的坐标进行计算。
在计算导线的坐标时,需要注意仪器误差和测量误差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仪器误差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而测量误差则需要进行合理估计,并考虑其在计算结果中的影响。
最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和验证。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检查,例如计算中的辅助程序、坐标平差软件或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关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附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

附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
附合导线测量是导线测量的一种,它是由两个或更多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一系列观测站,最终附合到另一个已知控制点上的导线测量。
下面是附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准备工作:检查外业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包括观测角度、边长和高差等数据。
2.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根据附合导线的转角观测值,计算出角度闭合差。
如果角度闭合差超过允许的限值,需要进行调整。
3.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根据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和转角观测值,依次推算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4. 坐标增量的计算:根据各导线边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计算出各点之间的坐标增量。
5. 坐标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计算出各个点的坐标闭合差,检查是否符合限差要求。
如果超过限差,需要进行调整。
6. 坐标计算:根据经过调整后的坐标增量,计算出各点的坐标。
7. 精度评定:计算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合差、测角中误差等精度指标,评定导线测量的精度。
8. 成果整理:整理计算结果,编写附合导线测量的技术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能会因使用的测量仪器、数据处理软件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附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时,应参考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手册,并确保使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参数。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5)计算各测段的改正后的高差 6)计算各点的高程值4)检查闭合差是否分配完12)判断闭合差是否超限3)计算各测段观测高差的改正数ii i v h h +=ˆ3221211ˆ;ˆˆh H H h H H h H H B A +=+=+=;理论值=∑h ˆ导线内业计算步骤1.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angle closing error)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角度闭合差: ƒβ=∑β测-∑β理 = ∑β测-(n-2)⨯180o (2)计算限差:当f β≤f β容时,可将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每个角度的改正值检核: 改正后角值调整后的内角总和应等于∑β理 , 即检核: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检核: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因为闭合导线:∑△X 理=0 ∑△Y 理=0)("40图根级允n f ±=βnf V i /β-=βf V -=∑iV ˆ+=测ββ() 1802ˆ⨯-=∑n β右后前左后前βααβααˆ180ˆ180-+=+-= 理论值推算值αα=⎩⎨⎧⋅=∆⋅=∆ii i i i i D y D x ααsin cos ∑∑∑∑∑∑∆=∆-∆=∆=∆-∆=测理测测理测y yy f x x x f y x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若K<1/2000(图根级),则将fx 、fy 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
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检核:改正后坐标增量为 检核:6)、坐标计算 检核:2.附合导线内业计算附合导线与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
但由于几何条件不同,只是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现叙述如下。
以下图为例说明:22yx D ff f +=200011/1≤=∑=∑=N f D Df K D D i x X D Df V i ∑-=∆iy Y D Df V i ∑-=∆YY X X f V f V -=∑-=∑∆∆YiiiXii i V Y YV X X ∆∆+∆=∆+∆=∆ˆˆ0ˆ0ˆ=∆∑=∆∑iiYX i i i i i i Y Y Y X X X ˆˆ∆+=∆+=后前后前理论值推算值理论值推算值Y Y X ==X(1) 计算角度闭合差: (2)(2)附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为fx = Σ△X 测- Σ△X 理=Σ△X 测 - (X 终-X 始)fy = Σ△Y 测 - Σ△Y 理 =Σ△Y 测 -(Y 终- Y 始)AD()()∑∑⨯---=⨯---=180180n f n f 终始右测始终左测ααβααβββ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数字解谜游戏呢。
一、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咱先算出角度闭合差呀。
理论上来说,闭合导线的内角和是有个固定值的,就像数学里的公式一样,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 2)×180°(n是边数)算出来理论内角和。
然后把我们实际测量的那些内角加起来,一减就得到角度闭合差啦。
这个差值可不能太大哦,如果太大就说明测量的时候可能出了些小问题。
得到这个闭合差后呢,就把它平均分配到每个观测角上,这样就调整好角度啦。
二、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接下来就是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啦。
这就像是在给每个边确定一个方向呢。
从已知的起始边方位角开始,按照调整后的角度,依次推算出其他边的坐标方位角。
这个过程就像是沿着导线一步步走,每到一个转角就根据角度的变化来确定下一段路的方向,可有意思啦。
三、坐标增量的计算。
然后呢,我们要计算坐标增量。
根据坐标方位角和边长,就像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的变化一样。
用边长乘以这个边的坐标方位角的正弦或者余弦值,就能得到纵坐标增量和横坐标增量啦。
这里要特别细心哦,正弦对应纵坐标,余弦对应横坐标,可别搞混啦。
四、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算出坐标增量之后,就该算坐标增量闭合差了。
理论上,闭合导线的坐标增量总和应该是零呀,因为绕一圈最后要回到原点嘛。
但是实际测量计算出来的往往不是零,这个差值就是坐标增量闭合差。
这个闭合差也得调整呢,按照边长的比例把这个差值分配到各个坐标增量上。
五、坐标计算。
最后就是计算各点的坐标啦。
从已知点的坐标开始,加上调整后的坐标增量,就像走一步算一步的位置一样,这样就可以算出闭合导线上各个点的坐标啦。
整个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就完成啦,就像完成了一次有趣的数字旅程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计算角度闭合差:
f β= ∑β测-∑β理= ∑β测-(n-2)×180
0 角度容许闭合差的计算
若: f β≤ f β容,则:角度测量符合要求,
否则角度测量不合格,则
1)对计算进行全面检查,若计算没有问题,
2)对角度进行重测
3)调整角度闭合差,并计算改正后的角度:
角度改正数: (n —测角个数)
角度改正数计算,按角度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
4)按调整后的角度推算各边的方位角:
α前、 α后表示导线前进方向的前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和与之相连的后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
β左 为前后两条边所夹的左角, β右为前后两条边所夹的右角。
5)计算坐标增量:
6)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坐标增量的符号取决于12边
的坐标方位角的大小
理论上:
实际上:
坐标增量闭合差可以认为是由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引起的;
i f v n ββ=-AB AB A B AB AB AB A B AB D y y y D x x x ααsin cos =-=∆=-=∆⎭⎬⎫-+=+-=右后前左后前βααβαα180180∑∑=∆=∆00
理理y x
理测理测y y f x x f y x ∑
∑∆=∆=测
测y f x f y x
7)调整坐标增量闭合差:
8)计算改正后的增量:
检核条件:
9)按改正后的增量推算各点坐标。
依次计算各导线点坐标,最后推算出的终
点1的坐标,应和1点已知坐标相同。
∑∑-=-=y y x x f v f v yi i i xi
i i v y y v x x +∆=∆+∆=∆改改∑
∑=∆=∆00理理y x 改
改i i i i i i y y y x x x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