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3)2017衡水中学新考纲下的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

(3)2017衡水中学新考纲下的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

(3)2017衡水中学新考纲下的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2017衡水中学新考纲下的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考纲下的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所有试题都要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

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

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

第二,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

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

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2017年5月2017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考试版)

2017年5月2017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考试版)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2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2017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冯骥才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

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

是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诗也在被公众淡漠。

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

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

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

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

据说后来有了互联网,就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

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

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

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

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

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

“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

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

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

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

河北衡水中学2017届全国高三大联考_全国卷_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中学2017届全国高三大联考_全国卷_语文试题

诱.历 帝王注 的 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 而是 对封建 制合法 的诠释及对统 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重 该 列理解和 析 符合原文意思的 是进详 远姓 姓姓姓姓致 固统治 历 帝王均对 继道统极 看 在 础 形 釐 道 而治金的共识 姓因 道统 治统 深蒂固銔姓 姓姓姓姓B 前朝的新王朝 会去否定封建 能表 对统治 节的 补 客 强 了封建 统治銔姓姓 姓姓姓姓C 道统 治统在中 历史 深蒂固 非常强大 并未因少数民 强势侵入 而被弱 并未因西方列强 断侵略而被割裂銔姓 姓姓姓姓D 思想资源銓体 础的道统 治统保 了中 文明的 续 和统 中 向 社会转型的沉 的历史包袱銔姓 没 能够通过改良或革 向 转型 忽 视的 是中 深蒂固的道统 治统的羁绊銔姓 姓姓姓B 中 在鸦片战 种 于改良的思潮銓 说 力 转型 如说 竭力维护道统 治统銔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C 辛 革 敲响封建 的丧钟 称帝闹剧发生 中 共产党 立 中 开始真 向 转型 区别在于是否真 结道统 治统銔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D 所谓釐继道统金 是 固 统治 所谓釐新治统金 是 善 统治銔 者均 是对中 向 社会转型的阻 銔姓
详銓 据原文内容 列说法 确的 日本境遇相似 姓姓姓致 古独 纪中叶中
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详
远姓
进 远文学类文本阅读进古旧 姓姓姓姓阅读 面的文
远姓 旧章早
銔姓姓姓姓 四 十四姓 李 民姓
样说, 伴们 样说,就 们的领导 样说 重重重重重 重重重重 们的领导 元,说是领导, 就是 们 个 程队临时带 的,说是 程队, 领导都算 , 们 个人,而 , 是大 程队临时派来的小 程队 重重重重重 重重重重 地在商丘 德路 的 个小巷 , 程 很小, 装 栋家属楼的 水和排水,每 , 们早 大 地来到小 地,到了晚 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 的时间 重 重重重重虽然 个人,中午, 是要 饭的, 们 个人 面,没 人 做饭,就算是 人 做饭,大家总 能背 锅 ,所 , 饭 了大问题 样想, 伴们 样想, 们的 领导 元可能 样想 重重重重量重 重重重重头 中午, 们 经 了半 的活, 肚子都釐咕咕金地直 唤, 大家撂 手中的家 , 把领导 元围了 来, 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 涨红了脸说 釐 们去 牛肉烩 面 金 元的话,像 们注射了 奋剂,大家跟在 元的 面,把 元 了真 的 领导, 元 很煽情地补充说 釐商丘的牛肉烩面野金重 重重重重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 面,浓浓的香味和 烘烘的热气飘 来 元拖着长腔说 釐来 碗牛肉烩面里里金重重重重重 重重重重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 活麻利,很快, 碗牛肉烩面端到了 们面前 牛肉烩面真好啊, 碗是特大的敞 碗, 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 汤 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重 重重重重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 样说, 伴们 样说,就 们的领导 元 样说 重 重重重重看着大家 得头 冒汗, 嘴角流油, 元捂 嘴偷偷地笑, 然 , 他又 势擦了 把嘴, 着 面喊 釐师傅,结账里里金重重重重重 重重重重师傅 边回 , 边咧着嘴走 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 碗,总共 碗,四 十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帝王排场虚荣政治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称帝称王,都要讲排场。

就是泥腿子翻身,黄袍加身,称孤道寡,也一样。

难怪当年跟陈涉一起刨垄沟的伙计,见了造反的陈涉要惊叫:“伙颐,涉之为王者沉沉!”其实,陈涉这点儿讲究,不算什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仪仗要排出几十里,这边进了王府,那边还在城门外呢!最能讲排场的皇帝,要数隋炀帝杨广。

他父亲杨坚,虽说小舅子鹊巢鸠占,天下取自北周的孤儿寡母之手,没费刀兵,但却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日子过得相对抠门儿,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好不容易挣下个大帝国来,谁想天下落到儿子手里,手脚大得不得了,好像这个皇帝当起来,就是为了花钱,不,糟蹋钱的。

大兴土木,广修宫室,里面塞满了各处来的美女,自己坐上羊拉的车,走到哪里,随幸哪里的美女。

这种把戏,西晋武帝司马炎已经玩儿过了,隋炀帝一试,也就够了,他要出去走走,让四边的蛮夷之人,见识一下中国皇帝的威仪。

就这样,隋炀帝在位那些年,每年都要出行,或者游幸,或者巡边,或者督师征讨,每次都排大阵仗的仪仗,数十里长。

队伍里不仅有卤簿、舞乐,而且还有别的皇帝没有的和尚、尼姑、道士和女冠(女道士),以“四道场”自随,大概是边走边让这些出家人为自己念经祈福。

这一套流毒甚广。

直到民国期间,有钱人死了娘老子,大抵还是要安排“四道场”念经超度,排不出四队人马,就让人看不起。

破落贵族项羽发了,好好的阿房宫不住,立刻要回家,说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漂亮衣服白穿了,显摆富贵,显摆给家乡人看。

无怪乎当时就有人讥笑这个西楚霸王,说是楚人没出息,沐猴而冠。

人家隋炀帝杨广就不这样想,他的排场主要给外国人看。

只要巡边,就一定设法招引边外的胡人来瞻仰汉皇天威。

第一个节目,就是参观皇帝的仪仗,第二个节目,奏九部之乐,演鱼龙之戏,把自家的宫廷乐队和舞蹈队,统统派上用场。

2017届衡水金卷(全国Ⅰ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届衡水金卷(全国Ⅰ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届衡水金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第1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

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

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

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

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

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

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

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

《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

“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

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

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

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

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

2017届河北市衡水中学高三9月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

2017届河北市衡水中学高三9月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6年9月6日7:40~10:10】河北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命题人: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所有试题都要答在答题卡上。

第l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灾异与人事葛剑雄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

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

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

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

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

《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衡水中学2017届全国高三大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

”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

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

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

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

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

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

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

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

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

近代I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

”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

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

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替代前朝的新王朝不会去否定封建专制,只能表现为对统治细节的修补,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作为思想资源、体制基础的道统与治统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却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同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

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四八二十四李世民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

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也这样说。

我们的领导叫三元,说是领导,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工程队临时带工的,说是工程队,其实连领导都算上,我们才八个人,而且,还是大工程队临时派来的小工程队。

工地在商丘归德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工程也很小,安装一栋家属楼的上水和排水,每天,我们早上从大工地来到小工地,到了晚上再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只有八个人,中午,还是要吃饭的,我们八个人里面,没有人会做饭,就算是有人会做饭,大家总不能背口锅吧,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

我这样想,伙伴们这样想,我们的领导三元可能也这样想吧。

’头一天中午,我们已经干了半天的活,肚子都“咕咕”地直叫唤,大家撂下手中的家伙,把领导三元围了起来,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我们去吃牛肉烩面。

”三元的话,像给我们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大家跟在三元的后面,把三元当成了真正的领导,三元还很煽情地补充说:“商丘的牛肉烩面!”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里面,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过来。

三元拖着长腔说:“来八碗牛肉烩面——”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干活麻利,很快,八碗牛肉烩面端到了我们面前。

牛肉烩面真好啊,碗是特大的敞口碗,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汤上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

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三元也这样说。

看着大家吃得头上冒汗,嘴角流油,三元捂住嘴偷偷地笑,然后,他又顺势擦了一把嘴,冲着里面喊:“师傅,结账——”师傅一边回应,一边咧着嘴走过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

师傅重复说:“二十四块。

”哈,四八二十四。

我想,师傅脑袋里进水了吧,二年级的小学生也知道四八是三十二,这样做生意,赚谁的钱呀!我又想,也许,是师傅忙,忙中出乱。

我看看伙伴们,伙伴们朝我挤挤眼,我又看看领导三元,三元朝我挤挤眼,干脆,我也朝他们挤挤眼,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表面上又装作不明白。

说实话,占便宜的机会,我们民工很少遇到,并且,起初我们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这位师傅——三元给了师傅二十五块,师傅找回了一块,很自然。

整个下午,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回味着商丘牛肉烩面的美好,议论着四八二十四还是四八三十二。

第二天中午,三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去老地方吃牛肉烩面,如果师傅记起了昨天的事情,就把欠的钱补上,如果他确实忘了,我们也就不提了。

三元是我们的领导,他说的话,我们当然听了。

果然,师傅把昨天的事情忘了。

师傅不但不记得昨天的事情了,而且,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

”师傅再次重复说:“二十四块。

”第三天中午,师傅还是说:“四八二十四。

”直到第十四天中午,师傅一直收我们二十四块钱。

我们都为师傅暗自惋惜,手艺这么好,就是不会算账;我们也暗自得意,商丘烩面真便宜呀!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

三元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听说你们今天结工,所以,这顿饭就不收你们的钱了。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愣住了。

师傅解释说:“我以前也是民工,挺不容易的。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都后悔了。

我张了张嘴,伙伴们张了张嘴,三元也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三元张开了嘴。

三元说:“师傅,前些天你算错账了,不是四八二十四。

是四八三十二,算起来,我们还欠你一百多块呢。

”师傅笑着说:“四八二十四,没算错。

”师傅又说,几年前,自己也在商丘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一回,他路过一家牛肉烩面馆,很想吃一碗烩面,那时候,师傅还从来没吃过商丘的牛肉烩面,可是,师傅摸摸口袋里,还差一块钱,没办法,师傅只好咽下了口水,走了。

当时,师傅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在商丘开一个牛肉烩面馆,现在,师傅的愿望实现了。

师傅接着说:“从我开烩面馆的时候起,只要有民工在这里吃饭,我都要少收一块钱。

”师傅扳着指头,算起了账:“一四得三,二四得六,三四得九,四四一十二……四八二十四,没错!”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巷拐弯处,牛肉烩面馆生意红火,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背景,为下文写面馆师傅没有算差账做铺垫。

B.面馆师傅似乎算错了账,“我们“几次相互挤眼示意,这一动作描写说明“我们”对面馆师傅连账都算不对感到好笑,同时也有互相示意不要说破之意。

C.民工们起初不想占便寅,吃完面却占了便宜,大家却没有点破,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有便宜就占的劣根性,揭示了人性深处所隐藏的丑陋。

D.小说描写了民工们去面馆吃饭,面馆师傅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结工又免掉面钱的令人温暖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的真诚、善良和人情的美好。

5、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工程队的一些情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5分)6、面馆师傅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

1933年。

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

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茵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景超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

立志于兴农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

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

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

爱恩、善学、勤问的他。

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

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