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二章 土壤性质(水文)

土壤学第二章 土壤性质(水文)
Na使土壤颗粒分散,结构破坏
Ca使土壤颗粒凝聚,形成水稳性结构体
2. 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
养分离子从土壤胶体上被交换到土壤溶液中, 易被作物吸收(有效性提高),但也易流失
提问
土壤 A
阳离子组成 [cmol(+)/Kg]
K+ Ca2+ Mg2+ Fe3+ Al3+ H+ NH4+
6.6
6.4
3.8
0.4
成分的淋失,使土壤逐渐酸化;干旱地区,降雨量远远低于蒸发量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Soil basic characteristics)
§2-1 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2-2 土壤胶体与离子交换作用 §2-3 土壤酸碱性 §2-4 土壤通气性与氧化还原性 §2-5 土壤热性质 §2-6 土壤养分状况
§2-1 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 2-1 soil porosity 、structure
度”)
旱地土壤在1.14~1.26g/cm3之间最适宜。 (2)影响因素: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 土壤松紧度 人类活动
3.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即单位体
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
孔隙体积 土壤孔隙度 100% 土壤体积
土壤体积-土粒体积 100% 土壤体积
土壤中带正电荷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阴 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类型: (1)易被土壤吸附的阴离子:磷酸根(H2PO4HPO42- 、PO43-)、硅酸根(HSiO3-、SiO32-)、某 些有机酸根(C2O42-); (2)很少或不被吸附的离子:Cl-、NO3- NO2-,易 随水流失; (3)中间类型的阴离子:SO42-、CO32-、HCO3-、 某些有机酸(CH3COO-)。

土壤学的专业课程包括

土壤学的专业课程包括

土壤学的专业课程包括土壤学是农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肥力、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土壤学在农业、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土壤学的一些专业课程。

1. 土壤物理学土壤物理学是土壤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土壤水分、空气和根系的关系。

该课程涵盖了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运动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物理学,可以了解土壤的渗透性、保水性、通气性等特性,为土壤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壤化学土壤化学是研究土壤中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以及土壤与植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该课程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循环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化学,可以了解土壤中的养分供应和肥料利用,为土壤肥力的调控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3. 土壤生物学土壤生物学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

该课程涉及土壤微生物的分类、数量和活性,土壤动物的功能和作用,土壤植物的根系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生物学,可以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持机制,为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4. 土壤肥力学土壤肥力学研究土壤中养分的供应、转化和利用,以及肥料的施用和效果评价。

该课程涵盖土壤养分的形态、循环和动态平衡,土壤肥力评价和土壤肥力管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肥力学,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供应机制和调控措施,为合理施肥和高效利用肥料提供科学依据。

5. 土壤水分学土壤水分学研究土壤中水分的运动和储存,以及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该课程包括土壤水分特性、水分运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水分学,可以了解土壤水分的储存和供应机制,为合理灌溉和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以上几门专业课程,土壤学还涉及土壤侵蚀学、土壤改良学、土壤保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

土壤学资料

土壤学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四大因子?答: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答: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学

土壤学

名词解释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末固结层。

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岩石:一种或树种矿物的集合体母质:原生积岩经过一系列风化、搬运、堆积作用,在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的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粒级: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的大小,可将土壤粒分为若干组。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百分率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分解变为二氧化碳和水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释放能量,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腐殖化过程:指土壤、堆肥或江河湖海等水体淤泥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重力水:当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毛管所吸持,就会受重力的作用沿土壤的大孔隙向下渗透,这部分受重力支配的水称重力水。

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最大持水量: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持(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原状体积土壤温度升高1℃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症状。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

土壤学

绪论(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缓冲库:酸碱性、养分、氧化还原、污染物等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geosphere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地圈系统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土壤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

三、土壤学的任务(一)合理利用土壤: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农药污染、肥料污染、“三废”污染(二)中低产土壤改良(三)基础理论研究。

1、土壤温室气体形成机理、变化规律与减缓途径的研究(重点是CH4、NxOy、CO2);2、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形成规律与防治途径研究;3、土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调控对策;4、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评价体系及恢复重建的研究;5、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环境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6、不同地区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治理途径的研究;7、土壤与环境问题有关基础应用与开发项目的研究。

土壤学

土壤学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壤三相组成:固相(矿物质95%、有机质5%)、液相(土壤液体)、气相(土壤气体)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为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SO42- 、SiO42- 、Cl-等。

次生粘土(粒)矿物:层状硅酸盐类和含水氧化物类,是土壤粘粒的主要组成。

粘粒(土)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

前者是晶型矿物,后者有晶型的,也有非晶型的。

粘土矿物分类:(一)层状硅酸盐a。

硅氧四面体b。

铝氧八面体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铝氧片和硅氧片特点: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

多出现与酸性土壤,如高岭石类。

2:1型单位晶层两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特点: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硅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负电→吸附阳离子。

如蒙脱石,这类矿物多出现于北方土壤。

2:1:1型单位晶层)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可变电荷)同晶替代的规律: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1)高岭组1:1型矿物无膨胀性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小胶体特性较弱华北、西北、东北(2)蒙蛭组2:1型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胶体特性突出东北、华北、西北蒙脱石主要发生在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蛭石的同晶替代主要发生在硅片中。

土壤学

土壤学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第一章1.矿物: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分类—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可分为三种成因类型:(1)岩浆矿物。

(2)表生矿物。

(3)变质矿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

【任记四个】3.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KAlSi3O8、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蛇纹石。

【任记三个】4.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球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变化。

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土壤形成不外乎是由土壤的有机质积累和地球化学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这两个基本过程则是土壤形成的实质(基本矛盾)。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土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3.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质、时间。

4.土壤剖面:(1)0层(A0)为枯落物层。

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组织形态。

(2)A层:腐殖质层。

(3)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

(4)C层:母质层5.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1)表土层【可分为两层】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

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岭石:为1:1型晶层矿物,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

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

蒙脱石:2:1的晶层矿物,晶层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硅片和铝片的比例为2:1/,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伊利石:2:1晶层结构与蒙脱石相似,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CEC:称作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 ange capacity 即CEC 单位重量的土壤或吸附复合体所能保持的可交换的吸附态阳离子数量ECEC: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ffici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土壤发生分类: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的以成土因素学说为指导的、以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定性的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系统分类:20世纪中期美国创立的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现代定量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交换性酸:指用过量中性盐(强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KCl、NaCl等)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指用碱性盐(弱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NaAc等)溶液提取土壤,因交换作用,吸附性H+释放至溶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硅氧烷型表面:土壤所暴露的基面是氧离子层紧接硅离子层所组成的硅氧烷(Si-O-Si)。

水合氧化物表面: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团组成的表面。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1.简述土壤氮素、磷素、钾素的大致含量、存在形态、无效化机制和有效化措施。

氮:一般耕地表层土壤含氮量为 0.05% ~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含氮量在 0.5% ~ 0.6%以上,主要受植被、温度、耕作、施肥等影响。

壤中氮素包括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

小分子氨基酸可接被植物吸收,蛋白质、腐殖质中的氮矿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是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不到 5% 为无机态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一般非常少。

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很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速效氮。

有机态氮措施: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土壤氮素无效化有几个原因:粘粒对铵的固定、形成腐殖质、氨的挥发、硝酸盐的淋失、反硝化脱氮、化学脱氮等。

磷:土壤中的磷来自于成土矿物、有机物质和所施用的肥料。

我国大多数土壤的全磷含量为0.04% ~ 0.25%,一般说来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质地粘重的土壤,全磷含量都比较高。

土壤磷素含量不仅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而且也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局部变化。

从南往北、由东向西,我国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逐渐增加;离城镇村庄越远,土壤含磷量越低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有机态磷主要是植酸盐、磷脂和核酸,耕地土壤一般占全磷的 20%左右,对作物几乎都是有效的。

无机态磷占土壤全磷的 80% 以上,主要有钙(镁)磷酸盐 (Ca - P) 、铁铝磷酸盐( Fe - P 、 Al - P )、闭蓄态磷( O - P )。

大多数土壤都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其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 4 个机制: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和生物固定,主要是化学和吸附固定。

磷的释放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土壤 pH 值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质的分解等因素有关。

钾:土壤全量钾一般在5~25g/kg,平均为10g/kg左右,不同类型土壤含钾量有较大差异。

形态: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转变为非交换性钾的过程。

与固氮机制大致相同非交换性钾转变为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过程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共划分出多少个土纲和亚纲?共有14个土纲,39个亚纲,土岗:人为土,变性土,潜育土,富铁土。

亚纲:水耕人为土,旱耕人为土。

潮湿变性土,干润变性土,湿润变性土。

寒冬潜育土,滞水潜育土,正常潜育土。

干润富铁土,常润富铁土,湿润富铁土。

3 分析胡敏算和富啡酸化学特性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富啡酸:既溶于强碱,又溶于强酸,一般来说FA 是由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组成。

与HA相比含有较多的氧和活性基团。

胡敏酸:溶于强酸,但在PH2.0左右沉淀。

与FA 相比,HA的芳构化程度较高,较稳定,较抗分解。

一般来说,其分子量也较FA大4 简述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土壤地理学派、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农业地质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地质学家法鲁、李希霍芬、拉曼主要观点:把土壤形成过程看作岩石的风化过程,认为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即岩石风化的产物历史背景:在农业化学土壤学观点的弱点暴露后,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俄国的道库恰耶夫主要观点: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70~80年代继承和创新。

农业化学土壤学:代表人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主要观点:大田产量随施入土壤的矿质养料数量的多少而相应的变化。

历史背景:从17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进程,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对土壤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分析我国南方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

退化类型:1.土壤粘重化2.土壤粗骨沙化 3.土壤水分不调4土层浅薄化5障碍层及其高位化 6.土壤酸化7土壤石灰化和碱化8壤养分贫化9.土壤污染毒化(属于土壤污染.包括:无机物污染农药污染有机废物污染化学肥料污染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的污染。

)影响因素:南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必然直接影响土壤的性状和肥力,土壤在失去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下,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更为疮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学过程共同作用主要措施:建设南方山区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1调整农业结构,2建立农业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3实施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措施6分析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1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影响因素:1人类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的进一步萎缩,加剧了土壤的干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2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防治措施:1 营造防沙林带2实施生态工程3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4 合理开发水资源5控制农垦 6 完善法制2 土壤流失影响因素:1 植被破坏2 坡耕地垦植3季风气候的影响防治措施:1 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 2 防治兼顾、标本兼治3 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影响因素:1由于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界深度,使地下水和土体中的盐分随土壤毛管谁通过地面蒸发耗损而聚集于表土 2 利用地面或地下矿化水进行灌溉,而又不采取调节土壤水盐运动的措施 3 在开垦利用心底土积盐层的土壤过程中,过量灌溉的下渗水流溶解活化其中的盐分,随蒸发耗损聚于土壤表层防治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2 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3精耕细作4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影响因素:1 排水不良2 水过多 3 过度垦耕防治措施:1 开沟排水消除渍害 2 多种经营,综合利用3合理施肥4开发耐渍水稻品种7 论述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基本原则:1 主导型原则2 系统性原则 3 差异性原则 4 动态性原则 5 定量性原则 6 现实性原则7 科学性原则常用方法:1 指数法2回归模型法8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你认为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建设上可做哪些工作(一)加强农村环保法治建设我们应当在以后将要修改的《环境保护法》中,突出农村环保的重要性,应单独列文规定农村环保问题,并且有必要在一系列环境法规中专门规定农村环境保护的篇章。

制定实施《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二)加大对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力度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好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

(三)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和人员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环保机构的设置,在环保机构里进一步设置、完善专门主管农村环保的部门,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农村环保。

我们还应尽量完善乡镇环保机构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

同时也要妥善安排好农村环保执法人员的待遇问题,尽量作到惩罚分明,充分调动环保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环保法落实到实处。

(四)提高、推广环保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应大力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

(五)建立农村环保责任制我们应尝试建立农村环保责任制,开展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试点。

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政府和机构,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对整改不到位的,由监察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六)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因此,我们除了要加强有关领导和执法者的农村环保意识外,我们更应通过多种宣传、教育途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平,激发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9 为了确保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你认为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建设上可做哪些工作(一)强化农业环境管理首先,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各级领导要利用行政手段,坚决制止任何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对于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要限期整改、甚至关停。

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其次,环保部门要继续加强水、土、气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质量良好。

再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制,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

要充分利用行政、质量监测、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农业环境管理。

(二)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前提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

而绿色食品则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是生态农业与市场农业的桥梁。

因此,要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并将绿色食品的基地建设与生态农业的试点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食品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三)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2)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性治理为主;(3)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政策辅助于技术;(4)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因地制宜,分类、分层、分区治理。

(四)加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研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改善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五)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的开发力度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多施有机肥及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一项关键措施。

由于传统有机肥的堆制方法落后,有效成分损失严重,加之数量有限,使有机肥的数量、质量均不能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