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
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商的近似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商的概念,掌握商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商的近似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商的概念。
2.掌握商的计算方法。
3.运用商的近似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1.运用商的近似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学生用的练习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商的概念,如“小明一共有12个苹果,他要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景可以用到商的概念。
Step 2 学习商的概念1.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解释商的定义:“商是除法中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
”2.通过具体的例子,如10÷2=5,解释商的意义:“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分得5个苹果。
”3.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学生对商的概念的理解。
Step 3 学习商的计算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商的计算方法。
2.通过实际例子,如18÷3=6,解释商的计算方法:“将被除数除以除数,求得商。
”3.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商的计算方法。
Step 4 学习商的近似数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的近似数。
2.通过实际例子,如27÷4≈6,解释商的近似数的意义:“27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大约可以分得6个苹果。
”3.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商的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Step 5 运用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张三每天骑自行车去学校,一次骑行的距离是15公里,他骑了3次,总共骑了多少公里?”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
3.让学生尝试解答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商的近似数》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数学《商的近似数》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商的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商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商的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商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测量等,引导学生发现商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知识讲解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除法运算,为新课打下基础。
介绍商的近似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的近似数。
讲解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如四舍五入、进一法等。
3.实例演示以具体例子为例,演示如何求商的近似数。
例1:计算12除以5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例2:计算23除以7的商,保留整数。
4.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1)计算15除以4的商,保留一位小数。
(2)计算36除以9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3)计算58除以11的商,保留整数。
5.小组讨论(1)商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如何判断一个商的近似数是否合理?(3)求商的近似数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讲解求商的近似数时的注意事项,如四舍五入的规则、进一法的规则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商的近似数的概念、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等。
强调商的近似数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8.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P42页练习题1、2、3。
(2)思考:如何利用商的近似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反思1.在讲解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四舍五入、进一法等规则的含义,避免混淆。
2.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讲解商的近似数时,通过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是否理解“四舍五入”和“进一法”的区别。
五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3 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教案)

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会区别和联系“去尾法”、“进一法”与“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一、兴趣调动同学们,升入到了高年级,恭喜你们又长大了一岁,部分学生的校服有些小了,于是学校购买了一些布匹,准备为大家定制新校服。
我们一起来看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生本互动1.出示主题图,学校购买了50米布,给我们班的学生定制衬衫,每件衬衫用布0.9米,最多可以做多少件?三、生生互动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要求:1.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列式计算可能的结果。
3.小组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讨论,对合理的结果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小组展示。
四、师生互动师引导学生思考,衣服的件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50÷0.9≈56(件)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50米布能做56件校服吗?验证:不能做,因为50÷0.9=55.555…(件),布料不够56件。
所以只能做55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55.555…的十分位的“5”比4大,但在这里仍然要舍去。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去尾法”。
(板书:去尾法)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如做衣服,订扣子,包装礼盒,这些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本书等)接下来,我们走进生活,来看看小强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呢?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1)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尝试独立列式解答:2.5÷0.4=6.25(个)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6个瓶子够吗?引导学生同桌间进行讨论,汇报:6个瓶子,0.4×6=2.4千克,2.4千克小于2.5千克,装不下,6个瓶子不够。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商的近似数-人教版 (2)

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商的近似数——人教版(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掌握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求商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求商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子,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小组讨论,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3)教师讲解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并进行板书。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4. 实际应用(1)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求商的近似数的理解。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让学生掌握了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共同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新知”部分,特别是引导学生观察例子,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商的近似数练习题

商的近似数练习题商的近似数练习题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商的情况,比如购物时计算折扣、分摊费用等。
为了提高我们对商的计算能力,下面我将给大家提供一些商的近似数练习题。
1. 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件原价320元的衣服,打了8折。
请计算小明实际支付的金额。
解答: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原价320元打8折,即320 * 0.8 = 256元。
所以,小明实际支付的金额为256元。
2.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40公里。
请计算汽车行驶的时间。
解答: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40公里。
所以,汽车行驶的时间为240 / 80 = 3小时。
3. 一块地面积为120平方米,要铺设瓷砖。
每块瓷砖的面积为0.5平方米。
请问需要多少块瓷砖?解答:地面的面积为120平方米,每块瓷砖的面积为0.5平方米。
所以,需要的瓷砖块数为120 / 0.5 = 240块。
4. 一桶水有15升,小明用这桶水倒满了8个容量相同的水杯。
请问每个水杯里的水量是多少?解答:一桶水有15升,小明用这桶水倒满了8个容量相同的水杯。
所以,每个水杯里的水量为15 / 8 = 1.875升。
5. 一家餐厅共有120个座位,每个座位上坐了1.5个人。
请问这家餐厅一共容纳了多少人?解答:一家餐厅共有120个座位,每个座位上坐了1.5个人。
所以,这家餐厅一共容纳了120 * 1.5 = 180人。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发现,计算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数值转换和计算。
熟练掌握商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除了以上的练习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商的近似数的练习。
比如,计算购物时的实际支付金额、计算旅行中的行程时间、计算食物的分摊费用等等。
这些实际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取商的近似值

解决问题:取商的近似值执教者:钟彩英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9页例8。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地运用“进一法”“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合理地运用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广州为什么这么热闹吗?是的,做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小倩和她的同学为了庆祝亚运会,还准备举办一个小小运动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链接旧知,激活经验。
(小倩准备在运动会前去超市购买一些饮料)出示超市图片及复习题。
小倩带了35元,一共买了8瓶饮料,平均每瓶饮料多少元?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使学生明白在解答此题时应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过度语: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贴课题)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
1、合作交流,初探“进一法”“去尾法”。
创设情境一:小倩班上的运动会开始了,其中一英比赛是跳绳。
(出示跳绳图片及题目:有44人参加跳绳比赛,一次最多6人,至少要几次才能赛完?问: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你会解答吗?(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板书算式)提出疑问:7.3333……这个商正确吗?引导商应该取整数,探究“进一法”,并与复习题对比。
小结:原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能总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带着这一题的经验我们继续来看。
创设情境二:运动会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项目,(出示图片运乒乓球接力赛)喜欢玩吗?(出示题目)运乒乓球接力赛开始了,小倩班上有44名同学,每6人分成一组,最多可以分成几组?独立解答,汇报,探究“去尾法”,并给这种方法命名,由于整数后面的尾数不管有多大都直接舍去所以叫“去尾法”。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灵活取商的近似值解决问题》示范教学设计

《灵活取商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0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王鹏买6个练习本花了9.4元,每个练习本多少钱?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预设:9.4÷6=1.5666…≈1.57(元),9.4÷6=1.5666…≈1.6(元)。
师: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呢?预设:因为是求练习本的单价,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师:但是实际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灵活取商的近似值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一)探究用“进一法”解决问题课件出示:1.阅读与理解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一共有2.5 kg香油,要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装0.4 kg,要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分析与解答出示【学习任务一】。
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你们是怎么做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法:方法一:2.5÷0.4=6.25(个);方法二:2.5÷0.4=6.25(个)≈6(个);方法三:2.5÷0.4=6.25(个)≈7(个)。
师: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预设1:瓶子的个数应该是整数,所以6.25个肯定不对。
预设2:6个瓶子只能装0.4×6=2.4(kg)香油,还有2.5-2.4=0.1(kg)香油没有装进去,因此6个瓶子也不对;剩余的0.1 kg香油也需要用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周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及解决问题习题作业试卷

错
栏
第八周课时作业(第三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班级
五年级
姓名
习题设计
1.果园里收获了560kg橘子,王叔叔要把它们分装在箱子里,每箱最多装15kg.王叔
叔至少要准备多少个箱子?(5分)
2.美丽裁缝店用231米的布料做儿童服装,每套儿童服装用布料2.2米,这些布料最多能做多少套服装?
3.我家6月份的上网费是180元,每小时上网费是2.40元,我家6月份的上网时间是多少小时?
二、按要求填表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数
保留两位小数数
保留三位小数数
50÷13
5.2÷0.17
列竖式:
纠
错
栏
第七周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第七周课时作业(第二课时)
课题
商的近似数练习
班级
五年级
姓名
习题设计
一、列竖式计算。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5÷17≈0.28÷4.2≈0.13.2÷0.23≈18÷5.8≈
2.列竖式计算。(第一小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第三小题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8.5÷0.512.1÷0.5638.2÷2.7
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0.7-22.78-3.492.8÷8÷1.2553.6÷1.6×2.4
5. 在内填上“>”“<”或“=”
0.180800.18080…. 0.37÷1.5 0.37 1.83千米1千米83米
(1)8.476476是循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3)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4)一个数除以小数,商不一定小于被除数()
(5)25÷0.4的商是6,余数是1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丰南区实验小学东校区刘金卓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2、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数的含义,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
3、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检验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引出课题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了用的什么方法来取商的“近似数”?
(板书:四舍五入法)
2、“四舍五入”法是我们求近似数时经常使用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真方便。
但是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用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进一法”。
(1)老师口述例10(1)小强妈妈分装香油的情景,学生记录有用的数学信息。
(2)孩子们,你们能帮助小强妈妈解决难题吗?
(3)学生列式解答,交流方法。
预设:
生1:我是用 2.5÷0.4=6.25(个)
生2:我认为应该准备6个瓶子。
生3:我认为应该准备7个瓶子。
师:到底应该准备6个瓶子还是7个瓶子呢?
(4)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巡视。
)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准备7个瓶子,因为6个瓶子不能把所有的香油都装下,剩下的香油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所以应该是需要7个瓶子。
生2:因为6×0.4=2.4升,6瓶只能装2.4升的油,剩下的0.1升不能扔掉,所以应该再准备一个瓶子,应该准备7个瓶子。
(5)师:说的真好!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无论小数部分的数字是多少都要向整数部分进一,这种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在数学上我们称为“进一法”。
(板书:进一法)
2、探究“去尾法”
过渡:生活中求数量时取商的近似值都是采用“进一法”吗?
(1)出示例10:王阿姨包装礼品的情景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绳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3)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生1:我是用25÷1.5=16.66(个)
生2:我认为盒子的个数不能是小数,所以应该能包装17个礼盒。
生3:我认为能包装16个。
(4)师:到底能包装16个还是17个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汇报一下到底能包装几个礼盒?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认为能包装16个,因为剩下的丝带不够再包装一个礼品盒了,所以应该是16个。
生2:我们小组也认为能包装16个,因为包装16个礼品盒用去了24米的丝带,
剩下的1米丝带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了,应该舍去,所以我认为能包装16个礼盒。
(5)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
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小数部分无论是几都舍去,像这样的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去尾法”。
(板书:去尾法)
三、比较归纳,总结方法。
1、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求商的近似数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预设: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不同点:(1)采用“进一法”,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是“去尾法”,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2、说一说实际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什么时候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四、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我会填。
(1)一块布可以做5.9件同样的上衣,实际可以做()件。
(2)一堆煤,一辆汽车2.15次运完,实际要运()次。
(3)用每个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10千克菜油,需要()个桶。
2、我会判断。
结合实际,判断下面各题是用进一法、去尾法还是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五年级有15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25人,需要几辆客车?
(3)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
(4)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3、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
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果农们要将680kg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kg。
需要多少个纸箱?
五、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