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不退伤寒方
大医传承药方郭生白

病毒性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腰痛,关节疼,喘。
麻黄汤:麻黄10g 杏仁10g 桂枝30g 甘草13g/贴
备注:上述成人量。
11岁至15岁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5岁至10岁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2岁至4岁用四分之一。
早晚两次。
汗出即停。
葛
麻疹---
透表排异汤:银花30g 连翘30g 牛蒡子30g 牡丹皮30g 当归20g 红花20g 桃仁20g
大便秘的加紫草20g 下利的加黄连
急性咽炎:体温不低于正常、咽部有充血。
发烧,咽喉红肿,咽疼,
有白色分泌物化脓,大便干。
银花30g 连翘30g 牛蒡子25g 牡丹皮30g 桔梗20g 紫草20g 甘草15g 葛根40g 知母30g
备注:大便不干去知母。
分两次服。
慢性咽炎去掉紫草、知母,分三次或四次服。
银花20g 连翘30g
肺感染:肺炎再退烧,导致肺感染。
瓜蒌汤:瓜蒌50g 杏仁30g 茯苓40g 桔梗30g 泽泻30g 甘草15g。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
上五味,切碎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
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
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
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整体药性】平和。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典型征象】口苦,咽干,发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禁忌人群】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一直被后世的中医奉为金科玉律,这部医学经典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
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如果能学精学透就可以养活不少医生。
张仲景把小柴胡汤列为少阳病的主方,用来治疗邪气在半表半里的时候的病证。
它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病变的两大重点方剂,在397条经文之中,明文提及小柴胡汤的就达19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诚如日本的丹波元简评:“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中医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小柴胡汤有抗炎、抑菌、抗过敏、调节免疫力、改善肝损伤等作用。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用现代制药手段,把煎出来的药汁制成颗粒状,保存药方的功效和作用,以便服食、携带。
制成颗粒的小柴胡汤成药效果虽然不如现煎的汤药,但也是一种值得存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药物。
“和解少阳”的主方“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证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何谓伤寒少阳证呢?伤寒是古代中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上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就只是指外感风寒之邪。
此处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概念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其中的少阳证就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症候类型。
中医理论认为,伤寒在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是其主要标志。
《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当伤寒初起时,寒重热轻,或但寒无热,属太阳证;传入少阳后,寒热往来,也就是说发热和恶寒的感觉交替出现;再向里即传入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
伤寒表实证

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伤寒论》名方白虎汤原文与释义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方剂组成】知母18 克,生石膏45-10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30 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 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 岁,门诊病例,1967 年7 月20 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烧不退急煞人妙手回春伤寒方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项红
初春的北京,春寒料峭。
虽然小草已偷偷地钻出地面,显现星星点点的绿色,但冬日的寒意,仍使路上的行人身穿皮衣,棉服,头戴围巾、帽子。
中午,一个电话打来,一位82岁高龄的女患者,突然外感高烧39.5℃,发烧的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咳嗽、咽痛、鼻塞、恶寒。
希望大夫出诊看病。
我和樊教授接受了任务,去看病人。
来到病人床前,只见她面色蜡黄,双眼微闭,呼吸声粗,精神萎糜,咳嗽时作,呕吐中药及粘液。
小阿姨说,从早晨就开始发烧38℃,吃了“正柴胡饮”、“羚翘解毒冲剂”、“止嗽散”各二袋,中午以后没有退烧,反而越烧越高。
下午又两次呕吐中药和痰液,现在发烧仍然有增无减。
一看体温表已达39.5℃。
樊教授一边摸脉,一边问病人:“出不出汗?”病人说“没有汗”。
“是否胃中不适?”病人回答:“是”。
走出病人的卧室,樊教授说:“现在病人是表证不解,内里有热,心下痞满,应用<大青龙汤〉与〈小陷胸汤〉的合方。
”只见他挥笔开出处方:
生麻黄6克(先下,去上沫)桂枝9克生石膏45克(先煎)
瓜蒌12克法夏6克黄连3克(打)枳实6克炒杏仁6克
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一剂
晚上7点钟病人服下中药,因胃中不适复又呕吐中药及粘液,至晚上9点半钟仍然高烧不退,患者神志不清,时说胡话,直至凌晨已烧至40.4度,服用“紫雪散”1支(1.5克),二十分钟后,患者的体温退至38.5℃。
第二天早晨,樊教授又开出一方。
方为〈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加生石膏30克、桂枝9克、大黄6克一剂。
患者服药后,开始腹泻,便出痰状物,此时患者体温已降至37.8℃,第三天患者体温降至37.1℃,已能食米粥了。
原方加桔梗9克、杏仁9克,又服二剂,病人体温降至36.7℃。
伤寒论38条说: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患者平素喜食甜食及油腻,有形成痰饮之因素,而〈大青龙汤〉是治疗溢饮的方剂。
溢饮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的外证表不解,内有里热的症状。
〈大青龙汤〉实际是〈麻黄汤〉加生石膏、生姜、大枣。
用〈麻黄汤〉以解表证,用生石膏清里热,生姜、大枣以和中健胃。
今年的外感高烧以胃肠症状居多,许多病人打针输液一周,仍高烧不退。
而樊教授用伤寒之方,既解表热又清里热,只用了1-2剂药,就将82岁高龄老人的发烧治好,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樊教授常说,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中医治病就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同时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
根据五运六气的推算,去年为“金”气主运,冬天气候异常寒冷。
寒邪外束。
加上春节期间,多食肥甘厚味之品,易造成胃肠积滞,故热郁于内。
《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今年入春以来,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阳明燥金,金克木,木气不得升发,更加重了郁热,所以今春的外感用表里双解之法最好。
在感冒初起时最好服用具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功效的“防风通圣丸”。
本中心正在研制的“柴芩感冒颗粒”具有更佳的功效。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之所以神妙,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因地因时因人治宜的辨证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