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词》《凉州词》对比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张敬忠《边词》阅读参考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敬忠《边词》阅读参考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敬忠《边词》阅读参考答案及翻译赏析边词(唐)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释⑴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

旧来:自古以来。

⑵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⑶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1.诗中描写五原“”、“”的景象,突出了边关春色姗姗来迟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提及“长安花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垂杨未挂丝河畔冰开。

(2分只写“垂杨”、“河畔冰”不给分。

)2.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希望早日回归故里的思想感情。

译文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

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

创作背景这首《边词》当为张敬忠公元707年(唐中宗神龙三年)前后在边塞军中任职时所写。

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公元707年,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这首《边词》大约就是张敬忠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赏析:《边词》是唐代诗人张敬忠的作品。

此诗将边塞风物荒凉的景象与长安城暮春景色进行比照,表达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思念,亦含对边塞风物的欣赏。

全诗言辞淳朴,行文沉着,风采天然。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详细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

”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

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

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1网间分作者表达的情感(3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1网间分作者表达的情感(3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1网间分作者表达的情感(3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
答问题(5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5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苍凉壮阔的边塞景物,写得悲而不失其壮。

抒发了守边将士什么情感?(2分)
小题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
答案解析
小题1:(2分)抒发了守边将士凄怨而又悲壮的怀乡之情。

小题2:(3分)这两句诗中,“春风”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暗喻皇帝的恩泽,这二句含蓄地讽刺了唐玄宗不务边防,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

【高中古诗词阅读】《边词》《凉州词》对比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边词》《凉州词》对比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边词》《凉州词》对比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词凉州词张敬忠①王之涣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旁白凉州词张敬忠①王之涣婺源② 春天来得晚了,二月哭泣的白杨树挂不上丝绸。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也就是说,今天是长安花开的时候,河边的冰开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

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1)卞词第一句中的哪个词总是占整首诗的篇幅?请简要分析这首诗。

(3(分钟)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分)参考答案:11.(1)(3分)“迟”字。

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

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

(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2)(5分)答案示例:同意。

这两句话都描述了边塞的春天来得晚,“二月的杨树没有挂丝”直接描述了风景,“羌笛为什么要抱怨柳树”用拟人的手法,用音乐虚假地书写了风景。

二者都以边塞风光来表现边塞的荒凉和寒冷,表达边塞官兵因战场的艰辛而产生的乡愁(内心的悲伤)。

不同意。

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张敬忠《边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敬忠《边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敬忠《边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边词(唐)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释⑴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

旧来:自古以来。

⑵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⑶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1.诗中描写五原“”、“”的景象,突出了边关春色姗姗来迟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提及“长安花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垂杨未挂丝河畔冰开。

(2分只写“垂杨”、“河畔冰”不给分。

)2.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希望早日回归故里的思想感情。

译文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

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

创作背景这首《边词》当为张敬忠公元707年(唐中宗神龙三年)前后在边塞军中任职时所写。

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公元707年,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这首《边词》大约就是张敬忠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赏析】:《边词》是唐代诗人张敬忠的作品。

此诗将边塞风物荒凉的景象与长安城暮春景色进行对比,表达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亦含对边塞风物的欣赏。

全诗言辞淳朴,行文从容,风采天然。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

”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

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关于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是什么呢?完成练习。

凉州词(唐)王之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凉州词》。

2.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________,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________名。

3.写出后两行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择题(只填序号)《凉州词》前两句是___________,突出了戍边士卒___________;后两句是___________,抒发了戍边士卒的___________。

A.抒情B.写景C.生活环境的荒凉D.离愁别恨参考答案: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诗题曲调3.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意思对即可)4.B C A D凉州词全诗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古诗凉州词的诗意_凉州词阅读答案_作者王之涣。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王翰阅读答案

凉州词王翰阅读答案

凉州词王翰阅读答案《凉州词》原文阅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阅读习题及答案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答案:宋、岳飞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答: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答: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答: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

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凉州词》阅读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军饮酒出征的场景,反映出战士乐观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前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主要是言事。

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人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写战罢归营,设酒庆功。

"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转入言情。

这两句诗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鸣悲叹,而是报国轻生的铮铮豪言;它所传达出的不是凄凉黯淡的无奈,而是忠勇报国、置生死于度外的气概,抒发了将士们献身沙场的豪情。

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

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

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尽。

③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④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8.与《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相比,本诗前两句描写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答案】(1)本诗前两句通过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既描绘了眼前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的景象,也有对故乡秦中花谢鸟飞情景的联想与想象。

第一句写秦中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鸟儿争相觅食的'场景;第二句则描绘了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的边塞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进行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正面描写战士们出征前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欢快宴饮的气氛;而此诗,既有联想与想象,又实写眼前塞外边关的场景,虚实结合,对比鲜明。

9.【答案】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解答此题,考生抓住诗歌第一句中战士对秦中花鸟的联想与想象、第三句中的杨柳和第四句中的忆长安,能够推知战士们戍守边关多年,在寒风飞沙的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已是暮春时节,故乡秦中,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赏析】: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词》《凉州词》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词凉州词
张敬忠①王之涣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

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⑴《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1)(3分)“迟”字。

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

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

(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
(2)(5分)答题示例:同意。

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
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

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