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
最新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资料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鉴于大唐名将如星空璀璨,三百年间的诸位实在难以评出十个名额,于是想起唐朝四阶段论,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这样或许就不会落入俗套了。
初唐十大名将(618-689):卫国公李靖(571~649)、英国公李世勣(594~669)、邢国公苏定方(592~667)、闻喜公裴行俭(619~682)、辽西郡公薛仁贵(614~683)、燕国公黑齿常之(630~689)、江夏王李道宗(?~653)、凉国公契苾何力(?~677)、乐城郡公刘仁轨(601~685)、太原郡公王方翼(622~684)。
评说:李靖、李世勣、李道宗均为唐朝开国名将,前有削平隋末群雄之劳,后有屡灭外族之功;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裴行俭孤身万里复西域,又屡破突厥叛乱,堪称儒将典范;黑齿常之先有屡克吐蕃之功,后又重创后突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灭高句丽败后突厥;契苾何力为唐初异族将领之佼佼者,效力四十年屡建奇功;刘仁轨为中日首次大战的唐军总指挥,又平百济挫新罗;王方翼控西域破突厥,独挡一面;初唐诸将中,王方翼为裴行俭门生,裴行俭为苏定方门生,苏定方为李靖门生,李世勣、李道宗、契苾何力也曾效力于李靖军中;李靖年老退隐后,初唐诸将大都随李世勣出征过;二李之后,裴行俭御下诸将各为大唐顶梁柱。
在初唐十将之上还有一位毋庸置疑的伟大统帅,他就是曾经的天策上将、秦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纵横天下、文治武功,堪称无人出其右。
初唐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以上的初唐十将之外,还有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李孝恭、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侯君集、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秦琼、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等名震古今的将领。
盛唐十大名将(690-755):临洮郡公王忠嗣(706~750)、西平郡王哥舒翰(?-757)、密云郡公高仙芝(?~756)、南阳郡公张守珪(?~740)、信安王李祎(663?~743)、南阳郡公张孝嵩(?~727)、中山郡公王晙(653~732)、太原郡公郭知运(667~721)、韩国公张仁愿(?~714)、宋国公唐休璟(627~712)。
按照现代军衔制度,评定唐朝十位元帅、十位大将、十位上将

按照现代军衔制度,评定唐朝十位元帅、十位大将、十位上将军衔代表军人荣誉,以职位、资历、才干、功勋综合因素评定。
有唐一代二百九十余年,名将济楚,不可胜数,按照现代军衔制度评定,以下三十位名将,皆无愧于所授军衔。
一、唐朝十大元帅1.卫国公李靖:陕西三原人,南平荆扬、北清沙漠,功盖全唐,出将入相,为一代楷模。
享年七十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
2.英国公李勣:山东菏泽东明人,击薛延陀、破吐谷浑、败北突厥、灭高句丽,历辅三朝,出将入将。
享年七十六,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3.邢国公苏定方:河北武邑人,开定四夷,“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
”享年七十六,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
4·汾阳郡王郭子仪: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四朝静乱,五福其昌,自古人臣之最。
享年八十五,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5.临淮郡王李光弼:辽宁朝阳人,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名将推为第一。
享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6.西平郡王李晟:甘肃临潭人,为世虎臣,万人之敌。
击吐蕃,讨河朔。
平朱泚,复京师。
享年六十七,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7.南康郡王韦皋:陕西西安人,镇蜀二十一年,摧吐蕃、服南诏,开拓万里,功烈为西南之最。
享年六十一,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8.闻喜公裴行俭:山西闻喜人,孤军收复西域,计俘都支,于碎叶城立碑纪功,前后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之乱。
享年六十四,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献。
9.乐城郡公刘仁轨:河南尉氏人,夷百济、败日本、镇吐蕃,出将入相。
享年八十四,累赠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10·临洮郡公王忠嗣:陕西渭南华州人击吐蕃、破契丹,攻必克、战必胜。
享年四十五,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以上十位名将,论功业,爵位、才干,资历,名声、品行,授以元帅军街,理所当然,众望所归。
二、唐朝十大将1.河间郡王李孝恭:甘肃秦安人,平巴蜀、定荆场建方面之功。
享年五十,追赠司空、扬州都督,谥号元。
大唐名将录:李姓十大名将

大唐名将录:李姓十大名将有唐一代295年,名将济楚,可谓冠绝历朝历代。
而其中李姓名将,一枝独秀,出类拔萃,势盖全唐。
以下十人,或佐命开国,或戡乱御侮,皆忠勤王室,览其功业,皆不失为当世名将。
然而同途殊归,有人功成名立、有人马革裹尸、有人令名不终,结局天壤之别。
1·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李孝恭是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堂侄。
沉敏有识量,为将独当方面,平巴蜀,擒朱粲;下荆襄,俘萧铣;招抚岭南诸州,克丹阳,摛辅公祐,平定江南。
累封河间郡王,性奢豪,厚自崇重,然而宽恕退让,立盖世之功无骄矜自大之色,唐太宗李世民甚加亲重,宗室之中莫与为比。
贞观十四年暴毙,时年五十,追赠司空、扬州都督,谥号元。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二。
位列武庙六十四将。
2·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侄。
军谋武勇,于群从之中,称一时之杰。
一生戎马,平刘武周、摛王世充,佐命开国。
从征四方,击东突厥、破吐谷浑、摧薛延陀、灭高句丽,功勋显著。
唐太宗李世民称其为当世名将,与李勣、薛万彻相提并论。
封江夏郡王,晚年卷入房遗爱谋反案,流放象州,于途中病死,时年五十四,后来追复官爵。
3·卫国公李靖李靖是陕西三原人,将家之子,绰有渭阳之风。
临戎出师,凛然威断。
南平荊扬,北清沙漠,破吐谷浑、灭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直斥大漠。
出将入相,累封卫国公。
位重能避,功成益谦,唐太宗李世民称其为一代楷模。
享年七十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
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武庙十哲。
4·英国公李勣李勣李勣是山东东明人,原名徐世勣。
奋起草莽,振黥、彭之迹。
弃暗投明,际会风云,勒功唐室。
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从平四方,两击薛延陀、破东突厥、灭高句丽。
历辅三朝,出将入相,累封英国公。
为人处世,常能以义藩身,与物无忤,遂得功名始终。
累享年七十六,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武庙十哲。
唐朝十大名将排行榜都有哪些人上榜

唐朝十大名将排行榜都有哪些人上榜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同时也是人才辈出、名将云集的年代,如果给唐朝的名将进行一个排名,你觉得能排进前十的会是哪些人?上期我们讲了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李世民、李靖、苏定方、这期我们讲4到10的排名。
第四名郭子仪:以武状元入世从军,早年默默无名,历经七朝帝王。
58岁时平定安史之乱,扭转李唐根基,被称为平定安史第一人,它曾两次帮助皇帝收复长安。
将大唐帝国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之后更是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立下盖世奇功,以一己之力肩负国家安危20年,,再造大唐荣耀,正是他的存在让唐朝得以延续统治。
他一生中多次被人陷害,导致被罢官多次。
但他也被称为中国千古第一完人,因为他是历史上罕见的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于一生的五福完人、第五名薛仁贵:薛仁贵是唐朝诸多名将中唯一一个从底层上来的,他的经历最传奇,也最励志。
他曾大败九姓铁勒、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相州城、脱帽退万敌、为李唐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脱帽退敌还被评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十大奇迹之一。
第六名李孝恭:李孝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且排名第二。
他是唐朝开国之初统一南方的主帅,要不是被李靖抢了风头,李孝恭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应该会更高的,李渊起兵后,他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主要负责巴蜀地区的战役,连续攻下了三十多个州。
之后又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辅公祏等,平定了江南。
在当时就连名将李靖、李勣都曾在其麾下受其统辖。
第七名李勣:李勣就是赫赫有名的徐茂公,是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寨的创始人之一,归顺李唐王朝后,屡建奇功,所以被赐李姓,改名李世勣,到了唐太宗时期为了避讳李世民又改名李勣。
此后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先后两击薛延陀,大败东突厥,并带兵击破高句丽176城,灭亡高句丽,为大唐开疆42州,100县,与大唐军神李靖并列称为大唐的双子星。
第八名李光弼:他和郭子仪齐名,被称为唐代双雄,为大唐的中兴名将,李光弼身为契丹族的将领,一生都在匡扶大唐江山。
唐朝十大名将排行榜

唐朝⼗⼤名将排⾏榜唐朝⼗⼤名将排⾏榜⾏⾛的历史君 2017-11-13 16:19唐朝作为中国最顶峰的朝代,⽂⾂武将竟出的年代,⼩编都不知道怎么去定义这个朝代的名将,再次,⼩编以⾃⼰个⼈的观点总结了⼏个,各位朋友们如果⼩编⼜做的不周到的地⽅希望给我⼀个建议。
1.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2⽇),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善于⽤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
后效⼒李唐,为唐王朝的建⽴及发展⽴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浑。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贞观⼆⼗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九。
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
为凌烟阁⼆⼗四功⾂之⼀。
唐⽞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
后⼈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2.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今陕西旬⾢⼟桥镇侯家村)⼈,凌烟阁⼆⼗四功⾂之⼀。
唐朝名将。
官⾄兵部尚书。
封陈国公。
早期不学⽆术,⽽以勇武⾃称。
后⼊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劝李世民发动⽞武门事变。
唐统⼀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开始学习,参与选拔⼈才等。
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
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领⼤军灭⾼昌国。
功勋卓著,开始居功⾃傲,因讨灭⾼昌时私取宝物⽽被下狱,得释后开始⼼⽣怨恨,先后劝⼤将张亮、太⼦李承乾谋反。
贞观⼗七年,侯君集因太⼦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
家⼈被迁⾄岭南。
3.李勣李勣(jì)(594年—669年12⽉31⽇),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东菏泽市东明县)⼈。
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出⾝⾼平北祖上房徐⽒,他早年投⾝⽡岗军,后随李密降唐。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鉴于大唐名将如星空璀璨,三百年间的诸位实在难以评出十个名额,于是想起唐朝四阶段论,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这样或许就不会落入俗套了。
?初唐十大名将(618-689):卫国公李靖(571~649)、英国公李世积(594~669)、邢国公苏定方(592~667)、闻喜公裴行俭(619~682)、辽西郡公薛仁贵(614~683)、燕国公黑齿常之(630~689)、江夏王李道宗(?~653)、凉国公契苾何力(?~677)、乐城郡公刘仁轨(601~685)、太原郡公王方翼(622~684)。
评说:李靖、李世勣、李道宗均为唐朝开国名将,前有削平隋末群雄之劳,后有屡灭外族之功;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裴行俭孤身万里复西域,又屡破突厥叛乱,堪称儒将典范;黑齿常之先有屡克吐蕃之功,后又重创后突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灭高句丽败后突厥;契苾何力为唐初异族将领之佼佼者,效力四十年屡建奇功;刘仁轨为中日首次大战的唐军总指挥,又平百济挫新罗;王方翼控西域破突厥,独挡一面;初唐诸将中,王方翼为裴行俭门生,裴行俭为苏定方门生,苏定方为李靖门生,李世勣、李道宗、契苾何力也曾效力于李靖军中;李靖年老退隐后,初唐诸将大都随李世勣出征过;二李之后,裴行俭御下诸将各为大唐顶梁柱。
在初唐十将之上还有一位毋庸置疑的伟大统帅,他就是曾经的天策上将、秦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纵横天下、文治武功,堪称无人出其右。
初唐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以上的初唐十将之外,还有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李孝恭、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侯君集、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秦琼、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等名震古今的将领。
盛唐十大名将(690-755):临洮郡公王忠嗣(706~750)、西平郡王哥舒翰(?-757)、密云郡公高仙芝(?~756)、南阳郡公张守珪(?~740)、信安王李祎(663?~743)、南阳郡公张孝嵩(?~727)、中山郡公王晙(653~732)、太原郡公郭知运(667~721)、韩国公张仁愿(?~714)、宋国公唐休璟(627~712)。
隋唐武将排行

9、花刀大将魏文通,跨下花斑马,一把花刀是隋营数一数二的大将;
10、银面韦托秦用,秦琼的干儿子,胯下赤炭火龙驹,掌中八棱紫金降魔杵,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11、呼罗国王,胯下青鬃马,掌中单锤,乃突厥第一战将;
12、四宝大将尚师徒,胯下宝马呼雷豹,掌中乌龙提泸枪,山马关大帅;
扁锤将梁师泰——隋唐第15条好汉。挂锤庄庄主,颇有膂力,曾做李元霸驾前开路先锋,后死于伍天锡的镋下。兵器:扁式镔铁锤,重160斤,座骑:挠头狮子黑
小孟尝秦琼——隋唐第16条好汉。字叔宝,曾做历城县捕快,为人极重义气,后成开唐元勋。身长8尺,兵器:瓦面金装锏,重130斤、虎头錾金枪,重82斤,座骑:黄骠透骨龙,绝招:杀手锏
天保将军宇文成都——隋唐第2条好汉。宇文化及长子,身长1丈,隋炀帝的护卫将军,武艺绝伦,后被李元霸撕了。兵器:凤翅镏金镋,重200斤,座骑:浑红兽,师父:鱼俱罗
银锤太保裴元庆——隋唐第3条好汉。山马关总兵裴仁基三子,纯真可爱,力量过人,能接李元霸三锤。
兵器:梅花亮银锤,重300斤,座骑:抓地虎,绝招:尽命三锤
四宝将尚师徒——隋唐第10条好汉。临潼关总兵,身戴四宝,故称“四宝上将”,后兵败于瓦岗军,自刎而死,宝贝都归秦琼所有。兵器:吸水提炉枪,重120斤,座骑:呼雷豹,披挂:夜明盔、绵竹连环铠,师父:邱瑞
八马将新文礼——隋唐第11条好汉。红泥关总兵,身长丈二,相貌惊人,孔武有力,后死于瓦岗寨众将围攻之下。兵器:铁方槊,重200斤,座骑:金睛骆驼
勇三郎王勇——字伯当,瓦岗寨的头号射手,与谢科谢映登是好朋友,后忠于李密,两人一道被乱箭射死。兵器:方天画戟、李广弓,座骑:赛龙五斑驳,绝招:百步穿扬
赛白猿侯春——字君集,瓦岗寨的轻功高手,与“地里飞星”尚智尚怀忠是好朋友。兵器:鱼肠剑,座骑:无
震铄古今:大唐帝国十大著名将领

震铄古今:大唐帝国十大著名将领唐朝,一个存在289年的庞大帝国,它有过血腥,黑暗并最终没落,但人们记住的是他的灿烂与辉煌,是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是将星璀璨,攻伐敌国,征战四方的豪情万丈。
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唐朝历史上的十大著名将领李靖一、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将领。
著有多部兵书,但大多已经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北宋时列入《武经七书》。
李靖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李靖原来是隋朝将领,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后,入李世民幕府,为唐朝的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萧铣政权,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
贞观三年,率领大军灭亡东突厥,被封为代国公,贞观九年,率领大军征讨吐谷浑,后来改封为卫国公,649年病逝,谥号景武。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
二、李勣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
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朝初期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
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669年去世,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三、苏定方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
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
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
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鉴于大唐名将如星空璀璨,三百年间的诸位实在难以评出十个名额,于是想起唐朝四阶段论,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这样或许就不会落入俗套了。
初唐十大名将(618-689):卫国公李靖(571~649)、英国公李世勣(594~669)、邢国公苏定方(592~667)、闻喜公裴行俭(619~682)、辽西郡公薛仁贵(614~683)、燕国公黑齿常之(630~689)、江夏王李道宗(?~653)、凉国公契苾何力(?~677)、乐城郡公刘仁轨(601~685)、太原郡公王方翼(622~684)。
评说:李靖、李世勣、李道宗均为唐朝开国名将,前有削平隋末群雄之劳,后有屡灭外族之功;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裴行俭孤身万里复西域,又屡破突厥叛乱,堪称儒将典范;黑齿常之先有屡克吐蕃之功,后又重创后突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灭高句丽败后突厥;契苾何力为唐初异族将领之佼佼者,效力四十年屡建奇功;刘仁轨为中日首次大战的唐军总指挥,又平百济挫新罗;王方翼控西域破突厥,独挡一面;初唐诸将中,王方翼为裴行俭门生,裴行俭为苏定方门生,苏定方为李靖门生,李世勣、李道宗、契苾何力也曾效力于李靖军中;李靖年老退隐后,初唐诸将大都随李世勣出征过;二李之后,裴行俭御下诸将各为大唐顶梁柱。
在初唐十将之上还有一位毋庸置疑的伟大统帅,他就是曾经的天策上将、秦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纵横天下、文治武功,堪称无人出其右。
初唐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以上的初唐十将之外,还有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李孝恭、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侯君集、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秦琼、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等名震古今的将领。
盛唐十大名将(690-755):临洮郡公王忠嗣(706~750)、西平郡王哥舒翰(?-757)、密云郡公高仙芝(?~756)、南阳郡公张守珪(?~740)、信安王李祎(663?~743)、南阳郡公张孝嵩(?~727)、中山郡公王晙(653~732)、太原郡公郭知运(667~721)、韩国公张仁愿(?~714)、宋国公唐休璟(627~712)。
评说:王忠嗣几乎将盛唐所有敌人都挫败过,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哥舒翰为有唐一代进攻吐蕃最辉煌者;高仙芝是大唐西域守护神,行军千里灭小勃律;张守珪连挫后突厥、吐蕃、契丹经营边疆;李祎有西破吐蕃夺石堡之功,又东平奚契丹叛乱,不愧为太宗的后人;张孝嵩经营西域,连挫突骑施、吐蕃、大食;王晙的文治武功在开元诸将中名列前茅;郭知运先后居北庭、陇右,甚为蕃夷所惮;张仁愿独挡一面,扭转了唐朝对后突厥的形势;唐休璟先策划了收复安西四镇,后在洪源屡破吐蕃,为武周朝诸将之首;盛唐诸将和中唐诸将中,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晟这些千里马皆出自于王忠嗣这位伯乐的培养和提拔。
盛唐仍然是一个将星云集的时代,在以上的盛唐十将之外,还有皇甫惟明、封常清、王孝杰、崔希逸、盖嘉运、赵颐贞、薛讷、萧嵩、乌承玼、张思礼、王君涣、杜希望、杨思勖、郭虔瓘、娄师德、牛仙客、臧希液、杜宾客、陈大慈、王倕、张忠亮、郭元振、张齐丘、萧炅、章仇兼琼、夫蒙灵察、阿史那献、来曜、何履光、孙仁献、韩思忠、张审素、李多祚、程千里、鲁炅、张九节等名噪一时的将领。
中唐十大名将(755-826):汾阳郡王郭子仪(697~781)、临淮郡王李光弼(708~764)、西平郡王李晟(727~793)、南康郡王韦皋(746~806)、咸宁郡王浑瑊(736~800)、扶风郡王马璘(721~777)、大宁郡王仆固怀恩(?~765)、凉国公李愬(773~821)、陈国公李光颜(760~826)、北平郡王马燧(726~795)。
评说: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首功之将,成再造大唐之伟业,郭子仪后又屡败吐蕃,有单骑退回纥的传奇;李晟、浑瑊、马燧为平定二帝四王之乱的功勋,又屡挫异族入侵;韦皋有诸葛遗风,在唐蕃第二战场重创吐蕃,其功为西南据;李光颜、李愬为元和中兴的两员顶级名将;马璘有从破安史之功,后又屡挫吐蕃入侵;中唐诸将中,自天宝末至贞元初的,皆受过郭子仪领导;中唐后期的名将都各挡一面,镇一方。
中唐相对于初盛唐,战绩或有缺少,但名将却不亚于盛唐,在中唐十将之外,还有张巡、高崇文、崔宁、曲环、郝玼、李抱玉、白元光、李嗣业、郭昕、李抱真、范希朝、段秀实、张光晟、王思礼、田缙、史敬奉、严武、刘济、李元忠、杜叔良、李光进、路嗣恭、王翃、李文悦、野诗良辅、张舟、刘昌、桂仲武、张伯仪、李皋、严震、王佖、严砺、李进诚、来瑱、曹高仕、阳旻等中兴大唐的将领。
晚唐十大名将(827-888):南阳郡公张义潮(799~872)、渤海郡王高骈(?~887)、兰陵郡王张仲武(?~849)、东阳郡王刘沔(?~846)、河阳节度使石雄(?~847?)、武宁节度使王式(?~867?)、武威郡王李载义(?-837)、归义节度使张淮深(831~890)、东川节度使颜庆复(?~875?)、平卢节度使曾元裕(?~880?)。
评说:张义潮为晚唐民族英雄,归义大军孤军奋起,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吐蕃自是衰绝;高骈为有唐一代破南诏之首,复安南、镇西川、击黄巢;张仲武为晚唐一代名将,破獯鬻之众,帐盈七千;拓鲜卑之疆,地开千里;万狄稽颡,百蛮投诚;数击党项、西羌,大败回鹘乌介,进讨昭义,史赞:孰称善将?刘沔、石雄;王式有才略以文入武,南复交趾,东定江浙;李载义镇卢龙,削藩破奚;张淮深独挡西北要地,屡抗群蛮;颜庆复统领西南,重创南诏;曾元裕先有破南诏之劳,后有诛王黄乱之功。
晚唐诸将,以河西、西蜀、卢龙、河东、岭南各边地镇将为主,击回鹘、复河西、溃吐蕃、收党项、定交趾、败南诏、御奚契丹,为唐末五代的中原混战提供了边疆安全。
此处评说的晚唐已经在群雄割据的前夕,各地人才日趋归入地方,忠于皇室的将领越来越少,就整个唐朝名誉下的著名将领,在晚唐十将之外,还有李可举、杨复光、卢耽、郑从谠、李鄠、董昌龄、史元、宋威、毕减、张仲至、萧鄴、赫连铎、黄景复、李思忠、石公绪、康承训、崔珙、刘潼、王宰、张璘、高仁厚等人(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等进入五代割据的节度使不在其列)。
888年唐昭宗以后的二十年属于诸侯纷纷建国的时期,天下文武都各为其主,故不列入晚唐的名将评说之列。
唐朝一百零八名将录(按出生年或去世年排序,由唐初列至唐末,唐代皇帝以及五代十国称帝者不在其内)【三十六帅】.卫国公李靖(571~649),兵家亚圣、凌烟功臣、武庙十哲.霍国公柴绍(?~638),开国驸马、凌烟功臣.河间王李孝恭(591~640),开国宗室、凌烟功臣、武庙名将.陈国公侯君集(?~643),凌烟功臣.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652),贞观名将.江夏王李道宗(?~653),开国宗室名将.毕国公阿史那社尔(?~655),贞观名将.邢国公苏定方(592~667),药师真传、武庙名将.英国公李世勣(594~669),药师齐名、凌烟功臣、武庙十哲.凉国公契苾何力(?~677),初唐名将.安东都护高侃(?~678?),初唐名将.辽西郡公薛仁贵(614~683),大帝名将.闻喜公裴行俭(619~682),药师二代、武庙名将.燕国公李谨行(?~682),大帝名将.太原郡公王方翼(622~684),药师三代.平原郡公程务挺(?~685),药师三代.宋国公唐休璟(627~712),武周名将.燕国公黑齿常之(630~689),药师三代.耿国公王孝杰(632~697),武庙名将.韩国公张仁愿(?~714),武庙名将.南阳郡公张孝嵩(?~727?),开元名将.中山郡公王晙(653~732),武庙名将.太原郡公郭知运(667~721),开元名将.南阳郡公张守珪(?~740),开元名将.信安王李祎(663?~743),宗室名将.北庭都护盖嘉运(?~750?),玄宗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697~781),再造唐室、武庙十哲.临洮郡公王忠嗣(706~750),四镇节度、玄宗名将.密云郡公高仙芝(?~756),天宝名将.西平郡王哥舒翰(?~757),天宝名将.临淮郡王李光弼(708~764),再造唐室、武庙名将.西平郡王李晟(727~793),再造唐室、武庙名将.南康郡王韦皋(746~806),诸葛遗风、西南名将.兰陵郡王张仲武(?~849),东北名将.南阳郡公张义潮(799~872),归义之魂、西北名将.渤海郡王高骈(?~887),晚唐名将【七十二将】.蒋国公屈突通(557~628),凌烟功臣.彭国公王君廓(?~627),武德名将.胡国公秦琼(?~638),凌烟功臣.鄂国公尉迟恭(585~658),凌烟功臣、武庙名将.武阳公李大亮(586~644),贞观名将.虢国公张士贵(586~657),初唐名将.卢国公程知节(589~665),凌烟功臣.潞国公薛万均(?~641),贞观名将.阳翟郡公郭孝恪(?~649),贞观名将.琅玡郡公牛进达(595~651),贞观名将.褒国公段志玄(598~645),凌烟功臣.果毅都尉席君买(?~650?),传奇小强.东平郡公程名振(?~662),大帝名将.朝散大夫王玄策(?~662?),传奇小强.同安郡公郑仁泰(?~663),初唐名将.安国公执失思力(?~663),贞观名将.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669?),初唐名将.黎阳公刘仁愿(?~670?),大帝名将.右威卫将军孙仁师(?~671?),大帝名将.鸿胪卿萧嗣业(?~680),大帝名将.乐城郡公刘仁轨(601~685),大帝名将.同平章事娄师德(630~699),盛唐名将.平阳郡公薛讷(649~720),盛唐名将.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720?),盛唐名将.潞国公郭虔瓘(?~720?),盛唐名将.代国公郭元振(656~713),武庙名将.虢国公杨思勖(659~740),开元名将.河西节度使王君涣(?~727),开元名将.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735?),开元名将.左监门将军杜宾客(?~735?),传奇小强.河西节度使崔希逸(?~738),开元名将.北庭副使张思礼(?~740?),开元名将.陇右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747),玄宗名将.徐国公萧嵩(668~749),玄宗名将.陇右节度使杜希望(?~750?),玄宗名将.浑崖峰骑将臧希液(?~750?),传奇小强.凉国公李抱玉(704~777),中唐名将.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756),天宝名将.安西副大都护封常清(?~756),天宝名将.昌化郡王乌承玼(?~762?),盛唐名将.河南节度副使张巡(708~757),传奇小强.武威郡王李嗣业(?~759),传奇小强.大宁郡王仆固怀恩(?~765),再造唐室.朔方节度使张齐丘(?~766?),武庙名将.冀国公路嗣恭(710~780),中唐名将.张掖郡王段秀实(718~783),中唐名将.扶风郡王马璘(721~777),中唐名将.礼部尚书崔宁(722~783),西南名将.振武节度使张光晟(?~784),中唐名将.南阳郡王白元光(?~786),中唐名将.陈许节度使曲环(725~799),中唐名将.郑国公严武(726~765),西南名将.北平郡王马燧(726~795),再造唐室.礼部尚书王翃(730?~802),中唐名将.昭义节度使李抱真(733~794),中唐名将.武威郡王郭昕(?~800?),西域名将.咸宁郡王浑瑊(736~800),再造唐室.南平郡王高崇文(746~809),中唐名将.河东节度使范希朝(?~814),中唐名将.陈国公李光颜(760~826),中唐名将.凉国公李愬(773~821),元和名将.安南都护张舟(?~820?),元和名将.保定郡王郝玼(?~820?),西北名将.灵武军将史敬奉(?~830?),西北名将.盐州刺史李文悦(?~830?),西北名将.武威郡王李载义(?~837),东北名将.东阳郡王刘沔(?~846),晚唐名将.河阳节度使石雄(?~847?),晚唐名将.武宁节度使王式(?~867?),晚唐名将.东川节度使颜庆复(?~875?),西南名将.平卢节度使曾元裕(?~880?),晚唐名将.归义节度使张淮深(831~890),西北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