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 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

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

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一、教案背景: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安塞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开展安塞腰鼓教学活动,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学习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演奏技巧、节奏感等。

2. 学会演奏基本的安塞腰鼓曲目,能够配合其他乐器合奏。

3.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安塞腰鼓的演奏技巧和基本曲目的学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在合奏时能够准确地与其他乐器协调配合。

四、教学准备:1. 安塞腰鼓:根据学生人数准备足够数量的安塞腰鼓。

2. 音乐设备:音响设备、CD或录音机等,用于播放安塞腰鼓的音频示范。

3. 乐谱和教材:准备安塞腰鼓的乐谱和相关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简要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

2. 知识传授(20分钟):a. 分组讲解: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研究该主题并进行简短的讲解,例如: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基本演奏技巧等。

b. 教师辅助: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完善,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3. 演奏学习(40分钟):a. 音频示范:播放安塞腰鼓的音频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节奏和音乐韵律。

b. 教师示范:教师现场演奏安塞腰鼓的基本曲目,并重点解析演奏要点和技巧。

c.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示范进行实际演奏练习,并根据教师的指导不断改进演奏技巧。

4. 合奏表演(30分钟):a. 分组合奏: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兴趣,分组进行安塞腰鼓的合奏训练。

b. 整体合奏:各小组进行整体合奏排练,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 表演展示: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安塞腰鼓的表演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教学重点:从语言入手、借助不同层面的分析去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安塞腰鼓的形象、领略文章的意境。

教学设想: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

对于这样的文章,应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美,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思考;既能了解地方文化,又能接受熏陶和感染的目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视频导入。

二、散读课文,把握基调。

1.散读激情:纵情诵读课文,点燃心中激情。

2.交流定基调:诵读后,奔流在大家血液中的、撞击在我们心灵上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气势和情感呢?3.追问理层次:是否一直都是这种情感?4.小结过渡。

三、寻读课文,品味语言。

1.回读标记内容,思考:为什么这些词句会给你如此强烈的震撼,这样动感十足的的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应该有怎样的特点呢?2.交流,引导分析。

3.小结过渡。

四、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寻读课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试分析其含义。

2.交流分析交流句式: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看)_____________,它让我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

五、剪辑朗读,收束全文。

1.下发朗读材料,集体诵读。

2.总结收束。

各位朋友,作为延安甚至陕北的形象大使——安塞腰鼓虽然在鼓乐的戛然而止中即将谢幕,但我相信,它那火烈刚劲的舞姿,羁伴不住的力量,激昂生命的勃发与喷涌……定会在冲击我们感官的同时给我们心头留下深刻的印记。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可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3.小组交流展示,其他小组评价。(根据评价量表 评级,说出理由)(屏幕显示)定义:设计朗诵脚本就是用一些朗读符号和文字对朗读时声音处理的方式和内心的
情感做出提示和解说。(备注: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朗读脚本设计,只要合理说清原因即可。)(1)朗读 符号朗读符号特殊含义朗读符号特殊含义重音.语调上扬/停顿/语调下降'连读C尾音拉长一一
活动二:设计朗诵脚本,赏鼓韵(屏幕显示)活动任务:有人说:”《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 完美的结合。"安塞腰鼓这种生命的律动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呢?选取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进行朗读脚本 设计,感受其磅礴的气势。
可用下面的句式来表达:“我为大家朗读的是下面这段文字:
o我认为要这样处理朗读:方法提示:1.品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并做好朗读标注。“。
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活动三:撰写推荐文稿,悟鼓魂此时此刻,安塞腰鼓不仅响彻在高原上空,更回荡在 我们
每个人的心里。(屏幕显示)活动任务:同学们,你认为作者借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请根据文中的重点语 句说说你对主题的理解。把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浓缩成一句话,作为我们朗诵视频的推荐语。(屏幕显示)L引导思 考: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一股什么劲?挣脱 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 释放出那么气味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上那些衣着朴素、生活穷困的人民,哪来的这种奇伟磅礴的能量?(屏幕显 示)资料链接: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安塞地处边塞,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 生活,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出示陕北和黄土高原图片,他们吃、穿、住 是什么?)本文写于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曾经贫困、写黄土高原的精神符号一一安塞腰鼓,他把自己的欣喜、希 望都寄寓在《安塞腰鼓》的文字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安塞腰鼓》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期春季课题《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品语言特色。

2.明写作意图。

3.悟民俗价值。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修辞之妙和句式之美。

教学难点:探寻安塞腰鼓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直接导入品语言特色课后的阅读提示告诉我们,本文句式丰富多样,大量运用修辞,使语言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所以这一环节主要体会修辞之妙和句式之美。

通过出示几组文中原句和改动后的句子进行比较,体会本文修辞之妙。

(1)原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改句:一捶起来就没命了!原句运用排比,意思层层递进,语势步步紧逼。

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2)原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改句: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在你的面前。

鼓点急促,流苏飞扬,脚步蹦跳,瞳仁闪烁,风姿强健。

原句运用排比、比喻,描写了腰鼓表演的壮美场面,生动形象,节奏感强。

且用喻体前置的特殊句式,使语言极富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腰鼓表演的赞美之情。

(3)原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改句:这腰鼓,使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原句排比中有对比,且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豪放、激昂的特点,表现了它极强的感染力。

师生分析完后,学生自主找文章巧妙运用修辞的句子进行赏析,深入体会本文修辞之妙。

(二)通过出示的句子,体会本文句式之美。

1.但是:看-- 独词句:短句独立成段,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转变。

2.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短句急促有力,语句铿锵,将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3.领略深沉的意蕴。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中排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以及生命的律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这个单元,我们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领略西北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

)师:我们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提示历史中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腰鼓的仪式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及教师对于安塞特点的提示,了解安塞腰鼓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激情与仪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品读课文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后谈感受。

)明确:气势修辞(师引导:文章读起来慷慨激昂,很大程度得益于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大量运用不同形式的排比。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作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生归纳出: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并进行提取、分析并整合。

)活动二:朗读表演1.小组合作找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勾画排比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3.大家齐来演一演。

4.全班一起理一理。

(设计意图:全班一起整合文中的排比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言的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

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

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

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

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

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

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安塞腰鼓 -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安塞腰鼓 -一等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课题:3安塞腰鼓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中学授课教师:明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2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具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我们察隅每年都会开展一些大型的活动,而且参加活动的都是本县的人,但是他们所展示的才艺表演、服饰都有所不同,都有着自己本地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比如我们察隅本地的郭庄,在跳的过程中动作幅度大,欢快、激情奔放等的特点。

那么,我国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请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由哪几个场面组成的?这几个场面各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2学生演示结构划分后,教师显示结构示意图。

3教师: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方法与过程: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朗读感悟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构思:听读—练读—朗读—品读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朗读感悟式。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内容是关于我们西北的安塞腰鼓,所以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文体还是素材都比较熟悉,能较好地体会西北的粗犷和豪迈,本课将以朗读为主,辅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撞击中产生的生命力量之美,文字中流淌的传统文化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在黄土高原上,有这样一种舞蹈,它有撼天动地的气势,它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它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它就是安塞腰鼓。

本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来感受这“天下第一鼓”的魅力,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

2、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二、介绍《安塞腰鼓》1、出示资料: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谈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将介绍文字与文章诗化的语言对比,为后面品读文章做铺垫。

三、速度,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勾画最能体现腰鼓特点的句子,概括腰鼓表演的特点。

2.以文中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契机,扩充句子,总结学生的初读感受,并以“好一的安塞腰鼓”来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安塞腰鼓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

(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

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

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

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老师朗读。

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

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三、板书设计安塞腰鼓⎩⎪⎪⎨⎪⎪⎧一、表演前(第1—4段) 安静的腰鼓(蓄势待发)二、表演中(第5—27段) 狂舞的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5—13段) 宏伟的场面(第14—17段) 雄壮的鼓声(第18—22段) 击鼓的后生(第23—27段) 变幻的舞姿粗犷豪放三、表演后(28—30段) 寂静的腰鼓(以声衬静)可取之处本课的学习师生参与性较强,较好地实践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要求。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体会感情,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动人魅力。

不足之处时间掌控不太合理,最后总结归纳较为仓促。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

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生: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1.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

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

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

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

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为诗配画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欣赏歌曲《思君》片段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