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整理版

合集下载

《清兵卫与葫芦》课件

《清兵卫与葫芦》课件

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 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 早已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
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 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作业 参考课文第69 页情节运行中关于“摇摆”的知识, 在第 24-27段间插入一个摇摆情节。不少于 300 字。
大人常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 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小孩。
——朱德庸《绝对小孩》
志贺直哉(1883-1971年)
“小说之神” 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人的尊严 代表作:《暗夜行路》 《到网走去》 《在城崎》 《和解》 《学徒的菩萨》
清兵卫 与 葫 芦
0.1=50=600
“这是一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 关键词: 清兵卫、葫芦、绘画、热衷
情节 ①过去,清兵卫热衷于葫芦。 ②发生了这件事,清兵卫和葫芦断了关系。 ③现在,清兵卫正热衷着绘画。 第 28-36 段,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情节
第 28-36 段所记叙的“这件事”中 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
葫芦被没收后,清兵卫“面无人色”“发呆”。 清兵卫被骂“没出息”,“将来也不会有出息”。 教员“训斥”,父亲边“揍”边“训斥”。 清兵卫的父亲把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清兵卫和葫芦断了关系。 ※清兵卫喜欢的不是马琴葫芦
※葫芦被没收、砸碎
③现在,清兵卫正热衷着绘画。(结局)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 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 着绘画……
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会重演吗?
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会重演吗?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课件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课件
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 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2.清兵卫的父亲对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 ——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
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 3.“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
锤子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 声。”
讲解:XX
11
一、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 的故事。采用 倒叙 的手法,以 葫芦 为线索,首尾呼应,文章主要内容写:
(清兵卫)痴迷葫芦(开端)

(清兵卫)发现葫芦(发展)

(教员、父亲)没收葫芦、砸碎葫芦(高潮),
校役 葫芦变价 (第二高潮)
(清兵卫)
改变爱好 (结局) 讲解:XX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讲解:XX
27
理解课文细节描写作用——细节让情节丰满充实: 1.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600 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
讲解:XX
28
这里对清兵卫的描写表现了他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
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
相写,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专制的严重恶果。
4.“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
志贺直哉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讲解:XX
9
他的作品早在20世 纪20年代就由鲁迅、周 作人、楼适夷等著名作 家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 来,对中国现代文学和 当代文学都产生过一定 的影响。

清兵卫与葫芦完整讲课文档

清兵卫与葫芦完整讲课文档
表达主题
刻画人物 吸引读者 丰富情节
第二十页,共30页。
❖ “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
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请小组合 作欣赏小说的高潮部分,说说作者在这里安 排了几次摇摆。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 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
摇 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
摆 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
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 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 碎”。
3、一毛钱买的葫芦,被卖至五十块、六百块钱。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三、小说主题
矛盾存在:
1.清兵卫喜爱葫芦与父亲的不理解
2.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眼光的矛盾
第九页,共30页。
3、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复杂的心
理活动。仔细体味当清兵卫的天性遭受扼杀的时候,清 兵卫的内心感受。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
没有哭一声。
惊愕、害怕、欲哭无泪。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 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 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 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 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 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 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清兵卫与葫芦》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主要事件、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清兵卫与葫芦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主要事件,梳理故事情节。

(3)讲解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1)挑选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典型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练习题。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主要内容:(1)故事背景(2)主要事件(3)人物性格分析(4)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

(2)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交战,燕国将领清兵卫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赵国将领葫芦则善于用计。

两人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2)人物性格特点:清兵卫勇猛、正直、忠诚;葫芦机智、狡猾、善于用计。

(3)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表达了爱国情怀,强调了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较为到位,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还需加强。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课件)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课件)

俺甚至还跟贝多芬似的摆弄过几天乐器。 不过人家玩的是钢琴,俺玩的是口琴。甭管 啥琴,反正都是琴。可人家贝多芬他爹每天 都玩命似的逼他练琴。俺爹呢,三哄两哄就 骗走了俺的口琴,送给了俺姑家的孩子。后 来人家贝多芬闭着眼睛都会作曲了,可俺现 在闭上眼睛就只会做梦。
梳理情节
发生: 爱葫芦 发展: 买葫芦 高潮: 砸葫芦 第二高潮:卖葫芦 结局: 放弃葫芦
情节与细节
细节使情节更加谨严 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 ……
情节运行的方式
1. 基本模式 2.摇摆 3.出乎意料 情理之中
情节的摇摆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 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 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 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 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 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总结主题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 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 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 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探究思考
结局之一:葫芦被卖高价。 结局之二:清兵卫放弃葫芦。
小说的结局安排有什么特点?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用意呢?
学以致用
在我们学过的小说中,你能找到情 节中的摇摆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 尾吗?试着分析其作用。
装 在 套 子 里 的 人
作文欣赏
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俺没啥文化,可认得字,平时爱看个名人 自传啥的。看得多了,总觉得那些名人小时候 也没啥大不了的,都跟俺差不多,有时还不如 俺呢。不过人家为啥后来就出名了呢?俺一直 都闹不明白,同样都是爹妈生的,后来的差别 咋就这么大呢?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危机爆发)教学重点: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人小故事(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明确:这件事:(21-27)开端:清兵卫发现葫芦;(28-29)发展:教员没收(30-36)高潮:父亲砸碎葫芦(3)所谓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

在这件事情上,周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反映?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抓”“揍”“骂”“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母亲—“吓得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哭”“唠唠叨叨”“怨言”教员—“气得连声音都颤抖”“没收”“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4)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明清小说》第二节《清兵卫与葫芦》,详细内容包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艺术特点及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面对困境?”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夸张手法;5.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学习心得;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人物形象:清兵卫、葫芦艺术手法:讽刺、夸张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2)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2. 答案:(1)讽刺手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统治;(2)清兵卫与葫芦:勇敢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中的小说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讽刺手法及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清兵卫与葫芦 完整版课件【精选】

清兵卫与葫芦 完整版课件【精选】

卡盟平台 卡盟平台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 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 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 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 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 天才的苦闷。
“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 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 请小组合作欣赏小说的高潮部分,说说 作者在这里安排了几次摇摆。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 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
摇 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陈子良 原创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 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 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 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 笑柄,可鄙的。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 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
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 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
5.清兵卫那么痴迷葫芦,而且对葫芦有着 不一般的看法,可老师、父亲为什么不准他喜欢 葫芦?
3、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复杂 的心理活动。仔细体味当清兵卫的天性遭受扼杀 的时候,清兵卫的内心感受。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 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思考
“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重 要技巧,请找出《清兵卫与葫芦》中的 “摇摆”,并体会其妙处。
基本情节
发生:
发展: 高潮:


爱葫芦
插入客人与父亲的谈话 买葫芦
插入介绍教员喜欢武士道
收葫芦 砸葫芦 教员到来葫芦却逃过一劫
第二高潮: 卖葫芦 结局2: 放弃葫芦
归纳摇摆的作用
1.控制小说节奏,使小说自有张弛 2.使情节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3.揭示冲突,暗示主旨 4.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 些内容构成对比: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 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
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 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2.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 3.领会小说的内容与主旨。
品析情节张力,感悟个性风采
复述故事
0.1元=50元=600元
梳理情节
发生: 发展: 高潮: 爱葫芦
买葫芦
砸葫芦
第二高潮:卖葫芦
结局: 放弃葫芦
情节与细节
细节使情节更加谨严 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 ……
2.清兵卫那么痴迷葫芦,而且对葫芦有着不 一般的看法,可老师、父亲为什么不准他喜欢葫 芦?
写出大人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毁灭
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抨 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天性的罪恶。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总结主题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 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 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 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达 芬 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 迪 生
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1883-1971年), 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 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 《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 郎等人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 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 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 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 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 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白桦派” 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志贺直哉是 “白桦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为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 《暗夜行路》。
人家列宁小时侯打破过他姑妈家的一个
花瓶,俺也打破过三姨家的一个,不是花瓶,
是碗。可人家列宁认了错还落了个诚实的美
名;俺也认了错了,却挨了俺三姨的一顿臭
骂,回去又挨了俺爹的一板子,现在想起来
屁股都还疼。后来人家列宁因为他的诚实在
全世界都有名,俺现在凭着一张嘴,就是说
假话的本事在村里倒也小有名气。
俺小时候也跟达芬奇一样爱画画,俺敢 说俺画的鸡蛋绝对比达芬奇的还要圆。人家 达芬奇画得不耐烦了还有一位艺术大师劝他 继续画;可俺画得正起劲,却被俺娘边拧住 耳朵边骂道:“小兔崽子,再敢往墙上乱画 就让你爹剁了你的狗爪子!”后来人家达芬
达尔文打小就爱养个小虫、小鸟啥的, 俺也是。人家养啥都成,可俺费了好大劲儿 养了一盒蚕宝宝,就为看看它们是咋吐丝结 茧的,结果却被俺娘统统给喂了鸭子。后来 人家达尔文完成了《进化论》,讲的全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道理;俺也打 算写本《天敌论》,就写“蚕的天敌中包括 凶狠的鸭子,但是最可怕的天敌还是俺 娘……”
奇画啥像啥,可俺现在呢?画匹马咋看咋像
骆驼。
俺小时候也爱看星星,就跟人家开普勒 似的。可人家开普勒从小就晓得什么是科学; 俺姥姥一有时间就给俺讲月宫里的仙女和玉 兔的故事,还说等俺长大了,把月亮里的仙 女娶回来给俺当媳妇儿。后来人家开普勒发 现了什么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俺直到现在才 闹明白原来自己上了当,月亮上根本没有那 个名叫嫦娥的女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兔子。
情节运行的方式 1. 基本模式 2.摇摆 3.出乎意料 情理之中
情节的摇摆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 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 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 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 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 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探究思考
结局之一:葫芦被卖高价。 结局之二:清兵卫放弃葫芦。
小说的结局安排有什么特点?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用意呢?
学以致用
在我们学过的小说中,你能找到情 节中的摇摆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 尾吗?试着分析其作用。
装 在 套 子 里 的 人
作文欣赏
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俺没啥文化,可认得字,平时爱看个名人 自传啥的。看得多了,总觉得那些名人小时候 也没啥大不了的,都跟俺差不多,有时还不如 俺呢。不过人家为啥后来就出名了呢?俺一直 都闹不明白,同样都是爹妈生的,后来的差别 咋就这么大呢?
主题探究
1.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
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个 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说明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 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这使的情节又达到高潮. 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
陈子良 原创
俺甚至还跟贝多芬似的摆弄过几天乐器。
不过人家玩的是钢琴,俺玩的是口琴。甭管
啥琴,反正都是琴。可人家贝多芬他爹每天
都玩命似的逼他练琴。俺爹呢,三哄两哄就
骗走了俺的口琴,送给了俺姑家的孩子。后
来人家贝多芬闭着眼睛都会作曲了,可俺现
在闭上眼睛就息
了,可俺真的希望中国能出一个爱因斯坦。
可俺又明白,就算中国能出100个爱因斯坦,
有50个在小时候就被家庭教育给干掉了,另
外的50个又被接下来的学校教育模式给一锅
端了,所以中国没能出现爱因斯坦!
你还别立刻就摇头否决,各位最好还是
仔细琢磨琢磨,看俺说的在理不?
再见
热烈欢迎各位莅临指导
授课内容:《清兵卫与葫芦》 授课班级: 高二 478班(理) 授课教师: 李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