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
A.孙犁B.赵树理C.丁玲D.刘白羽2.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
A.杨沫B.冯德英C.梁斌D.欧阳山3.最早描写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小说是( )。
A.《红岩》B.《野火春风斗古城》C.《小城春秋》D.《铁道游击队》4.被人们称为“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的诗歌形式是( )。
A.“楼梯式” B.“半自由体” C.“民歌体” D.“散曲小令体” 5.唐提用十四行诗写作的抒情长诗是( )。
A.《海陵王》B.《幻美之旅》C.《泪瀑》D.《划手周鹿之歌》6.《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通过历史的回忆、现实的抒情和对未来的幻想三段不同时空,描写了三个女性,其中,作家沈从文幻觉中的女性是( )。
A. 丁玲B.萧萧C.张兆和D.翠翠7. 60年代前期,专注于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是( )。
A.《为了61个阶级兄弟》B.《谁是最可爱的人》C.《祁连山下》D.《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8.“陈奂生系列”作品分两个时期完成,其中,写于90年代的是( )。
A.《“漏斗户”主》B.《陈奂生上城》C.《陈奂生包产》D.《种田大户》9.谌容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中的作品是( )。
A.《人到中年》B.《光明与黑暗》C.《减去十岁》D.《沉重的翅膀》10.《孩子王》中,王福与“我”打赌是为了( )。
A. 到学校当音乐教师B.得到一本字典C.帮父亲上山砍竹子D.获得下棋比赛的资格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 20世纪50年代,记叙朝鲜战争的小说作品主要有《英雄的故事》、《上甘岭》、《三千里江山》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2、“创造社”3、鸳鸯蝴蝶派4、京派作家5、七月派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5.“延安文学”的得失三、论述题(25分)“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
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
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
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中国当代文学》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50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 )等。
A.《李双双》 B.《布谷鸟又叫了》C.《三里湾》 D.《山那边人家》2.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主要有知侠的( )等。
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3. 50年代中期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小说中,发表得最晚的是( )。
A.《爱情》 B.《达吉和她的父亲》C.《美丽》 D.《西苑草》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
A.谢小山 B.叶和甫C.杨显之 D.王和卿5.艾青“文革”后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是( )。
A.《光的赞歌》 B.《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C.《在智利海岬上》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7.“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 )。
A.《乔厂长上任记》 B.《三千万》C.《血,总是热的》 D.《改革者》8.在中国的“西部文学”中,其代表诗人是( )。
A.舒婷 B.顾城C.江河 D.昌耀9. 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2、“创造社”3、鸳鸯蝴蝶派4、京派作家5、XXX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2.XXX小说的艺术特色3.XXX“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5.“延安文学”的得失三、论述题(25分)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
思想:主编XXX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
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XXX和XXX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
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
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题(一)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题(一)一、填空题说明:要求答案准确,书写规范,不能出现错别字。
1.中国20世纪文学是一个------------的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般特指-----------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2.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年7月在北京召开。
3.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4.在1956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的方针,即“双百”方针。
5.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6.“反右运动”是-----------年夏季开始的。
在这场运动中,“双百”方针被曲解为“-------------,----------------”的政治斗争手段。
7.1953年,青年作家----------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8.赵树理的《--------------》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9.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10.在50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题材作家中,李凖与被称为“神童”的----------,都是当时以产量高而著称的青年作家。
11.李凖的《李双双小传》与--------《“锻炼锻炼”》表现的时代大体相同,但是,在作品中却丝毫读不到作家的沉痛心情,也看不到农民生活的痛苦场面。
12.60年代,相继问世了------------的《高粱红了》(三部)、-----------的《逐鹿中原》等描写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长篇小说。
2022-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2022-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存在着理念化弊病的人物形象是:
A.梁三老汉
B.梁生宝
C.王二直杠
D.郭振山一
2.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英雄史诗是:
A.傣族的《召树屯》
B.纳西族的《创世纪》
C.苗族的《苗族古歌》
D.白族的《开天辟地》
3.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的著名作品是:
A.《吕梁英雄传》
B.《铁道游击队》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4.在《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
A.梁三喜
B.赵蒙生
C.靳开来
D.薛凯华
5.“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
A.《乔厂长上任记》
B.《三千万》
C.《血,总是热的》
D. 《改革者》
6.“亭面糊”和“菊咬筋”是哪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山那边人家》
B.《三里湾》。
当代文学期末测评题目和答案

当代文学期末测评题目和答案一、填空1、1949年7月2日到19日,召开“第一次文代会” 。
2、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成立了中国文联,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任副主席)后来被当作“当代文学”的起点。
3、政治抒情诗: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何其芳4、生活抒情诗:闻捷《天山牧歌》、李瑛《戈壁日出》、公刘《西盟的早晨》、5、“山药蛋派”:赵树理二、名词解释1、什么是新时期?“新时期”这一在社会政治层面提出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领域,很多人用“新时期文学”来概括文革后的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总体风格和作家姿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历史的清算和对历史记忆的书写,成为无可回避的主题;2、文学界普遍表现了一种探索、求新的强烈意识。
3、文学发展的“潮流化”倾向。
2、什么是伤痕文学?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一般认为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3、什么是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西方现代小说史上意识流小说最成功的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4、什么是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在文革期间就已经存在,到80 年代才形成一种文学潮流。
在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写作知青题材的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
在80 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是用来描述一种叙事体裁的文学现象的概念。
但批评界对它的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较普遍的说法是:1、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2、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比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8-202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8-2029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l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 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2.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3.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革命小说是蒋光慈(赤)的《》。
4.《寒夜》是___ 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后期代表作。
5.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叶紫的《丰收》一起,由__ 作序并编为《奴隶丛书》。
6.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7. 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____ ,是五四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文学社团。
8.在《》中,静女士投身革命后,爱上了北伐军一个温雅的连长强唯力。
9.在《》中,当奉行“破缸哲学”的祁老太爷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10.在《雷雨》中,最有争议的两个人物是周朴园和____ 。
11.《日出》共分四幕,其时间分别是 __ 、黄昏、午夜和凌晨。
12. 的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桥》等。
13.《论张爱玲的小说》的作者“迅雨”,就是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 __ 。
14. 在《现代》杂志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15.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格律化运动,以“ ___ 、音乐美、图画美”为审美标准,探索新格律诗的写作。
16.从著名美文《笑》这一篇开始,就一直都在写作“美”和“爱”,尤其是那些关于母爱的篇章。
17.有不少学者认为,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30年代以后的散文更加成熟,但一般读者可能更爱他早期的抒情散文。
18.五四作家都有自己的“彷徨”期,也在他的“彷徨”期,找到了“自己的园地”,写下了《苦雨》、《苍蝇》、《故乡的野菜》等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
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4吸取群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伤痕文学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文学史意义及评价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
缺点:对“文革”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
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
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
"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
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
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
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尚未明朗,文艺界仍然存在着"写暴露"、"写悲剧"的禁忌;同时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反思文学“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反思小说”的主要作品:反思建国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如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蔚林的《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潜意识里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的腐蚀和戕害内容及特点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更大的思想容量,揭露极左路线、反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点。
“反思文学”作品往往写尽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凸现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的描述,强化批判极左路线和封建思想如何残害知识分子,赞美人性美好和知识分子执著的信仰。
由于他们的目的是以此理性地关注现实,因此不像“伤痕文学”那样刻骨铭心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革的灾难性,因此结局往往是平反昭雪苦尽甘来的大团圆。
由于描述的内容往往横跨几十年,因此“反思文学”作品倾向于篇幅较长,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心情作长篇小说,因此作家们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篇小说这一体裁。
在叙事立场上“反思文学”作品大多采用个人视角和民族视角相联系的方式,使个人的遭遇具有民族灾难的普遍意义。
主人公是受难者也是心怀庙堂而忧天下的为民请命者,往往是知识分子,这样便于展开对历史等大主题的批判和思考。
也有少数作品有意无意地用了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反思历朝历代政治事件中的悖论和荒谬。
同时“反思文学”作品对于小说技巧的探索也略有成就,有的作品尝试以人物的意识为线索和表现方式,这些都给以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便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1这是“改革文学”的发轫期,这时期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①从正面塑造时代英雄。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锲《改革者》②反面揭露社会弊端,呼唤理想的英雄和新的社会秩序。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③对普通农民的特质与精神生活的观察、思考、描绘。
高晓生陈奂生系列第二阶段1981——1984这一阶段的创作剖示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代表作品:《故土》(苏叔阳)《花园街五号》(李国文)《男人的风格》(张贤亮)《新星》(柯云路)《老人仓》(矫健)《鲁班的子孙》(王润滋)《秋天的愤怒》(张炜)《腊月.正月》(贾平凹)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改革精神日常化交织着多种矛盾和斗争更加强烈的悲剧性题材的开拓上更趋于生活化和多视角请结合作品分析改革小说的特点?答:第一,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
例如反映工业改革的代表作有蒋子龙的《开拓者》、柯云路的《三千万》、邓刚的《阵痛》等等。
反映农村改革的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水东流》、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张炜的《秋天的思索》等等,反映城市改革的代表作有水运宪的《祸起萧墙》、蒋子龙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等等。
而这种特点不仅反映在短篇小说中,连长篇小说创作也努力“与时代同步”,相继出现了正面描写改革的长篇小说,例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贾平凹的《浮躁》等作品。
第二,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闪烁着新的希望、纠缠着旧的梦魇,夹杂着无数挫折、失败、困惑、苦恼、惶惑、忐忑不安而又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例如蒋子龙、张贤亮、张洁、柯云路等作家就是多从正面描写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冲突,推动改革的进步力量和反对改革的保守力量的交锋,构成了他们作品中的主要冲突。
而贾平凹、路遥、矫健、张炜、周克芹、何士光、张一弓等作家则更侧重于表现变革中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等等,他们或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入手,透露出改革浪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有力冲击;或从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尺度等方面表达作家对于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如《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沉重的翅膀》中的郑子云、《新星》中的李向南,《男人的风格》中的陈抱帖等等。
此外,还通过《“漏斗户”主》中的陈奂生、《人生》中的高加林等角色,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诸种心态世象。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有些改革小说,特别是改革文学初起时的一些作品中存在着矛盾简单化、人物塑造理想化、艺术构思雷同化的弱点。
但是从小说的发展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作家对改革认识的深化,作家创作的重心也发生着变化。
总体说来,改革小说经历了理想型、现实型、理想+现实型这样三个阶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代表诗人作品包括北岛《回答》《走向冬天》、顾城《一代人》、江河《大雁塔》、杨炼《土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和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
简析舒婷诗歌的艺术个性。
答:(1)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2)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3)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
(4)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找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归来作家;50年代受挫80年代重新复出文坛的作家代表作王蒙《蝴蝶》《春之声》《海的梦》《活动变人形》(长篇),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长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刘心武《班主任》《醒来吧,弟弟》《5·19长镜头》(纪实小说)《钟鼓楼》,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都是长篇),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归来”诗人创作的艺术特征:一是在凝聚着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中,常常带有“自白”、“自叙传”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