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龙慧芳最近读了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该书以“回答他人来信所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解答。
36条建议条条实用,深入我心,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这些建议就象是一本字典,为我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方向。
一.学生是我们的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其实,有什么样的老师也会影响出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学生遇到一位讲课的时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老师,那这个学生会慢慢爱上学习并不断收获学习的喜悦;如果学生遇到一位不是照搬教参人云亦云的老师,那这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可能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势必会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自身的好形象来对学生产生熏陶。
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时时以学生为鉴,要经常自我反省,“揽镜自照”看到自己的“瑕疵”,以展现自己更多的“靓点”。
教师要学会常照镜子,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保护好学生的羞耻心当源告诉我宇偷了他的钢笔时,我并没有在班里大肆批评,而是先调查然后确认事实后找了他们过来聊天。
宇的家庭条件很好,偷钢笔纯粹是因为钢笔的样式好看便据为己有,最终还是被源发现了。
宇进办公室时知道缘由,一个劲地说自己错了,今后不敢了,请老师原谅。
看着他泪如段线的样子,害怕和后悔的眼神,我依然严肃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勉励他:老师相信你是一时犯糊涂,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
千万不要有歪念。
最后,我当着宇的面嘱咐源,今天这件事到此结束,不能再向任何人提起,我给了宇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宇听后泪眼模糊地向我保证:老师,谢谢您,我以后一定不会再犯。
我的“包庇”保护了他的羞耻心,让他更加信任我的教育。
三.班级管理中以“和”为贵“和”是什么“和”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的包容心,也是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读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读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读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2015年3月2日8:27至4月16日16:50,我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收获很多,现将书中我理解的关于李老师的一些观点简要摘录、概括如下,以此作为我读此书之记录,也希望能对从事基础教育的同行们有帮助。
关于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认为,相比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
其实,人们呼唤教育家,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要成为教育家,除了一些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品质:拥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拥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拥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拥有长期的第一线教育实践。
把教师当做职业还是事业,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
我认为,在当前我国对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师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形势下,很难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从教,就少了一些能把教育当做事业的教师,少了一些有思想的教师,导致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
所以,教育家苗子的先天不足导致拥有教育家品质的教师很难产生。
当然,如果苗子不好,但是土壤肥沃,照样可以成长成为一株较为健壮的植株。
思想自由,是教育家产生的第一社会土壤。
只要给教育者尽可能的思想自由,中国的教育家应该自然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当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教师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但良知和智慧,能够使我们戴着“镣铐”的舞步尽可能优雅一些。
无数相同教育体制下但却很优秀的老师证明,这是能够做到的。
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一)为什么要减少“刻意教育”?李老师认为:教育的意图掩蔽得越好,教育的效果就越佳。
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自然润物、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不用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教育意义”,因为大自然本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如果不让学生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便打开这本书阅读,这不但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们人生的遗憾。
《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笔记(精选3篇)

《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笔记(精选3篇)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后掩卷而思,感慨万端。
有惭愧与反思,也有智慧与力量。
李镇西老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在书中谈到了有关于智慧教师的养成,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对待“特殊学生”的方式,以及对于现在比较热门的“教师尊严”等问题都有涉略。
另外,书中还对“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心、如何对学生进行真是教育”等比较难把握的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这对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将起到很好地参考作用,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书中李老师肯定了对学生进行“真实教育”的必要性,并讲述了李金川和宁晓燕两人的悲惨遭遇,虽然此二人的事件属个别案例,但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李老师也真诚的向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应付检查配合学校认认真真造假的,事后又是如何向学生们吐露心声的。
他当时的一段话让我感到由衷的佩服,佩服他的敢于说真话,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
我觉得对学生们进行社会现实教育是必要的,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大部分是美好的善良的,但也有许多的丑恶的不好的现象客观的存在着。
尽量不做假,这是我们所能做的,如果实在躲不过,那么就应该坦率的告诉学生,我们正在做着不该做的事;而且告诉学生以后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尽量杜绝弄虚作假。
这才是我们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中国。
我们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辨别方法,正确的看待认识我们这个社会。
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善良并努力去维护和促进这种美好和善良,同时也要学会警惕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远离它们,正确的分析他们,从中找出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因素,而这需要我们的老师正确的引导。
二、走进学生心灵,真诚的和学生谈心李老师在书中说:“成功的谈心,第一,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第二,语言要有亲和力;第三,要善于铺垫,善于不知不觉的走进学生心灵。
”李老师给我们举个了他的例子,我体会到和孩子们谈心是一门技巧,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技巧你就能和学生有效的沟通,但我们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老是以居高临下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使得他们感觉不到被尊重,而且喜欢以偏概全,犯点小错误就抹杀了孩子的所有优点。
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龙慧芳最近读了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该书以“回答他人来信所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解答。
36条建议条条实用,深入我心,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这些建议就象是一本字典,为我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方向。
一.学生是我们的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其实,有什么样的老师也会影响出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学生遇到一位讲课的时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老师,那这个学生会慢慢爱上学习并不断收获学习的喜悦;如果学生遇到一位不是照搬教参人云亦云的老师,那这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可能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势必会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自身的好形象来对学生产生熏陶。
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时时以学生为鉴,要经常自我反省,“揽镜自照”看到自己的“瑕疵”,以展现自己更多的“靓点”。
教师要学会常照镜子,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保护好学生的羞耻心当源告诉我宇偷了他的钢笔时,我并没有在班里大肆批评,而是先调查然后确认事实后找了他们过来聊天。
宇的家庭条件很好,偷钢笔纯粹是因为钢笔的样式好看便据为己有,最终还是被源发现了。
宇进办公室时知道缘由,一个劲地说自己错了,今后不敢了,请老师原谅。
看着他泪如段线的样子,害怕和后悔的眼神,我依然严肃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勉励他:老师相信你是一时犯糊涂,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
千万不要有歪念。
最后,我当着宇的面嘱咐源,今天这件事到此结束,不能再向任何人提起,我给了宇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宇听后泪眼模糊地向我保证:老师,谢谢您,我以后一定不会再犯。
读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读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书中谈到了教师的智慧与技巧、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的因素、如何阅读理论著作、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如何对待教育失误、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确立班委,安排座位,学生活动等等,有很多的收获和感动。
李镇西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课堂“与教室里的学生同呼吸”。
真实而又生动的观察,耐心而又细致的倾听,直白而又浅显的语言,使他不但为我们呈现出真实而又细致入微的课堂景观,道出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特别谈到教书不要老是谈什么艺术还是一门技术活,教书匠不必是教育家,但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并且对老师们遇到的一些教育难题有非常实际的参考作用,对老师的自身发展有了切实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来谈一下,我感悟比较深刻的地方。
一、关注自身成长,追求进步书中说到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心态、童心,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八个重要因素。
而李老师这一生的教育经历就是努力抓住机遇,积极实践、不断超越,坚持阅读和写作,永葆纯真做真教育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教师关注自身成长不断进步成为一代名师的过程。
而对比我们自身,我们是年轻教师,虽说是想快速成长起来,却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整天像无头苍蝇一样,忙忙碌碌一天下来却毫无成效。
对比文中李镇西老师的成长的八个因素,我们又拥有几个?机遇:我们到了学校代课,这是我们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多向周围的前辈们请教学习,快速成长,形成自己的课堂流程。
实践:书中说,所谓实践,就是不停的做。
教育首先是做出来的,不只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
这里的“做”又不只是拿着“旧船票”简单的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绝不重复自己,不断地创新,不断超越自己。
联系我们的现状我们应该认真备课,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反思,优点与不足,及时改进,应用到下一节课中。
阅读:能够让心灵飞翔。
多读书能够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
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让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自己的建议——《给教师的36条建议》感悟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沉思,我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感想。
有后悔与反思,有希望与憧憬,有经验与教训,也有智慧与力量。
对于一些教育难题,李老师能够巧妙化解;对于一些人事关系,李老师能够娓娓道来;对于一些不正之风,李老师能够一阵见血;对于教育本身,李老师充满了睿智与胸襟。
《给教师的36条建议》并不是专门写给班主任的,而是面向全体教师的。
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尊严、教育与惩罚、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的因素、如何阅读理论着作、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如何对待教育失误等等,这些都是所有教师遇到的教育难题,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李老师的建议对我“用莫大焉”。
这本书又谈了大量的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话题,例如对待“后进生”的问题、确立班委、安排座位、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学生的周记、班级意外事件处理等等问题,这些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每个老师都是有故事的人,如何编织、演绎自己的精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对于教育路上的珍珠,李老师能够用彩线将其缀成一串串精美的项链。
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感觉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就是一部书,这里面有对教育的真切感知,有无数教育素材的积累。
每个老师都可以有这样一部书,可是当自己老去,回望自己一生的教育经历,有哪些东西永远记忆犹新,有哪些东西可以永久保存,大浪淘沙,剩下的难道是一片苍白的回忆?我们也在从事教育,我们也在上课,也在当班主任,也有很多经历,有很多故事,如果故事只有自己或者少数亲朋好友知道,这个故事是淡薄的。
如果我们能够拿起笔,将教育征途上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们的故事就是厚重的,我们也可以成为有故事的人。
李老师的教育观念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爱心和民主,这也是李老师有意识倡导的教育理念。
我以前并不反对爱心,甚至提出用“尊重”替代“爱心”,读了李老师的书之后,我发现爱心才是教育的真谛。
这里的爱心并非虚情假意,更不是华而不实的语言表达,而是一种带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的教育智慧。
给教师的36条建议摘抄及感悟

给教师的36条建议摘抄及感悟1. “建议: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
”哎呀,这可太重要了!就像厨师热爱烹饪一样,如果老师自己都不喜欢所教的学科,怎么能让学生感兴趣呢?我有个朋友的数学老师,每次上课都像在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因为他自己就对数学爱得深沉。
这就是热爱学科的魔力啊,它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像宝藏一样吸引人。
2. “建议: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呀!不能把他们都当成一样的来对待。
就好比你不能让玫瑰和百合用同样的方式生长。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很内向,但老师发现他画画特别好,就专门鼓励他参加绘画比赛。
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那个同学变得自信多了。
3. “建议:保持学习的热情。
”教师也得不断进步啊!不然就像一艘停在港口的船,时间久了就会生锈。
我认识一位老教师,都快退休了还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参加各种培训。
他说,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才能给学生带来新的东西。
这让我特别佩服。
4. “建议:用耐心去教导。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耐心,就像水滴石穿。
我看到过有的老师,学生一道题不会做,讲了一遍又一遍,从没有不耐烦。
就像我的语文老师,我总是写不好作文,她就一次次地给我指导,直到我慢慢有了进步。
5. “建议: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积极的课堂氛围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学生们茁壮成长。
想象一下,如果课堂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们怎么会有学习的动力呢?像我们班的英语课,老师经常组织小组竞赛,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高了。
6. “建议:尊重学生的想法。
”学生的想法就像星星,每一颗都很珍贵。
不要轻易否定他们。
我曾经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当时以为老师会批评我。
结果老师却认真地和我讨论起来,这让我特别感动,也更愿意在课堂上发言了。
7. “建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两岸。
要是这座桥断了,知识怎么能顺利传递呢?我见过有的老师和学生就像朋友一样,课后一起聊天、运动。
《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笔记范文

《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笔记范文《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笔记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后掩卷而思,感慨万端。
有惭愧与反思,也有智慧与力量。
李镇西老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在书中谈到了有关于智慧教师的养成,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对待“特殊学生”的方式,以及对于现在比较热门的“教师尊严”等问题都有涉略。
另外,书中还对“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心、如何对学生进行真是教育”等比较难把握的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这对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将起到很好地参考作用,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书中李老师肯定了对学生进行“真实教育”的必要性,并讲述了李金川和宁晓燕两人的悲惨遭遇,虽然此二人的事件属个别案例,但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李老师也真诚的向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应付检查配合学校认认真真造假的,事后又是如何向学生们吐露心声的。
他当时的一段话让我感到由衷的佩服,佩服他的敢于说真话,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
我觉得对学生们进行社会现实教育是必要的,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大部分是美好的善良的,但也有许多的丑恶的不好的现象客观的存在着。
尽量不做假,这是我们所能做的,如果实在躲不过,那么就应该坦率的告诉学生,我们正在做着不该做的事;而且告诉学生以后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尽量杜绝弄虚作假。
这才是我们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中国。
我们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辨别方法,正确的看待认识我们这个社会。
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善良并努力去维护和促进这种美好和善良,同时也要学会警惕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远离它们,正确的分析他们,从中找出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因素,而这需要我们的老师正确的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交谈。
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 条建议》成为了我的假期加油站。
关于“教育”这个庞大而冗杂的话题,在书中李镇西老师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摘取36个或典型、或棘手的教育问题,有理有据的做了真诚而详实的回答,有些做法甚至拿来就能用,对我们的一些教育问题有着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以后,思绪是复杂的。
有敬佩,对李镇西老师教育精神的敬佩;有自责,对自己不善于总结的自责。
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机会来消除学生在幼年时代所受的不良影响。
他们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成长的经历铸就了孩子的性格和命运,父母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老师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和父母一样,也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孩子的心灵之门。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曾经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
这本书的内容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内涵。
李镇西老师说:“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是非凡的,人是有尊严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再说得深刻一些,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对人的尊重。
也就是说,尊重别人,就是一种民主生活方式的体现。
所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或者在处理学生的各种“民事案件”时,一切以尊重为前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教师,在这本书中,他告诉了我们如何处理教育难题,比如“对待和转化后进生”、“班里有了小偷怎么办”等;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与学校的领导、同事相处;还诠释了什么是“完美教室”以及“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自己是否也应该像李老师一样做一位智慧的老师,哪怕不及其百分之、千分之一,但是满怀着对李老师的敬佩,决定朝着智慧老师去努力,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教育需要耐心和信任。
作为老师,我们往往会忽略的是——我们的孩子有无限的潜能。
我们可能总认为很了解我们的孩子,但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未必做到去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立场。
我们只允许自己享受发现的喜悦,而不是创造的喜悦。
所以,一个个“唯一的种子”经过我们的浇灌施肥变成了“千篇一律”。
也许我们曾经总是去勾勒美丽的愿景,却忽略了勾勒的前提,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把“箭”赋予长远的目光、自信的力量、热情的态度、合作的能力等等,再将他搭在我们这张“弓”上……我深信,学生遇到一个有着厚度的学识、高度的人格、宽度的心胸、亲和度的交往、深度的思想的老师,这把“弓”将会射程更远、力度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