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ppt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ppt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 史、 穴位按摩部位的皮 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 程度、心理状况等。
评估
患者准备
穴 位 按 摩 操 作 流 程 图
核对姓名、 诊断, 解释, 合理体位、松解衣着, 暴露施灸部位, 注意保 暖。

遵医嘱确定腧穴部位 及推拿手法。 随时询问患者对手法 治疗的反应, 及时调整 手法。 根据医嘱, 详细记录实 施穴位按摩后的客观 情况,并签名。
1 评估 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 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 心理状况。 2 目标 1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3 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 禁止按摩。
4 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5 物品准备:治疗巾,必要时备屏风,介质。 6 操作程序 1 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 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 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 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 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 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 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 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
评估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 史、 拔火罐部位的皮肤 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 度、心理状况等。
治疗盘、火罐、95%酒 精棉球、血管钳、打火 机、小口瓶等。
物品准备 核对姓名、 诊断, 解释, 取合理体位,松开衣 着,暴露拔火罐部位, 保暖。

拔 火 罐 操 作 流 程 图
患者准备

中医操作八 项 护 理

中医操作八 项 护 理

中药熏洗
6 操作程序 6.1 遵医嘱配制药液。 6.2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6.3 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 挡,注意保暖。 6.4 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 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5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7.1 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7.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7.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7.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7.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拔罐
6 操作程序 6.1 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6.3 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6.4 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 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6.5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6.7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7.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 较多处不宜拔罐。 7.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7.3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7.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7.6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湿敷
涂药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 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 油剂、膏剂等。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在刮痧过程中,应与患 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 解其感受和需求,给予 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同时,应向患者解释 刮痧的原理和作用,消 除其紧张和恐惧情绪。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作用机制
通过刮痧板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发红 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 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其 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内、外、妇、儿科的 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常见刮痧方法介绍与操作演示
常见刮痧方法
直接刮法、间接刮法、点按法、揉刮法、角 刮法、边刮法等。
操作演示
以直接刮法为例,首先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 刮痧油,在需要刮痧的部位涂抹适量的刮痧 油,然后用刮痧板倾斜45度角,由上至下 、由内向外单向刮拭,每个部位刮拭20-30 次,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或斑块为度。
以毫针刺法为例,操作前需消毒穴位 皮肤,持针者以押手固定穴位,刺手 持针进针,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刺 激穴位,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最后 缓慢出针。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针灸前准备
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局部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方法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针灸中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 处理。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能够针对患者 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 从而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 患者的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具有独特的优 势,如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副作用 小等,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 的多样化需求。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期护理,如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
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

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注意事项一、耳针法(耳穴埋豆)(一)、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二、艾条灸法(一)、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拔火罐法(一)、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一) 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
考核者签名: 时间: 年月日
(二)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
注:1、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与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 年月日
(三)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 年月日
(四)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注:若损伤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 年月日
(五)刮痧法操作评分标准
注:刮破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 年月日
考核者签名: 检查时间: 年月日
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年月日
(八)熏洗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
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年月日。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一、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反映,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在脉诊中,护士需要仔细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参数,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并及时向医师反馈。

二、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舌诊中,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厚薄等,以及舌质的形状、颜色等。

这些观察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帮助医师确定患者的病因和病位。

三、面诊:面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容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面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面色的红润程度、面部的水肿、皮肤的状况等。

此外,还需要观察患者的眼睛是否有凹陷、鼻子是否有肿胀等。

这些观察可以为医师提供有关患者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的信息。

四、足诊:足诊是通过观察和按摩患者足部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足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足部的形状、肤色、温度等,以及足底反射区的反应。

通过按摩足部,可以刺激全身经络和脏腑,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五、捻腕诊:捻腕诊是通过观察和按摩患者手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捻腕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手腕的温度、皮肤的变化等,并进行适当的按摩。

通过按摩手腕,可以刺激手太阴肺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起到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

六、翻身诊:翻身诊是通过观察和按摩患者的背部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翻身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背部的皮肤状况、颜色等,以及背部经络的走向。

通过按摩背部,可以刺激背部的经络和脏腑,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七、叩击诊:叩击诊是通过敲击患者身体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叩击诊中,护士需要用手指敲击患者的胸部、腹部等部位,观察敲击声音和震颤情况,以及患者的反应。

通过叩击,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病变范围等,并为医师提供辅助诊断信息。

八、拔罐诊:拔罐诊是通过在患者的皮肤上贴上罐子然后把罐子内的空气抽出,形成局部的负压,刺激患者的经络和脏腑,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注意事项一、耳针法(耳穴埋豆)(一)、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二、艾条灸法(一)、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拔火罐法(一)、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注意事项
一、耳针法(耳穴埋豆)
(一)、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二、艾条灸法
(一)、目标
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拔火罐法
(一)、目标
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 如永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四、穴位按摩法
(一)、目标
1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五、刮痧法
(一)、目标
1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 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 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六、湿敷法
(一)、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二)、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七、涂药法
(一)、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二)、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 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 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

7 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八、熏洗法
(一)、目标
1 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 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 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 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二)、禁忌证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
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 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一)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
考核者签名:时间: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