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地震的认识阅读答案]对地震的认识

合集下载

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

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

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说明文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说明文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

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

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

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

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

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

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

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

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

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

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它的发生经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威胁。

为了增强广大民众的地震防灾减灾意识,并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地震阅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地震阅读中,参与者阅读一段与地震有关的文章或短文,然后回答问题以测试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了出题者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出题工作,答案说明文本着重介绍地震阅读答案的构成、编写规则、和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答案构成地震阅读答案由题目、选项、正确答案和解释构成。

题目题目应该清晰明了,并且涉及到评价的观点不要过多。

一般来说,标题不能算作题目。

如果出题者想将标题当作题目来使用,肯定得注明。

选项选项也需要清晰明了,如果选用较为复杂的字体或是斜体,会降低可读性。

一般来说,选项之间不需要留白。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应该是用户可行的一个选项,并且必须与阅读文章的内容能够匹配。

如果出题者在阅读库中没有找到可行的正确答案,那么就不能为此独自创造答案,而应该重新寻找相关资料来制作试卷。

解释解释应该展示为一个简要陈述,陈述的内容包括该正确答案是如何得到的、特别说明、或者相关细节需点。

答案编写规则为了让答案构成更加规范,下面列出了一些具体的编写规则。

准备工作在编写答案之前,必须先阅读地震阅读文章,并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核心概念。

如果出题者不遵循这个规则,编写的答案可能会与文章中的观点相矛盾,这会影响用户阅读体验。

编写题目与选项在编写题目时,出题者要尽可能地将题目简练,而选项则需要专门为文章中的思路和内容制作。

例如,文章提到的地震特征和不常见词汇都应该包含在选项中,这样可以增加选项的复杂度,避免答案过于单一。

检查答案和解释答案和解释编写完成之后,出题者需要反复检查,确保答案和阅读文章是一致的。

此外,也要注意一些小细节,例如在书写数字时,需要保持一致的单位和数字格式。

注意事项出题者需要注意一些其他因素影响到阅读体验。

字体和格式字体和格式可以影响人们对地震阅读答案的感受,在编写时,需要尽量使用易读易懂的字体和明确的格式。

地震短文阅读理解答案.doc

地震短文阅读理解答案.doc

地震短文阅读理解答案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地震短文阅读理解答案,欢迎阅读。

地震①地震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②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可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请你根据第②段加点句子的提示,在后面的引号内填充相应的词语。

(2分)2.请将错位、变形、断裂三个词恰当地填充在第②的括号里。

(2分)3.请你根据第③段相关内容,说说什么叫震级。

(2分)4.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记载过一次地震的经历,其中写道:某处进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结合上文的相关知识来看,你认为蒲松龄当年所经历的地震属于什么类别的地震?(2分)5.这次汶川大地震,使无数同胞失去了生命,国人无不为之哀痛。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第一篇: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与自我救助措施作为一种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始终是悬浮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刃,随时会取走我们灿烂的生命年华。

从古至今,地震始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又有多少地区因此陷入瘫痪状态。

地震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悲痛与恐惧,在选修课上,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危害,在资料库里,我更加深入的了解的地震的产生跟危害,下面,是我了解到的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与预防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或“地牛翻身”。

它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灾害。

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

其中5.0-5.9级地震约800次;6.0-6.9级地震约120次;7.0-7.9级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约1次。

只要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地震发生。

地球科学家把地球表层——全球地壳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地幔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故称板块运动或叫大陆漂移说。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较活跃的地带,也是地震、火山较为集中的地带,就是说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应力在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

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断裂、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它的突然性、瞬时性以及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2023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

2023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

2023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阅读理解关键是把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当都难不住同学的。

下面是我整理的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地震阅读答案说明文①地震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②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可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依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纳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请你依据第②段加点句子的提示,在后面的引号内填充相应的词语。

(2分)2.请将错位、变形、断裂三个词恰当地填充在第②的括号里。

(2分)3.请你依据第③段相关内容,说说什么叫震级。

(2分)4.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记载过一次地震的经受,其中写道:某处进倾仄,不行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地震参考答案

地震参考答案

地震参考答案地震参考答案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地震参考答案。

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预测、减灾和救援等方面,探讨地震参考答案。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层运动引起的,而地壳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球板块是地壳上的大块岩石,它们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和碰撞,形成了断层。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二、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目前还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地震前兆,可以对地震的概率和可能性进行一定的预测。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云、地震动物、地磁异常等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可能发生。

三、地震的减灾地震发生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减灾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防震准备,包括建设抗震建筑、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等。

此外,加强地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也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四、地震的救援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救援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配合,包括政府、救援机构、志愿者等。

救援工作主要包括搜救被困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救助、提供食品和水等基本生活物资等。

此外,心理援助也是地震救援的重要一环,因为地震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五、地震的国际合作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地震监测数据、研究成果和救援经验,提高地震预测和减灾的能力。

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加强地震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

六、结语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它,但通过科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灾害。

地震参考答案提供了一些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地震的预测》阅读答案科普说明文试题解析理解

《地震的预测》阅读答案科普说明文试题解析理解

《地震的预测》阅读答案科普说明文试题解析理解《地震的预测》阅读答案科普说明文试题解析理解7年前(20XX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

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

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

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1/ 5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

”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

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

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对地震的认识

对地震的认识

对地震的认识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

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地震的最初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对地震有了更科学更清楚地认识。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科学界普遍承认的地震成因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但最近也出现了一种地震成因新说:地幔的长期沉淀、析出、分层,在地球深处形成较纯净的核裂变(如铀等)物质圈,同时由于地幔的长期析出或内部物质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对地表的液态、气态物质(如海水、石油、空气等)的吸入、热解,在地幔的上层(地幔、地壳之间)聚集了较为纯净的核聚变物质(如氢等)。

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阅读答案]对地震的认识浅谈对地震的认识
①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类。

按震源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 千米)。

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 5-20千米上下,如汶川 __的震源深度只有 10 千米,而雅安芦山地震也仅有13千米,它们都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

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震可引发多种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沿海地区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等。

⑤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
仍未成熟,其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

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地球表面的观测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

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⑥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
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小题1】从说明内容角度看,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请简述说明
顺序。

(3分)
【小题2】认真体会选文第①段中加横线的,说说它这样写有何作用。

(2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小题3】选文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说出它的作用。

(2分)
【小题4】利用选文的知识,请你对雅安芦山“4.20”地震的发生原因与危害作简要说明。

(3分)
阅读答案:
【小题1】事理说明文(1分),说明顺序:逻辑顺序(1分),简述: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震(或:给地震下定义),接着依次介绍地震的相关知识:地震波、地震分类、地震灾害,最后说明地震预测技术还不成熟。

(1分,意近即可。


【小题2】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地震现象比作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地震的发生很平常。

(1分)
【小题3】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据)、举例子
三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类别: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类,按震源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使人们对地震种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列数字(据)作用:列举了确数,如70、3000、5、20等,还列举了百分数,如95%,使人们对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有一个直观的区分度。

举例子作用:举汶川、雅安地震的例子,说明浅源地震占多数。

【小题4】雅安芦山“4.20”地震,在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震源深度只有13千米,属于浅源地震(知识性,1分),目前造成了众多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危害性,1分),
这次地震,没有事先预报,震后才知晓,说明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还需加强(没有预报性,即评价,1分)。

解析【小题1】分析:通读本文可知,本文在介绍有关地震的知识,揭示内部规律,因此是事理说明文。

一般是逻辑顺序,本文也是这样,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震(一段),接着依次介绍地震波、地震分类、地震灾害(二至四段),最后说明地震预测技术还不成熟(五、六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分类及说明顺序的掌握情况。

点评:说明文按其说明内容一般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
明文,事物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是为了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及内部规律。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运用逻辑顺序。

【小题2】试题分析:“象”表明画线句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分析其内容可知,运用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

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

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

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3】试题分析:从前向后读第四段可见,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如“地震是世界上最凶
恶的敌人”;有列数字;还有举例子,如“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等”。

第二问可以选一种自己最易于驾驭的方法来分析其作用,如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
了地震的危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

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

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

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4】试题分析:审题后首先找到答题范围,主要是文章的三段和四段,从前向后读该部分可知,雅安芦山“4.20”地震的发生原因是“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危害有“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崩塌、滑坡”等。

根据文中的这些,我们可以组织成切题的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从前向后找关键语句,并将其加以概括。

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