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

合集下载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地 填补 了这 一空 白。本 书 内容 的厚重 、 思路 的清晰 、 功 底 的扎实 、 观点 的严 密 、 论据 的翔 实 , 达 到 了炉 均 火 纯青 的程 度 , 体表 现如下 。 具
( ) 料翔 实, 一 史 内容 厚 重
汇编 5 O余部 、 相关 论文 6 0余篇 、 相关 专著 7 0余 部 、
垒 一 1
21 0 1年 3月 , 装书 局 出版 了河 南 师范 大 学 苏 线 全 有教授 、 风华 副 教 授 主 编 的《 代 至 民 国 时 期 李 清
性史 学著 作而 言 , 以理 服人 固然重 要 , “ 切 用 事 可 一
实说 话 ” 具 有根 本 性 的意 义 , 料 的 充 分 翔 实 是 更 史 衡 量其成 败优 劣 的最 基本 准则 。没有充 分 的史料 做 支 撑 , 论 只会 陷 入 空谈 , 议 以至 于 虽笔 下 千 言 , 空 实


汇总 , 及 当时 的《 公报 》 《 涉 大 、 申报 》 《 、 新华 日报 》、 《 国河 南 日报》 《 南 民报 》 数 十种报 刊 。对 于 民 、河 等
如此琐 碎 的材 料而 能 梳 理得 一 目了然 , 非一 E之 绝 t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 界 便 开始 关 注 对 自然 学
史研 究 的 最得 力 之 作 。 该 书借 鉴 于 前 人 , 又 突破 前 人 , 众 家 之 长 , 一 家之 功 。 无 论 是 内容 的 厚 重 、 而 集 成
思路 的 清晰 、 功底 的扎 实 、 点 的 严 密 、 据 的 翔 实 , 达 到 了 炉 火 纯 青 的 程 度 。 由 于各 种 主 观 和 客 观 条 观 论 均
进 一步 重视 。 本 书 的 重 大 成 果 突 破

江苏林业史话(六) 民国时期(下)

江苏林业史话(六)  民国时期(下)
, , , ,
为增 加 造林树种 民
( 19 57
林业 宜 传 对 于 提高 人 们对 植 树造林 的认识 还 是有
一 定的作用




民 国 时 期 人 工造林 虽 有 所 发 展 但森林 也 常 遭
。 , , , ,
,
,
,
1 918
年增 加 到 3 0 万亩 年
)
.

破坏 如 1 9 2 7 年 第 一 林场第三 区 ( 独 蜂寺 ) 因 政 局 不 宁 常有 土 匪 出 没 森间 次纵 火 焚林 七 日 不 息
, , .
,
少植 树
3 条 1

5
0 株或造林 1 0 亩
各 机 关长 官 取 员 各 学




校 师 生 及 地 方 团 体 民众均 须 参 加
并 颁布 植 树 条 例
1 94 6
年 民 国 政 府把 中央 林 业 实 验
, 、 、 、
所 从重 庆 迁 至 南 京紫 金 山 北 麓 实 验 所接受 了 一 批
坏 村 庄 树 木 亦砍 伐殆尽

,

195 1
年为
31 346

,
1 932
年为
27 59 6

墓 灵 谷 寺 明 孝睦 天 文 台南坡 一 带 外 大 部分 被 毁 坏 单 紫 金 山 森林 被 破 坏 面 积就 达 马 尾 松 黑 松 赤 松 栋 类等 5 0
、 、 、 、 、 ,
三 规 定 植树节 开展 植树运动
纽现斓露
江 苏 林 业 史 话 (六 )
这 一 时期江苏 人 工 造林树种 也 比 历 代 有 所 增 加 根据 各地 自然 条件 主 要 有 竹类 马 尾 松 黑 松

张根福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

张根福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

张根福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张根福教授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抗日战争史、近代江南生态环境史、浙江区域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其学术研究特色鲜明,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抗战时期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 对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举凡迁移的背景、原因,迁移的数量、分布,迁移的特征,迁移人口的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等作尽可能的复原,对迁移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出版独著《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合著《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在《历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上发表《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抗战时期人口流迁状况研究》《抗战时期银行界的迁移与影响》《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分析》《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的特征与影响》等论文。

近现代江南水域环境改造研究 对中国近现代环境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如民国时期城市化进程与水环境变迁、生活环境与卫生改良及建国后的农田水利、联圩并圩等作了深入探究。

出版合著《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1851—2005)》,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经济地理》等刊物,发表《圩区建设与生态社会效应———20世纪50—70年代联圩并圩的考察》《苏浙边界的水利纠纷与政府运作———以20世纪50—60年代吴江县联圩引起的省际纠纷为例》《195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水环境变迁与驱动因素》等论文。

抗战时期区域经济与社会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战时浙江社会变迁和汪伪政权经济方面的研究。

出版著作《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在《民国档案》《江海学刊》《档案与史学》等刊物发表《抗战时期浙江省行政改革述论》《试述抗战时期日伪在浙江的政治统治》《论汪伪战时经济统制》《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述论》《汪伪战时体制下的金融统制》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发表《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课程框架设计的一点看法》《论毛泽东的新人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四重使命》《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志愿服务探析》等论文。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战乱、政治变革、社会动荡,也见证了社会风貌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起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首先,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表现出了多元与开放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蔓延,大量外来文化、理念和技术进入中国。

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

西装、领带、高帮皮鞋等西式服饰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酒吧、夜总会等西式娱乐场所也开始出现,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消遣娱乐的场所。

此外,电影、广播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也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其次,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企业不断涌现,新的职业机会诞生。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寻求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环境。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社会底层的劳动力。

城市迅速扩张,新的建筑和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出现。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开始形成,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此外,尽管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变迁中充满了积极的变化,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负面影响。

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不仅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

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动摇,追求物质和享乐的倾向逐渐增强。

同时,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社会犯罪率上升,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增多。

此外,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引发了社会不公和民生问题,许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面临各种困境。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表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这段时期的社会变迁,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也对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本 文 的 资 料 来 源 主 要 有 三 : 《 古 今 图 书 集 成·方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舆汇编·职方典·兖州府部·古 籍 考 四 》[4](以 下 简 称 《 图 书 集 成 》)、 道 光 《 济 宁 直 隶 州 志 》 卷 五 《 名 胜·园 亭 》[5](以 下 简 称 “道 光 志 ”)、 民 国 《济 宁 直 隶 州 续 志 》 卷九《名胜志·园亭》[6](以下简称“民国志”)。 《图书 集成》成书于清雍正初年,多记明代旧事,借此可复 原明代的园林布局;“道光志”系对清代中期园林状 况的记载;“民国志”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 年), 恰可管窥民国时期园林绿地布局之面貌。 此外,《济 宁运河文化》一书作者多为济宁当地之人,其对园 林部分的详细叙述弥补了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因
宾旸门东 洸、泗之间 马驿桥南 邻避尘园 演武场后 林家桥北 西邻东城墙 城西二里 社稷坛北 状元墓下 城南八里
资料来源:[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兖州府部·古籍考四》,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年影印本。
由表 1 可见, 明代济宁城区的园林绿地数量凡 园,编号 33 的竹圃则位于城外南郊。 “民国志”所言
1855 年黄河自山东张秋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 使运河漕运大受影响,最终导致清政府改行漕粮海 运,加之清末民初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终使鲁西运 河地区由明清时代繁荣富庶的经济核心区渐而成 为贫穷、动荡的边缘区域。 这对济宁园林的发展产 生了极大影响,由此清末民国时期济宁城市园林绿 地的数量大为缩减,“民国志”所载城区园林数量仅 有 7 处,另《济宁运河文化》一书又载有 3 处,凡 10 处,如表 3 所示。
36
三、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特征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

第19卷第2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 o l.19,N o .22004年6月 Co llecti on s of E ssays on Ch inese H isto rical Geography Jun ,2004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Ξ任泉香1 侯甬坚2(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提 要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文献,力图恢复清代至民国时期陇东地区森林分布和覆盖状况,反映这一时期该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分布空间的变化,并探求森林覆盖变化的内在原因。

在这一时期内,陇东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空间均呈缩减的态势,天然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对森林开采的不同程度的封禁、制定法令制度来保护以及进行规模不等的植树造林活动等。

但收效甚微,人工次生林没有发展起来,天然森林也继续不断减少。

关键词 清代 民国 陇东地区 森林分布 植树造林 林政林业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实际是林业问题已经变成一重要问题,正如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后,因而显现和被提出,因此具有时代性。

考古资料证明,晚更新世中期,甘肃环县的植被应是森林草原或草原②。

环县在陇东区的最北界,因此可以推定陇东地区的原始植被为森林草原。

史念海先生对该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的变迁进行过研究③。

由于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本区的天然森林草原早已绝迹,逐渐被川原耕地和荒坡牧地代替。

明清时期,陇东地区的森林分布局限于山区,清至民国,森林分布区域进一步缩减,覆盖程度进一步降低。

因此使得本区地带性土壤和自然植被的发育过程受到限制或改变方向,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和沟谷的发育,使黄土原梁日益破碎,形成千沟万壑、童山濯濯的局面。

这一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这一时期内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植树造林的要求,并且付诸行动,但收效甚微。

一 清至民国陇东地区森林分布的变迁(一)清代的森林分布Ξ②③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收入《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文化与环境:清至民国时期黔西北农业生计模式

文化与环境:清至民国时期黔西北农业生计模式
因此 而 发 生 转 变 。
关键词 : 境 ; 环 文化 ; 西 北 ; 业 生态 ; 黔 农 生计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39 7 F 2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09 20 )5— 0 4— 7 10 5 9 (0 8 0 0 3 0
生态环境史 的研究 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人们从不 同学科 、 同视角展开 了广泛探 不 讨 , 表了一 系列研究 成果 。 发 然 而 , 文化 的角度 研究 生 态环 境 , 为较 少 。。 但 以生态 人 类 学 的视 从 则 m 角的探讨, 学界关注极少。本文以黔西北为例, 尝试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
收稿 日期 :0 8— 5— 0 2 0 0 2
基金项 目: 贵州大学社会科学基 金资助项 目( 目号 :0 7 1 ) 项 20 0 6 。 作者简介 : 袁轶峰(9 7一) 男 , 17 , 贵州 大学人文学院历史 系讲 师, 主要从事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①专 门针对黔西北地 区的研究有 : 温春来《 王朝开拓 、 民运动 与民族地 区农 业传统的演变—— 明清黔 西北 的农业》 J . 国农史 , 移 [] 中 2 0 ( ) 李天元. 04 4 . 贵州彝族地名与生态环境[ ] 民族语 文, 0 ( ) 涉及 黔西j 地区 的研究有 : 昭庆. J. 2 2 1. 0 E 韩 雍正王朝 在贵州 的开发对贵州石 漠化的影响[ ] 复旦学报 : 科学版 , 0 ( ) 杨伟兵. J. 社会 2 62. 0 制度变迁与地域 社会 : 清代云贵地 区改土归流和 民族 生态变迁 新探 [ ] 历史地 J. 理 , 2 辑. 第 l 王永莉. 试论西南 民族地 区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 ] 生态环境与保护 , 0 ( ) 杨胜勇. J. 2 67. 0 生态环境对明清时期 苗族 经济 的制约 [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J. 人文社科版 )20 ( ) ,0 1 3 . ②关于黔西北气候 , 本文参阅 了贵州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 院环境科学 系生态学科组编 的《 贵州气候 》 z ( [ ] 内部刊印) .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许多变迁,从原始的自然状态逐渐发展到现代化的社会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是由森林、湖泊、河流和草原组成。

当时的中国人过着采集、狩猎和渔捞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进行农耕,形成了氏族社会和城市文明。

这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的森林被砍伐,许多湖泊和河流被开垦成农田。

土地的开垦改变了水流的路径,导致了许多洪水和干旱的发生。

大规模的水利活动也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

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环境污染。

煤矿、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使得土地受到破坏,水源受到污染。

许多城市河道和湿地被填埋和排水,导致了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现代化的农业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过量导致了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农田面积的扩大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碎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同样,大规模的养殖业也导致了水源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努力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设立了环保部门,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治理。

在国际上也加入了一些全球性的环保组织和国际环保协议。

尽管如此,中国的自然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和物种灭绝等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同时,一些贫困地区也有人为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地来维持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
一、民国时期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一)民国时期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
前面已经说过,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地区,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的
内容,从组成新成分上说,包括荒漠、绿洲之间的相互变化,各部分
之间在面积和形式上的变化和演替。

也可以从水系统、土地、植被等
具体的生态成分上看待生态环境的演替。

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替可以
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向的退化。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更迭频繁,
战祸连绵,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生活流离失所,
苦不堪言。

由于战乱和滥伐造成森林植被严重破坏,从而引起草原沙
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历届政府盲目兴修水利和大量垦荒、废荒则对
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由于民国时期新疆人口增长过快,且移民、难民大量涌入新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洲生态的
负荷。

因此,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造成了民国时期新疆生态环境
朝着逆向的退化方向演变。

总体上表现为“两扩大,一缩小”,即绿
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包括自然森林、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自然水域缩小,以及“局部生态改善,整体环境退化”的状况。

(二)生态环境逆向退化演变的原因
1.盲目兴修水利、开渠垦荒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是绿洲动植物的生命源泉。

在绿洲生命体系中,水是基本的生存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动植物,也就没有绿洲。

杨增新、盛世才统治时期,为了发展农业,大量兴修水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
济的发展,但同时,盲目兴修水利,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影响,人为地改变了水的流向和分布,破坏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如巴楚县县长李志渠在视察巴楚农村灾情的报告中描述:“二十九年
十二月二十日县长会同公安局冯局长出巡下五台,宣传清枪…该村本
属唐托力合庄一小村,自永宁坝修成后,因水流关系,形成渠高水低,致水不能上达,缺水至今已十五年,当时三百多户之大庄,经四散逃亡,只剩三十多户。

职等途经该地时,则是阡陌相连,园林满目,然
园中草树皆枯死,而沿途各屋多无居民,一种荒凉惨状,不堪入目。

”民国时期,垦荒、种田,虽然缓解了粮食缺乏而造成的粮荒,对当时
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民国时期,新疆战争频繁,大量垦殖、撂荒,破坏了土壤植被,是造成沙化的直接原因。

可以说,这是一条规律。

这条规律对凡是风沙大的地方都适用。

原因是深耕细
作会破坏草根的固土作用。

地耕得越深,被翻上来的泥土,就越易被
风吹走,而留下的沙层就越厚。

土块打得越细,泥土越松散,就越容
易被吹走。

所以,在开荒过程中,沙化与贫瘠化的现象常常同时出现。

2.战乱和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引起绿洲沙漠化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更替频繁,战祸不断,因战乱,农民不得不弃家
逃命,导致水利失修、土地荒芜,从而造成大量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

等社会秩序恢复,农民为了生存则要再次寻找适合生存的绿洲,重建
家园。

而以前耕作过的土地则成了盐碱地和荒漠。

在新的家园中,又
由于新的战乱,迫使他们再一次离开已垦的土地,从而又造成新的土
地盐碱化和沙漠化。

在整个民国时期,新疆社会由于战乱而造成的生
态恶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循环进行。

植被是土壤的天然保护者,植
被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草,其次是灌木丛,以及原始森林。

植物的根,是牢固地抓住土壤中泥土的钢筋,这个作用是很大的。

然而,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于自然资源贫乏,人们为了生存,乱砍滥伐、毁林烧荒现象甚为严重,仅金树仁时期,新疆森林面积损失竟达三分之一,从而使得土地沙化更加严重。

3.人口因素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洲沙漠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加大了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致使在自然生态条件下以及人们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物质生产,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换言之,在生态循环的食物链中,中间消耗者过大,引起了与两端的不平衡。

民国时期,新疆人口由
1912年的210万增加到1949年的433万,过度的人口增加随之而来的需求的增长,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也日益增强,从而造成生
态系统负荷过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缓慢,系统功能下降。

二、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吏治腐败,战乱不断,人口过度增长。

受当时社
会发展的限制,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对森林滥采乱伐,对草坡、
草场的超载和垦荒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进而造成河水径流量的
减少和水资源的变化。

而随着径流量的减少和河流流经地区的变迁,
必将影响到绿洲分布的变化和绿洲生态的平衡,而绿洲生态系统的失衡,又必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