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科学实验报告【14篇】

科学实验报告【14篇】

科学实验报告【14篇】科学实验报告(精选14篇)科学实验报告篇1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看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看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看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四: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实验过程:(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五: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实验过程:(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看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看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科学实验报告篇2实验目的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实验原理但凡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1)电池反响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响可逆;(2)电池中不同意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学生实验报告(通用9篇)

学生实验报告(通用9篇)

学生实验报告(通用9篇)学生实验报告第1篇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操作: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学生实验报告第2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真正领会各种方法在反映经济业务至报出会计信息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目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简表)的能力,使之达到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为会计从业资格做准备。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第一部分会计凭证的认识和填制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会计基础知识中的“七大”核算方法,期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本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认识实物,在实验己身临其境的模拟环境对会计凭证的种类、格式及填制方法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并能够掌握具体操作,为后几部分的实验内容奠定基础。

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填制记账凭证的认识和填制第二部分会计账簿的认识和登记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登记会计账簿”也是会计基础的重要方法之一,本部分内容的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各种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种类,并能够理解其用途,熟练掌握几种主要账簿的登记方法,并了解“账簿”与“凭证”的关系。

日记账的认识和登记总分类账的认识和登记明细分类账的认识和登记第三部分会计业务的处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部分实验是在运用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业务处理后,要求学生对以下内容进行会计实务的处理。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凭证”、“账簿”与“业务处理”的关系,并熟练的按程序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

资金筹集业务采购业务生产销售业务损益计算业务第四部分会计报表的编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部分实验内容只对“三大”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得编制进行实务模拟,要求学生理解“凭证”、“账簿”、“业务处理”、“报表”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程序与方法。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最新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最新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总结报告是会议领导同志对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文件。

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富有号召力。

这次为您整理了6篇《实验报告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实验报告总结篇一一、实验目的① 了解转盘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② 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③ 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萃取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个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离。

将一定量萃取剂加入原料液中然后加以搅拌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充分混合溶质通过相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扩散所以萃取操作与精馏、吸收等过程一样也属于两相间的传质过程。

与精馏吸收过程类似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萃取过程也被分解为理论级和级效率或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对于转盘塔振动塔这类微分接触的萃取塔一般采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来处理。

传质单元数表示过程分离难易的程度。

对于稀溶液传质单元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式中NOR------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x------萃余相中的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x*------与相应萃取浓度成平衡的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

x1、x2------分别表示两相进塔和出塔的萃余相浓度传质单元高度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可由下式表示H12xx*ORxxdxN ORORNH ORxHLaK 式中HOR------以萃余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高度m; H------萃取塔的有效接触高度,m; Kxa------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系数kg/(m3h△ x);L------萃余相的质量流量kg/h; ------塔的截面积,m2; 已知塔高度H 和传质单元数NOR可由上式取得HOR的数值。

HOR反映萃取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HOR越大设备效率越低。

影响萃取设备传质性能HOR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设备结构因素两相物质性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的形式和大小。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测量电源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对电源的稳定性测试,了解电源的性能指标,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端连接到需要测试的电路上。

2.打开电源:开启电源,调整电源测试仪的参数。

3.测量电源指标:分别测量电源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波动率。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1.输出电压:10V2.输出电流:1A3.波动率:0.2%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该电源的输出电压稳定且波动率较低,可以满足需求。

实验名称:LED亮度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电源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LED灯,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LED灯连接到电路中,连接电源测试仪进行测试。

2.设置电源电压:调整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电压,依次测试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

3.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如下表所示:电压(V)亮度(lm)5 507 809 10011 12013 13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随着电压的升高,LED的亮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一定电压范围内,增加的亮度逐渐减少。

实验名称:运放放大器增益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负载情况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运放放大器,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运放放大器连接到电路中,设置不同的负载电阻。

2.调整电平:调整电源输出电压,使运放放大器的输入电平符合要求。

3.测量增益:通过测量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大小,计算出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负载电阻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如下表所示:负载电阻(Ω)增益10 2050 40100 60200 80500 10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运放放大器的增益也呈现上升趋势。

实验报告参考6篇

实验报告参考6篇

实验报告参考6篇实验报告参考1为期二周的钳工实训结束了,在实训期间虽然很累,但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学到了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虽然实训期只有短短的两周,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它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它是很难忘记的,毕竟是一次真正的体验社会、体验生活。

要进行钳工实训,安全问题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

通过师傅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实训中同学们易犯的危险的操作动作。

比如在车间里打闹嬉戏,不经师傅的许可便私自操作机床,以及操作时方法、姿势不正确,等等。

一个无意的动作或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机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

通过这次钳工实训,我了解了金属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

主要学习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金属加工基本工种包括钳工、车工、铸焊工等的操作。

第一项:辛苦的钳工在钳工实训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

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

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大。

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

这样我们锉削也就比较简单了。

同时我也知道了钳工的安全技术为:1,钳台要放在便于工作和光线适宜的地方;钻床和砂轮一般应放在场地的边缘,以保证安全。

2,使用机床、工具(如钻床、砂轮、手电钻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损坏不得使用,需要修好再用。

3,台虎钳夹持工具时,不得用锤子锤击台虎手柄或钢管施加夹紧力。

接着便是刮削、研磨、钻孔、扩孔、攻螺纹等。

虽然不是很标准,但却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是我们两天来奋斗的结果钳工的实训说实话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却都是在反反复复着一个动作,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锉到中午时,整个人的手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然而每每累时,却能看见老师在一旁指导,并且亲自示范,他也是满头的汗水,气喘呼呼的,看到这每每给我以动力。

实验实训报告7篇

实验实训报告7篇

实验实训报告7篇实验实训报告精选1一、实验目的:(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药品:碘水、CCl4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四、实验步骤: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五、实验室制备图: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

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色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下层为紫色;5、萃取剂的选择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实验实训报告精选2一、实验准备实验仪器、药品、材料:棉线,丝线200ML烧杯两个,硬纸片一张、滤纸若干、酒精灯一个、石棉网、带铁圈的铁架台、温度计、硫酸铜粉末若干、玻璃棒。

实验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实验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实验报告范⽂(精选10篇)实验报告范⽂(精选10篇) 随着⼈们⾃⾝素质提升,报告有着举⾜轻重的地位,报告成为了⼀种新兴产业。

那么⼤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实验报告范⽂,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验报告篇1 ⼀、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种类很多,因其产⽣的条件不同⽽异。

地球上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然界的噪声和⼈为活动产⽣的噪声。

⾃然界形成的这些噪声是不以⼈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们是⽆法克服的。

我们所研究的噪声主要是指⼈为活动所产⽣的噪声,它的来源分为以下⼏种情况。

⑴交通噪声 在我国,道路交通噪声在城市中占的⽐重通常为40%以上,有的甚⾄在75%以上,随着城市车辆的拥有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噪声的危害也将不断加剧。

系由各种交通运输⼯具产⽣的振动声、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声、防盗报警鸣笛声、穿越⽽过的铁路(包括地上、地下)和飞机起落时的噪声等。

⑵⼯业噪声 系由⼯业⽣产活动中的机械设备和动⼒装置产⽣的噪声。

⼯业噪声在我国城市环境噪声中所占的⽐重约为20%左右,在我国城市中,居民与⼚矿的混杂情况甚多,⼚矿噪声的强度⼤,作⽤时间长,使得居民对⼚矿声的反应特别强烈。

⑶建筑施⼯噪声 建筑⼯地地打桩声能传到数公⾥以外,且⼯期⼤都在⼀年以上,因⽽对周围居民地⼲扰是很⼤的。

⑷社会⽣活噪声 泛指⼈们因⽣活(商业⽂化、娱乐等)活动所产⽣的噪声。

⼆、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已成为城市四⼤公害之⼀,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下及格⽅⾯: ⑴⼲扰和损害听⼒。

噪声污染可引起⽿鸣⽿痛、听⼒损伤等听⼒损害。

另外,噪声会⼲扰听⼒,掩⿐需要的声⾳,使⼈不易察觉⼀些危险的信号,从⽽容易造成重⼤事故。

⑵引起⼼⾎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疾病。

⑶对⼼理、睡眠、神经系统、⼯作和⽣活产⽣影响。

噪声会使⼈⼼烦意乱、负⾯情绪增加;使感知判断能⼒、智⼒思维、瞬时记忆、视听反应速度和验收调能⼒下降。

⼈长时间在噪声刺激下就会患“神经衰弱症”。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7篇】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7篇】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7篇】篇一:实验总结篇一1.1实验的操作关键、要点(1)用电炉加热样品时,温度要适当,温度过高样品易氧化变质;温度过低或加热时间不够则样品没有完全熔化,步冷曲线转折点测不出。

(2)在侧一组样品时,可将另一组样品放入加热炉内进行预热,以便节俭时间。

混合物的体系有两个转折点,必须待第二个转折点测完后方可停止实验,否则须重新测定。

(3)热电偶热端应插到样品中心部位。

(4)实验过程中所有样品管的位置不可移动。

操作要细心,防止烫伤。

(5)样品管中若有烟冒出,可能是蒸汽泄露,要及时处理。

1.2有无其他实验方法,各方法的优缺点1.2.1其他实验方法:差热分析(DTA)、示差扫描量热(DSC)法和热重法(TG或TGA)1.2.2各方法的优缺点:(1)差热分析(DTA):也称差示热分析,是在温度程序控制下,测量物质与基准物(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随温度变化的技术。

优点:测量物质的转变温度是比较准确方便的。

缺点:试样在产生热效应时,升温速率是非线性的,从而使校正系数K值变化,难以进行定量;试样产生热效应时,由于与参比物、环境的温度有较大差异,三者之间会发生热交换,降低了对热效应测量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用于热量测量却比较麻烦,并且因受样品与参考物之间热传导的影响,定量的准确度也较差。

(2)示差扫描量热(DSC)法:是在DT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热分析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给物质与参比物的功率差与温度的一种技术。

优点:克服了DTA分析试样本身的热效应对升温速率的影响。

当试样开始吸热时,本身的升温速率大幅落后于设定值。

反应结束后,试样的升温速率又会高于设定值能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而DTA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

(3)热重法(TG或TGA):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技术。

该法是将试样置于具有必须加热程序的称量体系中,测定记录样品随温度而发生的重量变化。

优点:能够不必把药品的主要成分从片剂、胶囊和丸剂中分离出来而直接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系(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班级:软工11102姓名:潘香杰学号: 201104449班级序号: 18 指导教师:詹泽梅老师实验时间:2013.6.17 - 2013.6.29实验地点:4号楼5楼机房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2、设计任务..........................................3、设计方案..........................................4、实现过程..........................................5、测试..............................................6、使用说明..........................................7、难点与收获........................................8、实现代码..........................................9、可改进的地方.....................................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数据结构课程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

本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据抽象能力,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

要求学生能对所涉及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及算法,并编写出结构清楚且正确易读的程序,提高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

一.设计目的1.提高数据抽象能力。

根据实际问题,能利用数据结构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选择合适的逻辑结构以及存储结构,并设计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算法。

2.提高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

学生通过上机实习,验证自己设计的算法的正确性。

学会有效利用基本调试方法,迅速找出程序代码中的错误并且修改。

3.初步了解开发过程中问题分析、整体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设计任务设计一个基于DOS菜单的应用程序。

要利用多级菜单实现各种功能。

内容如下:①创建无向图的邻接表②无向图的深度优先遍历③无向创建无向图的邻接矩阵④无向图的基本操作及应用⑤图的广度优先遍历1.有向图的基本操作及应用①创建有向图的邻接矩阵②创建有向图的邻接表③拓扑排序2.无向网的基本操作及应用①创建无向网的邻接矩阵②创建无向网的邻接表③求最小生成树3.有向网的基本操作及应用①创建有向网的邻接矩阵②创建有向网的邻接表③关键路径④单源最短路径三.设计方案第一步:根据设计任务,设计DOS菜单,菜单运行成果如图所示:选择相应操作后,进入子菜单,并且退出时进入上级菜单。

如图:第二步:设计菜单一级菜单:void ShowMainMenu(){cout<<"\n";cout<<" ***************图的基本操作及应用******************\n";cout<<" * 1 无向图的基本操作及应用*\n";cout<<" * 2 无向网的基本操作及应用*\n";cout<<" * 3 有向图的基本操作及应用*\n";cout<<" * 4 有向网的基本操作及应用*\n";cout<<" * 5 退出*\n";cout<<" ***************************************************\n"; }二级菜单(以无向图操作为例):void UDG(){MGraph MG;ALGraph ALG;int n;do{cout<<"\n";cout<<" ***************无向图的基本操作及应用***************\n";cout<<" * 1 创建无向图的邻接矩阵*\n";cout<<" * 2 创建无向图的邻接表*\n";cout<<" * 3 无向图的深度优先遍历*\n";cout<<" * 4 无向图的广度优先遍历*\n";cout<<" * 5 退出*\n";cout<<" ****************************************************\n";cin>>n;switch(n){case 1:CreatUDG_M(MG);dispgraph_UDG_M(MG)break;case 2:CreatUDG_ALG(ALG);dispgraph_UDG_ALG(ALG);break;case 3:DFSTraverse();break;case 4:BFSTraverse();break;default:if (n!=5)cout<<"错误,重新输入\n";}}while(n!=5);}第三步:添加功能函数首先要把课本看一遍,把图的每个操作的原理思想弄清楚,把以前编的程序及老师给的相关代码加以修改,以达到操作目的。

不懂的上网查资料寻求解决方法。

四.实现过程弄懂图的各个操作的原理:包括图的存储结构及其相关应用,下面从图的存储结构及该存储结构的应用加以描述:1、数组表示法(邻接矩阵)A .定义:用一维数组存储图中顶点的信息,用二维数组存储图中边或弧的信息,该二维数组称为邻接矩阵。

适合于表示稠密图。

B .基本思想:设G=(V ,E)是具有n 个顶点的图,则G 的邻接矩阵是n 阶方阵,且网的邻接矩阵可以定义为: 其中wij 为权值此次课程设计中,无向网的最小生成树的prim 算法和kruskal 算法、有向网的应用中求单源点最短路径问题、每对顶点最短路径问题都是采用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下面就详细说一下它们的原理。

(1)Prim 算法:基本思想:A .假设N=(V,E)是一个具有n 个顶点的连通网,T=(U,TE)是所求的最小生成树,其中U 是T 的顶点集,TE 是T 的边集。

B .算法从U={u0}(u0∈V),TE={}开始C .重复执行以下操作:在所有u∈V,v∈V -U 的边(u,v)∈E 中找一条代价最小的边(u0,v0)并入集合TE ,同时v0并入U ,直到U=V 为止。

此时TE 中必有n-1条边,则T 为N 的最小生成树。

(2)Kuskal 算法:基本思想假设N=(V,E)是一个具有n 个顶点的连通网,首先令最小生成树的初始状态为只有n 个顶点而无边的非连通图T=(V,{})图中每个顶点自成一个连通分量。

然后在E 中选择代价最小的边,若该边依附的两个顶点落在T 中不同的连通分量上,则将此边加入到T 中,否则舍去此边而选择下一条代价最小的边。

依此类推,⎩⎨⎧>∈<= 0,),(1E v v v v a j i j i ij ⎩⎨⎧∞>∈<=0,),(E v v v v w a j i j i ij ij直到T中所有顶点都在同一连通分量上为止。

(3)单源最短路径问题--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基本思想:单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产生最短路径算法A.把V分成两组:S: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的集合T=V-S:尚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B.将T中顶点按最短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加入到S中,保证:从源点V0到S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都不大于从V0到T中任何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每个顶点对应一个距离值S中顶点:从V0到此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T中顶点:从V0到此顶点的只包括S中顶点作中间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C.为实现算法,引入一个辅助数组dist [n],含两个成员length和pre,该数组的第j个元素dist[j] ,用来保存从源点i到终点j的目前最短路径长度及该路经上的前驱结点。

D.初始状态时,集合S中只包含源点v0,然后不断从集合T中选取到顶点v0路径长度最短的顶点u加入到集合S中,集合S每加入一个新的顶点u,都要修改顶点v0到集合T中剩余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值,集合T中各顶点新的最短路径长度值为原来的最短路径长度值与顶点u的最短路径长度值加上u到该顶点的路径长度值中的较小值。

E.求最短路径步骤①.初使时令 S={V0},T={其余顶点},T中顶点对应的距离值若存在<V0,Vi>,为<V0,Vi>弧上的权值若不存在<V0,Vi>,为②.从T中选取一个其距离值为最小的顶点j,加入S③.修改从v0出发到集合V-S上任一顶点vk可达的最短路径长度。

如果dist[j].length+arcs[j][k]<dist[K].length,则修改dist[k].length 为dist[j].length+arcs[j][k],dist[k].pre修改为j。

④.重复上述步骤,直到S中包含所有顶点,即S=V为止(4)关键路径(AOE网)关键路径相关量①.事件Vi的最早发生时间Ve(i)②.从源点V1 到顶点Vi 的最长路径长度事件Vi的最迟发生时间Vl[i]在保证汇点Vn 在Ve[n] 时刻发生的前提下,事件Vi 的允许的最晚时间。

等于Ve[n]减去vi到vn的最长路径长度。

③.活动ai的最早开始时间e[i]设活动ai在边< Vj,Vk>上, 则e[i] = Ve[j]。

④.活动ai的最迟开始时间l[i]假定活动a i是用边<v j,v k>表示的,则a i的最迟开始时间l(i)=vl(k)-dut(<j,k>)。

基本思想:A.输入顶点和弧信息,建立其邻接表B.计算每个顶点的入度C.对其进行拓扑排序D.排序过程中求顶点的Ve[i]E.将得到的拓扑序列进栈F.按逆拓扑序列求顶点的Vl[i]G.计算每条弧的e[i]和l[i],找出e[i]=l[i]的关键活动2、邻接表表示法:A.定义:邻接表是图的一种链式存储结构。

适合于表示稀疏图。

B.基本思想:设G=(V,E)是具有n个顶点的图此次实现代码中,无向图中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有向图中拓扑排序、有向网中的求关键路径均用此存储结构,下面就逐一介绍它们的原理。

(1)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思想:A.访问出发点vi,并将其标记为已访问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