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 我们的路上跑的什么车

合集下载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车下线的那一刻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车下线的那一刻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车下线的那一刻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5期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总装线上装配出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

这辆汽车有一个响亮的牌子—“解放”,這是毛主席亲自命名的,车牌采用的是毛主席为《解放日报》题字中“解放”两字的手写体。

“解放”不仅是国产汽车第一个品牌,也是绝无仅有的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命名的品牌,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更是“共和国长子”一汽人的殊荣。

7月14日这天,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披红戴花,徐徐驶出装配车间并绕厂一周,随后驶向披着节日盛装的市中心,所到之处无不人群簇拥、掌声雷动,锣鼓喧天,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第一批下线的12辆汽车还参加了1956年的国庆阅兵式,之后一部分汽车在天安门展出。

在那里,众人争睹国产汽车的风采。

“解放”牌汽车的诞生,不仅标志着长春一汽的三年建厂目标如期达到,更标志着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被终结。

此后,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轿车,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轿车先后诞生于长春一汽,令长春一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曾经,中国的道路上有过每两辆车就有一辆是“解放”牌的盛景。

这款载重4吨的CA10,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所以一生产就是30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解放”。

它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11月30日,随着一辆“解放”J7驶下长春一汽解放卡车厂总装车间生产线,我国自主研发的第700万辆“解放”卡车正式下线。

“解放”用七代车的更迭、700万辆车的跨越,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巨变。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生产线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轿车我国的汽车从产量上来看,上升势头很快:1956年仅生产载重汽车61辆;1958年汽车年产量就达1.6万辆;1971年,年产量超过10万辆;1992年,年产量达到100万辆;2009年,达到1000万辆;2013年,达到2000万辆;2017年,达到3000万辆。

怀念亲切的【中国老解放汽车】

怀念亲切的【中国老解放汽车】

怀念亲切的【中国老解放汽车】
1953年7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为一汽奠基题词
老解放汽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产物之一,也是代表老东北,老长春的重要事物之一。

曾经在几十年的光景里,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领域崭露头角。

是多么经典的车型啊!然而,时过境迁,现在街面上行驶的各色机动车中,再也看不到老解放的身影。

毛主席视察一汽
中国第一辆解放
雷锋和解放
公审大会上的解放
新解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老解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老解放军用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老解放军用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老解放军用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打越南鬼子用的就是这样的车。

老解放军用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老解放吉普车
解放自卸车
解放大客车
解放大卡车
解放十轮大卡车
老解放当然出过右舵,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解放卡车就出口到了巴基斯坦和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国。

老解放当然出过右舵,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解放卡车就出口到了巴基斯坦和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国。

解放油罐车解放ca30。

见证新中国交通的60年变迁

见证新中国交通的60年变迁
Biblioteka 路蒸汽机车 磁悬浮列车 高铁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新中国铁路发展的三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 先进水平,运用后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坚 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 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 模最大的国家,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铁路发展成就 *铁路概况视频
(4) “八五”到目前为止。 八五”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应经济结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运输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五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公路建设列为鼓励 外商投资类。这一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外资成绩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公路设计、 养护、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初期概况
•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 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 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 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精选】解放初期 我们的路上跑的什么车

【精选】解放初期 我们的路上跑的什么车

解放初期我们的路上跑的什么车解放初期·交通篇上世纪50年代初,黄包车是最普通的载客工具。

个人如果有一辆“洋马儿”那就非常牛了。

出了市区,则是鸡公车和木炭车的天下。

鸡公车跑短途,载人又载物;木炭车跑长途,不烧油不烧气,只靠烧木炭产生能量,手摇发动,慢得要命。

讲述新中国刚成立那阵,成都是没有多少汽车的,只有市区内的机关单位有少量吉普车,都是收缴的国民党的车。

市民出行,穷的一般是“甩火腿”,有钱有身份的呢,就可以坐黄包车。

那时候有一个副市长,就专门为他配了辆黄包车,这就是高级待遇了。

黄包车也分两类,一类算出租车,有钱就可以坐。

另一类是发财人家里的私车,我们叫“私包车”。

“私包车”牛得很啊:车篷高档,是用皮子绷的;坐垫很软,相当于沙发;扶手的木头和车夫拉的杠子都是漆过的。

乘车人踩脚的地方有个铃铛,如果行进过程中前面有人,乘车的人就踩一脚铃铛,叮当叮当的,提醒人让道。

成都人幽默,就把“叮当”喊成“该当”——“我有钱,我该当!”就是这么来的。

1952年开通了公交车,但我印象中坐的人很少,因为要两分钱车费。

当时两分钱车费可以干很多事了,鸡蛋都可买一堆。

后来,自行车就洋盘了起来。

车都是进口的,所以称为“洋马儿”。

“洋马儿”最时髦的应该是三枪牌,英国产的。

其他还有东德的,匈牙利等地的。

有几个知名品牌:三枪,莱灵和海克力斯。

成都日报成立时,一下买了20辆自行车,很不得了。

当然,自行车只能记者采访用,到了晚上必须把钥匙交回来。

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采访,只有那么神气了,比现在开宝马还风光。

如果要出远门的话,只有坐木炭车。

木炭车相当于现在的长途公共汽车,外形也差不多,可以坐三四十个人。

为什么叫木炭车?因为这车是不烧油的,司机座位旁边有个圆筒,要开车时,就往里面加木炭,然后把筒顶用泥巴封了。

等木炭把筒里的水烧开,就拼命摇风箱。

只见火越燃越大,司机的手越摇越快,车突突突地狂吼一阵,就发动起来了。

坐木炭车的人多,很挤,一般不仅车厢里坐满了人,车顶也爬满了人。

汽车60周年大事件:解放牌汽车的历史

汽车60周年大事件:解放牌汽车的历史

为了经营需要,公司下设一汽哈尔滨轻型汽车有限公司与一汽通用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两个生产基地。基地总建筑面积为36.81万平方米。具有冲压、车身焊装、电泳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及与其配套的车架、车箱、车桥三大总成生产线。具备了包括轻卡车1吨、2吨、3吨、皮卡系列、工程车、MPV系列的产品型谱。出口方式含整车出口与CKD、SKD组装,并在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越南都有组装厂,现已出口东南亚、美洲、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汽第一阶段生产的解放牌汽车的型号是CA10型。据权威人士孟少农说:“当初苏联方面要定汽车厂的名字,有人建议叫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汽车厂等等,后来请示了黄敬,他说还是叫第一汽车制造厂吧!工厂代号苏联定的是A-1,我们认为应该有一个我们自己定的简单的代号,于是就提出来CA,A是第一的意思,C既有长春的意思,也有中国的意思,当时后者是主要的。”
这一天,是汽车城的节日,12辆报喜车绕厂一周后,浩浩荡荡驶向市区。长春市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道路两旁,争先恐后地目睹国产汽车的风采。人们不断向车队抛洒五彩缤纷的纸花,没有纸花的就拿高粱、苞米、谷子往汽车上抛洒。在市政府门前,人们的感情达到了更为炽热的程度,路被人海堵住了,连一道缝都没有,汽车走不了啦,只好在维持秩序同志的指挥下,用最慢的速度前行。许多人都想坐到车上去,有的人站在脚踏板上,有的人坐在翼子板上,就连前保险杠上也坐满了人。7月份是大热的天,晒得大家满头大汗,可谁也不肯下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非要坐一下我们国家制造的汽车,当汽车停下来让她坐一会儿后,她高兴地说,我可坐上咱们国家自己制造的汽车了,活得真值个儿。12辆报捷车队的最后一辆坐的是工程师代表,当车子在欢呼声中行进时,兴奋之余回想起过去的历史,感慨万千,他们说,我们早就看到了汽车,也学习了怎样制造汽车,但是过去只能修配汽车,直到解放后建设汽车厂,我们才找到归宿。被眼前热烈场面所感染,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凑起一副对联:“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

回忆解放初期的自贡

回忆解放初期的自贡

回忆解放初期的自贡六十年前的事情,要尽力去回忆,不然人老就忘了。

一、解放了!记得有一次,祖母晚上带我和姐姐上街去,过了新桥,就看见街边有许多国民党兵在洗脚,那是俘虏兵,有解放军在巡逻,在宣传人民币,帽子上的五角星格外醒目。

走到石塔上那儿有个像伞似的岗亭,一个解放军在讲演,许多人围着听。

啊!那就是自贡解放了。

当时的军管会,后来的市政府就设在现在的盐业历史博物馆。

不久,五十梯、戴家坝住了许多解放军。

他们打“牙祭”,借了我们家的缸钵,归还时,里面还送有芋儿烧砣子肉,可装一大盆,我们吃得好开心啊!我们也打了一回“牙祭”,我们巴不得解放军经常来借缸钵。

解放了,到处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翻身得解放,成立了农会,开展扫盲运动,我祖母就是那时认识了一些字的。

二、土改我当时五、六岁,家住在戴家坝。

经常到农会看斗争地主,分财产,还跑去看枪毙地主,一次,我家分到一个玻璃糖罐罐,里面还有点杂糖,我吃着好开心啊!农会还打狗、炖狗肉吃。

当时时兴打连枪、扭秧歌、打腰鼓。

连枪用一根斑竹,掏几个孔,穿上铜钱,扎上红绸,边走边打,发出响声。

我们也跳秧歌舞。

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庆祝翻身解放。

农民把最好的粮食交了第一次公粮,我们还坐船送公粮呢。

三、抗美援朝我上街打油,在关外看见过了几十辆卡车,上面站满志愿军,听说是开赴朝鲜。

街上在募捐,买飞机大炮。

卖冰糕的在喊:“冰糕,冰糕,抗美援朝!五佰,伍佰,保家卫国!”我还跟姐姐、小三老子去大文堡看话剧《丁佑君》、到电影院看《白毛女》。

我们哪个村当志愿军的有五个,回来两个,有一个残废了。

我二叔是军人,过年过节都有好多批人敲锣打鼓来慰问,送东西,还有猪肉呢。

那时,蜀光中学的大喇叭常常播些好听的歌曲,如《嘿啦啦》、《胜利的旗帜哗啦啦地飘》等,至今还能哼哼。

我们常到五四野战医院铁丝网外面看露天电影,大多是打战火的,如《祖国的儿子》、《培养勇敢的精神》等,好看极了,对我教育很大。

四、五十年代初期的生活自贡只有正街、新街热闹些,滨江路、光大街、关外等都是碎石路。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四集起宏图观后感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四集起宏图观后感近日,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正在火热播出,该片是广大观众能够全方位了解新中国发展的一部优秀作品,当然也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而作的。

今天我们来看看它的第四集《起宏图》,感兴趣的看过来吧。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四集起宏图观后感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开国第一仗,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家安全环境。

党中央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奠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

“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代表着亿万农民的前进方向,永安公司成为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在船上听取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建设的情况汇报。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那天,风和日丽,毛泽东心情正好,兴致很高,忽然提议要在长江里游泳。

这是他第一次横渡长江。

从蛇山北岸游到汉口的淡水池,15公里,毛泽东在水里游了整整两小时。

从水中,他穿越了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

几天以后,毛泽东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

兴起大规模经济建设,把新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正是几代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

但奠基之初,新中国建设者们,对内,面对着的是“一穷二白”的家底,对外,面临着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甘肃玉门拍到的一组镜头。

那时候中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开采石油的。

拼命干,全国原油产量也只有12万吨。

毛泽东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憋着一股劲的中国人,下定决心,迎难而上。

从1953年起,一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热气腾腾地在中华大地全面铺开。

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宏大的抱负。

一汽: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一汽: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7期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正门前,一块汉白玉的奠基石格外醒目,上面写着:“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毛泽东”。

站在一汽厂的大门前,我仿佛看见一辆辆“解放”牌汽车从眼前驶过,驶向那百废待兴的年代。

一汽的诞生1949 年,共和国开国大典结束不久,毛泽东乘坐专列抵达莫斯科,此行的目的,既是为了中苏结盟,同时也是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外援。

12 月21 日,刚刚抵达莫斯科的毛泽东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他看到一辆辆汽车从装配线上完成、下线,毛泽东跟随行的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0 年4 月,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开始了紧张筹建工作。

当时旧中国留下来的工业起点相当低,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一汽的选址决定在内地进行。

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比较基础上,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兴建,代号为652 工厂。

1951 年,一汽在长春西南的孟家屯破土动工,苏联汽车拖拉机设计院完成了一汽的初步设计图。

1952 年4 月19 日,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一汽的第一任厂长。

1953 年6 月9 日,毛泽东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有必要通报全国,责成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3 年内建成。

”建国初期,党中央为一个企业建设发出文件,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郭力这个名字现在鲜少有人知道,但是他在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力到任时,厂区还是一片荒野,他果断地采取自营与外包并进的办法,组织修复了准备作建厂指挥中心用的875 大楼,用作医院的白楼,供干部和工人居住的四联、孟家屯宿舍,以及准备培训技术工人和训练干部的黄楼、灰楼。

在长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郭力又开始铺设铁路侧线,接收必需的企业。

在长春孟家屯这块曾是日军细菌工厂的废墟上,一场规模空前宏大的建设工程迅速展开。

中国汽车品牌中最适合长途货运的车型推荐

中国汽车品牌中最适合长途货运的车型推荐在中国的物流行业中,货物的长途运输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繁忙的领域。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选择一款适合长途货运的汽车品牌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推荐几款中国汽车品牌中最适合长途货运的车型。

一、相关指标分析在选择最适合长途货运的车型之前,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些相关的指标。

首先,舒适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途货运往往需要连续驾驶数个小时,如果驾驶环境不舒适,司机的疲劳程度将增加,这对驾驶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其次,燃油经济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长途货运车辆的运行里程较长,燃油经济性较低将产生较高的运营成本,而燃油经济性较高的车型则可以降低成本。

最后,可靠性和维护保养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长途货运车辆的使用频率较高,如果车辆故障频发,将严重影响运输的正常进行。

二、东风天龙东风天龙是中国汽车品牌中的一款重卡,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而闻名。

其拥有强大的动力和优秀的操控性能,可以适应长途货运的需求。

此外,东风天龙的座舱设计也非常出色,具有舒适而宽敞的空间,提供良好的驾乘体验。

东风天龙在燃油经济性方面也表现出色。

其搭载的先进发动机技术和高效的燃油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减少运营成本。

此外,东风天龙还注重维护保养的便利性,使得司机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车辆保养和维修工作。

三、解放J7H解放J7H也是一款非常适合长途货运的车型。

它拥有出色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长途高强度使用的需求。

解放J7H采用了先进的底盘技术和悬挂系统,提供了卓越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同时,它还具备较高的通过性能,能够应对各种复杂路况。

燃油经济性也是解放J7H的一项亮点。

该车型搭载的动力系统十分高效,燃油消耗较低,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解放J7H在维护保养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配备了智能化的诊断系统,可以提供准确快捷的维修服务。

四、中国重汽中国重汽是一家知名的商用车制造商,旗下产品覆盖了各类货车和重型卡车。

其中,汕德卡系列是适合长途货运的车型之一。

我国解放汽车的发展史

我国解放汽车的发展史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从苏联引进轿车和卡车生产线。

1956年,第一辆“东方红”牌汽车诞生,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正式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汽车生产几乎停滞不前,直到1970年代才重新启动。

在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外国车辆和技术,同时也开始实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计划。

在19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国内汽车厂商开始生产更多类型的车辆,如轿车、卡车、面包车和小型客车等。

在2000年代,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国际汽车品牌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同时,中国汽车厂商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并逐渐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凭借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企业的不断创新,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初期我们的路上跑的什么车解放初期·交通篇上世纪50年代初,黄包车是最普通的载客工具。

个人如果有一辆“洋马儿”那就非常牛了。

出了市区,则是鸡公车和木炭车的天下。

鸡公车跑短途,载人又载物;木炭车跑长途,不烧油不烧气,只靠烧木炭产生能量,手摇发动,慢得要命。

讲述新中国刚成立那阵,成都是没有多少汽车的,只有市区内的机关单位有少量吉普车,都是收缴的国民党的车。

市民出行,穷的一般是“甩火腿”,有钱有身份的呢,就可以坐黄包车。

那时候有一个副市长,就专门为他配了辆黄包车,这就是高级待遇了。

黄包车也分两类,一类算出租车,有钱就可以坐。

另一类是发财人家里的私车,我们叫“私包车”。

“私包车”牛得很啊:车篷高档,是用皮子绷的;坐垫很软,相当于沙发;扶手的木头和车夫拉的杠子都是漆过的。

乘车人踩脚的地方有个铃铛,如果行进过程中前面有人,乘车的人就踩一脚铃铛,叮当叮当的,提醒人让道。

成都人幽默,就把“叮当”喊成“该当”——“我有钱,我该当!”就是这么来的。

1952年开通了公交车,但我印象中坐的人很少,因为要两分钱车费。

当时两分钱车费可以干很多事了,鸡蛋都可买一堆。

后来,自行车就洋盘了起来。

车都是进口的,所以称为“洋马儿”。

“洋马儿”最时髦的应该是三枪牌,英国产的。

其他还有东德的,匈牙利等地的。

有几个知名品牌:三枪,莱灵和海克力斯。

成都日报成立时,一下买了20辆自行车,很不得了。

当然,自行车只能记者采访用,到了晚上必须把钥匙交回来。

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采访,只有那么神气了,比现在开宝马还风光。

如果要出远门的话,只有坐木炭车。

木炭车相当于现在的长途公共汽车,外形也差不多,可以坐三四十个人。

为什么叫木炭车?因为这车是不烧油的,司机座位旁边有个圆筒,要开车时,就往里面加木炭,然后把筒顶用泥巴封了。

等木炭把筒里的水烧开,就拼命摇风箱。

只见火越燃越大,司机的手越摇越快,车突突突地狂吼一阵,就发动起来了。

坐木炭车的人多,很挤,一般不仅车厢里坐满了人,车顶也爬满了人。

著名谐剧大师王永梭有个段子就是讲述这个场景的,说有个人坐木炭车,是趴在车顶上,听见下面在突突突摇风箱,就和旁边的人摆龙门阵,渐渐忘了时间。

不晓得摆了好久,以为到了,结果往下一看,呀,还在原地未动呢!呵呵,木炭车发动够慢吧?木炭车跑长途,郊区的短途,就是鸡公车的天下了。

那时鸡公车是不准进城的,从成都西门到犀浦,鸡公车一排排摆起,之壮观。

车也分两种,木轮子的和轮子上有铁箍的,铁的跑得更快嘛。

载人载物,都是鸡公车,由于天长日久地跑,路上都被压起一条沟,就像铁轨一样,鸡公车也有了自己的轨道。

除了载人的,还有货运车。

有一种运货的大卡车,因为是美国产的,称美卡。

车的前面有两个轮子,后面有8个,所以大家也叫它10轮大卡。

但这种货运汽车极少,要很大的企业才有,街面上看到的主要运货工具还是人力货运车——“板板车”。

板板车车架粗大,使用汽车轮胎,胎厚、气足。

拉车人共有六七个,分主力和副手。

主力在车的中间拉,叫做“中杠”,两边各有两人,叫做“飞娃儿” 。

有时货物过重,车的后面还要增加两三个人推。

拉“中杠”的人要身强力壮,能控制整个车的运行。

拉“飞娃儿”的人相对瘦弱一点,他们只起助力作用。

拉板车的都是下力人,很辛苦。

成都知名的文化老人车辐在运动中挨整,也被弄去当拉板板车的“飞娃儿”,其他拉车的人都不好意思,埋头拉车,只有他神情自若,见到熟人还主动打招呼,真是气度不凡。

物语作为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供职于成都日报的老报人,廖友朋老人幸运地在当时就骑上了“洋马儿”,尽管只是采访时才能使用,但时隔50多年后,提起这段风光,廖老的脸上,依然有着“开宝马般的骄傲”。

廖老退休以后,一年有一半时间住在青城山脚下的“别院”,偶尔回成都的家看看,处理一些事务。

60公里的距离,只需要1个多小时,来去都方便。

曾经长路漫漫而今路网纵横,就在上世纪80年代,成都到都江堰,往往清早就要出发,中午才能到。

现今,成灌高速、成灌老路、成青旅游快速通道、IT大道,以及正在火热建设中的成灌快速铁路,将都江堰、青城山拉入了成都人的“1小时生活圈”。

成都至都江堰的快速客运铁路在明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后,乘坐最高时速达200公里的动车组从中心城区前往青城山,耗时将不超过30分钟。

出行越来越便捷,也为人们选择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像廖老这样的“两栖市民”,在成都是越来越多了。

既享都市之繁华,又拥山林之清幽,很多人的梦想,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廖老是成都的老市民,也是一名老报人,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和变迁。

交通,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解放初期的成都,满目疮痍,贫穷落后,交通大部分靠人力。

即使是承担重要运输功能的“木炭车”,也是“手动”的。

坐车的以为已经到站,而车子其实还未发动。

这个段子,说起来让人笑中又含几分辛酸。

沧海桑田,廖老记忆中的交通工具中,当年最牛的“洋马儿”,如今大部分加了助力,变身电动车;西门车站外阵势庞大,既载人又载物的鸡公车,早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功用,只退守于某些古镇成为旅游产品,以满足现代人的猎奇心。

木炭车绝了迹,板板车被货运汽车替代。

1952年,成都开行了1路公交车,当时仅有车17辆,2009年,成都公交集团旗下的公交车已有5000多辆。

而作为中国“汽车第三城”,成都人拥有的家庭轿车也越来越多。

成都的路越修越宽,却似乎永远也不够用。

如今,交通部门最大的忧虑是如何缓解交通堵塞,环保人士谈论的是怎样减轻汽车尾气污染。

50年代原始落后的交通图景,已离我们远去,但是,那些靠“肩扛手摇” 才能出行的岁月,真实地刻在老成都的历史记忆里。

链接■新中国的公交事业1952年7月1日,成都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公交线路:1路。

1路车由火车北站开往盐市口,共有公交车17辆。

这17辆车全由美国、英国产的旧货车改造而来。

从车头就能看出是货车。

当时车票是4分钱起价,每坐两站增加两分钱,最高票价也不过1角4。

几年后,才有了成都自产的锦江牌公交车,公交线路逐渐增加到5条。

■从轿子到人力车据著名民俗专家彭跃先老先生介绍:“清朝时,成都人要到彭山、宜宾等地都坐船,费用非常便宜,因为这些船的甲板下都要载粪水出城,而进城的时候,船里又都是蔬菜,乘客反而是搭顺风车,所以价钱很便宜。

”“成都人喜欢坐轿子,1922年是轿子的鼎盛时期,成都共有2300多乘,官方还制定了轿价表,规定多少路程收多少钱,不得乱收费。

与轿子竞争的是鸡公车和马车。

鸡公车因震动响声太大,于1924年被禁止入城,马车则因马粪破坏卫生,只有为数甚少的马车在小范围、短时期使用过,后来也禁了。

人力车即黄包车也曾风光一时。

由于人力车比轿子行驶迅疾平稳,加上装有风灯、车铃、昼夜营业,很受人们欢迎。

1925年,人力车激增为1249辆,成为当时成都主要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变迁——70年代“自行车的王国”骑自行车就像开奔驰30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

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

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

当时大伙儿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

一般人对汽车是没有概念的,买车?那时连做梦都不敢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

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

通工具的变迁——80年代摩托车和公共汽车2009-09-28 04:07拥有摩托车感觉很富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

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

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

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

1980年后,摩托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这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成都交通的变化昨日下午,在黄田坝132厂宿舍区,记者在洪士禄老先生家里见到了这两张老地图。

其中一张是1959年1月印制的《成都市公共汽车线路图》;“我是1958年从北京来的成都。

那时候132厂还在修建,我们住在栅子街,就经常上街去逛。

”为了方便坐公交车,洪士禄花4分钱买了这张地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很小,人民路、蜀都大道、新华大道等主干道都有了,但没有一环路。

公共汽车共有17路,且运行路线都比较短,最远可抵达天回镇、茶店子、苏坡桥等当时的郊区。

132厂所在的黄田坝则没有公交车通行。

另一张是成都市联合运输办公室于1970年7月印制的《成都市交通简图》,工本费为7分。

这张地图上的成都,已经明显变大,一环路已经清晰可见。

但地名则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如春熙路名为反帝路,南大街则叫解放南街,其他如反帝旅馆等名字更是常见。

公共汽车方面,已经增加到22路,还有两路电车运行。

这时的黄田坝,已经有从通惠门发车的汽13路抵达。

通行最远的公交车应为从九眼桥至龙泉驿的汽14路。

而公交车运行时间也很长,大部分车辆收车时间均为晚上24时,其中从文化公园至九眼桥的电车2路更是运行到凌晨1点才收车。

汽车数量的变化近年来,成都市汽车拥有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全市汽车拥有量从1990年的5.15万量增长到2003年的48万量,年均增长率达17.3%。

火车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的车站,建筑很简陋。

唯独一幢70年代初建的办公大楼,低窄的候车室,十几根长条木椅,简易的售票房,旅客上下很不方便的天桥……我刚到车站运转车间工作,调车机是蒸汽机车,漫天烟灰如同黑雨。

在调车组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帮火车司机上水、挖煤、擦车,把黑色机身擦得油光水亮,我飞上飞下,活像铁道游击队员。

现在,内燃机车奔驰在铁道线、调车场上,生龙活虎的调车员好像大哥大,手握对讲机传递信息和信号,指挥安全运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铁路铺起了复线,火车也进入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主牵列车的时代。

重庆成都间动车组开通为西南最快列车(组图)和谐号昨开跑显示屏显示变化中的温度和速度记者史宗伟摄乘务员可与空姐媲美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最高时速200公里,西南最快列车昨上午8时,首趟和谐号动车组D5122次列车,从重庆火车北站风驰电掣般驶往成都。

114分钟后,到达目的地,最高时速200公里,是西南铁路最快速度,标志着西南地区正式进入现代化高速铁路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