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上学期必修专题一、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上学期必修专题一、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纲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禹建立夏朝,启继承父位,创立王位世袭制。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稳固周朝的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

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

主要诸侯国:鲁、燕、齐、宋等。

诸侯权利与义务:P8评价:P8“有利于……,但后来……〞。

2、宗法制目的:稳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保证了王权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根底,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达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展的。

三、秦朝的统一1、秦灭六国:首先灭韩国,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修“五尺道〞,统一西南夷地区,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幅员的开场。

5、秦统一的意义:完毕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混战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四、秦汉的政治制度1、中央官僚机构:皇帝制〔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各自名称、和职责〕、朝议制度〔含义、评价〕。

2、地方管理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比拟特点、影响;评价〕、西汉初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除地方割据势力。

五、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史实①秦朝:秦始皇设立左、右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②西汉: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是皇帝的高级助手,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从地位卑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创立中朝制度,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分散相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高一历史人民出版社历史提纲_必修一(1,2,3专题)

高一历史人民出版社历史提纲_必修一(1,2,3专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公元前20702。

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7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

太尉掌军事。

8。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9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10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

12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14隋13。

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

17政治制度,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以枢密院为最高18.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汉武帝时,设,长官为刺史。

②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

⑤北宋初年,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1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2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4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5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6.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提纲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提纲

一、分封制:(一)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制度。

(二)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三)内容: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四)发展历程:1、雏形:内外服(商朝)(1)商王有支配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确立:周朝表现:(特点)①周王与诸侯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A、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B、诸侯义务:服从政令;定期朝觐;守疆、作战;纳贡。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3、发展:郡国并行——成为郡县制的附庸。

(五)巩固——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4、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3)是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与分封制的关系(1)互为表里。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六)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七)作用:1、扩大了统治区域;2、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3、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含义:1、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二)产生原因:1、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2019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

2019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

2019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篇一: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纲要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②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③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子)④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统一天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与三公九卿制②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选举”)制度的变化及其选才标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等级→汉武帝察举2制-品德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出身门第→隋唐科举制-才学。

3、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如秦朝设御史大夫、郡御史,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史台,宋设通判、提点刑狱司,元设御史台、监察御史等。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①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权不断加强。

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西周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什么?4、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权利与义务、作用各是什么?5、宗法制的含义、核心、特点各是什么?第二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1、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先后灭掉的六个国家及意义各是什么?2、秦巩固扩大统一的措施有哪些?(提示:北方、南方、西南)3、秦实行郡县制的具体规定与意义是什么?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有哪些(郡县制的特点)?4、秦中央“三公”职责各是什么?5、皇帝制有哪些特征?第三节汉到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进与强化1、西汉、唐代、宋代、明代限制相权的措施各是什么?2、秦代、西汉、东汉至元、明清监察官吏的措施各是什么?3、元朝的行省制是怎样规定的?有什么意义?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含义? 察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的评价?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代内阁制的形成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 措施? 影响?明成祖设立内阁的原因特点2、军机处是何时设置的?地位如何? 职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是什么?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节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1、近代列强发动过哪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各是什么?(课本24页表格)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3、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4、瓜分狂潮的原因、开端及其影响?5、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原因、实质及其影响?第二节1840年到1900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2、黄海战役有哪几位爱国将领?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及反割台斗争的意义各是什么?4、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口号、及意义各是什么?5、近代列强末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1、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五次侵华事变的名称和影响各是什么?2、侵华日军的罪行有哪些?3、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哪四种力量?各做了什么?4、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方式是什么?有何意义?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抓住几件大事)6、八路军与新四军的领导人各是什么?7、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哪些重要会战?8、平型关战役与台儿庄战役各自的意义是什么?9、1935——1937年中共召开的会议有哪些?各作出什么决定?(遵、瓦、洛、七大)10、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有哪些?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2、太平天国兴起的标志,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各是什么?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失败原因是什么?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5、《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第二节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口号各是什么?2、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性质及意义各是什么?3、武昌起义的领导、主力、成果?起义后的革命形势怎样?4、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什么?成立时间? 国旗纪年各是什么?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机构、内容、意义各是什么?6、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是什么?革命果实被篡夺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有哪些功绩?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的口号和主力、原因、意义各是什么?2、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时间、决定及意义是什么?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方式、标志各是什么?4、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是什么?5、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各是什么?6、八七会议的决定有哪些?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情况?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土地革命的内容及意义各是什么?7、五次反围剿的概况8、遵义会议的决定及意义各是什么?长征的原因、起讫时间、意义?9、解放战争的开始的标志?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三大战役的名称是什么?国民党统治结束的标志?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及其意义有哪些?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重要决定各是什么?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召开的时间、讨论的中心问题及通过的决定、文件各是什么?3、《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政权性质和地位各是什么?(地位临时宪法)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哪些?5、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意义各是什么?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内容、意义各是什么?7、政协制度的形成过程?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是什么?法律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哪三级?5个省级自治区是什么?10、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转折1、中共八大召开在哪一年?对政治建设的有哪些贡献?2、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导火线及标志各是什么?3、文革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的时间内容和意义各是什么?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原因? 提出的过程? 含义是什么?2、一国两制的实践港澳回归的过程?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回归的原因是什么?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真正停火是什么时候? 海峡两岸交流的“三通”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九二共识是什么? 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 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是什么?外交政策是什么?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的方针名称、含义、意义各是什么?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何时?有什么意义?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三件大事指什么?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时间什么场景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5、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什么?6、亚非会议的时间是什么?周恩来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与“异”各指什么?如何做到“求同存异”?7、“万隆精神”指什么?第二节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三件大事是指什么?2、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和联合国大会是哪一届?意义?原因?3、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文件是什么?中美建交的时间?中美建交有何意义?原因?4、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关于台湾问题是如何述的?5、中日建交的文件、时间、意义各是什么?第三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依据是什么(背景)?调整的内容有哪些(目标、政策、出发点)?2、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不结盟)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课前提示)5、中国参加和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时间各是什么?6、中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做过哪些事?(上海五国机制、上海合作组织)7、“新型区域合作”之意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一二节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卓尔不群的雅典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城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雅典城邦的突出表现有哪些?3、梭伦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各是什么?改革的内容经济和政治方面有哪些?该如何评价?4、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及其意义?5、希波战争时间及其意义?6、伯里克利时代高度民主体现在哪些方面?7、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第三节罗马人的法律1、罗马习惯法是指什么?2、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颁布的背景是什么?3、《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积极作用?4、公民法的含义? 公民法内容有哪些特点?5、万民法的含义是什么?颁布的原因是什么?万民法有哪些特点?6、万民法比公民法有哪些突破?7、自然法之父是指谁?自然法观念是指什么?它的提出有什么意义?8、古罗马法律的作用有哪些?它的地位该如何评价?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1、英国代议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作用是什么?2、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颁布》的时间? 目的?作用?3、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内阁制的确立与完善内阁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地位是什么?英国第一任首相是谁?英国责任阁制形成的时间是什么?形成了哪些惯例?英国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就是内阁制的影响)?4、英国代议制的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作用? 议会改革的趋势?5、英国君主立宪政治有哪些特点?(见课前提示)第二节美国1787年宪法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2、1787年宪法的内容?联邦体制(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3、1787年宪法有哪些积极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4、1787年宪法怎样调和中央和地方、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之间矛盾的?5、美国第一次总统大选的时间是什么?6、美国联邦体制有哪些积极作用?7、美国两党制的“两党”是指什么?本质上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1、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背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法国确立了什么政体?宪法的内容是什么?法国的民主政治有什么局限性?2、德国民主政治确立的背景? 德国统一的方式是什么?德意志宪法的内容是什么?德国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德国民主政治确立的作用?3、欧美代议制确立的原因? 方式? 代议制的特点? 代议制的作用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名称各是什么?3、空想社会主义者三个代表人物是什么?如何全面评价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什么?5、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指什么?7、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性质是什么?1848年2月发表的纲领是指什么?8、《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的时间、巴黎公社的原因、成立时间、政权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⑴变迁:夏(前2070--前1600)→商 (前1600--前1046)→周(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合称三代。

⑵周朝:①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击溃商朝军队主力,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分为春秋(BC770—BC476,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和战国(BC475—BC221,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两个时期。

2.西周分封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者:周武王)(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封建社会)。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赐予臣下,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2)目的:扩大疆域,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王族[有血缘关系](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无血缘关系]。

(4)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实行再分封(设置文武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拥有铸币权。

地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据)。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主要诸侯国:燕[召公之子]、鲁[周公之子伯禽]、齐[姜尚]、宋[亲周旧贵族微子]。

(6)局限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7)评价:①积极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加强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周王室地位削弱(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周天子权威;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3.西周宗法制(1)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2)目的: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稳定,防止内部纷争; b.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c.强化稳定王权,巩固周王朝统治。

(3)特点(或内容):a.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核心内容);(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天子是绝对大宗,士是绝对小宗))b.等级森严,按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c.宗族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二为一(家、国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联系。

(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5)与分封制的关系: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和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6)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 c.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强化稳定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 d.对后世社会影响深远。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

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家国情怀。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a.社会经济发展使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b.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乱,倍受苦难的人民渴望统一;c.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以及秦国“远交近攻”的灵活策略。

(2)进程:①“六王毕”: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

②“四海一”:向北: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直道”和长城;向南: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南:治“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将其纳入版图。

(3)疆域图:(4)意义: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标志着我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c.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社会安定,促进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d.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巩固统一一—核心: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概念a.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又称君主专制(政体)。

b.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B.联系a.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b.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C.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中央政府与割据势力的矛盾(2)皇帝制度A.名称来源: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希望自身统治世代相传,自称“始皇帝”。

由此,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特点:①皇帝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②皇权至上(核心特征)——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

③皇位世袭——家天下,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确立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目的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本质君主专制C.影响: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3)秦朝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A.构成: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太尉:主管军事,但没任命(虚设,皇帝自掌军权)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B.特点:分工明确而严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C.议政方式:“朝议制度”(4)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A.背景或由来:周朝:分封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微,地方分裂割据,影响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一。

春秋战国: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目的:a.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C.构成:a.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设郡守(最高行政长官)、郡尉、监御史,分管行政、兵事、监察职责;b.县隶属于郡,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c.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D.特点(与分封制最主要的差别)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E.意义:a.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b.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d.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A.对秦朝的影响:a.增强了秦朝国力,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民族融合,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c.秦朝依靠这一制度,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B.对后世的影响:具有开创性,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汉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概况:汉朝初年,在地方既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后果:地方诸侯王国实力增强,逐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出现了“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一)君权和相权(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 原因:君权和相权的矛盾1.分散相权—唐朝三省六部制(隋朝时创立)(1)构成与运行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皇帝→中央门下省(审核政令)→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尚书省(执行政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官吏任免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工程建设)] (2)评价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强化了皇权。

b.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分散相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二)中央与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1. 元朝的行省制度(1)目的:确保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a.全国分为十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今江苏属于当时的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b.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3)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集民事、军政、赋税等权力于中央受中央直接控制定期向皇帝述职设置监察机构;省官互迁地方有一定权力(便宜行事)(4)影响: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