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公建)

合集下载

上海公共建筑类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上海版)

上海公共建筑类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上海版)

***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基于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TJ08-2143-2014编制)一、项目名称:二、项目概况:2.1、项目位于:上海市**区;所在气候分区为:III区(夏热冬冷地区);2.2、建筑性质:;2.3、总建筑面积:㎡;2.4、停车库建筑面积:㎡;(含地上、地下非机动车及机动车库。

)2.5、建筑高度:m;2.6、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2.7、结构形式:;2.8、建筑类别:该项目执行上海市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9、节能设计目标:;2.10、利用可再生能源种类:;2.11、绿色建筑设计目标:本项目按照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TJ08-2143-2014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三、设计依据:3.1、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TJ08-2143-2014;3.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2014;3.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 2010;3.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3.5、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3.6、《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3.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3.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3.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3.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13版)GB50325-2010;3.11、《建筑幕墙》GB-T-21086-2007;3.12、上海市《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DGJ08-56-2012;3.13、《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3.14、上海市《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8-103-2003;3.14、其他国家、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和规定;3.15、当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针对本项目的批文。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实用模板(公建)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实用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1. 《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2. 《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3. 《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GB50400-2006);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技术方案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

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

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2.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不小于70%。

6.室外透水地面: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或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及采用透水铺装地面的居民室外活动场地及人行道等。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一、设计依据1.依据性文件;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建设项目环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政府;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容积率:;绿地率:%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住宅建筑□公;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一、设计依据1. 依据性文件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用地红线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2. 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二、工程概况1. 建筑总量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容积率:;绿地率:%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住宅建筑□公共建筑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2. 建筑单体概况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3. 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1) 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2) 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3) 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4) 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5) 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6) 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三、绿色建筑等级1. 绿色建筑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2. 绿色建筑评分计算表: (应根据建筑类型分别选用评分表)表2-A公共建筑评分计算表表2-B住宅建筑评分计算表四、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1. 与场地规划、室外环境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注:1 表中内容可根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达标选项删减;2屋顶绿化应在备注栏中填写绿化类型(简单式、花园式、组合式)及覆土厚度。

绿色建筑物设计案例范文

绿色建筑物设计案例范文

绿色建筑物设计案例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积极采用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

绿色建筑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运行成本,同时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品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展示它们在实践中的成果和效益。

我们可以看看新加坡的“花园理想城市”项目。

这个项目是由建筑师理查德·卡森设计的,旨在打造一个生态友好的城市社区。

整个项目采用了许多绿色建筑技术,比如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灯具、太阳能板等。

建筑物的设计还考虑了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减少室内能耗并提高舒适度。

通过这些创新设计,花园理想城市成功实现了环保和节能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且宜居的社区。

另一个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是荷兰的“特拉维夫市中心办公大楼”。

这座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工作场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师采用了许多绿色建筑技术,比如绿色屋顶、太阳能板、高效隔热材料等。

建筑物还设置了很多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设计元素,以降低能耗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通过这些创新设计和技术应用,特拉维夫市中心办公大楼成为了荷兰乃至整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绿色建筑之一。

除了以上案例,还有许多其他成功的绿色建筑项目,比如美国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凯恩大楼”和中国的“北京国贸三期”。

这些项目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各种绿色建筑技术,比如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地下循环系统等。

通过这些创新设计和技术手段,这些绿色建筑物成功实现了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同时提升了建筑物的利用效率和舒适度,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典范。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利用效率。

通过学习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方法,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提供借鉴和启示。

浙江省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浙江省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一、建筑主要设计依据1、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2、《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4、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1092-();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7、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10、《建筑幕墙》GB/T 21086-();11、《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浙建发【2014】284号);12、项目编号为()的节能审查意见书及其附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和专家评审意见;13、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二、建筑绿色节能设计主要内容:1 工程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用地内单体建筑数量幢本次设计单体数量幢项目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类型□新建;□改扩建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总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上建筑面积m2建筑高度m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设计使用年限年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度结构形式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空调形式主楼:;裙房:项目投资(万元)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参照GB/T 50378-2014)□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太阳能;□风能;□水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2 关键指标设计汇总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备注用地面积万m2建筑总面积万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下面积比R P1(地下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地下面积比R P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绿地率%透水地面面积比%建筑总能耗tce/a单位面积能耗kWh/㎡a ;tce/㎡a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及(余热或废热)回收总量可再生能源核算标准要求总量kWh/a设计项目设置总量kWh/a其中可再生能源kWh/a余热或废热kWh/a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建筑总用电量万kWh/a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建筑总用水量M3/a非传统水量M3/a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主要能耗品种及耗能量年能耗设计总量(tce)其中电力万kWh/a其他耗能种类::□燃气;□燃油;□燃煤;□其他热力;万kWh/a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建筑分项能耗耗能系统设计年耗能量(tce)分项能耗占总能耗百分比暖通空调系统照明、插座生活热水系统新水厨房炊事系统(燃气)电梯运输系统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1建筑节能。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共12页word资料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共12页word资料

一、建筑主要设计依据1、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2、《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4、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1092-();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7、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10、《建筑幕墙》GB/T 21086-();11、《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浙建发【2019】284号);12、项目编号为()的节能审查意见书及其附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和专家评审意见;13、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二、建筑绿色节能设计主要内容:1 工程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用地内单体建筑数量幢本次设计单体数量幢项目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类型□新建;□改扩建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总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上建筑面积m2建筑高度m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设计使用年限年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度结构形式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空调形式主楼:;裙房:项目投资(万元)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参照GB/T 50378-2019)□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太阳能;□风能;□水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2 关键指标设计汇总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备注用地面积万m2建筑总面积万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下面积比R P1(地下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地下面积比R P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绿地率%透水地面面积比%建筑总能耗tce/a单位面积能耗kWh/㎡a ;tce/㎡a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及(余热或废热)回收总量可再生能源核算标准要求总量kWh/a设计项目设置总量kWh/a其中可再生能源kWh/a余热或废热kWh/a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建筑总用电量万kWh/a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建筑总用水量M3/a非传统水量M3/a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主要能耗品种及耗能量年能耗设计总量(tce)其中电力万kWh/a其他耗能种类::□燃气;□燃油;□燃煤;□其他热力;万kWh/a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建筑分项能耗耗能系统设计年耗能量(tce)分项能耗占总能耗百分比暖通空调系统照明、插座生活热水系统新水厨房炊事系统(燃气)电梯运输系统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1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物设计案例范文

绿色建筑物设计案例范文

绿色建筑物设计案例范文
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案例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是一座集办公、商业和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

设计理念为“绿色、环保、可持续”,旨在打造一座具有高舒适度、高节能性和高生态价值的现代化建筑。

二、设计原则
1. 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生态与环境友好:采用低环境影响的设计和材料,优化建筑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

3. 健康与舒适: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提供优质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舒适度。

4. 高效与循环利用:优化建筑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设计方案
1. 建筑布局:采用南北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

同时,将办公区和商业区设置在南侧,住宅区设置在北侧,保证各功能区的独立性和舒适性。

2. 墙体与门窗:采用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的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降低建筑物的热传导和热损失。

同时,在南侧设置可调节的遮阳装置,防止夏季阳光直射。

3. 屋顶与绿化:利用屋顶空间进行绿化种植,增加建筑物的生态价值。

同时,在屋顶设置太阳能板,收集太阳能用于热水供应和部分电力供应。

4. 室内环境:采用新风系统,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并通过过滤和净化处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同时,采用智能化的空调和照明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温度和照度,提高舒适度。

5. 循环利用:建立废弃物分类处理系统,将可回收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同时,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和卫生间冲洗等用途。

浙江省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浙江省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一、建筑主要设计依据1、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2、《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4、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1092-();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7、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10、《建筑幕墙》GB/T 21086-();11、《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浙建发【2014】284号);12、项目编号为()的节能审查意见书及其附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和专家评审意见;13、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二、建筑绿色节能设计主要内容:1 工程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用地内单体建筑数量幢本次设计单体数量幢项目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类型□新建;□改扩建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总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上建筑面积m2建筑高度m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设计使用年限年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度结构形式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空调形式主楼:;裙房:项目投资(万元)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参照GB/T 50378-2014)□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太阳能;□风能;□水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2 关键指标设计汇总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备注用地面积万m2建筑总面积万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下面积比R P1(地下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地下面积比R P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绿地率%透水地面面积比%建筑总能耗tce/a单位面积能耗kWh/㎡a ;tce/㎡a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及(余热或废热)回收总量可再生能源核算标准要求总量kWh/a设计项目设置总量kWh/a其中可再生能源kWh/a余热或废热kWh/a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建筑总用电量万kWh/a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建筑总用水量M3/a非传统水量M3/a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主要能耗品种及耗能量年能耗设计总量(tce)其中电力万kWh/a其他耗能种类::□燃气;□燃油;□燃煤;□其他热力;万kWh/a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建筑分项能耗耗能系统设计年耗能量(tce)分项能耗占总能耗百分比暖通空调系统照明、插座生活热水系统新水厨房炊事系统(燃气)电梯运输系统变压器损耗其他3 建筑绿色设计技术措施(一)规划设计技术措施1.场地设计维持原有地形地貌: 是□;否□;改造后必要的生态复原措施:2.项目选址安全可靠: 是□;否□;场地内没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是□;否□;对场地内部危险源的避让措施:项目场地内存在有保留价值的古树名木:是□;否□;采取的保护措施: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建筑节能绿色设计专篇节(绿)施--1(建)-01场地存在既有建筑:是□;否□;采取的利用措施:□改造利用;□整体拆建;□整体移位;□其它;3.项目建设严禁破坏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 是□;否□;4.项目进行场地雨洪控制综合利用的评估和规划:是□;否□;采取水资源回收与利用措施:是□;否□;采用下列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花园、花坛□景观水池;□河道等天然水系;□其它;场地设置透水地面:是□;否□;面积:㎡;透水地面占室外场地面积比:%;5.地下室层数:层;面积:m2;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比: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为:%;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2为: %;6.建筑物的布局、形式、高度、体量、色调是否对周边物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是□;否□;境造成不良影响采取的补偿措施:7.立面设置透明幕墙:是□;否□;避免光污染措施:幕墙玻璃的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是□;否□;8.场地内未设置未经有效处理的强噪声源:是□;否□;9.绿地率:%;绿化面积: m2;设置位置:□地面;□地下室顶板上;□屋面;□垂直绿化;□其他;室外绿化种植植物是否为乡土植物:是□;否□;乡土植物占总植物数量的比率: %;室外绿化设计实施要求:a施工图中明确要求;是□;否□;b提供景观图;是□;否□;室外绿化是否采用复层绿化:是□;否□;10.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未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是□;否□;建筑间距满足规划要求:是□;否□;11.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是□;否□;主要内容:□项目按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依据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2.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技术方案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

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

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2.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不小于70%。

6.室外透水地面: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或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及采用透水铺装地面的居民室外活动场地及人行道等。

透水地面面积比指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地面总面积的比例。

透水地面面积比例不小于40%。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1.绿化屋面:采用通风间层隔热屋面、蓄水屋面或植被屋面。

屋面绿化能有效减弱太阳辐射对屋面及结构的破坏,增强建筑的保温效果。

2.建筑外窗遮阳:外遮阳系统的采用,是当阳光照射时,第一时间就阻挡紫外线等强烈光线,降低了空间的负荷,大大增加了室内家居的使用寿命。

公共建筑建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的遮阳系数应符合《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003中3.2.1条的要求。

3.建筑管理设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相关控制功能。

4.建筑外窗:透明幕墙内每个单元空间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5.供配电:供配电系统采取节能措施:合理选择变配电所的位置,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敷设方案,以利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选择节能设备,减少设备本身的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因素、治理谐波。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室外景观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规定,照明设施采用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

6.集中空调系统:采用集中空调(采暖)系统,而冷、热水(风)是靠水泵和风机输送到用户,其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空调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比必须小于《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中4.3.19条和4.3.21条规定值的90%。

5.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创新项):采用太阳能热水技术时,由太阳能直接供应的热水量应达到建筑全年总热水供应量的25%以上;或采用太阳能,发电量达到建筑全年总用电量的5%以上;若或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其覆盖的使用面积达到建筑面积的50%以上。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湖南地区降雨量较为丰富,年降雨量约1331mm,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硬质地面愈来愈多,城市雨水不能像开发前下渗到地下,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到城市雨水管网中,导致城市内涝和水土流失。

因此,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建筑自来水的供应量,还可避免城市化对原有水文循环的破坏。

项目收集雨水,经处理后可用作绿化灌溉和道路浇洒。

室外铺装适当部位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等多种透水方式,为进一步增大雨水入渗量,在项目绿地处,采用兼具渗透和排放功能的雨水管进行排放。

采用处理后的雨水,用来绿化灌溉、道路浇洒。

为了进一步节约水资源,绿化灌溉采用节水喷灌。

2.节水器具:建筑室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所有器具应满足现行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的要求。

并采用水计量水表。

3.分项计量:饮用水和其他用水不能混接;各类用水均安装计量装置。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土建装修一体化:土建和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事先统一进行建筑构件上的孔洞预留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在装修施工阶段对已有建筑构件打凿、穿孔,既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又减少了噪声和建筑垃圾。

一体化设计施工还可减少扰民,减少材料消耗,并降低装修成本。

项目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材料的浪费。

项目100%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

2.材料循坏利用: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可循环材料主要包括:钢、铸铁、铜、铝、铝和金、不锈钢、玻璃、塑料、石膏制品、木材、橡胶等。

3.灵活隔断:办公区域采用灵活隔断,给空间增添一些遮挡,增加一个层次,同时也起到美化空间的作用。

也方便业主方根据自己的需求组合空间。

最大限度的达到空间的合理利用。

4.建筑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受力钢筋使用HRB400级(或以上)钢筋占受力钢筋总量的70%以上。

五、室内环境质量1.室内自然通风: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保证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不低于2次/h。

2.空调末端:建筑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3.建筑结构围护隔声性能:客房与客房间隔墙、客房与走廊间隔墙(包括门)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要求;客房外墙(包含窗)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满足GBJ118中的一级要求;客房层间楼板、客房与各种有振动源的房间之间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满足GBJ118中的一级要求。

4.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同时合理的利用空间使空间的使用率最大限度的提高。

5.建筑室内采光: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主要功能空间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室内采光系数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要求。

6.无障碍设施: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7.可调节外遮阳:主要光照面选择外遮阳措施时应综合比较遮阳效果、自然采光和视觉影响等因素,外遮阳与建筑的一体化。

7.室内空气监测系统:能够检测进、排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并与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系统关联,实现自动通风调节;对室内主要功能空间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实现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

8.地下室导光系统:地下空间采用有利于自然采光的措施(如天窗、采光通道、棱镜玻璃窗、导光管等技术成熟、容易维护的措施),并且5%的地下一层空间采光系数达到0.5%以上。

9.空气净化系统:公共区域划定吸烟环境控制区域,并在非吸烟区域设置严禁吸烟标识。

六、运营管理1.垃圾分类收集:项目以办公、酒店、商业为主,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项目使用主体为高端城市生活群体,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更要倡导行为节能方式,通过自身的行为达到节能的目的;室外设计四类分类垃圾投放口,布局合理。

2.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建筑智能化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基本配置要求。

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对建筑机电设备测量、监视功能,确保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可靠,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管理要求。

建筑物内各类设备及环境参数的监测功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规定,且设备运行工作正常。

5.分项计量:建筑耗电、冷(热)量、燃气等实行分项、分区域计量与收费。

七、创新项1)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指建筑物受阳外墙面除掉外墙上门窗洞口等部位之外的实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5%,有利于本地区建筑物的遮阳隔热,并达到既美观又节能的双重效果。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文档并现场核实,对于屋面无可绿化面积的项目本条不参评。

若项目同时采用屋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并且面积比例不小于该条文要求,则可作为创新项得分。

2)采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或地源热泵系统,覆盖的使用面积应达到建筑面积的20%以上。

本条可用以下指标来判断:若采用太阳能热水技术时,由太阳能直接供应的热水量应达到建筑全年总热水供应量的10%以上;若采用太阳能,发电量应达到建筑全年总用电量的2%以上;若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其覆盖的使用面积应达到建筑面积的20%以上。

采用太阳能热水技术时,由太阳能直接供应的热水量应达到建筑全年总热水供应量的25%以上;或采用太阳能,发电量达到建筑全年总用电量的5%以上;若或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其覆盖的使用面积达到建筑面积的50%以上时,可进行创新项评分。

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评价等级及评分标准(公共建筑)评分结果运营管理是否达标达标得分9.0 不参评0.0 类别标准条文达标或分值得分或备注控制项达标不达标备注5.6.2 制定并实施直排气体、污水、噪声排放的控制措施和标准。

√根据项目环评报告并现场考察,通过选用先进的设备和材料或其他方式以及采取合理技术措施和排放管理手段,杜绝建筑运营过程中废水和废气的不达标排放。

5.6.4 公共用能设施设备完好,公共用水、电、气等应有分类计量设备与管理措施。

√按分类计量设计。

公共楼道、物业管理用房、电梯设备、供水设备、安防设备、管理设备等的水、电、气分类计量,制定严格管理制度,设立专人管理。

5.6.5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建筑中设备、管道的使用寿命普遍短于建筑结构的寿命,因此各种设备、管道的布置应方便将来的维修、改造和更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