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一、金耳工厂化栽培的定义
“金耳工厂化栽培”实质上是一个专有名词,所谓工厂化即工业化之意,并非工厂里栽培食用菌,它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特征。
“金耳工厂化栽培”是指在选育稳定的、高度一致性的优良品种前提下,提供适宜生长环境、分阶段处理流程工艺、定时定量的生产过程,集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于一体的不受季节影响的连续栽培方式。
二、金耳工厂化栽培的特征
金耳工厂化栽培是是一种高度集约的栽培方式,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生物转化率和商品率。
主要具有以下3个特征:
(一)稳定、一致、连续的周年化生产
产量和品质稳定,出菇一致性程度高,可连续周年化生产,是金耳工厂化栽培与其他形式栽培最显著的区别。
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是金耳工厂化栽培的最基本属性。
(稳定和一致性是行业的技术桎梏,品种选育是关键)
(二)生长周期恒定,产品高度集约
金耳工厂化栽培的生长周期是相对恒定的,完全可以根据销售需求实现每日恒量生产,从而打破自然农发栽培或设施栽培过程中,产量大幅波动起伏的现象。
同时,金耳工厂化栽培也是一种高度集约的栽培模式,通过立体多层式的栽培,其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高出约40倍。
(三)分区流水化作业,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整个工厂一般分为5大区域:拌料、装袋、灭菌区,接种区,培养出菇区,采收入库区,打包销售区。
各区所涉及设备自动化程度均较高,满足各区域工艺流程要求,开展流水化、标准化作业。
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施工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施工方案1. 背景介绍食用菌是一类重要的农产品,其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益。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许多农业企业开始考虑进行食用菌工厂化建设。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工厂化建设的施工方案,包括设计要点、设备选择、建设流程等内容。
2. 设计要点食用菌工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生产流程、环境控制、工人操作等因素。
首先需要确定食用菌的种植方式,包括采用地下种植和架空种植两种方式。
其次要考虑到温湿度控制、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确保食用菌的生长环境符合要求。
此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布局和运输通道,以便工人操作和管理。
3. 设备选择食用菌工厂的设备选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选择种植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生产能力、节能性能、耐用性等因素。
通风设备、加湿设备、灭菌设备等也需要根据工厂规模和种植方式进行选择。
此外,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维护以及后续更新升级的可能性。
4. 建设流程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流程包括前期准备、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调试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规划选址、申办相关手续等工作。
设计阶段需要与设计团队密切合作,确定设计方案。
施工阶段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承包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调试阶段则是工厂设备的正式启用前的综合测试阶段。
5. 维护与管理一旦食用菌工厂建设完毕,维护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工厂环境的监控,保证生产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结语通过本文对食用菌工厂化建设的施工方案进行探讨,相信读者对如何进行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既需要考虑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要注重环保和安全。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培养基质准备
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的需求, 配制适合的培养基质,并控制 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以保证 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出菇管理
控制出菇室的各项环境参数, 如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流 通等,以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 长和发育,并提高产量和质量 。
栽培设施选址与布局
选址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交通 便利、无污染源的地方。
布局
根据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进行合 理布局,如分区布置、合理安排 人流和物流等。
04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选择
80%
适应性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 条件的品种,以确保其生长和产 量的稳定性。
100%
市场需求
考虑选择当前市场热销或具有潜 在需求的品种,以增加销售渠道 和经济效益。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汇报人:
2023-11-30
目
CONTENCT
录
• 背景介绍 • 实施方案概述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设施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本控制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市场销售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前景展望与风险
评估
01
背景介绍
食用菌产业现状
食用菌产量的全球趋势
采收与销售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标准,采 收成熟的食用菌,并进行清洗 、分级和包装等处理,最后销 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
实施方案特点
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食 用菌工厂化栽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节能环保
采用循环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实现节能减排和质和口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1. 培养基质准备工艺影响搅拌效果的两个关键点栽培原材料相当广泛,有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米糠、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等,但是对不同原材料的配方或原材料的混合物搅拌方式有所不同;搅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被搅拌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尤其是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衡量搅拌效果成败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搅拌促使原材料混合物的均一性,不会造成一些死角;另一个是确保在搅拌的过程中不会使原材料酸败;搅拌均一性的实现主要靠搅拌机本身的性能和搅拌时间,这一点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而引起酸败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的季节温度高于30℃,营养物质倾倒后,微生物快速发酵致使培养基料变酸腐败;培养料酸败后对出菇及产量的影响培养料的酸败直接影响出菇结果,酸败后的培养料使菌丝吃料困难,料发黑,发菌时间大大延长,催蕾时料面分泌大量黄水,增加了受杂菌污染的机率,单产水平下降;采取的工艺1 针对不同原材料采取不同的加水方法,对于木屑可以在室外长期日晒雨淋,以促使其提高自身含水量;棉籽壳含有丰富的棉绒纤维可以短期预湿,在搅拌前可以将其浸入水桶中使其充分吸水,从而减少在搅拌锅里搅拌的时间;2 玉米芯含有相当多的糖质,加水后不立刻装料容易引起酸败,但可以通过短期预湿的方法使其增加含水量,经过研究证明玉米芯在35℃高温天气下预湿2hr后pH下降不明显;3 对于营养物质如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极易酸败的物质采取的办法是,在装填料前将其倒入搅拌,内完成装瓶,培养料不会酸败;4 高温季节,在搅拌锅的上方安装风扇,把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排除,可减轻料的发热和酸败;影响装瓶的五个关键点装瓶是指将培养料均匀地装入栽培用的容器-塑料瓶中,然后在瓶中央打一个直径~2.0cm 的通气孔;主要的原理是通过震动、翻转使培养料漏入栽1/6页培瓶中;这当中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装瓶需要装得上紧下松,这样有利于菌丝的两头发菌,使菌丝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料完毕;2 装瓶时必须确保培养料的含水量位于64%66%之间,而且瓶肩无空隙;3 装瓶时850mL塑料瓶必须确保瓶重590620g/瓶,1100mL装料重量在770~800g/瓶,不能装得太轻或太重;这样有利于保持瓶内培养基质之间的空隙度,确保瓶内基质间良好的通气性;4 装瓶时确保栽培瓶之间的误差在20g之内,确保菌丝发菌的均一性,从而保证出菇的均一性; 采取的工艺1 装瓶要达到上紧下松的目的,可调节装瓶机的震动频率,使其不致过大,且确保每瓶的平均装料重量位于590620g和770~800g之间850cc.塑料瓶58mm口径,装瓶重量含瓶与瓶盖重,约78g,1100cc塑料瓶,78mm口径;2 含水量的确保及瓶肩无空隙则通过大量的配方试验来验证,实验证明必须提高主料木屑、棉籽皮、玉米芯等的蓄水能力,如通过堆制的方法使杂木屑的持水力达到68%70%、松木屑持水力达到76%或更高、浸泡过夜的棉籽皮蓄水能力达到76%、预湿3hr的玉米芯蓄水能力也达到70%以上,实验中还发现主料吸水后吸胀的体积各不相同,吸水后膨胀性越大装瓶的效果越好;3 营养物质一般为麸皮、米糠、玉米粉类,它们的使用量越大,装瓶的难度也越大,但是工厂化瓶栽要想获得高产在一潮内完成较高的产量,必须使营养物质的含量达到30%以上,营养物质吸水后由于吸胀作用很小,培养料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发菌速度大受影响,所以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进行配方的优化,对主料进行选择与配比;4 培养料装得太轻,干物质含量减少,尽管菌丝发菌较快,但是后期的出菇受影响,子实体发育后劲不足,菌盖变薄且容易开伞,菇体细弱无力,容易开伞;装瓶装得太重,培养料之间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影响了菌丝吃料的速度,使发菌变得相当缓慢,使后熟期延长,增加了栽培成本;5 确保瓶与瓶之间的重量差别在20g范围内,这样可使发菌变得相对均匀,使将来出菇的整齐度提高,缩短了采收期,便于栽培参数的设定及更改;2/6页2. 无菌操作工艺消毒工艺原材料的消毒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高温、高压将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含孢子全部杀死,使培养料处于无菌的状态;另一个作用是使培养料经过高温高压后,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进行降解,有利于菌丝的分解与吸收;消毒的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培养料配方的改变:如果培养料的配方变化以后,基质之间的空隙可能会变小或变大,消毒程序也要作相应的修改,否则可能会导致污染或能源的浪费;2 季节的限制: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培养料酸败很快,所以除了装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外,锅炉的蒸汽供应以较大为好,尤其在消毒前期,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消毒锅内仍达不到100℃,培养料仍然在酸败,消毒后培养料会变黑,pH下降,使将来出菇减产;3 灭菌锅内放置数量:灭菌锅内放置数量和密度也影响灭菌的效果,放置数量过大、密度过高,蒸汽穿透力受到影响,灭菌时间要相对延长;4 空气过滤装置:采用全自动灭菌锅在灭菌结束后都有脱气过程,为了使锅内外压力平衡,在灭菌结束后,外界空气通过过滤装置回流到灭菌锅内,便于锅门打开,所以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十分重要,也影响着灭菌的效果;冷却工艺冷却是指将培养料由高温降至接种所需的温度一般为20~22℃的过程,由于在冷却的过程中存在冷热空气的交换,这样栽培瓶就可能在冷却室中造成冷空气回流带来的污染;所以对冷却室有较为严格的要求:1 冷却室必须用无菌的气流彻底清洁,至少保持10000级的净化度;2 冷却室中的空调设置为内循环,且功率要求较大,降温迅速,资料证明栽培瓶由100℃降至20℃度,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50%、栽培瓶由80℃降至20℃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30%,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栽培瓶降至合适的温度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交换比率,降低污染的风险;3/6页接种工艺接种环节是对清洁度要求最高的环节,因为在此区域涉及到瓶盖的开启,人员的操作,所以也是最容易引起污染的环节;接种室主要对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非常苛刻:1 接种室必须有空调设备,使室内温度保持1820℃,而且采用齿片散热方式;2 接种时由于有栽培种传输至外操作区域,所以室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正压状态,且新风的引入必须经过高效过滤,室内保持10000级,接种机区域保持100级;3 接种室的地面必须易于清理,最好用环氧树脂材料等无尘材料;4 接种室必须安装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对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杀菌,紫外灯安装时注意角度和安装位置;5 接种操作前后相关器皿必须用75%的酒精擦洗、浸泡或火焰灼烧;6 接种操作的过程中人员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3. 培养工艺食用菌的培养必须置于清洁干净、黑暗、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蟹味菇栽培种在22℃温度下经过3035天配方不同天数有所改变菌丝吃透培养料,然后再经过3060天的后熟培养,即可搔菌出菇;金针菇在16~18℃温度下培养28天采用液体菌种可缩短1星期,即可搔菌;而杏鲍菇在22~23℃温度下培养30~35天,即可搔菌;培养期间保持环境的卫生,避免杂菌和虫害的大量发生;4.栽培工艺搔菌工艺工厂化食用菌在出菇前必须经过搔菌处理,使菌丝断裂机械刺激,蟹味菇将培养料表面搔成“馒头型”,而金针菇采用平搔方法,然后再补充一定的水分后出菇;但是,杏鲍菇采用平搔方法,不补充水分;在搔菌的过程中的留意点主要有:1 及时挑出在培养室中感染的杂菌;4/6页2 将污染的搔菌头及时用酒精或火焰消毒;3 搔菌要确保培养料面搔成“馒头型”,保留老的菌种,可缩短现蕾时间,提高出菇整齐度;4 搔菌头调节适当高度,搔菌后瓶子边缘料面距离瓶口在~1.5cm;催蕾工艺搔菌后须快速移入催蕾室进行催蕾;催蕾室满足下列工艺要求:1 催蕾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催蕾室里的灯光设置必须合理均匀,催蕾室里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催蕾室必须保证较高的湿度,真姬菇催蕾时的湿度近乎100%,所以室内要安置充足的加湿设备,最后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2 催蕾室内必须经常清洗消毒,使其保持清洁;3 真姬菇的催蕾最好能覆盖无纺布、纱布等通气性良好的覆盖物,以保湿与通气;在此种环境下1416℃、95%98%湿度下经过810d即可现蕾;子实体品质控制工艺真姬菇经过近10d的催蕾过程,针头状的菇蕾就会冒出培养料表面此时揭去覆盖物,即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工艺要求为:1 生长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与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栽培房不同床架都要安装层架灯,确保菇蕾能及时地、均匀地得到较强的光照,以促使真姬菇特有的大理石状花纹的分化和菇型的美观,生长后期每天光照不得少于1012hr;室内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确保CO2浓度位于10001500mg/Kg之间;湿度保持在9095%之间;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以促使均匀长菇;2 栽培房内必须保持清洁,不要存有烂菇体或培养料残渣等,在每批次结束后对室内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减少杂菌的累积;3 栽培房内是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房间,有子实体浓厚的香味,所以在进排气孔方位均要安装防虫网,以防止一些菌蝇或菌蚊类害虫的入侵;5 采收包装工艺采收工艺真姬菇生长至菌盖大小2cm且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菌柄长度5-8cm时即可采收,由于其质地脆嫩异常,菇盖容易脱落或破损,在采收时要非常小心,减少破损,研究中发现利用压缩空气进行采收非常方便,速度也非常快,采收速度为30004000株/人.小时;包装冷藏工艺瓶栽真姬菇的采收后为一株,一般以托盘盛放,再覆以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装后的成品及时放入3~5℃的冷库中,保存期为7~10天;。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为标题,我们将探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食用菌工厂是指专门用于大规模生产食用菌的设施,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确的控制条件,实现了食用菌的高产、高质和持续供应。
一、菌种培养和繁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第一步是菌种培养和繁殖。
菌种是指用于种植食用菌的菌丝体或孢子。
常用的菌种培养方式有菌丝体传代培养和孢子培养两种。
1. 菌丝体传代培养:首先从优良的食用菌菌丝体中选取一小段菌丝,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和传代,使菌丝不断繁殖和扩散。
这样可以保证菌种的纯度和品质。
2. 孢子培养:食用菌的孢子是其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
将食用菌的孢子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和孵育,孢子会萌发成菌丝体,然后继续培养和传代。
二、菌种接种和培养菌种培养好后,接下来就是将菌种接种到食用菌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基是一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的基质,提供菌丝生长所需的养分。
1. 食用菌培养基的制备: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调配合适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
通过合理配置这些成分,可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菌丝生长。
2.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菌种均匀地接种到培养基上。
接种的方式有点接种、线接种和块接种等。
接种后,培养基会被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等都会被严格控制。
3. 培养条件控制:对于不同的食用菌,其生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控制这些条件,可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蘑菇的生长温度一般为15-25摄氏度,湿度要保持在80-90%,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斯。
三、菌丝生长和发育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菌丝会开始生长和发育。
菌丝是食用菌的主要体部,它会在培养基中不断扩展和延伸。
1. 菌丝的扩散:菌丝会通过分枝和延伸的方式,不断扩散到培养基的各个部分。
这样可以使菌丝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养分,实现高产。
2. 菌丝的发育:随着菌丝的生长,它会逐渐分化为菌盖和菌柄。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概述食用菌是一种优质、营养丰富的食材,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增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工厂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改善生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原理。
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要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涉及多个关键要素,包括环境控制、培养基制备、菌种选择、质量监控等。
2.1 环境控制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工厂化生产中,需要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来创造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
常用的环境控制方法包括温度调节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和灯光调节系统。
2.2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是食用菌生长的基础,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各有差异。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培养基主要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在工厂化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阶段,精确调配合适的培养基。
2.3 菌种选择菌种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核心。
优质的菌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菌种选择主要考虑菌株的病虫害抗性、产品品质和适应性等因素。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通过菌株选育和改良来获得更好的菌种。
2.4 质量监控工厂化生产中,质量监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食用菌来说,质量监控主要包括菌丝生长情况、产量、品质和菌体的安全性等方面。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流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通常包括菌种培养、菌种扩繁、培养基制备、菌袋灭菌、接菌培养、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等环节。
3.1 菌种培养菌种培养是工厂化生产的起始阶段。
通过选择优质的菌丝体作为菌种,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培养,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3.2 菌种扩繁在菌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菌种的大规模扩繁。
采用液体培养或固体培养的方法,将菌种培养到一定的数量,为后续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菌种资源。
3.3 培养基制备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阶段,准备适宜的培养基。
(整理)年产7000吨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7000吨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可行性报告xxx食用菌有限公司二O一O年七月年产7000吨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可行性报告第一章项目背景及意义食用菌作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极为畅销,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由于食用菌尤其是食药兼用的菌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类和可食性纤维素,富含氨基酸、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有明显的食疗价值。
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
它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天然、营养、健康的保健食品要求,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蘑菇量已达20公斤,而我国仅5公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xxx县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促进高效农业发展,近两年当地政府把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已经形成远近闻名的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产业集群,有利于带动品质更优的杏鲍菇产业发展。
xxx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丰富的意杨树林造成的气候条件也特别适宜食用菌的生产,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林业为主,农副产品下脚料如玉米芯、棉籽壳及木材加工产品下脚料木屑等到资源非常丰富,这些正是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原料。
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食用菌生产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xxx县位于全国首批开放城市连云港的南大门,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连云港经济规划以港口经济和现代高效农业为主,省政府更明确了具体项目规划,这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326、327省道横贯县域东西,204国道和沿海、宁连高速纵穿南北,交通便捷,货运畅通。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环境控制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环境控制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其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环境可控的设施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流水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周年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发展较早的上海、北京、广东继续保持领先外,江苏、福建、山东及东北等地区也后来居上,成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基地。
目前我国工厂化生产主要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和蟹味菇、双孢蘑菇、白灵菇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配套的设备生产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生产的设备包括全自动灭菌设备、整套生产流水线、液体菌种设备、空气调节设备、加湿设备、净化设备和控制系统,为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内食用菌生产设备整体上与日本、韩国还有差距,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食用菌工厂化生产1.1工艺流程1.2操作要求1.2.1原料混合搅拌栽培主料有木屑、玉米芯、棉子壳、甘蔗渣,营养物质有米糠、麸皮、玉米粉和少量的石灰、石膏等。
在工厂化生产的配方中,营养物质所占比率比常规栽培的要高,一般要占总量30%~40%,以尽可能提高第一潮菇产量。
基本配方1:棉子壳30%,玉米芯36%,麸皮30%,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量64%~66%。
基本配方2: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2%,麸皮11%,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64%~66%。
通过搅拌使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并使物料混合均匀。
同时快速完成装瓶和灭菌,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培养料发酵酸败,改变其理化性质,影响发菌速度和产品产量。
1.2.2装瓶将混合均匀的原料均匀地装入专用塑料瓶中,并完成打孔和压盖。
目前国内使用的栽培瓶有850mL和1100mL。
金针菇大多采用1100mL大口径塑料瓶,单瓶产量已达到300g以上;1100mL塑料瓶栽培杏鲍菇,产量130~150g;850mL1100mL塑料瓶栽培蟹味菇产量分别在160g和200g 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前言------------------------------------------------------------------------------------------------------------------------- 21.1 项目背景 ----------------------------------------------------------------------------------------------------------------- 2 1.2 项目产品概要 ----------------------------------------------------------------------------------------------------------- 32项目优势和难点---------------------------------------------------------------------------------------------------------- 42.1 项目优势 ----------------------------------------------------------------------------------------------------------------- 42.1.1符合国家鼓励类发展产业,是农业产业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 42.1.2变废为宝,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 42.1.3市场前景广阔,效益显著,属高利润大前景的朝阳农业产业。
--------------------------------- 52.1.4全过程无公害栽培,品质优良,是绿色食品。
------------------------------------------------------ 52.1.5技术先进,菌种优良,领先于同行业。
--------------------------------------------------------------- 6 2.2 项目难点 ----------------------------------------------------------------------------------------------------------------- 63项目目的、内容及目标------------------------------------------------------------------------------------------------- 63.1 项目目的 ----------------------------------------------------------------------------------------------------------------- 6 3.2 项目内容 ----------------------------------------------------------------------------------------------------------------- 6 3.3 项目目标 ----------------------------------------------------------------------------------------------------------------- 6 3.4 项目产品计划 ----------------------------------------------------------------------------------------------------------- 74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74.1 金针菇市场分析-------------------------------------------------------------------------------------------------------- 7 4.2 杏鲍菇的市场分析----------------------------------------------------------------------------------------------------- 7 4.3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市场分析 ---------------------------------------------------------------------------------------- 8 4.4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价格走势分析---------------------------------------------------------------------------------- 85国内工厂化生产企业现状 --------------------------------------------------------------------------------------------- 95.1 金针菇工厂 -------------------------------------------------------------------------------------------------------------- 9 5.2 杏鲍菇工厂 -------------------------------------------------------------------------------------------------------------- 96项目实施------------------------------------------------------------------------------------------------------------------ 106.1 项目建设 --------------------------------------------------------------------------------------------------------------- 10 6.2 原料市场简析 --------------------------------------------------------------------------------------------------------- 10 6.3 产品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 10 6.4 其他注意事项 --------------------------------------------------------------------------------------------------------- 117项目投资与收益--------------------------------------------------------------------------------------------------------- 117.1 项目投资分析 --------------------------------------------------------------------------------------------------------- 11 7.2 项目收益分析 --------------------------------------------------------------------------------------------------------- 128项目风险分析------------------------------------------------------------------------------------------------------------ 141前言1.1项目背景食用菌是我国传统产业,是集保健、营养为一身的特色蔬菜,随着人们对其健康价值的深入认识,已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量日益增多,已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类农产品,2007年食用菌销量达到1682万吨,销售收入近8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从业人员达到近4000万人;2007年出口量突破70万吨,创汇14.25亿美元,已经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界限曾经比较模糊,界定不一,但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干鲜品、深加工食品、医药保健品等多个消费产业,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生物产业、食品工业(罐头加工)、制药等多个领域。
整体讲,我国食用菌产业市场正逐步趋向完善发展。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一是大量的大棚和设施化栽培,导致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二是优质、高效、安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滞后,导致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较低。
由于国内食用菌生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尤其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来,其非工厂化栽培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品的出口。
在日本、韩国、荷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采用工厂化进行生产,日本的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占有率达80%,台湾、韩国也达60%。
而在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占有率仅为2%。
为此,相关专家指出,过去“我国食用菌生产量的迅速增加是靠扩大生产地区与栽培单位来实现的”,现在“我国食用菌生产必须尽快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核心是适度扩大一个经济独立核算单位的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