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大纲

合集下载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兼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兼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维普资讯
年第 3 期
号。
0庄锡华 : 二 十世 纪 中国文 艺理 论》 上 海三联 书店 2 0 《 , 00 1
版. 5 贞 筇 5_
@胡适:建 的文学革命论》 载 11 年 4 ( 青年》 4 ( . 98 月 新 第 卷
第 4号
@@陈怕悔 : 自传统 至现代》 《 ( .社告 科学战线 )96 1 4 5 1 9 第 、
会学 的政治 决定 论 和 阶级 标签 主 义 , 再加 上 重写 文 学
维普资讯
字蔼
史” 思潮的冲击 , 应该说 使文学史 的写作 已有 了较大的改
观 。文学 自身的 因素开 始浮 出水 面 多作 家作品 在文 很 学史上 的价值和地 位 得到 重新 认定 就《 中国现代 文学
2 2】 0 f
“ 现代 后 ’ 别存 在这样 那样 的联 系。如现代主 义文学 性分 在思想和艺术上 的反传 统 , 现人 与世界 、 与 社会 、 表 人 人 与 自然 、 人与 自找的异化 对立关 系 . 强调创 作 中的 主体意 识和对形式 的探索等等 。而后 现代 主义 文学别反对强 调 创作的主体 性 和把 主 体与 客体对 立起来 主张 作 品中 的
4 0
福辉 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 十年 》 陈思和 主编 的《 、 中国当代 文学史教程》 等 但《 三人谈》 毕竟 是 8 年代 的理论 观点 , 0 在 2 世纪到来后 , 实应该有新 的思 考和认 识。吴炫 的 l 确 文章充分肯定 了以“ 三人 谈” 为代 表 的“o世纪 中国文学 2 史 观” 突破 了现 、 当代 文学 的政 治性研 究模 式 , 同时用他 的 否定本体论 ” 论批判 了 其 以非 文 学性 的现 代性 、 理 共 同性 、 技术性来把握 、 描述 2 世 纪文 学 , o 忽视作 家个体化 立场 的局限。尽管 人们未 必都 熟悉 或赞 同他 在《 否定 主 义美学》 《 、本体性否定与艺术批评 》 《 、 第三种 批评 及其 方 法》 等论 著 中提 出的 系统观点 , 也未 必都 同意他 的批判 , 但他要求用文学性命题来梳理 2 o世纪的中国文学 的想 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学时:6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

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近代文学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第二章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中国文学史》课程考核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考核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霈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1、识记:(1)文学起源与先秦文学界限;(2)先秦文学特点;(3)礼乐文化;(4)诸子百家。

2、理解:(1)先秦文学特点;(2)礼乐文化、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学。

3、运用:阅读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相关内容,了解先秦社会与文化。

第二章中国古代神话1、识记:(1)神话;(2)文化人类学研究;(3)中国神话特点;(4)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2、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3、运用: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差异及成因。

第三章诗经1、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理解:(1)诗经成书过程与流传;(2)《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3)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四章叙事散文(历史散文)1、识记:(1)易经;(2)尚书;(3)春秋;(4)春秋三传;(5)春秋笔法;(6)编年体、国别体。

2、理解:(1)先秦叙事散文渊源及发展进程;(2)《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运用:(1)浏览《左传》《国语》《战国策》选本;(2)掌握鉴赏叙事散文主要思路和方法。

第五章诸子散文(说理散文)1、识记:(1)诸子百家;(2)孔子、孟子;(3)庄子;(4)荀子、韩非子;(5)宫体诗。

2、理解:(1)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进程;(2)《论语》《孟子》《庄子》文学价值。

3、运用:儒家、道家、法家基本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第六章楚辞1、识记:(1)楚辞;(2)楚国文化;(3)离骚;(4)九歌;(5)九章。

2、理解:(1)楚辞特色与楚国文化;(2)《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3)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310063英文名: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前置课:大学语文、文学概论后置课:当代中国文学名篇赏析、唐诗宋词赏析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皋于厚、石钟扬、龚世俊等选定教材: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课程概述:《中国文学史》课程是面向我校各专业学生,为培养和提高其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表达和审美能力以及形象思维素质而设置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课程,在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

中国文学史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规律;阐明重要作家作品和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并评价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活动,分析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它的教学要使学生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文学知识,活跃艺术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生存意识、忧患意识以及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文学鉴赏、文章写作在内的各种基本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熟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基础知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艺术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历代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其得失,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

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以及文化与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并使之在学习其他各类课程中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为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创辟性重构——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创辟性重构——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作者: 蔡世连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41-143页
主题词: 中国文学史;二十世纪文学;文学现象;历史结构;非文学因素;价值范畴;文学发展;价值评判;功利主义;左翼文艺
摘要: 孔范今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牢牢把握住历史与文学相关发生的原则,在恢复历史对象的整体面貌、把握历史的悖论结构以及呈现由这种结构导致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景观、进行多范畴价值辨析从而对发生在不同历史层面的文学现象给以科学评说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的说明1、《中国当代文学史》是综合性大学中文系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主干课程。

2、本课程开设时间为1学期,总授课76学时。

3、本教学大纲参照国家教育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结合本院具体教学情况制定。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由当代文学史讲授,以及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电教片观摩等几部分内容组成。

授课之外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利用课外时间自行安排,课外作业作为平时学习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4、本课程结束教学时,以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

二、《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简介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至今的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又有其作为当代创作相对的独立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讲授中国当代文学的演变历史与创作面貌。

其内容侧重于:(1)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2)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3)当代文学领域里的重点作家作品研究;(4)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三、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在了解当代文艺生态环境、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宏观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2、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从中认识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

3、要求学生掌握当代文坛上的重点作家作品,通过具体的文学实践与文本解读,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创作面貌。

四、教学思路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宏观把握、具体阐释、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的介入,全面讲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态势,强调通过阅读、思考、评论的三者结合,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把握以及研究当代文学的基本能力。

五、课时安排六、《中国当代文学史》各章教学要求与讲授重点[绪论]教学要求: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明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 021*******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学时/学分:64/4先修课程:适用专业:秘书学开课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文学院秘书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从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这32年间,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历史过程。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使学生感受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求索的历程,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从而受到积极的思想和情感熏陶;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能够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时为:第三学期32学时,第四学期32学时。

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努力方向之一。

1.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的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背景材料、实物图片和资料,以及各种音像材料,运用幻灯、录像等方式制成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观摩根据现代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并与原著对比讨论: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

讲授鲁迅小说时安排一次(《阿Q正传》);讲授曹禺话剧时安排一次(《日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分上下两编
上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下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先发给你上编的内容如下,请转给同学,并张贴到我豆瓣小组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课程大纲
(2013年2月-6月)
上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源
核心文本: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参考文本: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二、“新中国”与“新文学”:从王瑶到唐弢
核心文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鲁迅》
参考文本: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
核心文本:黄子平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
参考文本:王晓明《从万寿寺到镜泊湖》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四、“当代文学”的概念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核心文本: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
蔡翔《社会主义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参考文本:《沉沦的圣殿》、《持灯的使者》、《七十年代》
五、重绘百年中国文学地图:“晚清”、“鸳蝴”与“左翼”及其他
核心文本: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
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像》
六、鲁迅形象的当代建构:作家研究与社会思想的变迁
核心文本: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参考文本:竹内好《鲁迅》、《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下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七、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李陀《开心果女郎》
王晓明、蔡翔《美和诗意如何产生——有关一个栏目的设想和对话》罗岗、倪文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八、文学与公共空间:以《申报自由谈》为例
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
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
九、文学与影像:从“幻灯片事件”说起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
周蕾《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
张历君《时间的政治》
十、“想象的共同体”与“民族国家文学”
刘禾《国民性话语质疑》《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
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
十一、社会性别理论与文学研究:以丁玲、萧红为中心
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
黄子平《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丁玲《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十二、文学与城市:以张爱玲为例
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
十三、“民间”:一个文学史概念的批判性考察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民间的还原》
十四、“文学性”与文本的形式肌理
孙歌《文学的位置》
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
蔡翔《何谓文学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