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考研资料 二十世纪文学史要点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分上下两编上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下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先发给你上编的内容如下,请转给同学,并张贴到我豆瓣小组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课程大纲(2013年2月-6月)上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源核心文本: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参考文本: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二、“新中国”与“新文学”:从王瑶到唐弢核心文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鲁迅》参考文本: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核心文本:黄子平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参考文本:王晓明《从万寿寺到镜泊湖》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四、“当代文学”的概念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核心文本: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蔡翔《社会主义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参考文本:《沉沦的圣殿》、《持灯的使者》、《七十年代》五、重绘百年中国文学地图:“晚清”、“鸳蝴”与“左翼”及其他核心文本: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像》六、鲁迅形象的当代建构:作家研究与社会思想的变迁核心文本: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参考文本:竹内好《鲁迅》、《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下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七、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李陀《开心果女郎》王晓明、蔡翔《美和诗意如何产生——有关一个栏目的设想和对话》罗岗、倪文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八、文学与公共空间:以《申报自由谈》为例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九、文学与影像:从“幻灯片事件”说起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周蕾《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张历君《时间的政治》十、“想象的共同体”与“民族国家文学”刘禾《国民性话语质疑》《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十一、社会性别理论与文学研究:以丁玲、萧红为中心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黄子平《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丁玲《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十二、文学与城市:以张爱玲为例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十三、“民间”:一个文学史概念的批判性考察陈思和《民间的浮沉》《民间的还原》十四、“文学性”与文本的形式肌理孙歌《文学的位置》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蔡翔《何谓文学本身》。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双百”方针: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文化科学问题上要贯彻两个口号,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双百方针。

毛泽东将其定为党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名词解释)当代17年(1949-1966)诗歌的特点:第一:抒情主体的国家定位。

诗人的定位不是个体和诗歌要求的定位,而是面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位。

第二:个人话语空间的紧缩。

当代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农兵”化的双重演进,导致消失了个人意识。

对外部生活的关注,代替了个人感受的抒写,每当个人与外在发生对立、矛盾时,往往通过对个人的谴责和自我批评来解决。

第三:诗歌情境的抽象化。

在当代诗歌语境中,许多符号都失去了它的自然与本真,语言的能指特征迅速萎缩,一些意象都有了固定的所指。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诞生于五十年代,1959年才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崭新的形式”,并有了理论上的阐述。

形式上看,政治抒情诗是现代自由诗在当代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变形。

历史地看,政治抒情诗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对《女神》式融合抒情与批判表现方式的改造,它的前辈三十年代前后的“普罗诗歌”。

除内容必须表现政治外,它还具有颂歌的文体风格。

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郭小川。

(名词解释)散文新三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茶馆》的艺术成就: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从主题上来看,《茶馆》是献给三个旧时代的葬歌;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看,《茶馆》中绝大部分台词兼有交代事件、体现性格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多重功能甚至有用说一个字来写活一个人物的神来之笔,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人物形象来看,《茶馆》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刻画得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读者可以在人物只出场一次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地记住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即艺术特点来看,《茶馆》用一个小茶馆反映一个大社会,主要人物自始至终,次要人物“子承父业”,更次要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以人物带动故事。

个人整理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要点

个人整理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要点

外国文学史课件要点整理阿怪仓促整理若有漏缺错误请自行更正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1萧伯纳2罗曼罗兰3德莱赛4马克西姆·高尔基5肖洛霍夫6布莱希特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1卡夫卡 2 艾略特3乔伊斯4奥尼尔5威廉·福克纳20世纪后期现实主义:1海明威2帕斯捷尔纳克3索尔·贝娄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1西蒙娜·德·波伏娃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3萨特4阿尔贝特·加缪5塞缪尔·贝克特6尤涅斯库7约瑟夫·海勒8库特·冯尼古特古代亚非文学:1埃及《亡灵书》2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3古代希伯来文学《旧约》4古代印度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古亚非文学:1迦梨陀娑2紫式部3一千零一夜近代亚非文学:1、森鸥外2、泰戈尔3、川端康成4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课件介绍简略,详见课本)•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文学特点1、继承了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以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进一步粉碎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念和幻想;2、继承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力图探索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1、萧伯纳代表作品:《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等作品。

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和审美陶冶性,被誉为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艺术特色传统与现代性的交融继承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有广泛吸取新的艺术手法,如内心独白、自我对话、联想等艺术手段,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探索。

(1)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取材于贝多芬的生平事迹;(2)结构上,采用交响乐曲四乐章的结构方式来构建小说3、德莱赛美国文学中的几大主题1、美国梦2、寻找自我3、少年成长的教育故事4、高尔基《母亲》母亲的创作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俄罗斯文学从此出现了新的时代主人公,被压迫、被侮辱的“小人物”不再是被同情的弱者,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英雄。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重要知识点提取加)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重要知识点提取加)

绪言: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一、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学习方法以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为主要教学对象,选择对象:一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要精神面貌的作品,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小说。

二是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作品和作家。

二、20世纪西方社会的时代特点:二十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为复杂的一个世纪,总体来说,二十世纪政治最为动荡、战争最为惨烈,科学最为发达,思想最为活跃。

时代的动乱: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对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兴盛,生活节奏的加快;欧美社会思潮、社会科学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状态。

三、二十世纪西方主要社会思潮一是马克思主义随着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广为传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二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依然根深蒂固,依然是是西方人的精神追求——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三是非理性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

四是存在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五是解构主义思想——后现代主义文学。

四、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总体格局20世纪西方文学总体发展状态: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简单走向繁复,总体上来看,有四大块: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或称左翼文学、无产阶段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

五、20世纪西方文学的总体特点(一)哲学、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深刻。

(二)总体发展上:流派纷呈、多元共生。

(三)‘“内向转移”,更加重视内心世界的表现。

(四)注重形式,上的实验性与创新性。

(五)文学观念与创作形式迥异于传统,使大多数文学复杂、晦涩。

“小说变成了一种叫人云里雾里的东西,玄深莫测,不知所云,一批创造了这种文字的人成了小说大师,被整个世界的小说家尊为圣贤。

”第一章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现代主义文学(Modernism):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西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一类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否定传统的文学审美价值观点与经验,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

二十世纪文学知识点总结

二十世纪文学知识点总结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第一节 绪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名发 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文 中公开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 概念,并打破原有的文学研究格局,把 “近代”、“现代”、“当代”这三个原 本互相隔绝的研究领域连成一体。 80年代末,王晓明等人提出了“重写文学 史”的主张 。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创新和发展
房福贤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问题的三点 思考 (一)、学术研究的文学史与学科专业的文 学史 (二)、文学史应当重在写“史” (三)、期待现代“文选”复出
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创新 第一、添补空白 对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文学进行研究。对原有文学史中的被忽略 的部分进行添补。如现当代文学史中戏剧部分只提到话剧,其他戏剧 种类没有充分的研究。对通俗文学研究不够。对非左倾文学重视不够。 虽然近年来有所补正,但还不够客观冷静。 第二、对新方法的应运。如用女性主义视角,现代性视角、新历史主 义视角等。 第三、对重点作家作品用新视角、新方法重新研究。也就是经典重读。 第四、对期刊、杂志的研究。对《新青年》的研究,李继凯老师研究 过。 第五、对学科范围的拓展,加强本学科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外国 文学的联系。
三、晚清后期的小说
(一)、 “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的兴起 (二)、四大“谴责小说” 四、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受春柳社 的影响,王钟声在上海组织春阳杜。春柳 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上演《茶花女》,和 《黑奴吁天录》等。
第二节1894-1917年中国文学概况
一、诗词 黄遵宪、梁启超与晚清后期的诗文词 (一)诗歌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康有为的浪漫主 义歌唱、丘逢甲的爱国歌声 、女侠秋瑾 、 南社诗人柳亚子与苏曼殊 、同光体的诗歌 主张与晚唐派 (二)词 清季四大词人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 2、古文派,包括桐城派 3、白话文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20世纪文学复习资料海明威(美国)主要作品:以强烈的反站倾向和对未来的迷惘而成为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篇: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勃莱特。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

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理解后简答题:简述《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1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

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2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的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术语解释:冰山原则:1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

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2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象征主义:术语解释: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 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APS考试-文学类-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要点

APS考试-文学类-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要点

二十世纪文学史要点(中英双语版)On the 20 Century World Literature History20世纪文学史上最为突出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我在这这门课上主要学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

The most prominent literary trend in the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s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his course, I studied some of the major genres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and works of each genre.一.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的作家作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或小说类型,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内心真实,尤其是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方法。

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后来被现代作家广泛采用成为现代小说的基本方法之一。

代表作品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fiction is a modernist literary genre popular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t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depicting the objective world. Still, it focuses on expressing the inner reality,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thus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mode and structural method of the fiction and organizing the story with psychological logic. In terms of creative techniques, stream-of-consciousness fiction make extensive use of internal monologue and free associatio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method was later widely adopted by modern writers as one of the basic methods of modern fiction.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Proust's " In Search of lost time",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 etc.普鲁斯特是法国意识流作家,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人公马塞尔是一位家境殷实,体弱多病的青年,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他在病床上回忆在贡布雷度过的童年和在巴黎、威尼斯等地度过的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大考研笔记之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辅导用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著山东文艺出版社题型及分值1.名词解释(3个,每个5分,共15分)2.简答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3.讨论题(1个,15分)<一>教材总括:导论,上篇中概说,第一章的第三节,第二章的第五节,第三章的第四节,第四章的第三节,第五章的第二节,第六章,第十二章,中篇二,下篇二,可以不看,考试较少涉及。

(1)维新文学运动P174第一段(2)黄遵宪P185第二段: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不拘守旧律,诗作语言通俗,形式多变以新词汇入诗,带有鲜明的启蒙意向和史诗意味。

(3)康有为P186-P187:原名祖怡,字广厦,号长素;创办万国公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4)梁启超P187-P189 第一段: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创办《时务报》、《清议报》;他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提倡者。

(5)新小说P198第一段1-5行+P200第二段中,吴、李、曾、刘的代表作(6)新小说缺点P202第二段起-P203三条要点(7)李宝嘉的《官》P209第三段+其一、其二、其三P212 第二行到艺术特色(8)吴沃尧《二十年》P216 第二段开头到倒数第三行头一个字(9)怪现状P217-P218三小条(10)刘鹗P220最后一行-P221第一段,P223第二段的前三句(11)《老》P224第三段加其一,P226其二,P227其三。

最后一段-P228第一句(12)曾朴P232第二段,P234最后一段前两句话,P235第二段三条要点(13)章炳麟P244-P246 秋瑾P246-P248 邹容之上,大体了解作品风格(14)南社P252 第四行"1907年"开始到本段尾加上下一段第一句,其次,再次:1907年光复会武装起义失败,秋瑾等人遇难,以纪念这位女诗人为契机,南社三位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首先组织了神交社,几经周折,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丘召开南社城立大会。

在到会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就此而论,南社有"同盟会宣传部"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倾全力于革命宣传,正是南社一大特色;其次,南社文学家以其前所未有的革命精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再次,南社以"一代激扬文字"的气氛,成就了浪漫的文学新风气。

(15)鸳鸯蝴蝶派P268第一段~第二段:二十世纪初,在新小说崛起的同时,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趋繁荣,形成了说部雅俗对峙互补的格局;这里所说的通俗小说,是指清末民初强调政治功利性的新小说相对的、为满足广大市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而创作的小说,也就是,后来屡遭挞伐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此类小说萌生于1906年前后,1912年出现了它们的代表作-徐枕亚的《玉梨魂》,此后就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

(16)类别P274-P283 黑体字及每类的代表作家、作品,了解一下(17)缺点P286 倒数第三段起加上首先,其次要点:首先,趣味性、娱乐性、消遣性的创作宗旨大大降低了对小说家的要求,作家不是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努力发掘生活中最有价值、最具本质意义的东西,并进行认真严肃的艺术创作,而是一味迎合文化层次原本就不高的市民的口味,抓注生活中的一些表层现象进行写作,这就是他们的作品俚俗、浅薄,虽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却缺少振聋发聩、鼓舞人心的力量;其次,"快餐式"的文学样式,便于迅速的反应生活,却不利于作家进行精心的审美创造。

"鸳鸯蝴蝶派"很多长篇小说,写的都是刚刚发生过的事,且往往是边写边往报刊上发表,前后照应已属不易,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总体构思、精雕细刻了,打都浅陋粗糙。

加上一部分作家把写小说看成牟利的手段,粗制滥造,甚至剽窃抄袭,严重影响了这一派小说的艺术价值。

(18)翻译文学的发展P296第二段起-P299第二段结束(时期、代表作品、作家及热点):自戊戌前后到190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梁启超翻译的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王寿昌合译的法国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小仲马著),薛绍徽翻译的法国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凡尔纳著);自1905年至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动是第二阶段;林纾译狄更斯、笛福、司各德的一系列名作外,还有伍光建译《侠隐记》(法国大仲马著)、曾朴译《九十三年》(法国雨果著)、吴梼译《银钮碑》(俄国莱蒙托夫著)、马君武译《心狱》(俄国托尔斯泰著,即《复活》)等,鲁迅兄弟译《域外小说集》,苏曼殊译《拜伦诗集》等;自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到1919年五四前夕是第三阶段,也是近代翻译文学向现代翻译文学过渡和转变的阶段。

严独鹤、程小青等10人合译的《福尔摩斯全集》,胡适、罗家伦合译的《娜拉》;(19)影响P301第二段起-P302 三条要点(20)《新青年》P346第三段加上"他们拥戴'德先生'、'赛先生'"(21)文学革命P349第二段开头处+P349第二段最后两句话P349第一段第六行起:"文学革命"的八条纲领("八事"),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模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胡适发表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特别是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比晚清白话文运动时期的主张更富于彻底性。

因而此文成为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正式的宣言书。

(22)《尝试集》P356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二段第一句、第七句整句结束:1920年三月,他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是用白话创作的新诗的第一人;《尝试集》的开拓性贡献主要有三:一是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和口语;二是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三是破坏格律,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23)学衡派P364最后一段第一句,P365第一段第二句、最后一句,第二段先三句及本段在P366的最后一句:"学衡派"以《学衡》杂志而得名;《学衡》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刊物;"学衡派"与新文化主流派的分歧,主要不是"革新"与"守旧"的差异,而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在文化观念和方法论上的差异;(24)甲寅派P366第三段第一到三句,P367第二段第三句:"甲寅派",是以《甲寅》周刊得名。

章士钊(1881-1973),他在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他们的主张是号召青年人"读经救国";他们攻击的对象还是两个老问题: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道德的整体破坏和白话文学的提倡。

(25)五四文学精神及评价P369第一段最后一句起-P374的四条黑体字:(26)文学研究会P377第二段及P378第六段P379第二段中的"为人生"的三层意思: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孙伏园、蒋百里、朱希祖、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后来发展成员达170多人。

他们以《小说月刊》作为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出版了《文学旬刊》、《文学周报》、《诗》月刊等,并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成员创作和翻译的作品,文学研究会成为新文学运动中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的目的便是:一、反对旧文学,特别是发对当时仍在市场上大量流行的游戏文学、消遣文学;二、建设新文学,特别是要建立具有现代品格的、能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民族文学、为人生的文学;所谓"为人生",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是要真实的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级的人生;二是要批评人生,即将表现中国国民的人生同揭示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三是要改造人生,主张文学应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作家在忠实描写现实的同时,还应表现自己的理想。

(27)创造社P380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P382第二段中前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第六句: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重表现"、"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向;(28)新月社P383第三段,语丝社P383第四段,湖畔诗人社P383第五段,浅草社P384第二段(29)鲁迅(要全面掌握)P401开始前两段,P405第一、二、三段,P406起第二段起到P407第三段结束,P407第五段P408第四段,第五段前两句及最后一句,P409第二段第一句,第三句P410第一段,第二段最后一句,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起到P411三条要点,P4 11第四段,P413第一段,第三行分号之后开始到本段结束,P413第四段第一句及最后一句,第五段,P414第三段前两句,第四段,P416第三段起共四条要点,P417第四段前两句,P418第四段起三要点(30)冰心P428第三段第一、二、三句,第八句,P429最后一段,P430最后一段,第一、二、三句:冰心是在五四热潮推动下,从"问题小说"起步探索"为人生"艺术的。

1919年发表的最初两篇小说--《两个家庭》和《斯人独憔悴》--都是"问题小说"。

冰心在小说中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显得软弱无力,只是以"爱的哲学"作空泛的解答。

《超人》就是宣扬"爱的哲学"的代表性作品;冰心的这类"爱的哲学"为基本内容支撑的小说,普遍具有一种诗化倾向:不事情节的铺排,而着力于揭示人物内心,或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主观抒情性较强。

这和传统小说注重情节很不相同,是作者在外国近代小说影响下的大胆尝试。

但也由于想象多于现实,且不太理会生活本身的逻辑,影响了艺术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