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古印度建筑和东南亚
第十七章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的建筑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日本国的地图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神社建筑
古代神社的形制:
正殿是长方的或正方的,有某些分里外两间。本梁架,有近似抬梁式的, 也有近似川斗式的。两坡顶,悬山造。正脊上横向安置着一排圆木,叫做 坚鱼木。脊的两端各有一对方木,高高挑起,形成交叉,叫做千木。坚鱼 木和千木显然是原始的屋顶构造构件的遗迹,是古式神社建筑的重要特性 性构件。地板大多架起1m以上,有某些神社还在四周将地板延伸展出为平 台。入口在长边或在山墙。门前设木梯。木梯小而陡,朝圣者需用足尖小 心翼翼往上走,增加了崇拜庄重的氛围。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阿丹陀石窟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阿丹陀石窟的总平面
阿丹陀石窟的立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卡尔利 支提窟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卡尔利 支提窟的平面
菩提伽佴寺
佛祖塔 在相传佛祖悟 道的地方,菩提迦耶 (Budh—G9ya),造了 。—个庙和一座塔(公 元前2世纪建,14世纪 重建)。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伊势神宫的特点:
1)日本神社建筑代表. 2)坚鱼木,干木是古式神社建筑的重要特性性构件. 3)鸟居:牌楼式门.
佛寺建筑
佛教在6世纪中叶传到日本,当时正值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6世纪末和7~8两个世纪,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建立统一的国家,日本 大量吸取中国的封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中国的建筑术随着佛寺建筑而 在日本广泛流传,从此对日本的建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本建筑史 中打下了鲜明的印记。
亚洲等地的古代建筑

•康达立耶—玛哈迪瓦庙(11世纪)
是典型的北方神庙。 不建院子,独立地耸 立在旷地中。有四个 主要部分:门厅、祈 祷厅、神堂和神堂上 的塔。门厅、祈祷厅、 神堂基本为方形。门 厅之顶是湿婆的本体, 是初生和将落的太阳, 用水平线代表;神堂 上的塔是毗湿奴的本 体,是正午的太阳, 用垂直线代表;神堂 内有一间圣坛,向四 个正方位开门,是梵 天的本体。整个庙宇 位印度教三位一体神 的本身。 形式感强,通体密布 水平和垂直像都是一个个 站立着的,裸体的人。他 们很喜欢把他们的外星人 建在山顶,方圆百里都能 看见。
三 耆那教设计:
耆那教庙宇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其庙宇形制同印度教相似,但更为开敞一些。 柱厅的平面通常为十字形,正中有八角形或圆形叠涩藻井。建筑物精雕细琢,装 饰繁琐,代表了理想的境界,隐喻着耆那教苦行和禁欲的终极目的。
•桑契大窣堵坡
窣堵坡周围一圈石栏杆建造得非常巧妙,仿佛木质构成。四个被称为“多 拉那”的门同样以石头砌成,并仿照木制结构在上面刻了三排横向的桁条, 使之与柱子连为一体。柱子末端的螺纹表示横断面树的年轮,被认为是有 生命的植株的象征。
•桑契大窣堵坡
•桑契大窣堵坡
窣堵坡有四道门,标志着宇 宙间的四个方位。朝拜者进 入门后按太阳运行的方向环 绕窣堵坡一周,与宇宙天体 运动的轨迹相和谐,默念着 埋葬在心中的圣物,从物质 性世界进入到精神世界,领 悟宇宙的根本意义。
•阿旃陀石窟寺(公元前2世纪-7世纪)
阿旃陀位于德干高原马哈拉施特拉邦重镇奥郎伽巴德西北约106公里处。 均为佛教石窟,前期属小乘佛教时期,风格简朴,后期属大乘佛教时 期,趋向华丽。石窟包括毗诃罗窟、支提窟两种,是建筑、雕刻、绘 画的综合体。
•阿旃陀石窟寺(公元前2世纪-7世纪)
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

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一.古代印度建筑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外表像一菱形或钻石形.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印度河.发源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自然条件.印度的北方为喜马拉雅山脉所阻隔;西面的兴都库什山脉,是印度与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个要道进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南部的得干高原有森林和矿产,多澡泽草原。
沿海平原区气候宜人。
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时期,有考古挖掘的摩亨佐达罗等古城;第二时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第三时期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国,这个时期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庙。
公元11--12世纪,伊斯兰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王朝。
到公元15世纪末,印度的建筑伊斯兰化了。
印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是宗教建筑,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
马里奥`布萨利指出,印度建筑的“整个建造活动具有一种巫术仪式的意义:首先要用占卜来进行选址,并要将魔鬼、精灵以及除神庙所供主神之外其他的神坻都驱逐出场地,以确保所选地段和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对应关系”。
在马里奥`布萨利看来,印度建筑的基本主题就是对“中心”的表现。
这一主题对于建筑和城市规划都是同样适用的。
每一座寺庙或是宫殿都是一个宇宙轴心、一个神圣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汇点。
由于在整个印度地区直至今日都将村落视为人类聚居的基本单元,因此,将这种中心的象征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复出现的母题。
这种观念首先是在摩亨佐达罗城得到体现。
公元前30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有一个城市摩亨佐达罗(Mohenjo Daro),意为“死者之丘”。
古代印度的建筑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36
第17章 印度的建筑
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 窣堵波(Stupa)—半球(覆钵)形陵墓、像征天宇
– 代表作-桑契窣堵波:(珍藏佛陀或圣僧的遗骨)
形象宏伟壮穆、风格单纯浑朴、细部玲珑纤巧
– 台基高4.3米直径36.6米、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 – 顶部的佛邸亭三层华盖、周边正方石栏杆 – 窣堵波周边小路、设石栏杆 – 每面正中设门、门上满覆浮雕 – 门前立三排插隼的橄榄形石柱
伊
斯
发
罕
皇
家
清
真
寺
24
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PPT学习交流
伊
斯
发
罕
皇
家
清
真
寺
25
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PPT学习交流
伊
斯
发
罕
皇
家
清
真
寺
26
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PPT学习交流
清 真 寺
27
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 建筑内外满铺彩色琉璃面砖 – 图案为几何形或程式化的植物 – 阿拉伯文的古兰经语录 – 不做人物和动物图案
PPT学习交流
29
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PPT学习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多层连续花式券拱 30
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PPT学习交流
穹顶藻井的图案 31
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珍藏佛陀或圣僧的遗骨形象宏伟壮穆风格单纯浑朴细部玲珑纤巧台基高43米直径366米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顶部的佛邸亭三层华盖周边正方石栏杆窣堵波周边小路设石栏杆每面正中设门门上满覆浮雕门前立三排插隼的橄榄形石柱37ppt学习交流38ppt学习交流39ppt学习交流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第17章印度的建筑石窟僧院也称毗诃罗供僧侣隐修用凿山而成核心方厅周边设柱廊三面小禅室火焰形门洞象背式屋顶内外装饰仿竹木结构布满雕饰和壁画瘦长马蹄形平面周边设柱廊尽端半圆部分的中央凿出苏堵波40ppt学习交流印度支提窟的平面图41ppt学习交流印度支提窟的剖面图42ppt学习交流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第17章印度的建筑佛祖塔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场所金刚宝座式高大台基五座方锥宝塔塔体布满布满雕塑代表宇宙中心又称金刚界或须弥山妙高山一个主峰四个小峰各有一佛中央塔高55米表示如来佛释迦牟尼本身佛四角塔矮小代表四方的峰和佛东阿众佛南保生佛西阿弥佗佛北释迦佛43ppt学习交流佛祖塔菩提伽耶44ppt学习交流北京大正觉寺塔明45ppt学习交流亚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第17章印度的建筑二印度教的建筑建筑婆罗门教是印度的原始宗教它按种人分为高低贵贱四种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综述古代印度及东南亚、朝鲜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一:了解印度建筑就要从泰姬·玛哈尔陵开始说起,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
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
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
建筑本身采用明确的几何造型,突出陵体的厚重、穹顶曲线的柔和和四周圆塔的细高挺拔,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各个部分的尺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具有优雅的韵律感。
同时建筑的虚实关系也得到着重的表现,小穹顶的下面带有八角形的小亭子,大小拱券门里面是较深的凹廊,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更增添了一种闪烁飘忽的美感。
整个陵墓充满了阿拉伯图案的雕饰,多用彩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宝石。
拱券周围刻有长长的《古兰经》铭文,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气氛。
陵体中央的墓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大厅,装饰得华丽绝伦,窗户和屏风采用玲珑剔透的薄大理石板,镶嵌着珍珠宝石,光彩夺目,反映了古代印度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建筑的发展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12世纪末开始,一些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分裂的印度北方建立了几个小王国,也为印度带来了清真寺、陵墓、经院等新的建筑形式。
后来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印度日益壮大,到了16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建筑也由此在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中亚、伊朗的匠师来到印度,带来新的工艺,对印度建筑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陵墓、清真寺,同时宫殿、城堡等非宗教的世俗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在阿格拉堡离宫所建的清真寺正门叫布兰—达瓦扎,为八角形平面,中央开了一个巨大的凹廊,门洞处理成火焰形。
这座建筑的构图很严谨,各部分比例经过严格推敲,显得很和谐。
建筑的外观采用红色的砂石,并镶嵌上白色的大理石花纹。
古印度建筑

古印度建筑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印度就出现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宏伟的大都市。
特别是摩亨佐·达罗城,从现存遗址来看,显然曾经经过严格的规划:全城分成上城和下城两个部分,上城住祭司、贵族,下城住平民;城市的街道很宽阔,拥有很完整的下水道;城里有各种建筑,包括宫殿、公共浴场、祭祀厅、住宅、粮仓等等,功能很明确。
在那么早的时间就拥有如此成熟的城市,实在令人惊叹。
印度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发源地,又曾经受到伊斯兰教的重大影响,因此宗教建筑在古代印度始终是主流。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的种类主要有窣(音“苏”)堵波、石窟和塔。
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孔雀王朝基本统一了印度全境。
孔雀王朝的国力很强大,君主崇信佛教,特别是著名的阿育王,对于修建佛教建筑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其在位期间在印度广阔的疆域里修建大量的窣堵波、石窟和塔。
窣堵波是一种半圆形的建筑,样子像坟墓,又像倒扣着的饭钵,所以这种造型也叫“覆钵”。
窣堵波主要用来掩埋佛祖释迦摩尼或其他圣古印度人相信大地的深处与神灵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因此热衷于在坚硬的山岩峭壁上开凿各种洞穴,以供僧人修行或信徒进行宗教仪式之用,这就是石窟。
石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居住用的僧房(毗诃罗窟),另一种是祭祀聚会用的圣殿(支提窟)。
石窟一般在门口做一个火焰形的门洞,主要空间藏在山岩里,光线很灰暗。
印度一共有1200多个石窟,最大的一座卡尔利石窟属于支提窟,高13.7米,深达37.8米,里面有很整齐的两排八边形柱子和拱形的屋顶,显得非常宽敞。
洞穴入口处有一道石头门廊,门廊的上方开有马蹄形的窗口作通风用。
在其尽端,设置了一个小窣堵波作为膜拜的对象。
印度另一处著名的石窟是西部地区的阿旃(音“沾”)陀石窟群。
这批石窟一共有30个,开凿在文雅达山的悬崖上,其中有5个是支提窟,其余都是僧房。
其中的僧房有模仿木结构建筑的痕迹,三面石壁,室内常常有一个小水池。
某些地方的窣堵波造型逐渐发生变化,下面的台基越来越高,形成高大的塔身,而半圆形的覆钵却缩小成为顶上的一支刹,这样就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佛塔。
印度古代建筑概述

代表作:大菩提寺塔
大菩提寺塔有 一个很高的台基, 上面一共建了五 座塔——中央是 一座55米高的大 塔。
大菩提寺塔
四角是四座小 塔,彼此形成 鲜明的对比, 进一步映衬出 主塔的高大雄 健。
大菩提寺塔
塔身上同样布 满了各种雕刻。 这种布局式样 叫做“金刚宝 座塔”。
二、印度的婆罗门教建筑
代表作:阿不山-耆那教圣地 阿不山的迪尔瓦拉庙 阿不山的泰加巴拉庙
耆 那 教 巨 型 石 雕 像
马哈巴利普拉姆
马哈巴利普兰城
锡克教的大金庙
四、印度的伊斯兰建筑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印度建立王 国以后,印度的建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印度的传统建筑结构原始、空间狭小、雕 塑过多,不适应建筑类型和形制的发展。 伊斯兰建筑要先进的多,于是,印度的建 筑很快伊斯兰化。
2)毗诃罗窟
另一种石窟称为毗诃罗窟,以一个方厅为 柱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 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没有门廊。பைடு நூலகம்毗诃罗窟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 的石窟群。
阿旃陀石窟
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 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 上。全部石窟 29 座, 从建筑形式上基本分 为支提与毗诃罗两类。 第 9、10、19 和 26窟 为支提,其余 25 座 皆为毗诃罗。
代表作:泰姬-马哈尔陵
泰姬陵是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的典范。 三大成就:建筑群体的完美布局 肃穆明朗的建筑形象 对立统一的构律图规
它的外观宏伟,对称工整,以正门和 圆屋顶为中心,平面为切削得很整齐的 正方形。
中央圆屋顶四周的 四个小的圆顶,陵 正中为正方形大理 石造的三层塔,比 例和谐,布局匀称,
殿周围带有一圈带柱廊的房子。
外国建筑史(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 特例:波罗浮屠苏堵波
• 九层台基、主苏堵波周边围绕三圈72个小苏堵波 • 五层塔身、方形塔身设有432个佛龛、2500副浮雕
5、柬埔寨的宗教建筑
柬埔寨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宗教建 筑的民族特色强烈。
?底层设厨房盥洗储藏水井?二层设大厅多间居室和浴室?砌深砖井排水并与城市管网连通城市砖砌的下水管道系统完善通至每处城市道路转角处设弧形以便于车辆通行恒河边的集市千年古城恒河边的瓦拉纳西瓦拉纳西琥珀堡阿格拉古堡阿格拉古堡阿格拉古堡孟买班加罗尔老德里的红城堡老德里的红城堡阿格拉古堡老德里的红城堡斋浦尔粉红之城斋浦尔的风宫皇宫印度封建社会时期的庙宇印度封建社会时期的庙宇印度封建社会时期的庙宇入口印度封建社会时期的庙宇室内印度封建社会时期的庙宇室内印度庙宇的顶棚藻井2印度的佛教建筑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大力提倡佛教此时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城市和宫廷建设都较发达
– 大金塔:
• 主塔高107米、64个小塔、形体一致、全部贴金 • 轮廓柔和、形体端庄、金壁辉煌
– 金刚宝座塔:
• 分段明确、束腰较深 • 形体修长、玲珑清秀、富有动感
– 苏堵波:(洞窟建筑)
• 形体山形、十字平面、形体丰富、比例和谐
3、泰国的宗教建筑
泰国14世纪打败高棉而独立,王族统制社会, 国王虔信佛教,接受印度文化,也受到高棉的影响, 大量建造佛寺。 – 南 部:庙宇高棉式、塔体婆罗门式 – 北部塔:缅甸式、覆钟形 – 苏堵波:象缅甸的塔,但各部形体完整、 交接明确、变化丰富 – 代表作:
• 苏堵波—半球(覆钵)形陵墓、像征天宇
–
– – – – –
代表作-桑契苏堵波:(珍藏佛陀或圣僧的遗骨) 形象宏伟壮穆、风格单纯浑朴、细部玲珑纤巧 台基高4.3米直径36.6米、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 顶部的佛邸亭三层华盖、周边正方石栏杆 苏堵波周边小路、设石栏杆 每面正中设门、门上满覆浮雕 门前立三排插隼的橄榄形石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
诞生早期的本土宗教——婆罗门教,《吠陀经》 c.孔雀王朝和笈多帝国(公元前500-公元500)
佛教文化
学 技
d.印度教文化时期(公元500-11世纪) 印度教文化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3. 印度传统文化的特征;
技学 多元共生 科 原因:①历史上多次的文化融合与碰撞;
技学 也绕过窣堵坡。
科
苏州 卡尔利支提窟平面,剖面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卡尔利支提窟室内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阿旖陀石窟群外观(公元前2世纪-公元640年)
院
③ 佛陀塔;
学 方台基; 技 中间大塔, 科 四角小塔;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2. 印度教建筑;
B. 墙体处理;
技 C. 曼陀罗(Madala)图形; 州科 D. 正与负的概念; 苏 五 实例
1.摩亨佐·达罗城 2.桑奇1号窣堵坡 3.卡尔利支提窟 4.印度尼西亚 婆罗浮屠 5.柬埔寨 吴哥窟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名词解释
技 科 窣堵坡 州 支提窟 苏 精舍
思考
宗教与宗教建筑的表达; 永恒,曼陀罗(中心与方向)
②宗教的多元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界宗教的温床”
州 ③古代割据的政权模式; 苏④相互对立的哲学观念;
4. 宗教; 印度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多元化特征;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佛教传播路线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二 建筑物
技 1. 佛教建筑; 科 ① 窣堵坡(Stupa) 州 组成部分:A.四周石围栏,四方向有塔门;
学 三 建筑技术
1. 2.
技 材料:木、土、石、红砂页岩 科 结构:以梁柱和叠涩为主
州
苏 四 建筑形式
1. 城市;摩亨佐·达罗城(公元前3000-前2000年) 城市布局规则,街道走向顺应南北方向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摩亨佐·达罗城平面 苏
院 2. 特征处理: 学 A. 中心和方向;
苏
B.圆形基座;
C.半球体(砖、石砌);
院 D.平头(宝匣)+伞盖; 学 实例:桑奇1号(印度);仰光大金塔(缅甸);
技 吴哥窟(柬埔寨);
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桑奇1号窣堵坡复原图(公元前250年,桑奇)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桑奇1号窣堵坡外观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桑奇1号窣堵坡外观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桑奇1号窣堵坡入口石门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缅甸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Zedi Daw,6-10A.D)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柬埔寨 吴哥窟
院
学
技
苏州科第公(元四A前n讲c3i0e0n0t古年In—d印ia公n度元Ar1c建2h世i.)筑纪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一 概述
技
科 1. 地理概念;
州 2. 历史分期;
苏a.印度河文化时期(公元前约3000-前2000) 人类最早的城市建设;摩亨佐·达罗城和哈拉帕
b.吠陀(Veda)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前500)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婆罗浮屠(公元8世纪下半叶,印度尼西亚)
院
② 石窟;
学
支提窟(Chaitya):用来举行宗教仪式;
科技 精舍(Vihara):供僧侣静修;
州 苏
支提窟平面形式: 平面为纵长方形,以半圆为结
院 束。半圆部分有一个窣堵坡。
沿着侧墙又有一排柱子,柱子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组成部分:
技 门廊; 科 圣堂; 州 山形屋顶; 苏
特点: 外部雕刻复杂,内部空间狭小; 山形屋顶象征妙高山; 墙身凹凸,多转折;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州 苏
院 学 技 科 马哈巴利普兰,岩凿寺 州 (公元5世纪下半叶) 苏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