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建筑!!!共34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

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

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一.古代印度建筑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外表像一菱形或钻石形.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印度河.发源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自然条件.印度的北方为喜马拉雅山脉所阻隔;西面的兴都库什山脉,是印度与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个要道进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南部的得干高原有森林和矿产,多澡泽草原。

沿海平原区气候宜人。

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时期,有考古挖掘的摩亨佐达罗等古城;第二时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第三时期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国,这个时期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庙。

公元11--12世纪,伊斯兰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王朝。

到公元15世纪末,印度的建筑伊斯兰化了。

印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是宗教建筑,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

马里奥`布萨利指出,印度建筑的“整个建造活动具有一种巫术仪式的意义:首先要用占卜来进行选址,并要将魔鬼、精灵以及除神庙所供主神之外其他的神坻都驱逐出场地,以确保所选地段和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对应关系”。

在马里奥`布萨利看来,印度建筑的基本主题就是对“中心”的表现。

这一主题对于建筑和城市规划都是同样适用的。

每一座寺庙或是宫殿都是一个宇宙轴心、一个神圣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汇点。

由于在整个印度地区直至今日都将村落视为人类聚居的基本单元,因此,将这种中心的象征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复出现的母题。

这种观念首先是在摩亨佐达罗城得到体现。

公元前30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有一个城市摩亨佐达罗(Mohenjo Daro),意为“死者之丘”。

古印度建筑!!!

古印度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 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 经学院和城堡。这些建筑的形制虽受 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独立的 特征。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 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 角有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 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 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 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 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 效果。泰吉•玛哈尔陵(1630~1653)是 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品(见彩 图)。
陵墓的建筑材料取自世界各地,有印度的黄大理石,巴基斯坦的白大理石,斯 里兰卡的蓝宝石,阿拉伯的珊瑚,伊朗的紫水晶,俄国的孔雀石和中国的翡翠, 集当时印度、波斯、土耳其的能工巧匠之精华修建而成。
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有式样相同的建筑:清真寺和答辩厅。从大门到陵寝之 间有一条用红石筑成的甬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有水池和喷泉,池水倒影、 奇花青草、灌木浓荫,相互映辉。甬道末端就是陵墓所在。整座陵墓建在一座 高7米、长95米的白色大理石底基上,上部为一高耸重叠的穹顶,以苍天为 背景,轮廓优美;下部为八角形的陵壁,四面各有一扇高达33米的巨大拱门。 两边的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有《古兰经》经文。 陵寝内有一扇精美的门窗,传说出自中国明代工匠的雕刻。在中央的宫室里则 设有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里面放着的就是沙· 贾汉和泰姬的两座大理石棺, 但这两座石棺却不是真的,真棺被安放在地底下的另一间地下室内。石棺上用 翡翠、水晶、玛瑙、珊瑚、孔雀石等价值连城的宝石镶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图案, 工艺精细、色彩华丽,可谓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从外面看,由于整座陵墓是纯白大理石砌成的,因此,一天当中,随着晨曦、 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强弱的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线和色彩变幻莫测,呈现 出不同的奇景。每逢月圆之夜,景色更为迷人。因此沙· 贾汉才会说:“如果 人世间有天堂与乐园,泰姬陵就是这个乐园。” 不难看出,泰姬陵无论构思还是布局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 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独特魅力。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综述古代印度及东南亚、朝鲜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一:了解印度建筑就要从泰姬·玛哈尔陵开始说起,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

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

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

建筑本身采用明确的几何造型,突出陵体的厚重、穹顶曲线的柔和和四周圆塔的细高挺拔,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各个部分的尺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具有优雅的韵律感。

同时建筑的虚实关系也得到着重的表现,小穹顶的下面带有八角形的小亭子,大小拱券门里面是较深的凹廊,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更增添了一种闪烁飘忽的美感。

整个陵墓充满了阿拉伯图案的雕饰,多用彩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宝石。

拱券周围刻有长长的《古兰经》铭文,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气氛。

陵体中央的墓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大厅,装饰得华丽绝伦,窗户和屏风采用玲珑剔透的薄大理石板,镶嵌着珍珠宝石,光彩夺目,反映了古代印度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建筑的发展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12世纪末开始,一些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分裂的印度北方建立了几个小王国,也为印度带来了清真寺、陵墓、经院等新的建筑形式。

后来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印度日益壮大,到了16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建筑也由此在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中亚、伊朗的匠师来到印度,带来新的工艺,对印度建筑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陵墓、清真寺,同时宫殿、城堡等非宗教的世俗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在阿格拉堡离宫所建的清真寺正门叫布兰—达瓦扎,为八角形平面,中央开了一个巨大的凹廊,门洞处理成火焰形。

这座建筑的构图很严谨,各部分比例经过严格推敲,显得很和谐。

建筑的外观采用红色的砂石,并镶嵌上白色的大理石花纹。

古代印度的历史建筑

古代印度的历史建筑

古代印度的历史建筑古代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许多宏伟壮丽的历史建筑。

这些建筑代表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也是对印度历史的深刻见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古代印度的历史建筑,了解其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1. 泰姬陵(Taj Mahal)泰姬陵无疑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位于印度北部城市阿格拉,被誉为“爱情之宫”。

泰姬陵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汉为了纪念其去世的妻子姬夫人而兴建的。

这座建筑结合了伊斯兰和印度教的建筑风格,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优雅和精密的细节雕刻。

泰姬陵以其白色大理石构成的圆顶、尖顶和华丽的瓦顶而闻名于世。

2. 库特布明阁(Qutub Minar)库特布明阁是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座历史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建筑是伊斯兰教建筑的典型代表,由红色砂岩建造而成。

库特布明阁拥有五层塔楼,高达7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砖和石建筑。

在阳光的照射下,库特布明阁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呈现出壮观的景象。

3. 阿耐斯库特(Ajanta Caves)阿耐斯库特是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古老佛教洞窟遗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洞窟壁画栩栩如生,内容包括佛陀的故事、佛教神话和古印度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些壁画的绘制使用了多种颜料和技法,展示了古代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

4. 阿格拉堡(Agra Fort)阿格拉堡是位于阿格拉的一座古代堡垒,也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

这座堡垒建于16世纪,由红色砂岩建造而成,曾作为帝国的行政中心和军事要塞。

阿格拉堡内部有多个宫殿、花园和大门,展示了莫卧儿帝国的壮丽和豪华。

5. 哥德瓦拉寺庙(Golkonda Fort)哥德瓦拉寺庙位于印度的安得拉邦,是一座古老的堡垒和寺庙建筑。

这座建筑以其坚固的石墙、精心设计的城门和壮观的建筑设计而闻名。

哥德瓦拉寺庙还拥有许多庙宇,供奉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神祗,是宗教和文化交融的象征。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
口 臂 腿 (吠舍) 脚 (婆罗门)
统治阶级
(刹帝利)
婆罗门这样 宣传的用意 何在?
婆罗门这样宣传意 在维护自己的特权 地位,把种姓的差别 归结为神的意志,从 而使人们安分守己, 忍受一切苦难
被统治阶级
(首陀罗)
让我们去看看种姓制度的那些事吧!
古 印度
种姓制度 婆罗门
著名建筑
泰姬陵百看不厌,它仍旧能使人惊讶。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 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 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 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 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据说一位 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 被记录肯定参与了陵墓的建造——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 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只记住在陵墓里的人。
古 印度
种姓制度 吠舍
BACK
古 印度
种姓制度 首陀罗
首陀罗为第四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 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 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 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 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 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 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
讲解完毕,谢谢
Goodbye!





进入
古代印度地图
摩亨佐· 达罗遗址
这个遗址于1920年开始发掘,包含两个土墩。 较高的一个即所谓的堡垒,包括若干幢公共建筑物。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

从建筑艺术看,吠陀时代与列国时代基本上是木质结构,这些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

阿育王时,开始用砖石建筑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砖建成,以后又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

该佛塔呈半圆形,直经约30余米,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层叠着的伞形柱,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

该佛塔周围有环形道路,并绕以栅栏和四个大门,四个大门都布满了以佛教题材为中心的精致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

这些高达15米的石柱,最重的达50吨左右,除奔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头外,最著名的是萨尔纳兹大石柱,其柱头的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子,栩栩如生,雄劲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石窟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

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

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

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

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

据说唐玄奘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

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自然科学古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医学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

在天文学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

早在吠陀时代,他们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将五星与日月并称为七曜。

把月亮所经过的星座划分为28宿,称之为“月宫”。

但他们认为,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

他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额用每隔五年加一闰月的方法来弥补。

关于季节的划分,除我们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热时、雨时、寒时的三分法,以及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的六分法。

古普塔建筑简介

古普塔建筑简介

古普塔建筑简介印度中北部的笈多王朝(4 世纪至6 世纪)见证了第一个专门建造的印度教(和佛教)寺庙,这些寺庙是从早期的岩石神殿传统演变而来的。

这些寺庙装饰有塔楼和精美的雕刻,通常供奉所有印度教众神。

古普塔建筑在风格、设计和功能方面非常多样化。

笈多建筑的多样性说明印度教寺庙建筑正处于形成阶段,尚未达到后几个世纪的标准化情况。

尽管如此,古普塔时代的建筑对后来的印度寺庙建筑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并且一直持续到中世纪。

不幸的是,建造的大量笈多寺庙中幸存下来的很少。

古普塔洞穴神社宗教建筑的最早的例子是洞穴寺庙通常有外墙饰以浮雕雕塑和一个刻门口。

在神殿内,放置了诸如湿婆林加(*** )等仪式雕塑,墙壁上装饰着更多神话场景的雕刻。

在中央邦的Udayagiri 发现了著名的例子,其中一个洞穴带有公元401 年的日期标记。

这里的一座神殿是笈多艺术最好的例子之一,这幅著名的浮雕展示了毗湿奴化身为野猪头瓦拉哈。

面板尺寸为 7 x 4 米,中心人物几乎被雕刻成圆形,从宇宙水域出现,击败了蛇形怪物并拯救了女神Bhudevi(地球)。

这个场景是著名的印度教神话,也可能是对笈多国王提供的和平与保护的寓言。

最后,应该提到阿旃陀石窟,这是一排 29 个岩石洞穴,沿着德干西北部的瓦格拉河床峡谷。

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7 世纪,它们包含了一些最早和最好的印度壁画例子。

题材主要是佛陀生平的场景。

洞穴 1 包含一个典型的 Gupta 风格的圆柱神殿,带有扁平的垫顶柱头。

第 19 窟建于公元 5 世纪,拥有古普塔风格的chaitya(神殿)立面,带有柱状门廊和上方几乎半圆形的大孔。

整个立面覆盖着丰富的雕刻和浮雕板,展示了佛教传说中的场景。

古普塔神庙:材料和特点对洞穴不满意的古普塔人是第一个建造永久性独立印度教寺庙的王朝,因此他们开始了印度寺庙建筑的悠久传统。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印度教寺庙不是为会众而设计的,而是作为神灵的居所(devalaya)。

古印度建筑

古印度建筑

伊斯兰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 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 这此建筑的形式和规格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 但已具有了独立的特征。穹顶有了很大的改进, 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 四角则是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 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 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 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 的艺术效果。
石窟一般在门口做一个火焰形的门洞,主 要空间属于支 提窟,高13.7米,深达37.8米,里面有很整齐 的两排八边形柱子和拱形的屋顶,显得非常宽 敞。洞穴入口处有一道石头门廊,门廊的上方 开有马蹄形的窗口作通风用。在其尽端,设置 了一个小窣堵波作为膜拜的对象。
古代印度建筑 Indian Architecture
建筑10 杨晓 201000201028
古代印度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是四 大文明古国之一。那里是佛教、婆罗门教和耆 那教的发祥地,后来又有伊斯兰教流行。各种 文化的交织,既留下了丰富的文明,也留下了 无数的建筑。
四个阶段: 1.BC3000~BC2000年,印度河文化时期(巴基斯 坦境内的摩享佐· 达罗古城); 2.BC2000~BC500年,吠陀文化时期,以木结构 为主; 3.BC324~BC187年,孔雀帝国文化时期(庙宇、 石窟寺); 4.公元320~476年,笈多帝国文化及其崩溃后二三 百年时期(佛寺、婆罗门、耆那教寺庙)
佛教建筑
古印度人相信大地的深处与神灵具有某种神秘的 联系,因此热衷于在坚硬的山岩峭壁上开凿各种洞穴, 以供僧人修行或信徒进行宗教仪式之用,这就是石窟。 石窟分两种。石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居住 用的僧房(毗诃罗窟),另一种是祭祀聚会用的圣殿 (支提窟)。举行宗教仪式的支提窟,平面长方形, 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 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精舍,以一个方 厅为核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 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 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