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的建筑解析
印度古代建筑概述

婆罗门教庙宇的主要特征:
形制参照农社公社的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
石材建造、空间较小、用梁柱叠涩券、结构 技术不高 形式保留木结构手法、某些庙宇岩凿而成 造型观念特殊、建筑当做雕塑、屋屋顶墙垣 不分 强调婆罗门教“三位一体”神的象征意义 建筑和塔体浑然一体、内外铺满雕塑
陵墓主体建筑由红 色砂岩构筑,陵体 呈方形,四面为门, 陵顶呈半圆形。整 个建筑庄严宏伟。
陵体四周有4座大门,门楣上方呈圆弧形,线条 柔和;四壁是分上下两层排列整齐的小拱门,陵 墓顶部中央有优雅的半球形白色大理石圆顶。
整个陵墓给人 一种威严、宏 伟而又端庄明 丽的感觉,一 扫过于伊斯兰 陵墓灰暗、阴 森的风格。
3.中部的神庙
印度中部地区的神庙兼有南方和北方的 一些特点,但也有自身的个性。神庙的周围 不是墙,而是一圈柱廊,在院子的中央布置 一个大厅,这个大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 场所。然后在大厅的两侧和背后,设置3~5 个神殿,神殿顶上依然有塔,但是都不算高。
代表作:卡撒瓦神庙
主殿平面是十 字形的,东西 27米,南北25 米,屋顶上的 塔有9米多高。 主殿带有非常 精致的镂空石 板窗户,制作 很精细。
代表作:桑吉窣堵波
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共建有8.4万座佛塔, 其中8座建在桑吉,现存3座,最著名的是桑吉 佛塔一号遗址(又称桑吉大塔),具有浓厚的 佛教传统气息。建于公元前250年,后来又经过 多次扩建。其庞大的半圆体用砖砌筑,外面有 一层红色的砂石,直径32米,高12.8米,坐落在 4.3米高的台基上。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南亚》教材知识梳理

《南亚》知识梳理一、位置与国家1.位置(1)海陆位置: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2)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北纬10°~30°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2.国家和地区:7个国家和克什米尔地区。
主要国家我国的邻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内陆国:不丹和尼泊尔岛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北回归线经过的国家:印度和孟加拉国二、三大地形区,南亚地形分布图1.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2.河流(1)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向南流经南亚西部的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
(2)恒河:发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流向东南,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恒河是南亚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三、一年分三季1.气候特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是一年可分为三季。
(1)3~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气温很高,降水稀少)。
(2)6~10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常出现洪涝灾害)。
(3)11~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温暖干燥)。
2.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因素:南亚大部分处于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北有高山阻挡亚洲中部的冷空气入侵,南有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四、宗教与社会1.宗教(1)南亚既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
(2)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和不丹;印度教主要盛行于印度和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等国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3)“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泰姬陵位于印度,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宗教对社会的影响(1)印度约8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
(2)巴基斯坦以伊斯兰教为国教,97%以上的人口为穆斯林。
(3)在南亚各国,宗教寺庙往往成为信徒朝拜的圣地和区域文化中心。
第十七章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的建筑解析

明确,几何性很强,显得更
多变化,更丰富。
阿瑜陀耶,?堵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柬埔寨
柬埔寨的宗教建筑在早期同印度的一样,10~13世纪,形成了自己强 烈的特色,并且创造了东南亚最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柬埔寨庙宇的典型形制是金刚宝座塔。在3层或者5层台基上建造5座 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座。偶或只造中央一座。神堂就在塔里。纵 横两个轴线都完全对称。台基周边围一道柱廊,用石材建造,却借用 民间木结构的形式,有陡削的两坡起脊屋顶
第一节 谟亨约·达罗城
谟亨约.达罗城 1)城市的街道是按主导风向排列成南北向,东西则用次要道路联 系起来,非常整齐,拐角处都做成圆角. 2)城市下水道 城市经过规划,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 大约7.77平方公里。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摩亨佐 达罗城的总平面
谟亨约·达罗城(Mohej。—daro,公元前 三千纪)是其中最古老的一个,位于印 度河下游,现今巴基斯坦境内。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吴 哥 窟 总 平 面 图
吴哥窟最外一圈围墙东西长约1480m,南北约1280m,墙外有190m 宽、8m深的人工河。建筑群的中心是一座金刚宝座塔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局部剖面图
金刚宝座塔在两层宽大的平台上,每 层平台的边沿有一圈复廊,角上有亭 ,第二层平台的角亭的顶子高耸成塔 。每边有门,西面是正面,两层平台 的西面都有3座门,它们之间用田字形 的廊子连接。第一层平台的东面也有3 座门,其余的都只有1座门。这些门串 连成纵横两根主要轴线。平台很高, 角亭和大门之前都有长长的台阶,因 此,连接两层平台的门的廊子,分段 升高,在正面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山墙 ,轮廓很丰富活泼。门和角亭的屋顶 是十字脊的,4个山墙面都有错落,接 应着廊子,这是柬埔寨木构建筑中常 用的手法,泰国建筑中也多有所见。 所有的廊子的顶子都是筒形拱的,因 此两坡起脊的屋面微呈外凸的弧形, 而与木构的不同。
地理复习专题东南亚和印度知识点总结

专题《东南亚与印度》知识清单【1】东南亚:一、地理位置:1. 半球位置:地跨南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
2.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热带和低纬度地区。
3.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部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二、地区范围:1. 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2. 东南亚共有11 个国家。
其中内陆国(四面不临海)、临海国(有临海)与岛国(四面临海)分类如下:内陆国:老挝临海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岛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3.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其中,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三、该区域的称号:1. 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2. 东南亚的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3.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4. 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而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出口国。
5. 东南亚的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
6. 东南亚的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被称为“亚洲多瑙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
7.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四、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1 )东南亚的地形特征:1. 中南半岛: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 马来群岛: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平原较少。
(2 )东南亚的水文特征:(3 )东南亚的气候特征:(4 )东南亚的植被:气候类型影响植被,东南亚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
五、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文化、城市分布、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等)(1 )东南亚的人口特点:东南亚是华人、华侨的聚集地,以黄种人为主。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专业百科—建筑文化—世界古建筑—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有了相当兴旺的文化,公元前5世纪末,产生了,6-9世纪,印度形成了封建制度。
婆罗门教又重新排斥了,后来转化为印度教。
建筑成了当时建筑水平的主要代表。
建筑大力提倡的孔雀王朝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国力强大,经济繁荣,这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埋葬佛陀或圣徒骸骨的窣堵波〔STUPA〕和信徒们苦修的僧院。
窣堵坡桑契大窣堵波半球形的建筑物和世界各地许多最早期的坟墓型制一样,脱胎于住宅。
印度北方住宅是竹编而抹泥的,近于半球形。
最大的一个窣堵波在桑契,大约建于公元前250年。
它的半球体直径32米,高米,立在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半球体是用砖砌成的,外表贴一层红色砂石。
顶上有正方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戴着三层华盖。
桑契大窣堵波四周有一圈石栏杆,每面正中设一个门,栏杆仿木结构,在立柱之间用插的方法横排着三根石料。
断面呈橄榄形。
门高10米,覆满深浮雕,轮廊上装饰圆雕。
泰姬玛哈尔陵墓建筑历来是古代帝王们全心经营的少数几项建造事业中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渴望永生,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其中还掺杂着对来生、对死后灵魂生天的向往。
从古埃及法老的宏伟的金字塔陵群到东方的秦始皇陵,从伊朗撒马尔罕城外的沙赫―辛德陵园到明朝的十三陵,甚至最近出土的老山汉墓,帝王们为了自己或祖宗的身后事,可谓尽心竭力,无所不用其极。
这里要介绍的这个陵墓建筑却是小有不同,里面安葬的并非一代帝王,只不过是莫卧尔王朝的皇帝沙贾汉众多妃嫔中的一员,名叫蒙泰姬·马哈尔,而所谓泰姬·马哈尔为后世讹称,意为“宫中首选〞。
这位多情的皇帝为自己的宠后所建的陵墓被后世公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美丽的少数作品之一。
泰姬·马哈尔陵泰姬·马哈尔陵建造于十七世纪印度强大的莫卧尔王朝。
其时,印度已经吸收了中世纪伊斯兰建筑的辉煌成果,并在几百年时间里进行了完善、开展。
印度、东南亚与东亚建筑

这座塔楼山的白色石膏涂层已经脱落了,不过我们
仍然可以想见它通体覆盖着皑皑白雪,象征着喜马 拉雅山的巍然雄姿。主塔楼的正下方便是圣所的所 在,神灵被安置其中,圣所周围环绕着一条通道,
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 印度(克久拉霍) 1025年~1050年
可通会堂。
2、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的历史与佛教一样悠久,创教之初也与佛教一样,向婆 罗门教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耆那教否定天地万物是由梵天大神
边形屋顶的神庙样式。现存的最早实例是建于公元7~8世纪
的一组车乘式神庙,位于马摩拉普拉姆,那里是统治印度南 部的帕拉瓦王朝的一个主要海港城市。在那罗希摩·瓦尔曼 一世时期,帕拉瓦王朝的艺术达到高潮,马摩拉普拉姆也成
了艺术中心。帕拉瓦人原先是佛教徒,在公元5世纪前后改
信了婆罗门教。在马摩拉普拉姆,这组车乘式神庙称为五车 神庙,由五座小型神庙组成,其中的四座按中轴线串成一 行,是以一整块南北走向的花岗岩雕凿而成的,第五座偏离
所造的观点,反对复杂的祭祀活动,反对杀生,主张通过个人的禁
欲与苦行来实现解脱。在中世纪晚期,耆那教在南方受到排斥,而 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地区成了耆那教徒和寺庙动集的地方,那里并不 缺少富裕商贾作为慷慨的供养人。著名的阿布山上,耆那教圣地香
火不断,延续了2000多年。正当伊斯兰教徒在印度其他地区的捣毁
寺庙活动进行地如火如荼之际,阿布山耆那教寺庙群却演绎着印度 中世纪建筑最后的辉煌。这些神庙从外观来看,显然没有印度教神 庙那种山一般的雄姿,而是覆盖着比较低矮朴素的圆顶,但步入列
构建筑的佛教寺庙与佛塔,尤其是北方高句丽王国的都城平壤,佛教建筑已经十分发达。日本的拿来主义更为有
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的丧失,日本早期宗教建筑主要是传统的神社建筑样式与假道朝鲜引入的中国佛教建 筑样式。这一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为日本建筑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一切,都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 化相融合结出的硕果。
7,2南亚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部,建于 1632年,它体现了伊斯兰建 筑风格,被誉为“世界七大 建筑奇迹”之一。
巴基斯坦的清真寺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马尔 代夫等国的居民主要信奉伊 斯兰教。巴基斯坦以伊斯兰 教为国教,97%以上人口为 穆斯林。
泰姬陵
斯里兰卡佛教建筑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目前佛教主要流传于
斯里兰卡和不丹。
雨季 (6月~10月) 热季(3月~5月)
炎热多雨 高温少雨
凉季(11月~次年2月)凉爽少雨
南亚凉季主要风向及降水量分布
南亚雨季主要风向及降水量分布
1.一般年份,6~10月西南季风势力强大,南亚被西南季风控制, 来自 海洋 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 降水 ,这段时间为雨季。 2.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势力逐渐强大,它打败西南季风控制 了南亚。来自 陆地 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南亚在其影响下气 候 凉爽少雨 ,这段时间为凉季。 3.3~5月, 东北 季风势力减弱,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变 西南 季风还未来临,这时南亚气 大,太阳辐射强度增大, 候 高温少雨 ,因而被称为热季。
三大地形区:
北部: 喜马拉雅山
德 干 高 原
中部: 印度河平原 恒河平原
南部: 德干高原
78°E
沿等高线地形图上某一方向的直线所画出来的垂 直断面图,称为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能够直 观地看出某一条线上地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在工程建设等 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图,绘制沿MN线地形剖面图的步 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水平比例尺 和垂直比例尺。 第二步:确定水平基线。 第三步:标出垂直比例尺 高程。 第四步:描点。 第五步:连线。
主要是麻纺工业和钢 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 加尔各答及其附近地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 茶叶产地,加尔各答是 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重要 海港。
八十天环游地球每章概括

八十天环游地球每章概括第一章: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章中,主人公菲利亚斯·福格开始了他环游地球的计划。
他与他的仆人皮斯巴士以及他的朋友约翰·萨利迪尔相聚,商讨了这次旅行的具体细节。
福格还通过媒体宣布了他的计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二章:旅程的第一站 - 阿洛尔岛福格和皮斯巴士乘坐火车抵达了法国的卡拉干,然后搭乘渡轮前往英国的多佛。
他们在伦敦逗留了几天,然后乘坐火车去往英格兰南部的北特罗特。
在那里,福格登上了一艘小船,前往阿洛尔岛展开他的第一次探险。
第三章:从印度洋穿越印度次大陆福格和皮斯巴士乘坐一艘船离开阿洛尔岛,前往印度。
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冒险和挑战,成功地穿越了印度次大陆。
途中,福格遇到了当地的风俗和文化,并与当地人建立了联系。
第四章:跨越印度洋 - 前往南非福格和皮斯巴士登上了一艘邮轮,穿越了印度洋,前往南非。
在途中,他们经历了一场海难,但最终幸运地获救。
在南非,福格参观了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等城市,并体验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第五章:穿越大西洋 - 抵达美国福格和皮斯巴士乘坐一艘大型客轮穿越大西洋,抵达了美国。
他们途经纽约,探访了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等著名景点。
福格还与美国的一位富豪进行了赌博,并赢得了一大笔钱,为他的旅行提供了资金。
第六章:横越美洲大陆 - 北上加拿大福格和皮斯巴士乘坐火车横越美洲大陆,前往加拿大。
在途中,他们经过了美国西部的大峡谷和科罗拉多河等自然景点。
抵达加拿大后,福格在卡尔加里参加了一场牛仔竞技表演,并体验了加拿大的北美原住民文化。
第七章:环游亚洲福格和皮斯巴士继续他们的旅行,前往亚洲。
他们途经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探访了北京的故宫和长城,看到了东京的现代化,以及巴厘岛的美丽海滩。
福格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深入了解了亚洲的文化。
第八章:穿越大洋洲 - 终点悉尼福格和皮斯巴士登上了一艘从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的邮轮,穿越大洋洲,最终抵达了澳大利亚的悉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伊势神宫
最重要的神社-------三重县 的伊势神宫(皇大神宫)。它 在海滨的密林里,是一个 圣地。神宫分内外两宫, 各有4层木板或木柱围成的 栏栅,地段呈长方形,正 殿在最里层。按照规定, 内外宫的全部建筑物轮流
每20年彻底重建一次,因
此经常保持很完好的状态 ,但是不免渐渐有新因素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金刚宝座塔在纵横两条轴线的交点上。高高的台基基底是21lmXl84m,上面沿边围一圈廊 子,它们和4个长方形的过厅以及中央的方形神堂又组成一个田字形的布局,把5座塔连接 起来。中央神堂上的塔高约25m,连台基和两层平台一起总高大约65m。4角上的塔比中央 的只略小一点,相距比较远,构图很舒展。塔的轮廓呈柔和的曲线,5个成簇,有如春笋 之竞发。第二层平台角亭上的塔同它们相呼应,使建筑群轮廓多一层起伏,也更加舒展多 了
石台基、朱白相映的色彩以及有举架和翼角的屋顶,出现了庄严宏伟的佛寺、 塔和宫室,神社和住宅的样式也发生变化。日本建筑的类型有神社、佛寺、府 邸住宅、城池和天守阁、鸟居等。著名建筑有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平等院 凤凰堂、伊势神宫等。 日本的庭园也十分有名,受中国园林影响,又发展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庭园 。由早期的池泉庭园、寝殿造庭园、净土庭园到枯山水(书院造)庭园、茶庭、 回游庭园、江户园林,在世界各国园林中独树一帜。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日本国的地图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神 社 建 筑
古代神社的形制: 正殿是长方的或正方的,有一些分里外两间。本梁架,有近似抬梁式的, 也有近似川斗式的。两坡顶,悬山造。正脊上横向安置着一排圆木,叫做
坚鱼木。脊的两端各有一对方木,高高挑起,形成交叉,叫做千木。坚鱼
木和千木显然是原始的屋顶结构构件的遗迹,是古式神社建筑的重要特征 性构件。地板大多架起1m以上,有一些神社还在四周将地板延伸展出为平 台。入口在长边或在山墙。门前设木梯。木梯小而陡,朝圣者需用足尖小 心翼翼往上走,增加了崇敬庄严的气氛。
第十七章 中古印度与东南亚的建筑
(公元8世纪一公元19世纪)
中古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的建筑指该地8—19世纪的建筑。 12世纪后土耳其穆斯林占领了印度北部,14世纪末蒙古人又在印度建立了信奉 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因此,中古印度的建筑应包括伊斯兰建筑。但为归类 的方便,中古印度的伊斯兰建筑归于第九章中古伊斯兰建筑之中。第十章主要 介绍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建筑。
方,菩提迦耶(Budh—G9ya),造 了。—个庙和一座塔(公元前2世 纪建,14世纪重建)。
塔是金刚宝座式的,在高高的
台基上立5座修高的方锥体,中 央一座独高55m,4角的4座小得 多。它们布置得比较密集,塔表 面虽然覆满了雕刻,但仍旧保持 着整体轮廓的几何明确性,有水 平分划而不很显著。塔的形象单 纯挺拔,庄重有力。4个小塔同 中央主塔对比,不仅反衬了主塔 的高大,而且加强了它的动势, 使它仿佛从小塔中冲突而出,腾 空而去。这种金刚宝座式塔以后 传到东南亚,也传到中国。
至于中古东南亚的建筑,即8—19世纪东南亚受到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影
。向的宗教建筑,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与中国长城 、印度的泰吉陵、埃及的金字塔并列为世界东方五大古迹。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1古印度建筑: B.C.500年产生佛教(B.C.2000年左 右创立婆罗门教)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阿 丹 陀 石 窟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阿 丹 陀 石 窟 的 总 平 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阿 丹 陀 石 窟 的 立 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卡 尔 利 支 提 窟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卡 尔 利 支 提 窟 的 平 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菩 提 伽 佴 寺
佛祖塔
在相传佛祖悟道的地
摩亨佐 达罗城的总平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摩亨佐 达罗城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第二节 佛 教 建 筑
· 堵坡(stupa B.C.270-B.C.52) 埋葬佛骨
堵波是半球形的建筑物,和世界各地许多早期的坟墓形制一样,脱胎于住 宅。印度北方古代的住宅是竹编而抹泥的,近于半球形。 最大的一个串堵波在桑契(Szlchi),大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它的半 球体直径32m,高12。8m,立在4.3m高的圆形台基上。台基的直径是36. 6m。顶上有正方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戴着3层华 盖。半球体是用砖砌成的,表面贴一层红色砂石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第四节 东南亚国家宗教建筑
尼泊尔
尼泊尔有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与西藏有 密切的文化交流。它流行佛教,也有婆罗 门教。它的宗教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两 种是佛教或印度教的楼阁式(PagodaStyle)和 串堵波式(StupaStyle);一种是婆罗门教的 ,叫什喀拉式(ShikharaStyle),即北印度的
外廓柔和的高塔。楼阁式塔是木构的,多
为方形,2至4层,每层有出挑深远的檐子 ,用雕花斜撑支承。顶上是四坡攒尖顶, 中央有覆钟和相轮。 加德满都,巴坦,沙拉多拉牢堵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巴特冈,达巴广场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缅甸
巴根,明迦拉赛底塔 缅甸只流行佛
教。7一8世纪
时,庙宇和印 度婆罗门教的 相仿,方形的 主体,方锥形 的顶子分为许 多水平层。墙 面比较简洁、 严整。也有僧 院和宫殿。
桑奇 1号坡
Hale Waihona Puke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石窟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僧徒们依山凿窟,建造了许多僧院,名为毗诃罗 (Vihara)。它们大抵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 小禅室,显然模仿民居的三合院布局。 毗诃罗的旁边通常有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名为支提(Chaitya)。支提多为 瘦长的马蹄形,也有一圈柱子。在里端,半圆部分的中央是一个就地凿出 来的宰堵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伊势神宫的特点:
1)日本神社建筑代表. 2)坚鱼木,干木是古式神社建筑的重要特征性构件. 3)鸟居:牌楼式门.
佛 寺 建 筑
佛教在6世纪中叶传到日本,当时正值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6世纪末和7~8两个世纪,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建立统一的国家,日本 大量吸收中国的封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中国的建筑术随着佛寺建筑而 在日本广泛流传,从此对日本的建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本建筑史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泰国于14世纪才统一为—一 个国家,建都阿瑜陀耶 (Ayudhya)。它的建筑除印度
泰国
影响外,还有高棉(柬埔寨)的 影响。泰国也是—个佛教国 家。南部的寺庙,是高棉式 的。有层层山墙、向前的门 廊和外廓柔和的塔。但塔形 显然又来自北印度的什喀拉 式婆罗门塔。北部则在14世 纪后有缅甸式的覆钟形?堵 波。泰国的牢堵波比较陡峭 挺拔,台基、塔体、圣骸堂 、锥形顶子等各个组成部分 和缅甸的塔相同,但各部分 形体完整,区别清楚,交接 明确,几何性很强,显得更 阿瑜陀耶,?堵波 多变化,更丰富。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柬埔寨
柬埔寨的宗教建筑在早期同印度的一样,10~13世纪,形成了自己强 烈的特色,并且创造了东南亚最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柬埔寨庙宇的典型形制是金刚宝座塔。在3层或者5层台基上建造5座 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座。偶或只造中央一座。神堂就在塔里。纵 横两个轴线都完全对称。台基周边围一道柱廊,用石材建造,却借用 民间木结构的形式,有陡削的两坡起脊屋顶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吴 哥 窟 总 平 面 图
吴哥窟最外一圈围墙东西长约1480m,南北约1280m,墙外有190m 宽、8m深的人工河。建筑群的中心是一座金刚宝座塔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局部剖面图
金刚宝座塔在两层宽大的平台上,每 层平台的边沿有一圈复廊,角上有亭 ,第二层平台的角亭的顶子高耸成塔 。每边有门,西面是正面,两层平台 的西面都有3座门,它们之间用田字形 的廊子连接。第一层平台的东面也有3 座门,其余的都只有1座门。这些门串 连成纵横两根主要轴线。平台很高, 角亭和大门之前都有长长的台阶,因 此,连接两层平台的门的廊子,分段 升高,在正面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山墙 ,轮廓很丰富活泼。门和角亭的屋顶 是十字脊的,4个山墙面都有错落,接 应着廊子,这是柬埔寨木构建筑中常 用的手法,泰国建筑中也多有所见。 所有的廊子的顶子都是筒形拱的,因 此两坡起脊的屋面微呈外凸的弧形, 而与木构的不同。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法隆寺金堂剖面
法隆寺五重塔立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法隆寺塔5层,底 层至四层平面3间 见方,第五层两 间。塔内有中心 柱,由地平直贯 宝顶。塔总高32 .45m,其中相 轮等约高9m。各 层面阔不大(底层 总面阔10.84m) ,层高小(底层柱 子高只有3m多, 二层柱高约1. 4m),而出檐很大 (底层出4.2m), 所以这座塔仿佛 就是几层屋檐的 重 叠,非常轻快俊 逸。
中打下了鲜明的印记。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早期的佛寺
法隆寺:
日本早期佛教建筑 的主要特点。最根 本的第一是平行梁 架系统,包括斗拱 和相应的空间特点 第二是总平面的布 局形制,内向的院 落和对称轴线; 第三是主要的建筑 类型,如大殿和塔 等等
法隆寺金堂立面
金堂两层,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1836mXl5.18m),二层各减一间。歇山顶 。用梭柱而不用虹梁。出檐宽阔(下层出5.6m,而柱高4.5m),因为二层檐 柱在底层金柱之上,收缩很大,出檐更显得深远飘洒,但稍觉束腰太细。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桂 离 宫 的 松 琴 亭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法隆寺五重塔剖面
法隆寺五重塔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唐招提寺金堂
由中国高僧鉴真和尚主持建造,面阔7间,进深4间(大约28.18mXl6. 81m),前檐有廊。正面开间由中央向两侧递减,略略表示一点主次。柱头 斗拱为六铺作,双抄单下昂。仍然是单棋,偷心造。补间只有一个斗子蜀 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