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所有章节思维导图大全(pdf)

初中历史所有章节思维导图大全(pdf)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372172546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4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5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6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7
三好网教学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三好网教学管理中心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新】部编⼈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新】部编⼈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第⼀单元古代亚⾮⽂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明(1)兴亡:位于⾮洲东北⾓, 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国;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的军事帝国,北⾄叙利亚和⼩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学的突出成就之⼀。

象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之⼀。

2.⾦字塔:古埃及⽂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平,是古埃及⼈智慧的结晶。

3.法⽼的统治(1)统治: 法⽼是全国的最⾼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权于⼀⾝,国王经常⽤王杖责打⼤⾂。

(2)危机:随着社会⽭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字塔之后越修越⼩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明。

1.古代两河流域⽂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斯河,两河流域⼜称“美索不达⽶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了⼀些以城市为中⼼的⼩国。

(3)统⼀: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

2.古巴⽐伦王国(1)统⼀: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事业,建⽴了统⼀、强⼤的奴⾪制国家。

(2)统治:实⾏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在位时是古巴⽐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部较为完整的成⽂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伦分拥有公民权的⾃由民、⽆公民权的⾃由民和奴⾪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制度在古巴⽐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的现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版:八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超级实用
令人抓狂的“初二现象”,该怎么应对?
视频:七上历史《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中国历史朝代歌,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进入初一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走读和住宿,到底哪个对孩子好?一篇文章让你看懂!。

初中历史: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准初三学子

初中历史: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准初三学子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准初三学子
1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2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3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4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5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6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7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END---
2020中考:初中历史《时政热点——新冠疫情》
2020中考:初中历史《世界史分类锦集》
2020中考:初中历史《中国史分类锦集》
2020中考:初中历史《重要历史事件影响及意义汇编》2020中考:初中历史《同类知识归纳比较》
2020中考:初中历史《常考分布图、形势图汇总》2020中考:初中历史《常考战争、战役类地图汇总》
2020中考:初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常考易错点汇总》2020中考:初中历史《考试中如何避免隐形失分》。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观看;用于九年级新生暑期预习。

部编版:七上历史《1—8课电子版教材》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微课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微课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3课《远古的传说》微课
2018部编版:七上历史《第3课远古的传说》
历史常识必备,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2课俄国的改革
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3课罗斯福新政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6课冷战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部编版:九下历史《期末易混易错14条》
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下历史《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部编版:九上历史《期末易错易混归纳》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超级实用。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准初三学子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准初三学子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准初三学子
1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2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3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4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5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6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7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END--
2019暑期预习:九上历史第1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基础考点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2课《图解法谟拉比法典》
2019暑假预习: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2019暑假预习:九上历史《第1课古代埃及》
视频:九上历史《罗马帝国的兴衰》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1课《思考: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关系》。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 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成立1949.10.1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①通过“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1、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2)时间:1950.10——1953.7(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军(4)意义: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土地改革(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意义(祥见课本13页)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②巩固人民政权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成功的探索1、“一五计划”(1953——1957)(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3)成就①工业方面:A、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B、形成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沿海工业基地、在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②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建大桥、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化开始起步。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颁布:1954.9第一届全国人大(2)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意义: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反映人民利益。

3、三大改造1953——1956底对象背景(必要性)形式(途径)意义问题农业农民缺乏工具、资金、牲畜,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机械化工具,影响生产发展和工业化的需要。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备注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中共八大1956(1)内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要知道具体内容)(2)意义:良好开端(详见课本27页)二、探索中的失误1、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1958年开始评价:(1)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2)消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第三单元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重要会议(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会议和谈话时间内容意义邓论的形成1、思想:彻底否定……,重新确(一个转折,两个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2、政治:停止……,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3、组织: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伟大转折2、完成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3、中国历史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开始酝酿十二大1982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十三大19871、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提出党的党的基本路线3、提出三步走战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初步形成(系统概括)南方谈话1992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特区姓社不姓资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4、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成熟并形成体系(进一步完善)十四大1992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十五大1997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二、改革开放1、改革(2)城市改革(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企改革)措施如下:①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②管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开放(1)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目的(也是意义):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民主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平反刘少奇案)2、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民族团结1、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1)背景、原因:①民族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②民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2)提出:筹建新中国时(3)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民族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

我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

(要知道是哪五个)(4)意义:①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发展:各民族共同发展(1)西藏:重要牧区(2)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基地(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二、祖国统一1、港澳回归(香港-1997 澳门-1999)(1)政策(构想):一国两制①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②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2、海峡两岸的交往(阅读本节课课文了解即可)第五单元外交成就一、外交成就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②意义:国际影响深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①会议特征(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②会议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3、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中美建交1979(3)中日建交1972(4)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增强。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邓世昌和《马关条约》及影响。

(改动)6.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近代化的起步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5.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1.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