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ppt

合集下载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06 化历史核心素养
新教材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突出历史主线与多元视角
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同时兼顾世界历史的 多元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树立唯物史观,以科学、客观的态度 看待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 位和作用,增强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 。
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 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等。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 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公民意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以 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未来挑战
注重实践与创新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
面对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有限的课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突出重点,精讲多练。
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
针对部分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建 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奥秘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和魅力,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人类文明的发 展历程和多元文化,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
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THANKS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 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15
目录
Contents
•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 总体框架与结构特点 • 知识与技能要求变化 • 过程与方法改革举措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 实施建议与挑战应对 • 总结: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育改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教学课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教学课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清朝一位军机大臣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军机处
(一)原因: 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原因:加强君权的需要 (二)职责: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材料解读 “(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 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军机处
——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探究: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军机处
宋朝(加强)
中央:中书门下;参、枢、三司使
地方:军、政、财权力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
集 中
中央:三省六部 隋唐(完善) 地方: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两汉(巩固)
中央:汉武帝时中外朝
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秦朝(形成)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地方分权

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2022年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原有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一段 时间,需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 反思,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课程标准的 科学性和指导性。
新课标意义阐述
1 2 3
强化历史学科育人功能
新课标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通过 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 会责任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历史学习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新课标的实施将推动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效 果。
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内 容,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 整性,同时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
的联系。
教学方法创新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 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 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2022年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 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13
目录
• 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意义 •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介绍 • 课程目标与内容结构调整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建议 • 评价方式改革及其实施策略 • 教材编写与选用指导意见 • 教师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内容结构优化方向
整合课程内容
突出重点内容
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 和优化,将原先分散的知识点 进行归纳和梳理,形成更加系 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新 课标突出了重点内容,即对于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的重要 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深入讲 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1
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意义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现代史部分更新完善
及时更新史实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新 现代史部分的内容,确保 史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关注社会热点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引入 相关历史内容,增强历史 与现实的联系。
强调历史反思
引导学生对现代史进行反 思,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 响和启示。
世界史视野拓展延伸
拓展世界史范围
引入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帮 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
多元评价
倡导多元评价,重视过程 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全 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 发展情况。
实践性原则
强调历史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 究学习。
02
课程目标与原则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
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 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开阔国际视野,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注重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 时空观念。
近代史部分重点突
01
02
03
明确历史主题
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 程为主题,突出近代史的 核心内容。
强化历史思辨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 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拓展历史视野
引入多元的历史资料,帮 助学生全面了解近代史的 背景和内涵。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提高历史学习的现实 意义。

幻灯片 1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幻灯片 1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08上海综合 宗教改革前, 上海综合) 5、(08上海综合)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 皇帝的权力, 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皇帝的权力 , 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 教皇 是太阳, 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发生, 是太阳 , 皇帝是月亮 ; 宗教改革发生 , 人们 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 恺撒( 换了一种说法 : 上帝的归上帝 , 恺撒 ( 泛指 皇帝)的归恺撒。 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四、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
人 智者运动 文
公元前5世纪 公元前5
精 神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运动
公元17、18世纪 公元17、18世纪 17 公元14——17世纪 世纪 公元
起 源
文艺复兴
复 兴
成 熟
五、知识回顾(一) :人文主义的起源 知识回顾(
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 为探索的 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智者学派特别 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提出“ 强调 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的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 的思想,使哲学 人 的学问。 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了人的价 普罗塔戈拉,古希腊哲学家, 值和决定作用,是古希腊人文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 值和决定作用 , 是古希腊人文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 。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代表人物, (2)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肯定和突出 人的地位、价值和力量, 人的地位 、 价值和力量 , 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 解放出来。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代表人物; 路德, ( 3 ) 马丁 路德 , 宗教改革代表人物 ; 把 人文主 义发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用人文主义宗教观否 义发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 用人文主义宗教观 否 定教皇代表的宗教权威。 定教皇代表的宗教权威。 伏尔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 (4)伏尔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自由是天赋人 不可侵犯和抛弃,并以法律保障, 权 , 不可侵犯和抛弃 , 并以法律保障 , 更重要的是 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 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 的理论准备。 的理论准备。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案例] 美国的历史考试

在美国,历史考试的试题也是有难度的。有的题目 要求学生做出解释,有的题目需要学生辨析。但绝大 多数不是课本上的问题,答案也不在书上。如:“烟 草工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是美国变富 的原因之一。但是,烟草对人体是有害的,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又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可 避免的?”、“美国内战是怎么改变美国经济状况 的?”等等,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如从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等等。考试对学生记忆 方面要求不多,但是要求学生要有思考辨析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需要精心准 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国历史课程目标: 一, 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的五个方面: 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美学) 等的成就与状况。 二,历史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 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历史 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 三,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结合。即综合运用上 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




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7):直线式编排, “先古后今,先外后中” ;1956的“黄金时 期”,螺旋式编排课程; 遭到破坏阶段(1958-1976):课时减少-直线 式编排-暂停历史课-恢复; 拨乱反正阶段(1977-1991):1978年恢复历 史课,仍为直线式设计; 改革发展阶段(1990-2000):1990年螺旋式 设计;增加选修课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新课堂——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重心转变
(1)从教走向学,实现从学生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 (2)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从关注碎片化课时目标 到系统化设计单元目标,实现目标构成链条; (3)从关注三类知识(横向知识体系;纵向知识体系;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到关注 学科素养达成,实现从教分到育人转变; (4)从关注知技概念理解到关注概念迁移、运用,实现从刷题到解决问题,从 理解概念到运用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素养;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变化比对 第二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三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第四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程理念介绍 第五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增知识点介绍
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
1、“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基于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它以构建深厚的知识结构和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强调将重点放在理解概念以及原理等基本知识结构上,注重知识 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授一些核心概念和原理,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领域的知识,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协助学生建构 历史知识体系,更高效地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个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 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思 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 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
时间:2024.08
前言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当堂巩固
3. (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

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
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竹书纪年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 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夏朝的统治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传承方式: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国家机构: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
姜寨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 生产:新石器、原始农耕 生活:聚族定居 社会:共同劳作平均分配,
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原址模拟呈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 王陵12号墓。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 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 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国家机构: 商商王朝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管理: 内外服制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
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为三维目标。
二是在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 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 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是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 具体内容目标。
(f)世界现代史: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 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科技与文化 。
2.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 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 用。
①历史教学大纲的特点
传统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 学大纲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了历史学 科知识、技能的范围和结构。
侧重教师历史教学中的“如何教”, 而忽视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如何 学”。
关注知识和技能,以书本知识的系统 传授和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
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重记忆,轻体验。
规定了历史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 标”,其价值取向是“精英”教育, 所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是“最高标 准”,要求过高,内容过多,难度过 大。
对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的要求, 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刚性” 过强,缺乏相应的弹性和选择性。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师教学行为 和学生历史学习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 硬性的和严格控制的,强调“以纲为 纲”。
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其 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为:
①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关注学生 学会学习;
⑤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 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b.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 的要求。
c.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 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
d.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给教师的 教学、教材的编写等留下足够的空间。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 ①原则: a.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原则。 b.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性原则。 ②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a.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
强调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参与,有 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之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师教学和学 生历史学习的学业评价影响是间接的、 指导性、弹性的一种规范。
对学生历史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了 相应的行为动词,使其评价更具有科 学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教 师的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 规范。
(d)世界古代史:
人类文明的起源;上古人类文明; 中古亚欧文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e)世界近代史: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变革;第一次 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 的抗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 大;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 义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 世界大战;科学与思想文化。
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三个原则:一是 历史学科的特点,关注历史的时序性 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二是基础教 育的特点,主题的确定要有利于素质 的培养;三是要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 平和接受能力。
b.内容框架结构
(a)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 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 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 会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历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 定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 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以纲要形式规 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范围和 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材与教学的 基本要求。
200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随 即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
2003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 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 。
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b.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 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 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③课程标准的结构
包据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 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 标和内容标准。
a.内容标准:
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 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 板块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
一、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
1.概念的区别
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制定并颁布,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 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它规定了历 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 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a.课程标准是国家制订的某一学段的共 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最低 要求,而不是大纲所规定的最高要求。
b.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 为描述,而不是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具 体规定。
c.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 述,尽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 不像大纲那样模糊不清。
价值取向的变化:
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于 课程目标之中,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立了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目标和具 体目标,由关注知识转而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
由过去重历史教师“如何教”,转向 当前重视学生“如何学”。
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历史教师 的教学行为应适应学生历史学习方式 的变革,其价值取向是“大众教育”。
(b)中国近代史: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 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c)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 的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 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和外交活 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