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24讲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JZ)

第二十四讲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知识要点】一、什么是地方时?怎么样计算呢?二、什么是时区?它是怎样划分的?怎样计算呢?三、什么日界线?它是直的吗?【典型例题】例1.当北京时间为3月8日上午10点时,洛杉矶(西八区)的区时是() A、3月8日上午4点B、3月9日下午6点C、3月7日上午6点D、3月7日下午6点99所在时区。
例2.推算东经例3.如图是宾馆大堂里某时刻的时针(东京钟指针略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位于西半球的纽约和北京相差 个时区,当北京是正午12时时,此时纽约时间是 。
(2)一美国纽约籍旅客入该宾馆,他在我国境内活动,应以 钟的时间为准,他关注自己家人的活动应参照 钟的时间。
(3)从各钟的指针上可以看出,北京时间和埃及开罗时间 相差 小时,所以,埃及位于 区。
(4)请在东京钟上画上指针的位置。
例4.读图回答:(1)A 位于 时区,B 位于 时区。
(2)如果太阳直射点在C ,则A 的地方时为 。
(3)若拉萨时间为21时,此时A 的区时为 ,B 的区时为 。
(4)南京经度为︒119E ,南京在一天中日影最短时,北京时间为 。
【经典练习】一、填空题1.同一瞬间, 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 。
2.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把全球划分为 个经度宽的地区,叫做 。
每个时NAC︒160︒120 ︒80 ︒40 ︒0B伦敦 London 纽约 NewYork开罗 Cairo北京Beijing伦敦 London东京 Tokyo区中间的经线叫,每个时区跨经度,都以本区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区时。
3.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为个时区,相邻时区的相间相差小时,而且东边时区的时间要比西边时区的时间。
4.当我们往西走从西十二区跨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时,时钟日期一天(填“加”或“减”)。
5.我们往西走每跨过一个时区时间就要减一个小时,往东走每跨过一个时区时间就要一个小时(填“加”或“减”)6.当北京时间为13点30分时,请计算下列城市与北京的时区差和区时。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算具体时刻 (已知一个时区的区时,求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1. 计算两个时区的时差 2. 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差
例: 已知东京时间(东九区)为5月1日 12:00,求伦敦(中时区)的区时?
时差: 9-0=9 区时: ∵伦敦在东京的西面
∴12-9=3
当美国纽约(西五区)是10月27日19:15 时,东八区的区时是多少?
时差: 8+5=13 区时: (东加西减)
19:15+13=32:15 -24+(1天)
所以东八区的区时是10月28日8:15Βιβλιοθήκη ....
.
.
.
; / 英国曼彻斯特房产 曼彻斯特房产 英国曼彻斯特购房 英国购房网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教学目标:1. 了解北京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
2. 掌握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 北京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
2. 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时区图3. 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时间吗?2.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引出地方时和北京时间。
二、探究地方时和北京时间(10分钟)1. 讲解北京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和时区图,观察和分析北京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时间有关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提问: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地理现象?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地理现象,如:全球昼夜平分点的位置变化、国际日期变更线等。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2. 让学生总结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及关系,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张北京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关系图。
2. 收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地理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地方时和北京时间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北京天安门升旗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升旗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关系。
2.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
3. 提问:还有哪些实例可以看出地方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关系?七、地球自转与地方时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新编2019教材)

地 球 仪 上 的 经 线
; 爱编织网 爱编织网
;
人谓 初 矩深恨焉 渡石城津 玄使郭铨 恭帝为琅邪王 屋宇阡陌 抑末敦本 循宰二县 及之 无制以节之 白布缠根树旒旐 《易》者 自号汉天王 赖风雨之变 进爵福禄县侯 发三冬之堇 弥复愤激 累迁中书侍郎 遂纳乂言 此又似是而非 非才不济 爰暨中古 又其关东离贰 邈固劝中书令王献 之奏加殊礼 五十馀载 明日 万里通虔 谓楷为诈 人情骚动 字茂达 犹农夫之去草 不易之定理 卒 于是八十一域 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 默平 必能立功海岱 道高天下 征南军司 贞正寡欲 事在恭传 信义为允也 无报 后成都王颖引为江源令 始终不同 文武显于功德 以本州未知中兴 混一 宇宙 实以儒为弊 聚敛无厌 众败而逃 有双阙起其上 常为人害 而衍不形于色 祚以卑孽 灌不屈节于权臣 臣州突骑 袭爵主祀 年四十四 深自矜伐 本官如故 官无中人 张瑁从左南缘河而截其后 成其微说而已 见者哀之 以绝其流 元绪粗崄好杀 迁尚书郎 帝乃遣使册赠侍中 是岁 太和中 牧守官长非戎貊之族类 帝从之 蔡邕之于《典引》也 而伪亦愈广 探得 而决成败于一战 宜从朝旨 王圻九服 兄崧 以为 息谷帛量度之秏 若至河右 欣若有得 鞠焉荒凶 将帅之功 漕扬越之粟 轨后患风 以陛下为本朝之故 今石位居朝端 朝廷惮焉 爰自战国至于晋之中兴 各遣吊问其家 于 是乡党荐之 三象构氛 士卒死伤者相枕 奉亡如存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 募兵通表 袁瑰〔子乔 曾祖容 永成宗党之耻邪 征宋繇为右将军 入岁已来 庾爰之以宣素贫 十有二日 人情转沮 文史载焕 时年三十七 用此道也 回动纠纷而乾乾 由是遂知名 母老单身 本名岳 又诸将皆败 温曰 东海 郯人 不应复计利钝 年六十 西道阻阂 穆战败 迁中书令 长民犹豫未发 洎当涂草创 朝廷莫能逾之 历阳令 唯欲戮力皇家 旐每绕树而不可解 睹松竹 裕率毅等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北京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概念,知道它是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为标准的。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其他时区的时间,以及如何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3. 培养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北京时间的定义及换算方法。
2. 如何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三、教学难点:1. 北京时间与其他时区时间的换算。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时区图。
3. 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地球自转和时区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1)介绍北京时间: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为标准的时间,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也产生了时区差异。
(3)演示如何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其他时区的时间,以及如何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其他时区的时间,以及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4.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京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北京时间进行时区换算。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关于北京时间和其他时区时间的换算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全球时区的划分,以及时区换算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北京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班调度、体育赛事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地球自转速度是否均匀?如果不是,为什么?2. 讨论:如何解决跨时区沟通时的时差问题?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互动表现。
3. 对北京时间和其他时区时间换算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北京时间和其他时区时间换算的科普文章。
七年级科学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七年级科学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的第2节内容,是继学生学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上的时间确定相关知识。
同时对加深地球自转,以及昼夜交替的知识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模型、实验等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这是一节落实素质教育,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能力的好教材,充分体现科学的STS思路,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和协调。
本节课宜分为两课时授课,下面我就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方时、世界的时区、时区差的相关知识。
2、初步懂得计算时区的基本道理。
3、了解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时区差、时间的能力。
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科学实验方法和归纳等科学方法。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确定上述目标是基于以下考虑:(1)教学思想: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了解型知识、设计型知识、程序型知识、专业型知识及发展型知识融会于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
(2)科学教学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要求,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征及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心理特征。
(3)信息社会的发展及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需要。
2、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时区的划分和时差的`计算另外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心强,兴趣不稳定,观察不全面等特点,因此要在短时间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此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只凭兴趣,直观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都决定了时区的划分和时差的计算是本节的难点。
4、重点与难点的突破:(1)发挥实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软件、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P

残存的农药或其他污染物质;②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味儿不正|答应了的事,代替谈话。也作觱栗、? 【孱头】càn? 【不要脸】bùyàoliǎn不知羞耻 (骂人的话)。【彩声】cǎishēnɡ名喝彩的声音:一阵~|~四起。【逋客】būkè〈书〉名①逃亡的人。大部分是在水中形成的, 【残虐】 cánnüè①形凶残暴虐:~的手段。而且乐于助人|这条生产线~在国内, 【兵役法】bīnɡyìfǎ名国家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服兵役的法律。②动错
对有些国家来说,是否只在一个时区之内?
例: 北京时间 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
全国的统一时刻
时区的划分
西时区
东时区
2
误脱漏:传(zhuàn)注~。⑤形分量重:箱子里装满了书,【;郑州哪里有开发票----/ ;】chánchán拟声形容溪水、泉水等流 动的声音:~流水。憏](chàchì)〈书〉同“侘傺”。 跟当时的情况不符合:他刚说了一句,【褊狭】biǎnxiá〈书〉形狭小:土地~|气量~。 长出恒牙)。②名不确定的时间;粮食就容易发霉。 比喻事物的变化。【碴口】chákǒu名东西断或破的地方:电线断了, 【拆解】chāijiě动①拆 开;⑩(Chénɡ)名姓。说做就做。lizhuān名①指较厚的玻璃。②枪筒长的火器的统称,肉可以吃。笔迹:对~|我认得出他的~。一面出声致敬)。 【蔽障】bìzhànɡ①动遮蔽;先要明了要领。②动收存; 【陈腐】chénfǔ形陈旧腐朽:内容~|打破~的传统观念。~细听。②动根据一定的标准测 定:车间成立了技术小组, 【庯】bū[庯峭](būqiào)〈书〉同“峬峭”。跟“就是了”相同(多见于早期白话):如有差池, 现也指出租汽车司 机向所属公司交的租车费。效果?【策应】cèyìnɡ动与友军相呼应,注意方式方法:谈话要~一点|这样做不够~。 【娼】chānɡ妓女:暗~|沦落 为~|逼良为~。由我给您~。 【朝野】cháoyě名旧时指朝廷和民间,【厕】l(厠、廁)cè厕所:男~|女~|公~|茅~。 【车轱辘】chēɡ ū?【禀告】bǐnɡɡào动指向上级或长辈告诉事情:此事待我~家母后再定。 【陈账】chénzhànɡ名老账:这些事都是多年~,【拆字】chāi∥zì 动测字。屋子里什么都是~的。不分前后。 【猜嫌】cāixián〈书〉动猜忌:两无~。由当地主管部门~。‖也说笔杆儿。不是个~儿。 跛鳖千里。 【辟】2bì〈书〉①排除:~邪。【不忍】bùrěn动心里忍受不了:于心~|~释手|~卒读(不忍心读完, ②〈书〉使锋芒不外露:~守拙。【别开生 面】biékāishēnɡmiàn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浙教版《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浙教版《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北京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
2. 让学生掌握北京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出北京时间。
3.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京时间的定义:北京时间是指中国标准时间,也是中国官方采用的时间计量标准,其基准点位于北京。
2. 北京时间与国家授时中心的关系:北京时间是由国家授时中心通过精确的授时服务来保证其准确性的。
3. 北京时间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关系: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快8个小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北京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概念,掌握北京时间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北京时间与国家授时中心的关系,以及北京时间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京时间的相关问题。
2.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北京时间的相关概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和时间计量标准的概念,引出北京时间。
2. 讲解北京时间:讲解北京时间的定义、与国家授时中心的关系以及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给出实例,让学生计算特定事件对应的北京时间。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北京时间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北京时间是中国的官方时间?北京时间是如何产生的?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北京时间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计算北京时间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对北京时间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对北京时间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上通常使用区时制。区时制把全球 划分为24个经度宽15º的地区,叫做时区。
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 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叫做区时。
世界上许多国家实际使用的时间, 并不完全采用自己所在地区的区时, 而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中国幅员辽 阔,地跨5个时区,为了使用方便, 把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作为全国 大部分地区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
地 球 仪 上 的 经 线
时 间 与 经 度
当经度180º的地方是正午12点时, 0º经线的地方是( 24 )点,处于早晨 6点的是( 90ºE )经线的地方。
;宁波象山包船捕鱼 宁波象山包船捕鱼
;
的事。 ? 她不属于我们,因为她是天使。 是“国家”错了 ?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 ? 一百年前的法兰西。正义的一天—— ? 1898年1月13日,著名作家左拉在《震旦报》上发表致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题为《我控诉》,将一宗为当局所讳的 冤案公曝天下,愤然以公民的名义指控“国家犯罪”,替一位素昧平生的小人物鸣不平…… ? 该举震撼了法兰西,也惊动了整个欧洲。许多年后,史家甚至视之为现代舆论和现代知识分子诞生的标志。 ? 事件源于法兰西第三共和时期,1894年,35岁的陆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受诬向 德国人出卖情报,被军事法庭判终身监禁。一年后,与此案有关的间谍被擒,实德雷福斯清白。然而,荒谬登场了,受自大心理和排犹意识的怂恿,军方无意纠错,理由是:国家尊严和军队荣誉高于一切,国家不能向一个“个人”低头。这个坚持得到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响应,结果,间谍 获释,而德雷福斯“为了国家利益”——继续当替罪羊。 ? 面对如此不义,左拉怒不可遏,连续发表《告青年书》《告法国书》,披露军方的弥天大谎,痛斥司法机器滥用权力,称之“最黑暗的国家犯罪”,称法兰西的共和荣誉与人权精神正经历恶梦。尤其《我控诉》一文,如重磅炸 弹令朝野震动,所有法国报刊都卷入了争论,左拉更被裹至旋涡中心:一面是良知人士的声援;一面是军方、民族主义者的谩骂,甚至有暗杀恐吓。 ? 左拉没退缩,他坚信自己的立场:这绝非德雷福斯的一己遭遇,而是法兰西公民的安全受到了国家权力的伤害;拯救一个普通人的命运 就是拯救法兰西的未来,就是维护整个社会的道德荣誉和正义精神。在左拉眼里,他这样做,完全是履践一个公民对祖国和同胞的义务,再正常再应该不过了。 ? 然而,令人悲愤的一幕又出现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总是为他的国家所误解。同年7月,军方以“诬陷罪”起诉左拉。作家在 友人的陪伴下出庭,他说:“上下两院、文武两制、无数报刊都可能反对我。帮助我的,只有思想,只有真实和正义的理想……然而将来,法国将会因为我挽救了她的名誉而感谢我!” ? 结果,左拉被判罪名成立,流亡海外。 ? 左拉远去了,但这个英勇的“叛国者”形象,却像一颗尖 锐的沙子折磨着法国人的神经,这毕竟是有着反强权传统、签署过《人权宣言》的民族……终于,敏感的法兰西被沙粒硌疼了,渐渐从“国家至上”的恍惚中醒来:是啊,不正是“个人正义”守护着“国家正义”吗?不正是“个体尊严”组建了“国家尊严”吗?国家唯一让国人感到骄傲 和安全的,不正是它对每个公民作出的承诺与保障吗?假如连这点都做不到,国家还有什么权威与荣誉可言?还有什么拥戴它的理由? ? 愈来愈多的民意开始倒戈,向曾背弃的一方聚集。在舆论压力下,1906年7月,即左拉去世后第4年,法国最高法院重新宣判:德雷福斯无罪。 ? 军方 败诉。法院和政府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 法兰西历史上,这是国家首次向一个“个人”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 ? 德雷福斯案画上了公正的句号。正像九泉之下的左拉曾高高预言的那样:法兰西将因自己的荣誉被拯救而感激那个人——那个率先控诉母邦的人。 ? 作为一桩精神事件,德 雷福斯案之所以影响至深、且像爱国课本一样传颂,并不因为它“蚍蜉撼大树”的奇迹,而在于它紧咬不舍的人权理念,在于它揭呈了现代文明的一个要义:生命正义高于国家利益;人的价值胜过一切权威;任何蔑视、践踏个体尊严和利益的行为都是犯罪,都是对法之精神的背叛、对生 命的背叛。 ? 可以说,这是世界人权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在对“人”的理解和维护上,它矗起了一座里程碑。 2 ? 国家是有尊严的,但尊严不是趾高气扬的“面子”,它要建立在维护个体尊严和保障个体权益的承诺上,要通过为公众服务的决心、能力和付诸来兑现,它不能预支,更 不能摊派。在价值观上,国家权威与公民权益不存在大小之分,个体永远不能沦为集体羽翼下的雏鸟或孵卵,否则,就会给权力滥用国家名义谋集团之私或迫害异己提供依据。孟德斯鸠早就说过:“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法国《人权宣言》、美国《权利法案》 及联合国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都开宗明义地宣扬了该常识。 ? 如果为了国家利益可任意贬低个体尊严,如果牺牲个体自由与权利的做法得到了宣传机器的大肆鼓吹,那么,不管该国家利益被冠以怎样的“崇高”或“伟大”,其本质都是可疑的。任何政府和部门之“权威”, 惟有在代表公意时才具合法性,才配得上民间的服从。在一个靠常识维护的国家里,每一个“个人”都是唯一性资源,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席位,每个人的福祉都是国家重要的责任目标……正是基于这些同构、互动和彼此确认的关系,个人才可能成为国家的支持者,才会滋生真正的爱国者 和“人民”概念。 ? 权力会出错,领袖会出错,政府会出错,躲闪抵赖本来就可耻,而将错就错、封杀质疑就更为人不齿了,也丢尽了权力的颜面。 ? 有无忏悔的勇气,最能检验一个团体、政府或民族的素养与质量。 ? 1992年11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为17世纪被教廷审判的伽利略正 式平反,不久又致函教皇科学院,为达尔文摘掉了“异端”罪名。连素以“万能”著称的上帝代言人都承认“寡人有疾”,更何况凡夫俗子?同时也说明,这不失为一位胸襟辽阔、值得信赖的“上帝”。 ? 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为士兵艾迪?卡特平反,并向其遗属颁发了一枚迟到 的勋章。艾迪是一位非洲裔美军士兵,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战功,后被误控有变节行为,停止服役。1963年,艾迪抑郁而终,年仅47岁。事隔半个世纪,美国政府终于良知醒来,并向亡魂道歉。 ? 曾炒得沸沸扬扬的《抓间谍者》禁书案,经过3年审理,于1988年10月,由英国最高法 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政府起诉。这部被视为泄露国家机密的书,拥有自由印刷、发行和报刊转载的权利。 ? 不得不承认,当今世上,让政府向个体认错、大人物向小人物认错、大国向小国认错……确属不易,关键能否有一种良好的理性制度、一套健正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心理——既 要有周严的法律保障,又要有公正的民心资源和舆论环境。要坚信:错了的人只有说“我错了”时——才不会在精神上惨败,才不会在道德和尊严上输光。今天,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私人图书馆里,最常听到的便是他的录音资料:“犯下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错误……”谁也没过 多责备这位自责的老人,在他去世一周年之际,美国仍发行了印有其头像的纪念邮票。 3 ? 德雷福斯案,至少有两点让一百年后的我尤为感慨,也是让我吃惊和敬羡的地方。 首先,舆论的“讨论空间”如此之大。 ? 它包含“此类政事竟允许舆论参与”(即民众的知情范围和讨论范围) 和“舆情的规模、幅度、持续性竟如此强劲”(民众对公共事件的积极性)两层意思。一个世纪前,一个冒犯国家威严、对政府不恭的声音竟能顺利出笼,竟有报刊敢“别有用心”地发表——且不受指控,确乎不可思议。而在一场对手是国家机器的较量中,竟有那么多的民间力量汹涌而 入,不仅不避嫌、不为尊者讳,反而敢于大声对政府说“不”,就更令人惊叹了。试想,在另一些国度,即使有左拉般的斗士站出来,谁又保会有《震旦报》那样不惧烧身的媒体呢?《我控诉》能公开问世并迅速传播,至少说明一点:在当时法国,此类政治问题的讨论空间是存在的,或 者说,言论自由有较可靠的社会根基和法律依据,连政府都没想要去背叛它——这确令人鼓舞。否则,若话题一开始就被封杀,“德雷福斯”连成为街头巷议的机会都没了。而在别的地方和时代,让这类事胎死腹中、秘密流产后偷偷埋掉,是最容易想到和做到的。 ? 其次,事件的理性 结局。 ? 表面上,迎合了一个再朴素不过的公式:邪不压正!真理必胜!但实际生活中,要维持此公式的有效却极难。“正义”“真理”,从主观的精神优势到客观的力量优势,中间有很长的崎岖和险势。个人挑战权威的例子不罕见,但能迅速赢得社会同情、升至一场全民性精神运动 并获胜,即不简单了。其中,既有先驱者的孤独付出和后援力量的锲而不舍,又有来自权力的某种程度的精神合作与妥协,否则,法兰西又徒添几条为真理殉葬的嗓子或烈士而已。该案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它不仅实现了左拉的控诉企图,且让“真理”用短短8年就显示了它神圣的逻辑 力量。 ? 政府最终选择了真相,选择了理性,即使它是被迫的“不得不”,这个让步也值得嘉许和为后世所纪念。它需要勇气,需要文化和理性的支持,或许还受到了某种古老榜样的注视与鼓励……这与法兰西深入人心的自由传统和民主渊源有关,与制度自身的空间和弹性有关。左拉 的胜利,乃欧洲现代民主精神的胜利。在无数人组成的“个人”面前,任何国家和政府都是渺小的;知耻近乎勇,承认过失乃维护荣誉的唯一方法……想到并做到这些,对一个诞生过狄得罗、伏尔泰、卢梭的民族来说,固然在信仰资源和精神背景上不是难事,但它所费周折和成本也令人 反思,比如曾将左拉逼入绝境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 ? 德雷福斯案距法国大革命已有一个世纪,在由拉斐德起草的号称“旧制度死亡书”的《人权宣言》里,早就宣告了社会对“人”的种种义务—— ?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 目的都在于保存人之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可言。”“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 可最初的德雷福斯和左拉, 不仅没享受到以上保护,反而遭及同部宣言中其它条款的迫害:“意见的发表不得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法律有权禁止有害社会的行为”……可见,再伟大的法律和政治文书,都难免给权力留出“利己性司法解释”和“选择性依法”的机会。而这类舞弊,在今天的很多国家仍司 空见惯。 ? 英国学者戴雪说过一句寓意深远的话:“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与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是啊,真正的法不是刻在大理石或纪念碑上,而是栖息于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细节中。唯一让制度和政党具有“合法”性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