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 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 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解析
• 关键词:苦难(“如乌云”,比喻性命题) • 题目关系阐释:墨黑(远看)——灰色(身临其下) • 回归比喻本义:位置角度不同,“苦难”给人的感 觉不同 • 观点推定: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的 “怎么样”的问题,即“如何面对苦难”
审题方法 1.捕捉关键语句。 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 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 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 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 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 的情感倾向。
(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 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 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 ③除诗歌外文本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②赞同第二个观点。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从此角度立意旨在引导考 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世界。“为什么不 能”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 维。 ③辩证地看待两个观点。 我们既要用历史的眼光反思过去,更要有开 拓未来的勇气,因为任何反思都是以未来的发展 为终极目的的,故考生可立意为人不仅要站在过 去,更要站在未来;人要追问过去,更要追问未 来;人要多为梦想做准备,而不是抓住过去不放 手等等,进而写出历史与料②是 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 他人指导。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 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 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 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 • 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 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 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福祸相依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阅卷说明本次阅卷严格按照高考阅卷要求行。
阅卷前,老师们要认真领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中的“作文评价整体要求”,特别是“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的要求。
(一)题意的理解与评判1.命题意图: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侧重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古人的思想财富。
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以真实可感、有意义的情境来驱动学生书面表达。
2.审题立意参考:(1)从任务类型看,这是一道语言类材料作文。
写作这篇作文,要注意规避三个误区:一是脱离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意,二是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三是漠视情境要求,泛泛而谈。
(2)五句话所包含的幸福观诠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语出老子《道德经》,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与不幸福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高考模拟作文题审题参考立意及范文点评网络与围观

高考模拟作文题审题参考立意及范文点评:网络与围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有人说,网络传播着真相,利于正义的抵达。
有人说,网络沟通着你我他,传递着温馨温暖。
有人却说,从沉默是金到众声喧哗,围观没有改变中国。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写作内容限制。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引导语要求考生围绕“以上几种观点”做深度思考,离开所给言论材料行文则视为偏离题意。
前两种言论观点强调网络在舆情监督、信息沟通中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第三种言论反思网络围观现象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三则材料表面上是围绕网络这一大概念话题表达看法,实则写作范围限制性较强,不能扩大化地就网络带来的利弊泛泛而谈。
2.思维限制。
命题人设置的任务是要求考生回答对于“以上几种观点”的看法和思考,题目给出的是一个矛盾性的真实情境,考生要能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在多维度的比较中权衡斟酌,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或“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在选取一方进行阐述时,其他的两方也应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3.文体限制。
“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看法”,即写作者的见解、观点,“思考”侧重理性思维,文体指向议论文。
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
前两种观点是正面肯定,第三种观点含有反面否定意味。
考生可从三种观点中任意选择一则或两则作为审题立意的基础,形成可阐述的看法。
可肯定网络在舆情监督上的正面作用,亦可反思网络围观现象背后的心理本质,进而寻找对策,指明方向,着眼成长。
但行文中应该将正反两种观点结合来思考,就像是投身一场论坛,论事说理,以理服人。
2.联想思考自由。
考生在论证过程中联想运用时事新闻素材或历史事件是自由的,对材料的深度思考是自由的。
解题这是一道多则言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科学理性思维,并检验考生的社会关注、社会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题立意_综合审题_作文审题

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
在北京奥运会上大出风头,连拿8块金牌 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赛后接受采访时 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才。我的人生信 条就是充满信心地过简单的生活。”他的全 部生活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游泳。他 的教练说:他的生活,就是从十二岁到现在, 每周训练七天,每天游十二公里,还要参加 各种陆上有氧训练。所以世界上比他生活丰 富的运动员不计其数,而在一届奥运会上连 拿8块金牌的,到目前为止只有他一人。
故事型
主人公—命运、行为结果—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立意:坚持就是胜利。
审题 1、故事型 主人公—命运、行为结果—原因 描述对象—特点 往往提供立意对象 2、现象、言论型 3、命题、话题型
立意: 即对审题中分析出的“原因”“特 点”“对象”进行肯定、否定、建议
等表明态度
材料作文的审题类型 1、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 2、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3、短诗类材料作文 4、漫画、符号类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
在北京奥运会上大出风头,连拿8块金牌 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赛后接受采访时 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才。我的人生信 条就是充满信心地过简单的生活。”他的全 部生活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游泳。他 的教练说:他的生活,就是从十二岁到现在, 每周训练七天,每天游十二公里,还要参加 各种陆上有氧训练。所以世界上比他生活丰 富的运动员不计其数,而在一届奥运会上连 拿8块金牌的,到目前为止只有他一人。
议论文并列式作文框架结构 1、开头:引材料、提观点。 (100字左右) 2、过渡段(排比句) 3、分论点一 4、分论点二
(1)类、因或果
600 字内
(2)名人+名事或 5、分论点三 名人+名言+名德 6、联系现实+回扣材料、分论点(事例)
言论类材料作文“如何自处”导写

言论类材料作文“如何自处”导写言论类材料作文“如何自处”导写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许多渴望永恒的人,却不知道在星期天下雨的午后如何自处。
——美国女作家苏珊·俄兹请根据你对上述言论的思考与理解,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言论类材料作文,其关键词主要有“渴望永恒”、“不知道”、“星期天下雨的午后”、“如何自处”,前后分句构成对比关系。
“星期天下雨的午后”与“永恒”这是时间范畴内的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短暂与长久的对照;“渴望永恒”与“不知道自处”,这是梦想(或理想)与当下现实的鲜明反差。
审题立意,应当从这一矛盾处切入。
根据这一矛盾对立的关系,立意角度至少可以有以下诸种:⒈仰望星空,莫忘脚踏实地。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但梦想的实现植根于坚实的步履。
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让梦想开花结果。
⒉过好当下每一天。
生命短暂,与其奢望永恒,不如真心实意地打点好每一个日子,让生活充实,让生命更有意义!⒊点让理想的明灯,照亮生命的旅途,让每一个日子不再单调琐碎。
心田中既然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就不可以浪掷光阴,就应当让自己掌控的时间忙而有序,闲不无聊。
⒋人生的意义或乐趣取决闲暇时间的利用。
有非凡成就的人大都是善于巧妙利用闲暇时间,善于自处的人。
做自己的时间规划师,不教一日闲过,让有限的人生,能有更多的创造。
⒌有意义的人生,不是取决于肉体生命存在的长短,而取决于精神生活的优雅与充实。
优雅的自处,充实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能指向永恒。
【例文】闲暇与自处林欣生命是有限的。
有限的生命要过得更有意义,乃至使之指向于永恒,就不能没有高远理想的驱动;否则,生命难免平庸。
人生在世,很多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渴望着永恒;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星期天下雨的午后”该如何自处,也就是说不懂得如何来安排、打发生命中的那些闲暇。
2024届高三语文写作练 《“言”与“行”》话题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

2024届高三语文写作练《“言”与“行”》话题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战国策》)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阿拉伯谚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何“言”,如何“行”,怎么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1)能言善辩可以让行动更顺利。
(2)讷于言,敏于行。
(3)不空谈,做一个行动派。
(4)言行一致,方得始终。
【例文】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
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
“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新时代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
“行”在“言”前。
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
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他们的“行”更是难能可贵。
“讷于言,敏于行”,不是不说,而是让人谨慎说话,迅速地行动,可谓又“言”又“行”。
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必出,行必果。
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真正践行“大丈夫之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生准则。
敦煌女儿樊锦诗曾言扎根敦煌,为保护敦煌文化努力一生;周恩来曾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用行动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他们“讷于言,敏于行”,言必出,行必果,他们的行动力无与伦比,他们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值得我们一生追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几百年前,大诗人陆游便悟透了这个道理。
“言论类”材料作文三大类型及高分突破

言论,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道理的言语,或流传于世的谚语、格言等等。
“言论类”材料作文,从试题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一、单一观点型所谓单一观点型,就是试题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只有一个。
单一观点型是言论类材料作文中最简单的一类,考生可采取以下步骤来审题立意:1.明白材料的感情倾向,找准材料所蕴含的真正的观点。
如2014年福建卷与2013年上海卷,考生的立意点只能是后半句而不是前半句,即立意的重点在于“桥梁栈道”与“最重要的事情”。
2.紧扣言论中的关键词,一字不改以避免偏题。
如2014年四川卷考生立意的关键词必须是“站起来”“世界”。
3.让思想驰骋于材料之外,八方取材,联系社会与人生,写出言论的现实意义,但行文时也一定要用言论中关键词扣题,切忌游离于关键词。
【2015年仿真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技法运用】此题是典型的单一观点型言论类材料作文。
审题时,考生首先要找准关键词,很明显,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两条路、只能走一条、怀念另一条”,通过这些关键词,作者表达了很明确的观点,那就是两条路我们只能选择一条,并且一旦选择了某一条,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构思时,考生可紧扣关键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可从大与小两个方面来行文立意:①人生之路的选择。
如苏轼不愿待在京城钩心斗角,多次请求外调,始终坚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2013年最美乡村医生钟晶25岁辞去贵阳市的医院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龙河村甘愿做一名乡村医生……②企业、社会、国家发展之路。
高考语文作文呐喊行动哪个更重要辩论词审题立意解析解析及优秀范文

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材料一:一年多来,西方国家中有一名少女爆红。
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400万粉丝,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
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
她虽然才十几岁,却已经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更入选《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
她就是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
材料二:2019年9月27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
“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积累的“绿色能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其中超4成“能量”由95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则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的同学钦佩瑞典少女敢于为环保呐喊,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这种环保行动更有价值。
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主题词为“环保”的辩论赛,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50分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900字。
23.(1)题目解读:材料由两则新闻事件构成,材料一介绍一名瑞典少女为了环保而勇敢发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之;材料二介绍浙江小伙所代表的“蚂蚁森林”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默默践行低碳理念,用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两者中一者呼吁呐喊,以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一者敏于事,用行动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导写部分以此为背景,将两者的行为对立起来,要求考生就“呐喊”和“行动”哪个更重要进行辩论,在命题形式上符合高考重视应用类文体的命题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论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采用言论作为材料的,多是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语言。
言论类材料作文采用名人语录或哲理性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会比其他题目难;哲理思辨语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奥,作文难度较大。
言论类材料作文题加强哲理思辨、突出哲学思考,符合未来发展要求,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类的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一、抓关键词句法
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圈定了立意的围,并以此将言论材料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中心论点就有了。
关键词语往往是命题者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命题意图的体现。
例1.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关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道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句名言,思考的角度有三:一是“人生的一切变化”“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二是“人生一切魅力”“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三是“人生一切美”“由光明和阴影构成”。
综合分析,该名言的关键词应是“光明和阴影”。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光明”可指(胸襟)坦白,没有私心;可比喻正义的或有希望的。
“阴影”的比喻义可以是心理上不够开朗乐观,感到压力缠身;还指心灵与修养方面的弱点或不顺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
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
为此,这道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阴影价值类:因为有了阴影,光明显得炫目。
(2)辩证关系类: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耀眼的白光,
没有生机等。
(3)人生价值类:种种历练和高楼大厦就正好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战胜阴影的过程,就是挑战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4)快乐人生类: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的阴影,勇敢寻找光明,让人生拥有快乐和成功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时可以抓关键词句,挖掘其喻意,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即其隐含义,同时,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例2.“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学习亦然。
”
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
二、求同析异法
这个方法,也是运用在多则材料的作文中的。
例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童谣
三个警句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合作的作用,“合作”即三则材料的共同点。
由此可见,多则名言警句的审读,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在的相同点,进而在相同之处立意,我称之为“异中求同”法。
例4.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②“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三、互补法
例5.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这两则名言涵不同,材料①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由此可见,多个名言警句,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
这是互补法。
例6.①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就心满意足了。
”
②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
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分量”的具体涵。
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另外,言论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四、以易破难法
言论类材料作文,往往所给材料不止一个,多个是常有的事。
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相对好理解的那个“易”,用它作钥匙,去解开其他的“难”的。
例如,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起一些光滑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
——牛顿
②人的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的深处保存着无数的奇迹。
——别林斯基③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门捷列夫
第一则材料显示了牛顿的谦逊。
他以科学家的眼光,把客观世界看做大海,而他只相当于在海滨玩耍的孩子。
尽管已经发现了一些科学的真理,但他认为真理的大海是浩瀚无边的,他还没有真正发现科学的大海。
第二则材料显示了别林斯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他以文艺评论家的眼光,把人的生活看做广阔的海洋,要求文学家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发现奇迹,去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三则材料显示了门捷列夫对发现真理艰巨性的认识。
他以科学家的眼光,提醒人们,发现真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三则材料,围绕“真理的海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切入,你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比较容
易驾驭的角度切入论证。
五、语法分析法
根据诺贝尔的一句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
用语法分析法话,首先,看看主语、谓语、宾语,就是:生命是宝石。
意思是说生命像宝石,很珍贵,我们要珍惜。
再看看修饰语“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生命是自然付给的,但不会天然而成的,要“去雕琢”。
我们该如何“雕琢”自己的生命,让它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材料的核心:人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
这样的分析,有些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是的。
其实,有些方法是相通的。
知识是不该老死不相往来的。
如果是多则的言论材料,我们也可以像分析这个材料一样地分析,一一分析以后,求同析异就变得简单了。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作为一名写作老师,我从来都说服不了学生,让他们明白作文需要修改。
对他们来说,首稿就是终稿。
我在办公室门上挂了个大告示,才让他们中的几个人明白了我的意思。
告示是这样写的:
“是啊,这很难,你知道。
我想不出我是应该自杀还是不自杀,你知道。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草稿。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终稿。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容及含意的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从老师的角度立意:教育是一种艺术,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改变方法的艺术。
为了能让学生意识到修改的重要性,这位老师没有现身说法,而是用莎士比亚作为善于修改的榜样。
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下,一定会改变“首稿就是终稿”的观念。
从学生的角度立意:“首稿就是终稿”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就能改变的。
而告示却能让学生心受到触动,连莎士比亚这样的大作家都在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呢?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老师的良苦用心,使自己发现了问题,从而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从旁观者角度立意:这位教师是一名智者,他能很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在相互尊重中,师生关系也会很融洽,更能促进教学相长。
在这些立意中,谈教育方法、榜样、态度、尊重等方面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如果只是围绕材料讲述故事,或跳离材料谈榜样或态度等都是不准确的。
参考题目:“教育是一门艺术”、“改变方法”、“榜样的魅力”、“心的触动”、“向榜样看齐”、“态度与成功”、“我眼中的智者”、“发现”、“为了成长”、“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