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50规约[1]

合集下载

iec61850通信规约

iec61850通信规约

iec61850通信规约IEC61850是一种基于Internet协议(IP)的域网通信规范,主要指智能电力系统(SPS)域中用于检测、控制和监控设备之间的通信。

IEC 61850能够简化复杂的域网络架构,从而降低通信延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简化配置和维护。

IEC 61850系统的应用可以分为3个层次: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和治理系统。

传感器系统可以监测电力系统的状态、负荷和故障;控制系统可以按照指令对系统进行控制;治理系统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实时的管理和控制,有效提升系统的容错性和可靠性。

IEC 61850设计旨在提供一种统一的物理层基础,使电力系统的子系统能够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它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应用,以及针对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通信,例如IEC 61850-7-420等。

由于IEC 61850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应用,包括智能设备、SCADA系统、集中式控制、虚拟供电技术、自动发电系统(AGC)和虚拟电力技术(VPT)等,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灵活性。

IEC 61850拥有一系列重要功能,其中包括实时多点通信、高精度数据采集、快速和高可靠的通信、可靠的信息安全机制以及可配置的配置和控制系统。

此外,还有一些实用的可选特性,包括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异步传输模式(NAT)、多媒体流处理、虚拟示例网络(VLAN)等等。

此外,IEC 61850还可以应用到其他行业,如制造业、汽车行业、医疗行业、金融行业等等。

IEC 61850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很好地适应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效率和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IEC 61850通信规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具有高效、可靠、安全与可配置的优点,已经被全球各个国家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建设,并可以拓展到其他行业当中。

虽然IEC 61850可以简化电力系统的建设,但仍需要经过严格测试,才能保证建设的安全可靠性。

IEC61850规约整体介绍(DOC)

IEC61850规约整体介绍(DOC)

IEC61850规约整体介绍1.总体概念1.1 IEC61850标准制定的背景同传统的IEC60870-5-103标准相比,IEC61850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通信规约,而且是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标准,指导了变电站自动化的设计、开发、工程、维护等各个领域。

该标准通过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对象统一建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独立于网络结构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增强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可以在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从而大大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实现完全互操作。

IEC61850解决的主要问题(1)网络通信;(2)变电站内信息共享和互操作;(3)变电站的集成与工程实施。

1.2 IEC61850重要的基本名词MMS: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制造报文规范GOOSE: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s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SV:sampled value 采样值LD:LOGICAL-DEVICE 逻辑设备,代表典型变电站功能集的实体LN:LOICAL-NODE 逻辑节点,代表典型变电站功能的实体CDC:common DATA class (DL/T860.73) 公用数据类Data:位于自动化设备中能够被读、写,有意义的结构化应用信息。

DA:data attribute数据属性,数据属性(IEC 61850-8-1)命名:LD/LN$FC$DO$DA FC:functional constraint功能约束FCDA:Functionally constrained DataAttribute功能约束数据属性互操作性:同一或不同制造商提供的两台或多台IED交换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正确地配合工作的能力。

服务器:为客户提供服务或发出非请求报文的实体。

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服务以及接收来自服务器非请求报文的实体。

IEC61850过程层规约

IEC61850过程层规约
2021年7月3日
MMS-取代效力
取代运用 装置取代效力的完成应能满足信号对点和联闭锁调试功用的需求。 客户端应支持批量恢复取代信号的功用。 GOOSE关联 处于取代外形时,GOOSE输入数据〔除ACT举措信号〕质量为取代质量。 取代数据值需求传递至联闭锁逻辑
2021年7月3日
MMS-文件效力
不支持服务(set/ctl/sub/para/file)
2021年7月3日
MMS-双网
双网初始化:只经过一个义务网使能报告控制块 双网切换:由后台系统自动切换
应用系统.通信前置单元
A网请求:关联连接 A网回复:关联结果
B网请求:关联连接 B网回复:关联结果
A网请求:设定报告参数 A网回复:设定结果
2021年7月3日
MMS-报告效力
URCB 用于遥测量 关注遥测突变门槛 无缓冲时间 无缓冲管理 经过buffered属性区分
2021年7月3日
MMS-报告效力
组包上送 如何上送取决如组包需求 从规范层面上要求GOOSE按FCDA,其它均按FCD对象组包(含V/Q/T)
2021年7月3日
控制方式:ctlModel
选择超时时间:sboTimeout
档位值:minVal、maxVal
2021年7月3日
MMS-控制效力
遥控前往的缘由码应分歧运用 监控在失败时显示错误码信息,便于剖析 如五防闭锁、同期失败等 局部不太运用的错误码 Blocked-by-mode (8) Blocked-by-process (9) Blocked-by-health (13) ….与内外模型分歧相关
……
2021年7月3日
第2局部 GOOSE和SV
2021年7月3日

61850入门学习规约详解

61850入门学习规约详解

⑦通信协议:独立于所采用网络和应用层协议的抽象通信服务 接口(ACSI)。建立了标准兼容服务器所必须提供的通信服务的模型, 包括服务器模型、逻辑设备模型、逻辑节点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 集模型。客户通过ACSI,由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CSM)映射到所采用 的具体协议栈,如制造报文规范(MMS)等;
⑧如没有数字式的开关(ESW/ECB),可以将传统开关通过 智能单元接入;
抽象通信服务 变电站和线路(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 Part 7-2: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Part 7-1: 原理和模型 配置 Part 6: 变电站中智能电子设备通信配 置描述语言
测试 Part 10: 一致性测试
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CSM) Part 8-1: 映射到制造商报文MMS Part 9-1: 通过单向多路点对点串行通信连接模拟采 样值 Part 9-2: IEEE 802.3之上的模拟采样值
一、数字化变电站方案
二、61850体系下的数据流和接口
三、61850标准构成 四、61850与传统规约对比
五、通信功能映射及框架
六、数据模型和ACSI服务模型
一、数字化变电站方案
1、采用IEC61850协议、数字化CT/PT、智能一次设备的完全型数字 化变电站
变电站中的保护、监控自动化系统按照IEC61850标准来实现。 间隔层和变电站层设备全部数字化。过程层采用ECT/EVT和数 字式的开关(ESW/ECB)。采样值传输使用IEC61850-9-2标准, 不需要合并单元。 特点:①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 ②无论从逻辑概念还是物理概念上都将变电站的功能分为 3层,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过程层主要完成开关量I/O、 模拟采样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间隔层的 功能是利用本间隔的数据对本间隔的一次设备产生作用,如线路 保护设备或间隔控制设备;变电站的功能分为两类,一是与过程 相关的功能,主要指利用各个间隔或全站的信息对多个间隔或全 站的一次设备发生作用的功能,如母线保护和全站范围内的逻辑 闭锁功能,二是与接口相关的功能,主要指与远方控制中心等通 信; 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简单,工作量减小,节省人力及 时间,成本降低;

61850通讯规约

61850通讯规约

61850通讯规约61850通讯规约是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用于现代智能电力系统的数据通讯规范。

它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推出的统一的物联网架构,包括网络和边缘设备以及软件。

它支持各种设备、协议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是智能电网的一种重要技术支持。

61850通讯规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种标准的机构定义、信息模型(IEC61850-7-420),并定义一种建立具有有效和可靠数据交换通道的数据交换协议(IEC61850-8-1)。

由于61850通讯规约基于面向对象的模式,可以提供一种统一的格式和信息模型的数据交换,因此,在智能电网的发展中,它可以起到开拓性的作用。

61850通讯规约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可靠性和高效性。

这一规范可以减少系统软件复杂性,降低程序开发和维护成本,实现数据传输的高效控制,提高智能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这一规范还支持多种协议,可以支持多种数据交换,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更加灵活的通信接口,可以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功能。

该规范还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数据模型,可以有效地提供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库和设备之间的同步。

由于61850通讯规约具有许多优势,它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智能电网和其他物联网领域,以实现高效可靠的信息通信。

此外,它还可以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提供支持,为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为电网的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以及为要求较高的电力应用提供必要的保障。

61850通讯规约是智能电网领域未来趋势的标志,其许多优势可以大大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它将不断发展,以满足新兴电力领域的需求,改善电力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满足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

它的发展将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标志,也是智能电网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61850通讯规约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持,其可靠性和高效性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致力于提高电网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有效支持现代智能电力系统的可靠控制,为新兴电力领域提供必要的保障,从而确保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61850通讯规约

61850通讯规约

61850通讯规约
61850通讯规约是专门为工业控制系统(ICS)建立的一种通讯标准。

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推出,其目的在于使ICS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高效率、动态的通讯。

61850的核心概念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把ICS中的所有单元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它使得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可以相互不间断地交流信息。

61850标准提供了一种面向对象的方法,使得ICS中的不同组件可以在无需直接连接的情况下,以最小化的复杂性和简洁的结构完成交互。

61850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将系统内部的信息存储分散存放于不同的子系统中,以便加快数据传输的速度。

61850的主要功能是收集、编辑和组织数据,以便在系统内部进行传输。

它的功能也包括改变传输顺序,以及将信息以多种 PC用程序和网络服务程序之间可以相互识别的格式传输。

61850通讯规约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其灵活性。

它能使ICS中的系统可以简洁地搭建,而不需要大量的集成编程,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此外,61850规约还实现了多种功能,包括灵活的校准、遥测/遥控、过程控制和事件处理等。

另外,61850规约还可以解决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如认证、授权、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完整性等。

61850通讯规约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帮助信息系统更好地实现自
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更加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

未来,61850通讯规约将在工业控制系统方面有更多的应用,给工业信息系统带来更大的便利与效率。

IEC61850规约讲解

IEC61850规约讲解

为什么要采用IEC61850规约?
----基于IEC61850规约的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4、网络独立性 IEC 61850 标准总结了变电站内信息传输所必需的通信服务,设计了独 立于所采用网络和应用层协议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SCI)。在IEC618507-2 中,建立了标准兼容服务器所必须提供的通信服务的模型,包括服务器 模型、逻辑设备模型、逻辑节点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集模型。客户通过 ACSI,由专用通信服务映射(SCSM)映射到所采用的具体协议栈,例如制 造报文规范(MMS)等。IEC 61850 标准使用 ACSI和 SCSM技术,解决 了标准的稳定性与未来网络技术发展之间的矛盾,即当网络技术发展时只要 改动 SCSM,而不需要修改 ACSI。
功能和设备模型的通信要求
功能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详细阐述了功能、逻辑节点和通信信息片三个概念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对不 同等级的变电站内的不同种类的通信报文的通信时间提出了要求,以及如何验证整个系统的通信性能要求。
IEC61850规约的结构和内容
配置: IEC61850-6 与变电站有关的IED的通信配置描述语言
期内的质量管理。
术语 总体要求 系统和项目管理
搜集了整个61850系列标准所涉及的术语解释、缩写名词定义、规范性引用文件。
从质量要求、环境条件、供电条件三个方面对SAS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规范。
主要规范了SAS的参数化、文档化等工程管理要求SAS及其IED始于研发阶段直至停产和退出运行的生命周
IEC61850-5
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数字化变电站的构建情况: 1、从变电站层次结构上来看 2、从使用设备上来看 3、从使用服务上来看
如何利用IEC61850规约构建数字化变电站?

iec61850通信规约

iec61850通信规约

iec61850通信规约IEC61850是一种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标准通信规约,其目的是使得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通信。

IEC 61850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发起,在2001年正式定为一项标准,后经过几次修订,现已发展为IEC 61850-7-420等多个部份,成为业界重要的标准。

IEC61850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规约,它在设备层次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的通信模型,使得协议层次和模型层次可以分离,从而实现了不同厂家设备的通信。

其中,设备通信模型基于IEC61850的服务模型,是基于对象的,由SCL(软件配置语言)文件定义。

IEC61850的设备通信模型主要由“装置”和“设备”两部分组成。

装置(IED)位于回路的上位,是执行命令的地方,负责客户端的决策,通常有NVR(网络视频服务器)、RTU(远程终端单元)、PLC (可编程控制器)等组成。

设备位于回路的下位,通常由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负责监控、检测和控制回路中的实体,其输出能够被上位装置所读取和控制。

IEC61850也提供了一种组态工具,支持用户在设备的装置和设备之间实现连接和配置,从而支持上位装置读取和控制低端设备。

IEC 61850标准下的组态工具支持了自动发现、自动参数配置和自动时序测试等功能,从而显著提高了工程的配置效率。

IEC61850标准不仅改善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故障处理流程,还支持了虚拟变电站和智能电网,为节能自动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IEC 61850标准可以实现工程师之间的高效和成熟的信息交换,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也是能源行业的新发展方向。

总之,IEC61850标准为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高效连接、自动化和故障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EC870-5/IEC61850规约的现状及如何保障规约的兼容性一.简单历史及现状IEC60870-5系列规约有下面几个里程碑:1990年2月完成第一份文件IEC60870-5-1(帧结构)1995年11月完成第一个完整规约的文件IEC60870-5-101(远动)1996年6月完成第二个完整规约的文件IEC60870-5-102(RTU与电表)1997年12月完成第三个完整规约的文件IEC60870-5-103(RTU与保护)2000年12月完成第一个完整基于以太网规约的文件IEC60870-5-104(远动)2002年11月完成IEC60870-5-101第二版(远动)2003/2004计划完成IEC60870-5-6(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兼容测试步骤)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发展比较长.10年了才有了今天被除北美外全世界的接受,形成新的自动化功能规范串行均以IEC60870-5-101/102/103为基本要求,以太网均以IEC60870-5-104为基本要求的局面.IEC61850工作组1995年成立,目标是变电站內通讯网络及系统.1997年10月正式与EPRI/UCA工作组合作.计划在2003年4月完成完整的规约文件.虽然国际上的一些文章给大家一个印象,IEC61850马上要完全取代IEC60870-5系列规约。

我们认为近期内是不可能取代的。

从IEC60870-5系列的发展可以发现,IEC61850和其它规约一样,肯定需要一个现场证明,改进,用户接受的过程。

IEC69870-5-101经过了7年才有了修订补偿的第二版。

IEC61850/UCA2.0最大的一个技术挑战是保证变电站自动化功能的实时实现。

如备自投,并列变压器的保护。

它们需要变电站IED之间的点对点通讯,时间延时毫秒级。

北美以外对EPRI的UCA均有些误解.首先了解一下美国EPRI.成立于1973年的美国EPRI为以会员制的非盈利,民间组织.其目标是,通过管理和组织来进行电力方面研究,开发,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美国EPRI并没有自己的科研技术人员,而是拥有大量的项目管理人员.研究,开发,应用解决方案长久以来主要靠委托学校及咨询服务公司实现.UCA(UtilityCommunicationArchitecture)的研究也是如此.UCA并没有在北美变电站自动化中流行.到2002年5月为止,15年以上的时间內,全世界变电站使用UCA的系统不超过30.并且90%是实验项目.在2002年2月的DistribuTech2002会议上,一个UCA试点的总结[1]能够从一个侧面反应UCA的试用情况.就是在北美,美国IEEE/PES变电站标准通讯工作组P1525(Standard for Substation Integrated Protection,Control,and Data Acquisition Communications)还在制定与UCA,IEC61850相近的规约,计划2004年12月完成.IEC61850文本制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北美和欧洲变电站集成及自动化的模式不同,而目前的草稿还不能完全兼顾这两种模式.另外,由于涉及的国家多,厂家多,厂家之间对标准规约控制权的竞争影响进度.IEC61850目前推荐的规约服务层为MMS.MMS这里作为规约报文的编译解释器.IEC61850也在考虑使用其他的规约服务.MMS规约服务到底是近20年的标准,其发起的汽车行业已经不再使用.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IEC61850大部分规约的可行性研究及实验证明是可行的.但IEC61850规约IEC61850-9-2部分的可行性还没有明确答案.根据IEC61850-9-2的要求,网络的IEC61850-9-2数据需要103Mbits/s.现在的MergingUnit和保护设备还不能保证这个要求。

最重要的是,IEC61850还没有现场运行证明。

二.如何保障规约的兼容性作为标准规约,其目的自然是相互之间的兼容性(Interoperability).或通俗地说,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的无缝通讯.为了保证设备相互间的兼容性,从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标准规约IEC60870-5及DNP3的来看,他们经历的过程非常值得注意.第一,规约的统一解释对一个标准规约的实施推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IEC60870-5系列规约比DNP3公布的早,实施推广却晚2-3年.3-5年前,IEC60870-5作为国际标准,国际上却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对IEC60870-5的实施细节进行解释.北美的DNP3规约在1993年就成立了由以各个竞争厂家为主的DNP3用户协会,负责DNP3实施细节的解释以及规约的修改.目前DNP3的用户协会需要200美元加入.IEC60870-5没有用户协会,但从2000年9月起,美国的TriangleMicroWorks发起了IEC60870-5规约的INTERNET讨论组.网页地址为:/iec60870-5/index.htm.这个讨论组得到全世界IEC60870-5方面专家的支持.虽然,规约的统一解释非常关键.通常标准规约文本仅仅定义了90%,而10%是选择项。

各个厂家的实施实现程度也不相同。

用户也未必在功能规范书中将规约的要求明确。

这样保证设备相互间的兼容性,必须经过测试最终认证.因此,标准测试步骤也慢慢成为标准规约的一部分.1999年DNP3用户意识到标准测试的重要性,第一个完成了DNP3的标准测试步骤,并在各竞争厂家,用户组成的DNP用户协会中投票通过成为DNP3规约的标准文件之一.以此文件为标准,目前DNP3用户协会批准了三家公司进行DNP3兼容性认证的测试及兼容证书的发放.注意的是,由于DNP3有标准测试步骤作为兼容测试的依据,对兼容认证测试公司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如不能生产提供DNP3方面的产品。

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兼容性测试目前仅仅是欧洲的KEMA咨询公司。

由于KEMA积极参与了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制定,甚至起草一些相应标准。

KEMA从1996开始进行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兼容性测试。

但KEMA的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兼容性测试非用户协会或任何标准机构指定的测试认证。

但是欧洲还是仍然将KEMA认为是IEC60870-5系列兼容测试的中心。

现在IEC60870-5系列正在制订IEC60870-5-6作为IEC60870-5的标准测试步骤.计划2003年完成。

而IEC61850,从一开始就设计了兼容认证步骤,即IEC61850-10部分。

KEMA的经验统计表明,在KEMA做IEC规约兼容测试的设备及系统,60%没有一次通过的,必须进行第二次测试。

三.建议1.加强国际,国内厂家之间的交流IEC规约作为国际性标准规约,而欧洲及北美目前显然是制定IEC规约的主要技术来源,虽然中国有语言的障碍,但必须努力,启用新人。

每次国际IEC和DNP规约会议参加者基本上均是各公司具体进行规约编程实现的技术人员。

中国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的市场规模大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完全具有影响IEC61850规约制定基础。

遗憾的是IEC61850的制定并没有考虑我们中国的情况。

IEC60870-5-103规约的制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国保护类型比任何国家全,可IEC60870-5-103未能包括中国的所有并且是常用的保护类型。

这自然为中国各厂家IEC60870-5-103设备的兼容带来困难。

但同时中国内部也花了不少年的时间来理解如何利用标准IEC60870-5-103的功能实现遥控和保护整定的下载。

IEC标委会和中国的标委会为制定标准的机构,每次的会议均已制定修改标准为主。

规约的解释实施所以还是靠厂家和用户。

厂家和用户的正式非正式的交流起非常大的作用。

北美欧洲厂家用户较正式方式的交流,除标委会外,主要是每年中的各种电力技术及展销会的机会,如IEEE/PES的冬季夏季会议,DA/DSM展销会。

这些会议均安排规约讨论小组会议。

中国完全可以借鉴。

2.从用户设计方面,加强规约兼容性的要求自然,保证标准规约的实施以及设备的相互兼容最终的最大受惠者是最终用户。

表面上看,用户会说,不管你几个厂家怎么做,只有系统能联起来,保证实时性,不掉数据就行,规约是厂家的事。

其实不然。

第一,就投运时来看,这里不谈规约不兼容带来的工期及成本问题,系统规约的不统一,会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功能。

我们知道,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系统集成技术,而系统集成技术的中心就是通讯规约。

其二,长期维护来看,设备系统的维护升级关键不都是规约问题吗。

现在全世界没有几个用户,希望绑定一个厂家,二厂家绑定一二个技术人员。

现在中国系统的升级基本还是推倒全部重来,规约不也是原因之一吗。

如何在功能规范书中,加强规约兼容性的要求呢。

理想情况是在功能规范书中要求提供IEC规约的兼容测试证书。

目前公认的只有荷兰的KEMA能发放这样的兼容证书。

如果要求中国厂家的设备均提供这样的证书,目前不现实。

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兼容测试中心之前,我们提出下面建议供用户设计人员参考。

在功能规范书中,要求厂家必须提供三份文档,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兼容表,点表以及兼容表的测试报告。

IEC60870-5系列规约标准文档中已经提供了各个规约的兼容表(interoperability).这部分完全可以拿出来请厂家按规约的实施情况添好。

这个表也称ProtocolProfile。

这个表有标委会提供更好,不容许厂家更改这个表。

IEC60870-5-101/103/104规约兼容表的标准英文版本,作者可以提供。

点表自然必须由厂家提供。

点表的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但至少必须提供点的地址,数据格式,数据类型,数据组。

最后,测试报告。

这个测试报告可以不是由第三方测试的结果,厂家自己的也可以。

但应指明测试的手段。

3.建立中国的标准规约兼容测试中心北美和欧洲的规约兼容测试中心均不是政府部门,而是在行业中自然形成。

这在中国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

可能还必须按政府部门的方式完成,例如将规约的兼容测试放在国家级的检测中心。

有了政府部门,国家级监测中心的行政权威,规约监测中心还必须建立技术权威。

目前IEC60870-5系列规约的兼容测试标准正在制定之中,估计还需要一两年可能完成。

这样中国可能还只能通过引进国际上规约兼容测试中心的经验来装备树立监测中心的技术权威性。

总结起来,保障规约的兼容性,首先,用户要明确提出对标准规约认证的要求.在保障规约的兼容性的过程中,各个厂家之间的交流必须真正落实到实处。

最后利用国家级的兼容性认证来保障兼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