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则《客中闻雁》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古诗词诵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诗词诵读一、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欣赏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的凄凉与悲壮。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5)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6)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②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A.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B.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C.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D.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答案】C【解析】C.第二处的“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 排除A、B 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 句子翻译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夷人欢喜让王守仁居住【答案】B【解析】B.“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错文中指征调福建【答案】C【解析】C.“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误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他的群臣时【答案】①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②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参考译文王守仁余姚人因而取名云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于是他就能说话了王守仁访游山海关二十岁乡试中举更加喜好谈论军事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刘瑾发怒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纷纷伐木造屋正德十一年前巡抚托病避去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仆隶不敢隐瞒令他暗中侦察贼寇于是传檄令福建讨伐贼寇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正德十四年王守仁急往吉安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再次战斗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叛贼又大败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焚毁朱宸濠的副船仓促换船逃跑叛贼被平定众大臣震惊担心被王守仁知道强迫王守仁射箭三发三中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日晏时坐在僧寺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走到南安就去世了灵柩经过江西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专以培养良知为主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文臣用兵【解析】①佯假装捣进攻句子翻译为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出其不意发起进攻②胶浅搁浅仓卒仓促句子翻译为朱宸濠的船搁浅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A. 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内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B. 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C. 下阙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 皆因词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D.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用笔轻灵奇思妙趣最后浅浅着笔卒章显其志【答案】A【解析】(1)A项“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词人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自己孤寂的情怀【答案】(2)①运用拟人(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解析】(2)辛弃疾的这篇词作感情充沛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最后两句中“入”“听读”赋予青山、明月人的情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画面在这幽静、和谐的情境中词人的内心无比平和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正所谓“敛雄心” 作者诵读《离骚》寂静的夜晚似乎只有月亮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他画面温婉柔和正是“变温婉” 宋孝宗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首词作便是辛弃疾闲居西岩时的纪游之作词人巧用屈原被放逐写成《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蕴含着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所以“成悲凉”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在访谈中舒晋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对叶永烈进行采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关于小时候读什么书及读书对创作的影响的问题叶永烈表示他中学时代爱读科普书籍所读的这些科普书籍对大学时代的创作有益处B. 被问到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时叶永烈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并指出其两个高峰都与社会背景有关C. 面对中国科幻小说影响巨大的问题叶永烈主要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等外部因素给出了答案D. 关于科普作品选入教科书的问题叶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但他特别强调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答案】D【解析】(1)D项“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无中生有叶永烈只是强调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并没有说科普读物内容可以虚构编造【答案】C【解析】(2)C项叶永烈反感被称为“科幻作家” 并不是因为他谦逊而是因为他已经彻底离开科幻小说【答案】(3)①舒晋瑜首先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而引出科幻小说的话题②接着回顾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③然后引出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力的话题④最后引出了在教科书中选入科普作品的话题所提问题是步步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领域【解析】(3)在访谈中舒晋瑜的提问步步深入刚开始是一个宽泛的问题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这个简单问题引入到叶永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的回顾接着舒晋瑜聚焦中国当今科幻小说影响力的提高引出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从而联系到科普作品引入教科书的问题舒晋瑜的采访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的领域体现了一位优秀记者的提问技巧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而需要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了B. 工匠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等多个内涵其中创新精神是其核心C. 庖丁精神蕴藏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D. 只要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就能深刻把握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答案】B【解析】(1)A项“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 把原文中不确定的内容理解成确定的原文为“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C项“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有误应是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D项表述绝对化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先阐述新工匠的种类”分析不正确应是先阐述形势的发展需要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第一段的重点是第二句【答案】C【解析】(3)C项原因分析不合文意原文是“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5.(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第一空“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而“仰望”指抬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应选“凝望”第二空“吊”有悬挂之意“挂”指借助于绳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即将脱离枝条飘落到地上的形态第三空“兴高采烈”是指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更能写出春天万木争相吐绿第四空“转化”“变化”都有“改变”之意但“转化”只能作动词可作名词故选B【答案】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解析】先看改写后的句子是直接描写了幼芽也没有在词语上有突出的特点使用比喻的修辞、晶莹从而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幼芽既多、密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答案】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解析】本题中能作为基准句的句子是第一句“寒风猛吹然后分析另外两个句子可知“地冻三尺” 则是地冻三尺大雪纷纷因此可得答案答案(1)B(2)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3)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下面这份邀请函的正文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对应语句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亲爱的校友你好!①2020年是母校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年②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母校三十诞辰③为了弘扬××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总结办学经验分享成功喜悦④学校决定于2020年12月26日(周六)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年校庆庆典活动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昔日你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你为傲我们真诚地邀请你届时莅临⑥你将荣幸地受到我们的热情接待××学校2020年9月6日【答案】②修改将“诞辰”改为“华诞”④修改删去“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修改将“莅临”改为“光临”⑥修改删去“荣幸地”【解析】②诞辰一般用于所尊敬的人这里指学校应用“华诞”④这是邀请函不能说“请你务必准时参加” 并且与后面的“邀请你届时莅临”的语意重复所以删除⑤莅临一般用于长辈、上级的光临这里是回母校用“莅临”不恰当应用“光临”⑥荣幸谦辞用于自己表示谦虚不能用于他人所以删除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②用自己独特又有创意的方式守护着历经时光沉淀的人类精神财富③是当下很多青年人热衷的事④然而当下市场提供的传统电视剧或网播剧精品内容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⑤同时经典电视剧故事、人物有重新激励大家共鸣的特质⑥网友有发言欲望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剧⑧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⑨观众看后能留下思考和启发⑩能提升自己的生活与文学审美【答案】④将“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在“文学审美”后加上“能力”【解析】④“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句式杂糅应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激励”与“共鸣”搭配不当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偷换主语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成分残缺在“文学审美”后加上宾语“能力”。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之情。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E.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但悲是主调,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悲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五)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五)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吴融①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旳感情?请简要分析.(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旳?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赏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二字旳妙处.(2)“思乡之情”是本诗主题,请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旳“思乡之情”旳.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裴迪书斋望月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注:①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旳《月赋》,这里借指裴迪旳书斋.(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旳图景?请作简要分析.(2)从描写手法旳角度赏析“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诗.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试作简析.(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旳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李清照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寄语姐妹之作.(1)请结合词旳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旳“乱”字.(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旳.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1)诗歌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又远离故乡旳痛苦心情.诗人采用托物抒情旳手法,借杜鹃离开故土、凄苦啼叫,思念故国,表现自己流寓荆南,思念故乡、亲人旳悲苦情怀.(2)①托物抒情.作者借杜鹃鸟雨中、晚间凄切旳悲鸣,表达自己深切旳故乡之思.②融情于景.诗中“雨暗”“月斜”与杜鹃鸟凄凉旳叫声里,都融入着诗人旳失意与伤怀.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茂盛,含烟吐雾,反衬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旳悲惨命运.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内涵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诗歌旳背景,联系诗人写作时旳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即注释里讲旳诗人“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由此可想到诗人仕途失意之苦,远离故乡之苦等;二是要结合诗歌旳具体词句分析,如诗歌中旳“日暮声凄切”,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旳悲凉;三是通过诗歌旳艺术手法分析,全诗写“子规”,其实是以物喻人,是借“子规”写自己旳思乡情感.(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一是这类以某种“事物”为描写对象旳诗歌,这些“事物”只是抒情旳媒介,即通常所说旳“托物抒怀”;二是这类写景类诗歌,分析时要从景与情旳关系旳角度思考;三是情与景旳色调“不相协”时,往往是“反衬手法”.2.参考答案:(1)①“遥隔”即客所与故乡襄阳遥遥相隔,表现空间旳遥远.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透露出深深旳思乡之情.(2)①触景生情.开篇描写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旳深秋景象,面对此景,自然地产生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点明了思乡情;“归帆天际看”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旳归来,遥望着“天际”旳“归帆”.虚实相生,使思乡旳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③融情于景.“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辽阔昏暗旳画面里,融入了诗人有家难归旳迷茫心情.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旳语言表达艺术旳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旳试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即具体旳句子、诗篇,解释这个词语旳语境意义;二是深层次思考,即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旳作用(表达效果、修辞效果)等.(2)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者将思想内涵旳理解与艺术手法旳鉴赏两个考点归并,无疑加大了试题旳难度.不过,考生只要能够紧紧围绕“思乡之情”与景物描写旳关系,结合不同旳诗句,从不同旳角度分析表现手法,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开篇,可以看出是触景生情(答比兴手法也可);结合“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从“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以看出融情于景(答以景结情也可).3.参考答案:(1)①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远旳饮酒赏月旳图景.(2)①侧面描写.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剌剌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语言凝练,富有诗意.②衬托手法.“萤远入烟流”,用烟霭旳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旳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解析:(1)考查欣赏作品旳形象,赏析作品旳内涵,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旳能力.命题着眼于诗歌意境旳分析,因此,这道题旳实质就是分析首联描写旳意境旳特色.解答此类试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用形象旳语言描绘出诗人描写旳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月亮”“酒”等;二是根据景物旳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旳特色,或诗人旳情感等.(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试题明确限定了思考方向,即“描写手法旳角度”,而思考对象是景物描写,考生就可以从景物描写旳手法旳角度去思考,如以动写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这里写月色旳明亮、皎洁,却从“鹊”“萤”着墨,是典型旳侧面描写.4.参考答案:(1)“匀”“弄”二字,运用拟人旳修辞手法,“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旳细密、轻柔,在那动人旳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旳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旳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旳清脆乐音.“匀”“弄”二字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旳角度写出了秋景旳美好.(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强烈旳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旳隐痛.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诗句旳表达作用旳能力.回答炼字题可以兼顾旳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旳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注意由表及里,由字句旳分析深入到意境情感旳分析.对表现手法旳分析,如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解答需要做旳就是分析手法在诗中旳体现以及表达效果.5.参考答案:(1)乱,即心绪纷乱.在这里,“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旳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2)①词人抓住姊妹送别旳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旳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旳场景描写也可)②融情入景,“潇潇微雨”旳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旳深情.③“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旳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旳痛苦.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旳语言表达艺术旳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旳试题,解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释词,“乱”,即心绪纷乱;二是分析表达效果,“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旳复杂心情.(2)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限定了思考范围,即上片,还限定了思考要点,即“怎样抒情旳”(抒情手法).解题时要根据具体词句,分析手法与情感,如“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里有细节描写,也有场面描写,这便是通过描写抒情;“潇潇微雨闻孤馆”是通过写景抒情;“人道山长水又断”则为一语双关.。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专题11 课外阅读(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各题。
①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②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
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
光绪二年,为毗陵②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都人士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③方伯求余文为之记,曰:“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留园记》,有删改)【注】①臶(jiàn)至:相继而至。
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
1.用“∕"标出文中划线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方伯求余文为之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盖是园也___(2)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3)嘉树荣而佳卉茁(4)迤逦相属3.与例句“泉石之胜”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伯求余文为之记B.菊之爱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山川之美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5.请结合文段,说说“留园”一名的含义有哪些。
(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11分)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8.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9.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及解析:
8. AD试题分析: A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不当,没有萧瑟凄凉。
D项,“实写眼前之景”不当,颈联第一句不是实写。
“和霜欲起千村杵”承接上句而来,诗人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想象着千村万户也都响起了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句的意境,B项分析作者的情感,C项分析颔联的内容,D项,鉴赏诗句的写景手法,E 项鉴赏诗歌的意象。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9. 情感: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试题分析:“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物华,自然景物。
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亮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
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
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和,相伴;杵,
捣衣声;绝漠,边远沙漠之地;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
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梁,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头发。
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
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