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5

合集下载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一、什么是POPs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巨大的有机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具有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和潜在的迁移性、蓄积性的特点,且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主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杀虫剂DDT、滴滴涕(Dieldrin)以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

二、POPs的危害POPs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它们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长期内积累并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甚至会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对于环境而言,POPs会危害野生动植物,破坏生态平衡,对水、土壤、空气等造成污染。

三、POPs的治理方法1.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治理POPs污染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间可以采取共同行动,签署国际协议来共同约束和控制POPs的排放和使用。

例如,斯德哥尔摩公约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协议,旨在减少和消除POPs在全球的使用和排放。

2. 替代技术替代技术是治理POPs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研发和推广替代的环保产品和技术,可以减少对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从根本上减少POPs的排放。

3. 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对环境中POPs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也是重要的一环。

只有了解POPs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

4. 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正确处理和处理有毒有害废物也是降低POPs污染的有效途径。

采用科学的废物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回收等,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

四、结语POPs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治理起来必须各个国家和政府机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广替代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以及规范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我们可以有效减少POPs的排放,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由于持久性有机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等特点,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加剧,该污染物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持久性有机物的特性和分类,探讨该污染物的去除技术,以期更好地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污染危害,促进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产生问题;去除技术引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即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半挥发性,难降解性和高脂溶性,它们可以在远距离甚至全球范围内迁移和扩散,并通过食物链集中在生物中。

累积的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

目前,污染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几乎每个角落,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种类型: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制成品。

其中,农药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

农药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尽管在许多发达国家,相关农药产品和化学含量较高的产品的使用正在减少,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它们仍大量使用。

农药。

此外,城市垃圾焚烧,医院垃圾,废木材和家具,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也是持久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污染物。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长期性和生物蓄积性。

在环境中,它们对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一旦它们进入环境,它们就可以长期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

同时,由于它们易于进入脂肪组织生物学,其积累浓度将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增加。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失调,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和免疫系统,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动物和人类的死亡。

它们不仅危害暴露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个人,而且影响其后代的健康。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防治1 引言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造成的极大危害。

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

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2]。

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4]。

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本文在简要介绍POPs的来源、类型、危害及控制措施,以及对POPs控制的发展历史、主要处理技术特点、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型危害控制措施现状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目前所知因人类活动而向环境释放出的污染物中, POPs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

1 国际POPs公约的3类12种毒物类型及其来源第一类:杀虫剂[2]:(1)艾氏剂(aldrin):施于土壤中,用于清除白蚁、蚱蜢、南瓜十二星叶甲和其他昆虫。

(2)氯丹(chlordane):控制白蚁和火蚁,作为广谱杀虫剂用于各种作物和居民区草坪中。

(3)滴滴涕(DDT):曾用作农药杀虫剂,但目前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的疾病。

(4)狄氏剂(dieldrin):用来控制白蚁、纺织品害虫,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部分用于农业。

(5)异狄氏剂(endrin):喷洒棉花和谷物等作物叶片杀虫剂,也用于控制啮齿动物。

(6)七氯(heptachor):用来杀灭火蚁、白蚁蚱、蜢、作物病虫害以及传播疾病的蚊蝇等带菌媒介。

(7)灭蚁灵(mirex):用于杀灭火蚁、白蚁以及其他蚂蚁。

(8)毒杀芬(toxaphene):棉花、谷类、水果、坚果和蔬菜杀虫剂。

第二类:工业化学品[3],包括多氯联苯(PCBs)和HCB。

(1)PCBs:用于电器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充液高压电缆和荧光照明整流以及油漆和塑料中,是一种热交流介质。

(2)HCB:化工生产的中间体。

第三类:化工生产中的副产品二英(PCDFs)和呋喃(PCDFs),来源:(1)不完全燃烧与热解,包括城市垃圾、医院废弃物、木材及废家具的焚烧,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工业及释放PCBs的事故;(2)含氯化合物的使用,如氯酚、PCBs、氯代苯醚类农药和菌螨酚;(3)氯碱工业;(4)纸浆漂白;(5)食品污染,食物链的生物富集、纸包装材料的迁移和意外事故引起食品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化学沉淀法
通过加入特定的化学药剂,使污染物与药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 物,再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
生物处理方法
总结词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厌氧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达到 净化水质的目的。
通过在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微生物膜,使污染物在膜上被吸附和 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污染控制技术
研究和发展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和净化技术,包括吸附 、催化燃烧、生物降解等。
综合治理技术
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发展综合治理方案,实现对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的全面控制和治理。
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污染物的发现与鉴定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出现和 鉴定将成为研究重点。
应急监测
在发生突发事件或污染事故时 ,进行实时监测,评估污染状 况和影响。
研究监测
针对特定研究目的,进行长期 或周期性的监测,以深入了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和变 化规律。
0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
物理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总结词
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染物的方 法
吸附法
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 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全球范围内的污染监测与治理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研 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与补偿机制
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探索生态修复和补 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斯德哥尔摩公约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减排

斯德哥尔摩公约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减排

斯德哥尔摩公约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减排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即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化学物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1年生效,成为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排POPs的重要国际公约。

本文将对斯德哥尔摩公约的背景、目标和措施进行阐述。

一、背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化学物质,其在大气、土壤、水体以及生物体内具有长期积聚的特性。

由于POPs的广泛应用以及运输过程中的释放,其已经遍布全球,导致严重的生态和健康问题。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目标斯德哥尔摩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和最终消除POPs的排放与释放,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公约的签署国致力于实施以下措施:1.警示和科学研究:加强对POPs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对其危害的认识和理解。

2.控制措施:制定和实施国家和区域性的控制措施,包括限制POPs 的生产、使用和进口。

3.减排措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POPs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和释放。

4.废物管理:加强POPs废物的管理和处理,防止其进入环境和生物体内。

三、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斯德哥尔摩公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1.标识和记载:各成员国需确保准确标识和记载包含POPs的化学物质和制品,以便进行监测和管理。

2.替代和最佳实践:积极推广使用无POPs替代品,并促进最佳环境和健康实践的采纳。

3.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提高减排和污染控制的效果。

4.国际合作和援助支持: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协助其实施公约要求。

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目标和措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努力使得许多POPs的排放和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减少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然而,由于POPs具有长期积聚的特性,公约的全面实施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斯德哥尔摩公约的落实,各成员国应加强合作,加大监测和科学研究的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替代品的开发与应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研究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为其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POPs对生物体的致毒机理,综述了近年来POPs对生物体基因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基因毒性致毒机理Abstract: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have shown great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 and attracted much aRenfion for its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nd high toxicity.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POPs to gene was introduced and the recent works on the genetic toxicity of POPs were reviewed.Key word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genetic toxicity; mechanism1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制造的化学制剂,无论是种类还是总量,都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并且随人类活动大量地进入到环境当中。

全球约有各种合成化学物质l000万种,每年新增加的合成化学物质大约10万种。

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存贮、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环境污染[1]。

在数量众多的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POPs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人类的需要而不断生产POPs,并施用于土壤、作物或其他环境中;另一方面,是通过金属冶炼、垃圾焚烧以及五氯苯酚和多氯联苯的生产过程,将POPs带入环境中[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正是由于其能够对野⽣动物和⼈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其中包括:对免疫系统的危害POPs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物体的病毒抵抗能⼒。

研究表明,海豚的T细胞淋巴球增殖能⼒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滴滴涕等杀⾍剂类POPs显著相关,海豹⾷⽤了被PCBs污染的鱼会导致维⽣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易感染细菌。

⼀项对因纽特⼈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率与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杀⾍剂类POPs的含量相关。

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多种POPs被证实为潜在的内分泌⼲扰物质,它们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会影响受体的活动进⽽改变基因组成。

例如:亚⽼哥尔(多氯联苯商品名)在体内试验中表现出⼀定的雌激素活性。

另有研究发现,患恶性乳腺癌的⼥性与患良性乳腺肿瘤的⼥性相⽐,其乳腺组织中PCBs和滴滴伊(滴滴涕的代谢产物)⽔平较⾼。

对⽣殖和发育的危害⽣物体暴露于POPs会出现⽣殖障碍、先天畸形、机体死亡等现象。

受POPs暴露的鸟类产卵率降低、种群数⽬减少;捕⾷了含PCBs鱼类的海豹⽣殖能⼒下降。

⼀项对200名孩⼦的研究(其中3/4孩⼦的母亲在孕期⾷⽤了受POPs 污染的鱼)发现,这些孩⼦出⽣时体重轻、脑袋⼩,7个⽉时认知能⼒较⼀般孩⼦差,4岁时读写和记忆能⼒较差,11岁时的智商值较低,读、写、算和理解能⼒都较差。

致癌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量的动物实验及调查基础上,对POPs的致癌性进⾏了分类,其中:2,3,7,8-四氯代⼆苯并-对-⼆恶英(TCDD)被列为I类(⼈体致癌物),PCBs混合物被列为IIA类(较⼤可能的⼈体致癌物),氯丹、滴滴涕、七氯、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被列为IIB类(可能的⼈体致癌物)。

其他毒性POPs还会引起⼀些其他器官组织的病变,导致⽪肤表现出表⽪⾓化、⾊素沉着、多汗症和弹性组织病变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收稿日期:2002211201基金项目:广东省环保基金资助项目(粤环1999216)作者简介:徐科峰(1977-),男,浙江仙居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化学与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徐科峰1,李 忠1,何 莼1,奚红霞1,赵月春2(11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1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大部分持久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阐述了POPs 的各种性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的污染来源、国内外面临的污染现状及其处理和销毁技术进展,着重阐述了对被POPs 污染的土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技术,以及关于废气、污染土壤和水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治理技术。

关 键 词:持久有机污染物;性质;二恶英;治理技术中图分类号:X50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44(2003)0420029206H ealth H azard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and Its Progress in T reatment T echnologiesXU Ke 2feng 1,L I Zhong 1,HE Chun 1,XI Hong 2xia 1,Zhao Yue 2chun 2(11Institute of Chem.Eng.,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 hou 510640,China ;21Depart ment of A pplied Chemist ry ,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Guangz 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re one of hots po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now POPs have became one of world 2wide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and the hazard to human πs health of 12POPs on UN EP control list are described.POPs are semi 2volatile ,toxic ,bioaccumulative and persistent in the environment.At the same time ,main sources of POPs are described .Treat 2ment technologies of POPs are reviewed.Es pecially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remediations of soils contaminated by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dioxins contamination of waste gases ,soils and water are em phasized.K ey w 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properties ;dioxins ;treatment technology1 前 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简称POPs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

目前世界上POPs 物质大概有几千种,大都为某一系列物或者是某一族化学物[1]。

一般将POPs 分成三类[2]: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及工业过程和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瑞典政府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联合主持召开全权代表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旨在禁止和/或限制使用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批公布的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控制和治理的POPs 物质。

本文将介绍这12种物质的有关性质、毒性及其危害,并阐述了国内外POPs 的污染起因、现状和治理技术进展。

2 POPs 的性质一般可以将POPs 的性质简单概括如下[3,4]:211 高毒性POPs 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二恶英中的2,3,7,8-TCDD 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

POPs 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即使是低浓度的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212 持久性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性,例如,二恶英系列物质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年;多氯联苯系列物在大气中的半衰期约3天到114年,在水相中约60天到2713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2196年到38年[5],而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7年[6]。

213 积聚性POPs具有高亲油性和高憎水性,其能在活的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7]。

214 流动性大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在室温下就能挥发进入大气层。

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上[1,8],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

这样的挥发和沉降重复多次就可以导致POPs 分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

因为,这种性质POPs容易从比较暖和的地方迁移到比较冷的地方[9],象北极圈这种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都发现了POPs污染。

3 POPs的危害POPs物质一旦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就会在生物体内的脂肪组织、胚胎和肝脏等器官中积累下来。

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各种POPs的毒性作用机制现在并不是完全明确,POPs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并不是某一种或某一族POPs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某几族POPs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1]。

大部分POPs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

此外,POPs可以导致糖尿病、新生儿缺陷、阻碍儿童健康发展、男性雌性化和女性雄性化。

据Jane Houlihan等的报道[10],POPs能破坏人体内正常的内分泌。

POPs物质可以限制荷尔蒙的作用功能,或者影响和改变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

女性的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移位,男性的睾丸癌和前列腺病症,性发育异常和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及垂体和甲状腺分泌失常均与内分泌系统受影响有关[11]。

POPs物质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体内。

通常, POPs首先被植物、海洋微生物及昆虫所吸收,然后以上生物又被较强大的生物捕食,这些POPs污染物随着其在食物链中的循环,最终会污染了鱼、肉及奶乳食品。

这些被污染的食品被人类食后,POPs就被藏匿于脂肪纤维中,并且可通过胎盘和哺乳传染给婴儿。

美国科学家就发现过多氯联苯可以导致儿童弱智[12]。

据薛建华等人报道,高浓度的PCBs对人体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慢性接触则可使肝、肾、肺等内脏发生病理改变[13],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PCBs还是可以对生物和环境造成伤害。

而氯丹在人体内代谢后,就会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环氧化物,使血钙降低,引起中枢神经损伤。

二恶英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使人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损伤人的肝、肾,而且还会影响人的生殖机能。

长期极低剂量接触二恶英,会导致癌症、雌性化和胎儿畸形,而且比致癌低100倍的浓度的就足于造成人的生殖和发育障碍。

美国EPA在评价二恶英的生殖毒和内分泌毒的同时指出,它可使男性儿童雌性化、影响儿童发育、抑制肌体免疫功能,对肝脏等都可能造成伤害。

日本将二恶英列入影响人类生育的三大环境激素中最难解决的一种,声称它可致人的流产、死胎和子宫内膜移位和子宫内膜炎等[14]。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流行学调查的基础上,宣布二恶英为一级致癌物,完全确定了它对人类的致癌作用。

4 POPs污染的状况POPs分为三类:农业用化学品(如杀虫剂等),工业用化学药品,某些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以及废弃物焚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

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15]:(1)一级来源:指的能生产和产生POPs那些过程或物质;(2)二级来源:指的是含有POPs物质的产品和物质,或那些能积蓄POPs的物体(例如,像土壤、垃圾和沉积物等)。

虽然人工合成化学品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曾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尤其是这些POPs物质。

因为其流动范围大,POPs的污染已经是遍及全球的每一角落。

人们已认识到POPs 物质污染的严重性。

例如,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得许多毒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系统,而农药是人们主动投放于环境中数量最大、毒性最广的一类化学物质[16]。

这些农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了人体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7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70万起农药职业性急性中毒事件,我国卫生部劳动与职业病研究所1992~1996年对26省、市、区的不完全调查,报告农药中毒24137万例,其中,致死2146万例[17]。

农药也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植物体内和由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致使茶叶和肉类等农副产品农药超标,严重影响产品的信誉及经济效益,直接危害了农业生产[18]。

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之大,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时对土壤中农药残留进行清除,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