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一棵小桃树》教学案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体会作者对它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了解散文中的双线结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不仅被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
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请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诵课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
品读课文,来感受一下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小桃树的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引导学生抓住“委屈”“瘦瘦”“黄黄”等词进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赏析——本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从土里拱出芽来的样子,表现了小桃树的弱小,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2.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这两句话写小桃树虽然弱小单薄,但是生命力顽强,开满了花朵。
尽管这样,却没有蜜蜂、蝴蝶飞过,表现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俯”“挣扎”运用动作、神情描写,“千百次”运用反复手法,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坚强勇敢的斗争情景,表现了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的精神。
一棵小桃树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棵小桃树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棵小桃树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棵小桃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桃树的外形、特征及生长习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小桃树的特征,并能够通过实际观察与比较,认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小桃树的外形、特征及生长习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小桃树的外形、特征及生长习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际观察与比较,认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小桃树的来源和生长环境,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大家有没有看过小桃树?小桃树长什么样?小桃树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就小桃树展开自由交流。
2.探究(25分钟)(1)任务1:观察小桃树教师引导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林地,通过实地观察小桃树的外形、树皮、叶子、花、果实等方面,了解小桃树的特点。
(2)任务2:小桃树比较教师带领学生将观察到的不同小桃树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小桃树的生长状态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通过对比,认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3.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教室,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小桃树的外形、特点及生长习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理解。
4.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参观校园内的小桃树,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了解小桃树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际学情,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自评学生们对自己对小桃树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反思和自评,促进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理解和保护意识的养成。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小桃树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且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和总结,积极参与,调查比较,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拓展环节中,学生们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了自然保护意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的羞涩和害羞心理,需要在授课中进一步引导和帮助本次教学以小桃树为主题,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和总结,促进学生对小桃树的认识和理解。
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最后,我要感谢学生们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也期待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记叙顺序和生字词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爱身边的植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情感共鸣方面,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小桃树,面对困难你会怎么做?”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与表达,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对于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桃树成长的寓意,如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生命的顽强等,将抽象的主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棵小桃树》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植物生长的情况?”比如,你们种过花草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植物成长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大家能迅速投入到对植物生长的讨论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生字词的教学,虽然我尽量通过举例和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们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一些词语的运用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字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于小桃树成长过程中的感悟。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点,我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小桃树在逆境中成长的顽强精神。今后,我还需要子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增进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展现个性,发挥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表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茁壮”、“倔强”、“憧憬”等,以及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汇的书写、读音和用法,以及学会欣赏和模仿这些修辞手法。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小桃树精神的感悟。这说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比较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一颗小桃树》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面对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一颗小桃树》是一篇以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为线索的记叙文。它通过描述小桃树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记叙文在实际中的写作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面对困难的态度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茁壮、庇护、期满”等,以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记叙文结构,包括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高潮和结局,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和逻辑关系。
-体会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感悟其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棵小桃树》的情节、主题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一棵小桃树》讲述了作者观察一棵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这篇文章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成长过程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具体内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以及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体验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情感体验分享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成长的变化”、“自然的魅力”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举例解释:
-例如,在课文内容理解方面,教师应重点讲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如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凋零,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出的生命力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投入,以及这种情感与作者生活经历的联系。
-修辞手法理解: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使用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5.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一棵小桃树 教学设计(详案)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本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助小桃树抒写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对逆境中小桃树细致的描写来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教法学法】1、品析关键语句:品味作者对小桃树细致入微的描写,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特殊情感。
3、比较阅读法:寻找小桃树和“我”的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3分钟)1、(出示贾平凹的图像和名字“贾平凹”),学生读这位作家的名字,指导学生读准“凹”的字音。
介绍贾平凹的原名贾平娃,父母希望他平平安安,可是贾平娃长大以后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贾平凹,“凹”从字形上看有“不平、崎岖坎坷”之意,这个字正是他人生经历的写照,从平娃到平凹一字之改,意境却是天壤之别。
二、初读识小树。
(15分钟)教师过渡语: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请同学们现在一边跳读课文,一边勾画相关的语句。
2、学生跳读课文,勾画描写小桃树的相关语句。
教师过渡语: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勾画的语句,并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3、小组交流勾画语句,讨论交流小桃树的形象。
4、师生交流相关语句,分析小桃树的形象。
预设:点读——第四段第九段齐读——第十三段(1)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
生答:单薄、脆弱、弱不禁风的情态,可怜的小桃树。
(2)他们嫌那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保护它,给它浇水。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11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11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的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点目标: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二)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
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三)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
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四)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理解小桃树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五)最后一处旁批引领思考,即文章第一个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阅读重在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一棵小桃树(教学案)【教学目标】1、找准文章的线索,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3、寻找小桃树与“我”的共性,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4、增强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2 课时【要点解析】人文主题:理解作者借小桃树表达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语文要素: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导入新课】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
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喜爱他的小桃树的呢?在“十年浩劫”中,一棵小桃树给了作者怎样的力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贾平凹,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散文《丑石》。
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多次。
2、词语拼音。
纤纤(xiān)孱(càn)头猥(wěi)琐(suǒ)摞(luò)马嵬(wéi)坡矜(jīn)持打旋(xuán)拱折(shé)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3、给课文分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 1 )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 2 )眼前的小桃树。
第三部分:(3-8 )回忆中的小桃树。
第四部分:(9-14)感动“我”的小桃树。
【合作探究】1、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①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
长相委屈②它历经风雨的摧残。
风雨摧残③被猪拱折过。
差点夭折④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
险些被砍⑤大家都笑话它。
受人嘲笑⑥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无人问津2、文中写奶奶有什么作用?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拿爷爷侍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4、文章第七、第八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交代得那么多,有什么作用?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文章以此结尾有什么含义?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的。
文章以此结尾具有深刻含义: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我”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6、赏析加点字: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一个“竟”字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在看到在风雨的打击下小桃树竟然保留着花骨朵时的无限喜悦之情。
7、再次阅读课文,深入体会。
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的句式,至少写出三句,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成长过程中要不惧挫折;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梦想;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成长需要风雨的历练;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课内提升】《一棵小桃树》节选①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②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③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
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
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⑤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
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可怜的小桃树儿!⑥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
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⑦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1、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将人世比作大书,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光,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信念和希望。
3、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简要回答。
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对比阅读】1、想一想,本文和《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都与“文革”有关。
不同点是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丑石》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
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
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
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它是太丑了。
”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