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讲课稿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讲课稿

《故都的秋》讲课稿第一篇:《故都的秋》讲课稿《故都的秋》讲课稿——关于作者“悲凉”的心境文/未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感知其意蕴,我们能够体会到故都的秋的“清”和“静”。
在“清”和“静”的背后,从更深一层来看,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悲凉”心境。
课文第一段那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全篇的文眼,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的内心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每个人对秋的感受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悲,有的也可能是喜;即便是悲者也未必是从秋景中得来的)。
作者喜欢故都的秋的“清”、“静”,其实更喜欢故都的秋的“悲凉”。
《故都的秋》整篇都渗透了一种“悲凉”的心境。
悲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悲哀凄凉”。
悲凉,是人的一种心境,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作者是依凭着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的,他笔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
要知道,郁达夫是一个具有士大夫倾向的读书人。
我们可以找一些写秋的诗歌作品句子,找一下悲凉的感觉。
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秋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
(《红楼梦·秋窗风雨夕》)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
“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为秋瑾就义前遗言,引自此诗)这些诗歌把秋描写的够凄惨悲凉了。
“悲凉”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我们要从作者本身入手来理解这一问题。
关于文章之外的诸如作者忧郁、孤独的性格,当时中国民生凋敝的时代背景等等,这和作者“悲凉”的心境有一定关系,不再细说。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北京秋季景色的散文,作者寓居北京多年,对北京的秋季景色有着深刻的感受。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秋季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感知北京的秋季氛围,表达秋季的感受。
2.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3.能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秋季景色,表达个人感受。
2.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如何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如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秋季景色1.学生观看PPT,欣赏北京秋季的美景图片。
2.老师播放北京秋季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秋季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秋季的气息。
3.老师出示《故都的秋》散文,让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北京的秋季景色?(3)你读完之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4. 学生小组合作,用四个场景图展开小组讨论,描述北京秋季的景色,更好的感知秋季的美。
Step 2 了解传统文化1.老师简要讲解中秋节、重阳节的节日由来和民间习俗。
2.学生阅读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3 教学散文阅读策略1.老师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策略。
(1)讲解散文四要素——情景、文笔、意境、意义。
(2)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如理解段落大意、掌握关键词、领悟卖点等。
2.老师让学生围绕散文进行阅读思考,注意区分散文和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之处。
Step 4 写作锻炼1.根据阅读的散文内容,学生自行组织素材,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秋季的描写。
2.互读作文并进行点评,老师进行总结。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的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__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__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__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__的基调和底色。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__的骨架。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故都秋景的能力;(3)能够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和怀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都秋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事物的珍惜和传承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和怀念;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2. 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故都秋景的能力;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全文;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故都的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美;(2)引导学生回忆对故都的秋的印象,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2)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和怀念;(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对故都秋的情感认同。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故都的秋》;(2)写一篇关于故都秋的作文。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文章,如郁达夫的《秋夜》、鲁迅的《秋夜纪游》等;(2)让学生比较这些文章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写作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郁达夫育才中学曹文抗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故都的秋》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对其文本语义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第一语义层,更要深入到内部去触摸作者灵魂深处柔软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受和理解文中之义、文中之思、文中之情。
文本写作具有鲜明的即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是在特定的心境下进行的,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的诱发才能产出作品。
也正是这样,我们在了解文本之义时,必须通过语义的表层步入到文本的内部去理解其的寄托义。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首先,文章在句式的使用上能够把长短句(多以短句为主),整散句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如写“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的五个偏正短语的整饬的排比;“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秋味的概括;文章后半部分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的到的”。
接着用多种句式速写“南国之秋”的特色。
文章正是把整散句有机结合才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语言风格。
其次,文章调动多种使用语言的技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综观全文,除了大量的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相对照、烘托,烘云托月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
如把南北方秋的姿色味和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
而“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
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
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
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当然,就本文的语言技法的使用而言,除了上面提及的而外,作者还注重音节的搭配,以形成一种“平仄相间”的音乐美。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作者郁达夫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故都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语言清新淡远,显示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范本。
阅读是一场关于美的旅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品味故都之秋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探究,主要有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探究文句中的文化生活、探究文本之后的文化背景、探究作品中的文化心理等多重途径。
在学习《故都的秋》(《诗经·豳风·七月》《秋声赋》《就是那一只蟋蟀》)等文本时,可以探究汉字“秋”背后的文化渊源,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秋”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禾谷孰也。
”许慎以“火烧禾谷”解释“秋”字,大概依据的是古代的生活习俗和自然规律。
文字学家左民安先生根据甲骨文判断,“秋”字“下为火形,上为秋虫之形,火烧秋虫,为古代焚田之俗,在秋末进行”。
流沙河先生则认为“秋”字,“头有须,背有翅,身有环节纹,明显是蟋蟀”。
南方很多地方至今称蟋蟀为“秋虫”,而秋字读音可能来自于“其名自呼”,因为蟋蟀鸣叫声正是“秋秋”。
左民安、流沙河两位先生根据甲骨文解字,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一览无遗。
学生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阅读作品,自然在认知、感受之外,更多了一份文化素养的收获。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2.教学目标:(1)语言:积累重要语句,体会音调、色彩词汇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2)语文常识:了解散文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3)阅读:分析文章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殊情感。
(教学难点)3.教学方法:①朗读法。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抓住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②提问法。
以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透过文字体会深情。
③对比法。
将两段景物描写做对比,将南方的秋与故都的秋做对比,在对比中感受文章的妙处。
④合作探究。
小组协作的方式,加强团结意识,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仕女伤春,文人悲秋”,秋风萧瑟、万物衰飒的秋天,总是会激起心灵敏感细腻的文士心中悠长缠绵的愁情。
往古来今,故国难回,这份漂泊流离之叹也总是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深味过北国之秋,也品尝过南国秋意的郁达夫,他那纤柔细腻的心,将为我们呈现怎样一个动人的故都之秋呢?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
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问题探究1:彼时,人们惯称“北京”为“北平”,但是作者却命名“故都的秋”,为什么?你认为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相比,哪个更好?“故都的秋”更好。
1.亲切、亲近。
“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2.历史变迁的沧桑。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有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有助于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
问题探究2:故都的秋的总体是什么特点?通过哪些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故都的秋味?从故都“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图景一:秋院静观①“一”字见清、静、悲凉。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一丝一丝”。
②颜色显清、静、悲凉。
冷色调碧绿,青,蓝色,白色。
③修饰语见“悲凉”。
“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图景二:秋槐落蕊①槐树落蕊,铺满地,无声无味,细柔触觉。
②扫帚的丝纹。
图景三:秋蝉残鸣“衰弱”“嘶叫”,寒蝉凄切,竭力的嘶吼,迸发的是对生命的告别,话尽悲凉。
图景四:秋雨话凉缓慢悠闲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凉。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图景五:秋果胜景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小结: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清)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味: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问题探究3: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既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又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总体来说,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问题探究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感:向往、迷恋、眷恋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问题探究5:尽管作者对故都的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
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
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技巧。
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
(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