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合集下载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创立殿试 武举
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
科举考试的变化
阅读课文,说出明朝科考在内容和格式上有哪些变化?
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 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 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 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 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 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 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 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朱元璋像 明太祖
(1328-1398)
世之寒微有能 过我者乎?斯 寒微之至极也!
朱元璋听取刘伯温的建议: 高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筑
九字真诀。在其他起义军高调 墙
称王之时,朱元璋却在南京闷 头搞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战略 资源。后消灭了东南的起义军 势力,一路北进,攻占大都,
广 积 粮
统一全国。元朝灭亡。
课堂练习
3. 我国的科举制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的思想、
D 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4.明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下列有关明朝手工业发
B 展状况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棉纺织业在明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 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D.著名的瓷器是青花瓷
——顾炎武
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败坏人才,使读书人成为皇 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社会进步。
重点知识
朱元璋废除丞相,改革 科举,强化皇权,这一 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 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 朝的统治。
弊:皇权不受约束,天 下治乱系于皇帝一人之 手。君明则治世;君昏 则乱世,给明朝的统治 埋下了危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17张PPT)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电影《锦衣卫》海报
锦衣卫印
锦衣卫特务机构
职能: 对臣民监视、侦查。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时京官安每旦然入朝朝,中必与坐妻,子诀别, 却知天下事。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 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那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 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京酱肉丝、 还有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 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 不入啊。
“厂卫”---锦衣卫、东厂、西厂
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明代在刑部、 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 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 机构。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 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锦衣卫原为皇帝亲军侍卫,掌管皇帝出入的仪仗。明太祖加强 专制统治,特令其兼管刑狱,并给予巡查缉捕的权力,但其本职仍 是“侍卫”。锦衣卫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担任。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为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于1420年在 北京设立了东厂,用亲信宦官任东厂提督,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 言、大奸大恶”的事,并可以直接报告皇帝,有监视 锦衣卫之权。厂、卫彼此制约,便于皇帝全面控制。 西厂设立于1477年,也是由宦官掌领,但其规模、权 力超过东厂,自京师内外到各地王府、大小城镇,甚 至偏僻乡村,都有他们的踪迹,1510年被撤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2、目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印锦衣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大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大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小故事大道理: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
三司: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按 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2.朱元璋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 接
掌握军事大权
中央
左丞相——(六 中书省部)——右丞相
吏户 礼 兵刑 工 部部 部 部部 部
地方
( 三行 省司 )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情景导入
他自幼穷苦,曾为地主放牛, 后来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 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 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之后又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边走边 乞丐。25岁时参加郭 子兴的 红巾军,他作战勇敢, 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 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经 过一系列的斗争,最后,他 当上了 皇帝。
他是谁?
情景导入
名字: 朱元璋
认识朱元璋:
籍贯: 安徽凤阳
出身: 贫苦农民
职业: 和尚--军人--皇帝
从和尚到皇帝,从万人 之下到万人之上,朱元 璋走向了人生新巅峰!
一、明朝的建立:
•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2、明朝的建立: 年,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南京),他就是 。
2.手工业包括哪几方面?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以苏州为中心 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青花瓷)
3.商品经济的活跃有哪些表现?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②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③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商帮就是建立在地缘基础上 的商人组织,按地域划分, 有本帮和客帮之分。商帮是 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 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 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 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 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 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 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44张PPT)
朱元璋像
知识串联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像
明 朝 疆 域 图
元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明朝建立之初, “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政局不稳,人心浮动,面对严峻 形势,朱元璋充分意识到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的重 要性,并着手进行 改革 。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2、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
(2)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 军都督府。
问题思考(P67)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 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地方和中央 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防 止了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 加强了皇权。)
• 5.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C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6.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7.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 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2、辩证认识加强君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 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创景设情 据档案记载,南薰殿旧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 画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幅 画像,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 画像。而让人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却 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见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
1344年17岁
1352年25岁 1356年29岁
章 1361年34岁 1364年37岁 1368年41岁
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 为僧,游方乞讨 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占领集庆(今南京),受龙 凤大宋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
被封为吴国公 自立为吴王 称帝,建立明朝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像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 (南京)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想一想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明朝疆域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
皇 帝
政局不稳,
怎 么
人心浮动,

我当如何巩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全面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理解八股取士 的消极影响。 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篇章
从乞丐走向皇帝
新课探究
一、明朝的 建立
1.分析元末农 民起义爆发的 原因。
元朝末年,政 治十分腐败, 各级官吏竭力 搜刮民财,导 致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 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 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可是他始终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朱元 璋感到事情蹊跷,调查后发现胡惟庸家 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 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胡 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 了三万馀人。
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
职能:监视臣民。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以史为鉴 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 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lǐ )泉, 他称这是大明的祥瑞,并邀请明太祖 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 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 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 说不出话来。可是他始终指着胡惟庸 家的方向。朱元璋感到事情蹊跷,调 查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 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 捕,当天即处死。 胡惟庸案前后株 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
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 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
胡惟庸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强化皇权 的原因 元朝的灭 亡是由于地 方分权和朝 臣的权力过 大所致。
2.强化皇权的目的及措施:为了巩固统治
措施:1.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2.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3.官制改革——政治方面
在地方,①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 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 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 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一、明朝的建立
2.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 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问题思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 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在地方,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将原来的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 统属,使行省权力分散;在中央,他废除了 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 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他的 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 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锦衣卫特务机构 职能:监视臣民。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 法律的约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和文化、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基础知识,对封建社会的演变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特别是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皇帝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衣卫印
厂卫设有监狱、法 庭,对犯人采用剥皮、 抽筋、刺心等酷刑,制 造了大量冤错案。 锦衣卫印
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 厂、西厂)的设置,是明朝君 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3、改革科举制度
考试政策:尊孔崇儒
《四书》 《五经》 考试内容: 解释题目: 答题格式:
影响: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 部分,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 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 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 字,合起来共八股。
朱元璋强化皇权de措施
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 大所致
措施
政 治 上 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在地方 军事上 特务机构 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控制军权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厂卫制度,监视官民
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考“四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商品经济活跃,出现北京、南京两个全国 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 的商帮(商帮出现)
商业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
徽州民居
红顶商人胡雪岩
王家大院
徽商的房舍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
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明 朝 的 统 治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 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 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 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 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相权威胁皇权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 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 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建立
背景、建立者 时间、都城 元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 材料: •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 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 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 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 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 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 ,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答题观点: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 准,按照八股文的格式答题,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改革科举制度
考试政策:尊孔崇儒
《四书》 《五经》 考试内容: 解释题目: 答题格式: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影响: 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明朝科考图
举子看榜图
4:强化皇权的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君 主专制大大增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 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 城: 应天(南京)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一、明朝的建立
时 间: 1368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 城: 应天府(南京)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汉高祖刘邦 明太祖(1368-1398 年在位) 汉光武帝刘秀
(1). 发展社会经济
(2)强化皇权
三、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政治上: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 (1)在地方: 子为王,驻守各地。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皇帝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结果:
(2)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
皇帝






“胡惟庸案”
朱元璋强 化皇权 厂卫制度:锦衣卫和东厂
改革科举制度
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农业: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
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 商业: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
—朱元璋《皇明祖训》
政治上: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
给六部.
军事上:
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控制军权
结果: 皇帝 直接 掌握 全国 军政 大权
2、厂卫制度
(1)目的:
监视官民
锦衣卫
(2)机构:
东 厂
明代锦衣卫
东厂公公
电影《锦衣卫》海报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 士地位,达到鼎盛。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科举制僵化。
明朝
1.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A)
2、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 )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国家初建, 政局不稳, 人心浮动, 我当如何巩 固统治、加 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二、巩固统治的措施 1:原因 2:措施 三、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影响
原因
政 治 上 在中央 在地方 军事上 特务机构 思想文化上
二、巩固统治的措施
1. 原因: 2.措施: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景象?

新课探究
1.背景
元朝末 年,政治腐 败,社会动 荡,民不聊 生,导致农 民大起义的 爆发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一、明朝的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 城:
灭元朝时间: 灭元朝标志: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 ,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 缘维生。后来他参加 朱 了反元起义,由于英 元 勇善战和足智多谋, 璋 被推为领袖。他采取 “高筑墙,广积粮,缓 称王”的策略,逐步 发展壮大,最终统一 (1328~1398) 全国。
D
3、花生、土豆、向日葵等农作物是在哪个朝代被引进中国的 (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 清朝
C
4、明代时,盛产青花瓷并且畅销海内外的是( A、苏州 B、景德镇 C、长安 D、北京
B)
棉纺织 业 手工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
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玉米
红薯(甘薯)
马铃薯(土豆)
向日葵
番茄(西红柿)
辣椒
花生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 业 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手工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业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 制瓷业 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商业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明代青花风头壶
苏绣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明代青花扁壶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 业 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手工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业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 制瓷业 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