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让公众看到官员晒财产的真诚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官员财产隐秘才是社会隐患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官员财产隐秘才是社会隐患【导读】管公开官员财产呼吁了多年,也讨论了多年,但坦白地说,最近推动官员财产公开的这股声浪比以往更大。
无论是高层传达出反腐决心与意志,还是地方试点官员财产公开范围扩大,或是官员财产公开的共识与氛围正在形成,都给公众带来了信心。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传达出的反腐决心与意志,正在引领新的一轮反腐浪潮。
最近公开官员财产引发舆论热议。
据悉,浙江慈溪纪委常委杨智峰曾表示,推行官员财产彻底公示,也要考虑社会接受度问题,他承认目前收入差距较大,会顾虑官员财产网上彻底公示后引起社会反弹,带来不稳定(1月28日《潇湘晨报》)。
尽管公开官员财产呼吁了多年,也讨论了多年,但坦白地说,最近推动官员财产公开的这股声浪比以往更大。
无论是高层传达出反腐决心与意志,还是地方试点官员财产公开范围扩大,或是官员财产公开的共识与氛围正在形成,都给公众带来了信心。
不过,就公开进度、公开程度而言,还与公众期待有很大差距。
比如,目前试点地区多是县级地方,公开对象多是科级官员,公开方式多是内部公开。
可见,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公开这项改革,目前还是在“浅水区摸石头”。
这样的改革力度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
尤其是在“表哥”、“房叔”、“房姐”等事件曝光后,公众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期望更高,也更迫切。
究竟是等着“网友曝”,还是主动公开官员财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三思的问题。
如果坐等“网友曝”之后再去调查官员财产,显然是很被动的。
唯有主动公开官员财产,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
在公开官员财产这个问题上,慈溪纪委常委杨智峰称,彻底公示财产或引起社会不稳定。
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似乎没有厘清楚官员财产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即认为彻底公开官员财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不彻底公开官员财产,才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之一。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彻底公开官员财产,官员的贪腐机会就会继续存在,社会对权力的监督成本很大而效果很差。
官员贪腐就会影响到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莫让支持财产公示者成官场异类.doc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莫让支持财产公示者成官场异类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莫让支持财产公示者成官场异类日前,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谈及财产公示制度时表示,愿做财产公开申报第一人。
他毫不避讳地说,自己只有一套72平米的房子,但很多政协委员都表示质疑。
此前,范松青建议广州率先试行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公开,有人说他坏了官场潜规则,有人说他政协副秘书长走到头了,回家卖红薯吧。
(1月22日《新快报》)True范松青遭同僚质疑充分说明,像他这样只拥有一套房的官员,如今已经极其稀少。
当普通民众想做房奴而不得时,官场已经成为盛产房叔、房婶的地方。
这样的论断并不夸张,几乎所有问题官员名下都有多套房产,其中还有不少是豪宅。
True当官员拥有多套房产成为一种常态,公示官员财产就成了革自己的命,心虚者自然会对改革百般阻挠。
这正是官员财产申报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多年,却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原因。
在这样的语境下,范松青力主官员财产公开,并率先公布自己的家底,毫无疑问会成为官场的一个异类。
True范松青可能因为坏了官场潜规则而只能回家卖红薯,这句话看似调侃,但这种遭遇官场逆淘汰的威胁,却是每个支持改革者都会面临的压力。
事实上,此前已经有不少开明官员,因为支持改革的言行破坏了官场和谐,而最终丢了乌纱帽。
True一个机体健康的官场,需要更多范松青这样的异类;一个有希望的社会,不能让支持改革者孤独和心寒。
然而,能够给范松青们撑腰的,不是他们自己孤注一掷的决心,也不是媒体的关注与褒扬,只能是切实拿出改革方案,将官员财产申报常态化。
只有改革成为难以逆转的大势,只有官员财产公示成为常态, 范松青们才不必承受作为异类的压力。
True改革需要范松青这种跳脱于身份局限、超越个体利益的先行者,在官场之中,其实也有不少明事理、知大势、忧天下的官员,要想让这些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就需要为他们营造敢为改革鼓与呼的良好氛围。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官员财产申报立法需要勇气.doc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官员财产申报立法需要勇气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官员财产申报立法需要勇气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行官员财产申报立法,不仅能满足公众期待、凝聚民心民意,更能化解执政风险、增强执政基础。
作为全球公认的阳光法案,官员财产申报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建议有关部门抓紧研究综合性反腐败立法问题,并将修改完善反腐败方面的单行法律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其中建立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律制度再度受到关注。
这是一项考验决心与勇气的立法。
虽然早已被视作契合民主法治的反腐利器,虽然民间对此早已形成强烈的共识和诉求,虽然有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七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立法议案,但中国官员财产申报立法却始终不见胎动。
即便是上述信息,也未透露出明晰的立法时间表与路线图。
屈指算来,财产申报开始列入立法规划议事日程至今已有18年时间。
实际上,从条件不成熟论到与隐私权冲突论再到适时建议论,暗藏在官僚利益集团之中的种种借口,早已被公共舆论撕去伪善的画皮。
任何国家,财产申报对官员都不是什么好事情,立法不可能等到官员自觉接受、达成共识的那一刻。
尤其在腐败高发的关键时期,期待出现那种所谓的条件成熟无疑是自欺欺人。
在官员财产申报上,我们缺的不是立法条件和技术,恰是决心与魄力。
早在240多年前,瑞典公民就可随时查看各级官员的纳税清单。
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
想一想那时的社会状况,条件就成熟吗?迄今为止,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官员财产申报立法,在立法方式、申报对象、范围、程序、审查、监督、惩处问责等方面,积攒了大量丰富、可资借鉴的经验。
而在国内,从2009年新疆阿勒泰宣布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到广东选择两个县区试点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相关的地方探索也已有4年时间。
经过如此漫长的酝酿与探索,官员财产申报立法也应该到了见分晓的时候。
当前,社会对反腐的期望值不断攀升,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行官员财产申报立法,不仅能满足公众期待、凝聚民心民意,更能化解执政风险、增强执政基础。
官员财产公开

官员财产公开,让部分领导先走!2013-02-03 作者:李铁热点就是热点,这一天的到来不可避免。
在全国各地的两会上,官员财产公开再次成为热点议题。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本人表态,如果接到通知要求公示,我会带头公示。
”随后,佛山市市长也作出了类似的回应:如有要求,我也愿意公示财产,“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深圳市市长许勤对两位“同僚”表达了赞同,称“自己也会和他们一样,如有通知,愿公布财产”。
在这之前,广州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递交提案,建议广州试点公开官员财产,并表态愿带头公布。
此举遭到同组委员的质疑,有人担忧这样会破坏官场的潜规则。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
自古青天皆难做,酱缸文化有渊源。
同流合污混官场,独善其身免为难。
这一打油诗可能道出了官场上不少人的心声。
清流,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官场中,优秀而心怀理想的清流不在少数,他们不愿意过一种担惊受怕、同流合污的生活,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获得成就和尊敬,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尊严。
甚至“欲以片心除众弊”的理想主义者也不乏其人。
说到清流,就不得不说到酱缸。
这是一个由柏杨先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象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象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人如果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改变这种酱缸文化,就得往酱缸中加清水,让其活动澄清。
我们在说回官员财产公开这回事,现在既然有不少官员表示,公开自己的财产不是问题,只要组织有要求,愿意立即带头干。
我觉得,这样的清流就是改变酱缸文化的元素。
在一个酱缸中,如果你是一滴滴地往里加清水,恐怕还来不及净化,自己已经被染黑了。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转作风一定要让群众眼见为实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转作风一定要让群众眼见为
实
媒体披露,上海市已为干部落实转作风订出了30条实施办法和24条规则。
市委领导在几天前审议相关规定时强调说,各项规定一旦公布,必须严格执行,解决实际问题,主动接受监督,以作风正党风,以优良党风带动政风,真正取信于民。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
要改善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首先就要把身子转过来,直面群众,把公务活动尽可能公开、透明,让老百姓亲眼看看自己的作风有没有真的转变。
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人把新订的法规刻在玄武岩上,供城里的贵族、平民、奴隶比对。
如今有了互联网,不用这么麻烦,鼠标一点,就可以把转作风规定的落实情况公布出来。
这样,老百姓就能一一比对,监督起干部言行来也有更明白的标尺。
比如,转变会议作风,不妨让公众从政府公开信息里看到要开什么会、在哪开、开多长时间,让老百姓议议这个会该不该开,会议地点选得合适不合适。
今年元旦起,温州市对公务员因公出国全程公示,所有公务出国计划一律在外网公示,在政府内网还须公示具体出国人员、花费、学习心得等细项。
如果出国信息能如此公开,甚至进一步扩大公开程度和范围,那肯定会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转作风的落实。
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旨在加强对官员财产情况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该是全面透明的。
公职人员的财产情况不应该成为一个秘密,而应该向公众开放,让人民群众了解官员的财产来源和变动情况。
因此,官员的财产申报应当实行联网公示,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查询到官员的财产情况。
这样一来,官员的财产情况就会受到更大的关注和监督,减少腐败的发生。
其次,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该注重实质性和真实性。
只有真实和实质性的财产申报才有意义,才能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因此,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审核申报材料,确保申报的真实性。
同时,对于不实和虚报的情况,应该严肃追究责任,确定相应的法律和纪律制裁措施,形成严峻的威慑力度。
再次,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该注重官员财产来源的合法性。
目前,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主要关注官员的财产数量和变动情况,但对财产的来源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官员财产的来源问题是制度落地的关键。
合法来源的财产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前提,如果官员的所得财产来源不明,有可能涉及非法行为,应该引起警觉和追查。
此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也要注重保护官员隐私。
官员财产申报是一项重要的公务活动,但也涉及到官员个人隐私的保护。
因此,在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时,要确保申报材料的保密性,防止材料泄漏和滥用,同时也要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妥善保管,避免因为泄露材料而给官员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最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也需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只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的问题,才能确保制度的顺利运行。
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总之,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提高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在反腐败和维护政治清明方面的作用。
国考面试热点:官员财产公示要决心更要监.doc

2014年国考面试热点:官员财产公示要决心
更要监
【新闻背景】
广东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近日表示,广东分别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县和一个区,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公示的试点工作;2014年年前完成试点,并逐步推开。
True 一向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因试点官员财产公示再次受到舆论关注与肯定。
其实,类似的事情并不鲜见,浙江慈溪、湖南浏阳、宁夏银川等地都曾有过官员财产公示的尝试。
但其中不少地方虎头蛇尾、人走政息,现实情况使此类尝试不了了之。
True 作好官员财产公示,最重要的是下定决心,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制定时间表,推动公示工作全面公开。
假如公开不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全凭自觉、讲大概,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True 另外,想让官员财产公开工作发挥切实作用,要在监督方面多下功夫。
一要有严格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调查、审查、核实,让都无异议的情况少一些,再少一些;二要有完善的内部统计、考核机制,以确保财产公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公职人员财产公示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公职人员财产公示由于公职人员行使权力与担负责任的公共性,其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需要通过对公职人员的隐私权实行比普通公民更为严格的限制来防止公职人员利用隐私权隐藏贪腐所得。
公职人员保持廉洁的义务与公职人员适当保留隐私的权利之间如何实现平衡,是在当前中国推行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正是基于上述考虑的一项制度安排。
由于腐败行为日益隐蔽,从公职人员财产状况这个“利益终端”出发,对其增减情况采取申报、审核、公示等监管措施,是防止私利与公权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切断权力与腐败联系的重要措施。
这既有利于增强对公职人员监督的有效性,从源头上削弱公职人员的腐败动机,又有利于维护公职人员财产的合法性,提高公众对公职人员的政治信任感。
近来随着人们对陕西“表哥”、广州“房叔”等事件的关注,要求公职人员公示财产的各种呼声此起彼伏,然而,该项制度的出台与推行必须以严密的规划与操作设计为基础。
选择怎样的财产监管机制正是由于存在公职人员以各种方式鲸吞国家财富的现象,才有必要对公职人员的收入、财产和债务状况等进行监管。
国际上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监管机制。
第一类是对外公示机制。
它强调保持公职人员廉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让他们及其直系亲属定期公开他们的收入、资产、投资及债务状况,通过由外向内的监管机制防止他们拥有的财产可能与其执行的官方职责发生利益上的矛盾。
瑞典早在1766年就规定每个国民都享有查阅官方文件的自由,包括允许普通公民查阅任何公职人员的财产及纳税情况。
2011年瑞典的清廉指数为9.3,在183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4位。
美国、日本通过制定《美国政府行为道德法》、《国会议员资产公开法》等法律赋予公民查阅公职人员申报的家庭财产状况。
为了最大可能公开官员的财产信息,近年来俄罗斯、法国、墨西哥、英国等国家也尝试使用计算机电子技术推动公务员财产申报信息公开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让公众看到官员晒财产的真诚
对于官员财产公开,任何一个地方“试水”的勇气都应当被肯定。
不过,仍希望有更完整、配套以及全局性的官员财产公开办法出台,以形成对这一制度的真正推动。
据《新华日报》报道,徐州贾汪区600名科级干部日前在网上公布个人资产,并作出廉政承诺。
而在记者随机查看的100名干部个人公开信息中,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
由此引发质疑。
贾汪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秋月认为可以将此次公开视为“立此存照”“着眼长远”。
“现在瞒报是诚信问题,万一哪天被举报,就是违纪问题,轻重自知。
再说,天天面对自己的虚假承诺,也是一种无形压力,多少能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
对于官员财产公开,任何一个地方“试水”的勇气都应当被肯定。
它在客观上形成了对这一制度建构的呼吁,体现了对于制度改良的需求。
这是徐州贾汪区此举的积极意义,值得鼓励。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尤应看到,要让公众相信官员财产公开的真诚,而其核心必在于取信于民。
徐州的此次公布,首先让人疑虑的地方在于,为何一些虚假的财产信息,在当地纪委书记的眼皮底下得以公开。
纪委书记把瞒报定性为“诚信问题”,寄希望于瞒报者面对自己的虚假承诺时,感受到“一种无形压力”。
这么想自然没什么问题,连北大廉洁社会研究中心梁根林教授都很认同,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公开,早公开、多公开,不能坐而论道,等配套机制健全了再公开。
这大概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
但在财产公开上,如果这人如实公开而那人隐瞒公开,这本身就形成一种不公,其边际递减效应也必然使得公开逐渐形同虚设。
而且,人们永远没有办法预期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完善?
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任何事情,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尽全力而为之,没有打算“舍得一身剐”,那么成功的几率恐怕不会太高。
曾经被誉为“破冰”之举、在媒体上盛极一时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官员财产申报,到今天之所以近乎湮灭无闻,就是因为一开始就设立了“秘密申报”,又实行了“豁免期”。
总是在起头的时候信心百倍,而要在进行深入利益博弈的时候发觉力不从心,于是愈加苟且,也就愈加不由自主。
我宁愿这不是散布悲观,而是一种必要提醒。
人们希望有更完整、配套以及全局性的官员财产公开办法出台,以形成对这一制度的真正推动,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可能才是这一制度能真正取信于民的关键。
在报道中,一位公务员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单位的“头”就不止一套房,还有私家车,但都未申报。
问他为何不举报,他说:“我又不愣,关我啥事?”如果没有举报,如果公众干脆知情不报,这
本身表明,一项制度并未发挥出它的正能量。
这种情况非以徐州为独,毛昭辉教授也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官员财产公示试点后,会出现“零投诉”“零举报”现象,反映了群众对于公开制度本身的不信任。
当地或许不应仅让公开的官员“轻重自知”,而要调查、核实、追责。
官方不拿出壮士断腕或刮骨疗伤的勇气,公众仍将疑虑难消,财产公开仍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