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2课木假山记训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苏教版选修木假山记

苏教版选修木假山记

木假山记教学要点一、明白得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能够翻译重点的句子。

二、体会作者对人材得不到重视和珍爱的不满之情。

3、明白得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式。

教学重点:一、明白得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能够翻译重点的句子。

二、体会作者对人材得不到重视和珍爱的不满之情。

3、明白得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式。

教学方式:讨论与归纳教学进程: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苏洵,是北宋闻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

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木假山记》能够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

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一、分析课文:一、请学生来朗诵第一节。

教师帮忙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二、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进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碰到哪些幸与不幸?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较之下,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觉,却被樵夫农人看成了木材,那又是“最幸者当中”的“不幸者”了。

如此的不幸者,相较在生长进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愈甚——已经具有了必然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觉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材不被社会发觉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利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成木假山的艰巨漫长的进程,隐喻人一辈子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与不幸隐喻人材的怀才不遇。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木假山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木假山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木假山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①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岭:指五岭。

作者当时调任潘州南巴,过此岭。

②长沙傅: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从全诗看,诗人“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B.5%左右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过分迷恋网络,打乱了正常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导致学习成绩一日千里。

C.杜郎口中学三面黑板学生争相去写、去画的真实课堂就把他们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人”的理想演绎得淋漓尽致。

D.直接把牛奶或者什么豹奶狼奶给婴儿喝,别说长得健壮,不呕吐拉稀已经谢天谢地了。

3,在学校的管理中,有时候一声适时的提示,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给人送来浓浓的暖意,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学校现在开展校园广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在起床、晨读、午餐、放学等时段,用富有学生特色的话语,配上动听的音乐播放,让校园时时充满关爱和温情。

请任选两个时段各拟一段温馨提示语。

注意亲切生动,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环境氛围。

起床晨读午餐放学时段:提示语:时段:提示语: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木假山记自读课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木假山记自读课含答案

课木假山记(自读课第9)?对应学生用书P25?走近作者苏洵(见《名二子说》)相关背景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

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

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

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

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

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

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

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可以想见当时之盛。

后老苏归乡,木假山藏于眉山老家。

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

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树木的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死了。

:树木的嫩芽。

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发芽。

蘖??: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

拱殇:未成年而死。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此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成拱形。

有幸而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伐了;不幸被大风拔起来,随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的,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之患。

材,而有斧斤:名词活用材得:能够。

??:斧斧斤为动词,成材。

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子。

此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斧子砍。

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与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泥沙而远斧斤。

以脱,其中”第一个“其??的;第二个“其”,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2课木假山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2课木假山记

第2课 *木假山记1.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木假山记》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4.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权书上》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一、字词积累1.字音蘖(niè)殇(shāng) 拱(gǒng) 啮(niè)食· (fén)樵(qiáo)夫 薪(xīn)踞肆(sì)岌(jí)然2.一词多义(1)数{①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名词,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②礼、乐、射、御、书、数 名词,六艺之一,算术③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动词,计算,查点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动词,列举罪状⑤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副词,屡次)(2)徒{①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副词,只,仅仅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名词,同一类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 名词,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副词,白白地)(3)肆{①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形容词,指仪态自然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动词,延伸③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名词,店铺④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 动词,尽)(4)伐{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动词,砍伐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征讨,攻打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夸耀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劳,功业)(5)其{①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指示代词,那②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副词,其中③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 代词,它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3.词类活用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名词活用作动词,伐 而为薪②而不为人所材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材③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叹服④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避免⑤木之生,或蘖而殇 名词作动词,成为蘖4.古今异义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古义:到。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木假山记》课件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木假山记》课件
只能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 9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
喜欢

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耐人寻味。
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 而(于)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说说作者所“爱”所“感”所“敬”的分别是什么。 二段以复叠的手法来证明前段观点。
• 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 而(于)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
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
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
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
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
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
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 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 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 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全文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4、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

高中语文 3.2《木假山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3.2《木假山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3.2《木假山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要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

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

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一、分析课文:1、请学生来朗读第一节。

教师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2、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

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题2 02木假山记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题2 02木假山记

4、第三节:作者两次写到“有所感”,而文章偏偏没有明 写,你能推测出作者另有怎样的感慨吗?
总结:面对供人玩赏的木假山,作
者暗藏着对人才不得施展却沦为官场 摆饰的悲哀与无奈,表达了对知识分 子的共同宿命的不满与感叹。
拓展训练:阅读并翻译,思考苏洵与庄子人格精神的共同之处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 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 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 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 曳尾于涂中。” 《庄子》
10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魁岸踞肆:形体魁梧伟岸;踞肆:踞,通“倨”,仪态高傲舒展。 意气端重:神情端正庄重。有以:有什么地方来。服:使……倾服 11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 阿附意。 庄:庄重;栗:通“慄”,谨慎;刻:瘦削;峭:挺拔。岌然:高 高的样子。阿附:逢迎附和。
第三节
9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 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10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 二峰。 11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 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第三节
9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 所敬焉。 徒:仅仅,只。感,感慨;焉,于之。感慨寄寓在其中。敬,敬意; 焉,于之。敬意蕴藏在其中。
木假山记
苏洵(北宋)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 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 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 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 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9课 木假山记(自读课)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9课 木假山记(自读课) 含答案

走近作者苏洵(见《名二子说》)相关背景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

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

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

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

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

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

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

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可以想见当时之盛。

后老苏归乡,木假山藏于眉山老家。

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

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

木之生, 或 蘖 而殇, 或 拱树木的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 而夭。

围粗细时死了。

⎣⎡ 蘖:树木的嫩芽。

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发芽。

殇:未成年而死。

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

⎦⎤此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成拱形。

幸而至于 任为栋梁 则有幸而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也就被砍伐;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或破折, 或伐了;不幸被大风拔起来,随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不 腐; 没有腐烂;⎣⎡⎦⎤任:使用。

不破折, 不 腐, 而不为人所 材,没有折断,没有腐烂,却未被人当做材料,以及于 斧斤; 出于湍 沙之间, 而不 为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野人之所薪, 而后得 至乎此, 则 其 理樵夫、农民当做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 不 偶然 也。

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 予之爱之, 则非徒 爱其似山,而 又有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只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 所感焉;慨寄寓其间;⎣⎡ 然:表转折,然而。

第一个“之”,主谓间;第二个“之”,代词,它。

徒:只,仅仅。

所感:所字短语,相当于的⎦⎤字短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假山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蘖.(niè)而殇.(shānɡ),或拱.(ɡōnɡ)而夭
B.好.(hǎo)事者何可胜数.(shǔ)
C.而岌.(jí)然无阿.(ā)附意
D.漂沉汩.(ɡǔ)没于湍.(tuān)沙之间
解析:选D。

A.拱ɡǒnɡ,B.好hào,C.阿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蘖.而殇(树木的嫩芽)
B.而岌然
..无阿附意(高大的样子)
C.漂沉汩没
..于湍沙之间(沉沦,埋没)
D.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气数)
解析:选B。

高耸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B.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C.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D.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
解析:选A。

B.服,动词的使动用法;C.薪,名词作动词,做柴火;D.斧斤,名词作动词,砍伐。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则为人之所材
B.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C.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D.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解析:选D。

D项是省略句,其余各项是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幸而至于任为
..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
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蘖而殇,或拱而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而至于任为
..栋梁则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2)任用,担当(3)急流的水(4)水边高地
6.下列各句中,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或仿佛于山者
B.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C.而有斧斤之患
D.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解析:选B。

野人,古义为农夫,村野之人;今义为未开化的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①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①虽.其势服于中峰
②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己
解析:选B。

A.①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②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B.都是指示代词,其中的。

C.①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②动词,成为。

D.①表事实,可译为“虽然”;②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译文:
(2)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译文:
答案:(1)树木生长,有的还未长大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抱那样粗就被砍伐,幸运的可以长到作为栋梁的时候被砍伐。

(2)没有被好事的人见到,却被打柴的人和农夫砍去作柴的树木,怎么能数得尽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越俎代庖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

请致天下。


许由
..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
..虽不治
庖,尸祝
..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节选自《庄子》,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B.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C.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D.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解析:选B。

根据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以及“也”“而”来断句。

10.下列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的君主。

B.许由: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解析:选D。

尸祝: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把许由比喻为太阳、月亮,形象地说明许由的贤德,从而表明了自己禅位的诚意。

B.许由没有接受尧禅让的理由是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不需要自己出山。

C.本文表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主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前提之一是“无名”。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如用“鹪鹩”“偃鼠”的事例比喻欲望有限,极易满足,不需虚名。

解析:选B。

选项解释片面,理由有二:一是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二是许由认为他再去就是为了名,而他是不屑于名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译文:
(2)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译文:
答案:(1)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
(2)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