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3)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2)学会文言文断句,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表达。
(2)学会对比分析,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山水之景的喜爱,理解其通过山水抒发内心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表达,体会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断句,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2. 对比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体会其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山水游记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文学成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和作者柳宗元。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西山之景的喜爱。
4. 学生合作探讨,对比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体会其独特之处。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够“宴游”于西山,探讨其内心情感。
6. 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总结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9.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对比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运用文言文断句技巧。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章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章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理解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柳宗元及其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举例讲解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5. 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2. 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研读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作品,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使用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及对柳宗元山水游记文风的欣赏能力。
4. 学生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爱意识及保护措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作品,帮助学生把握其文风特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使学生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作者游西山为线索,描绘了西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山水之游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3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深入领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分析句子的意思,解释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课堂所学。
3.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解答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6.2 相关资料: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介绍、西山的相关背景知识6.3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第七章:教学方法7.1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2 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7.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7.4 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第八章:教学步骤8.1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8.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8.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分析句子的意思8.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8.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九章:作业布置9.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对课文进行阅读,巩固所学知识9.2 拓展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其他关于山水游记的课文进行阅读,并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进行比较9.3 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第十章:教学计划10.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10.2 教学进度:按照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10.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解答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教学目标中,除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定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同样重要。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篇1【教学目标】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2、正字音,读文本: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3、解释字词: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4、翻译句子:(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中的“游记”。
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
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例学生绘图: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音韵美。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自然景观有关的诗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文本的深层含义。
5.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相关的练习。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文。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独特的表达技巧描绘西山的美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学素养;(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爱和保护自然环境;(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2. 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独特的表达技巧描绘西山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含蓄、深刻的句子;2. 分析作者运用独特的表达技巧描绘西山的美景;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及作者柳宗元;(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3)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西山美景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西山美景;(2)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教学目标;(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任务,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2. 整理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查字典掌握其含义;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西山美景的短文;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两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语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醉翁亭记》等山水游记,了解山水游记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对山水游记有什么印象?山水游记一般描写些什么内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圈出生僻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提问:同学们觉得课文中的西山美景如何?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美景的感悟。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语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六、课堂讲解(1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对读者产生的感受。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八、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西山美景。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两篇)

教案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归纳。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文本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
4. 深层含义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西山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5.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 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文本解析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教案二:《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2.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写作技巧和风格的理解。
2. 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行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如细腻的景物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南京市第66中学欧阳玉兰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难点:体会作者在山水游记中寄托的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感悟自然”这一专题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想到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懂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写作背景: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检测预习,正音,集体朗读。
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文言文要注意文言现象,拿出学案,对照整理。
有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
不过,老师有几个句子要考考大家,哪位同学能帮忙?二、整体感知课文:4、朗读全文,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了几次宴游?(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
找出并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快乐吗?(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引导的是: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2)、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3)、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
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朗读2段。
(尽量用原句回答)1、始游西山时,柳宗元看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处?“其高下之势……不与培塿为类”2、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3、面对西山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活动?(颓然就醉,乐不思归;)8、这里的西山可否理解为作者自己?为什么?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
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填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9、那为什么乐不思归?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10、、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11、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
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
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小结:“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应该是释怀的柳宗元”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
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
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三、懂得课文的写作技巧:对比映衬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说说题目的意思。
(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游览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并感受。
)老师强调“宴”的意思是:闲适,安逸四、赏析理解课文语句(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
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
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
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
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五、作业:联系《赤壁赋》,请同学们关注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于作者被贬谪期间。
思考:为什么这段时期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为什么被贬谪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附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
宴游,宴饮游乐游众山抑郁苦闷游西山————————畅快愉悦《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班级姓名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恒惴栗..莽()..()则施施..而行()梦亦同趣.()斫榛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若蛭.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2作者简介3.写作背景4、文体5、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注意加点字词的解释和划线句子的翻译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繚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二、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古义今义攒蹙累积..古义今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今义游于是..乎始。
古义今义颓然就.醉。
古义今义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
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而:施施而行起而归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为:不与培塿为类故为之文以志三、重点内容提醒:1、始游西山时,作者看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处?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感悟?2、作者为什么感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四、你预习中要向老师提的问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