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第二部分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第二部分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第二部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继续研读课外文言文。

第二类:名人轶事、文史类一、研读例文,把握阅读方法例文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③食不给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④乃至被谗受贬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2.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③每以天下为己任3.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初中语文中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拓展训练

初中语文中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拓展训练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
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 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 帘帷。 ⑤双照:共照两人。
类型4
课内外诗歌对比
【答案】 ①思想感情方面。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 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②写 作手法方面。同:两首诗都体现了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 ”,《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异:《春望》想象之辞较少, 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 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 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春望》所写意象甚多; 《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第一部分 古诗文默写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全国视野新考 法拓展训练
类型1
创新考查文言词语意思
1.[2020温州]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1)承雨有声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2)声假雨也
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
(3)则蕉亦默默静植 课内迁移法:亭亭净植(《爱莲说》)
【答案】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类型3
创设情境考查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 闽有带鱼
闽地有一种带鱼,鱼身有一丈多长,没有鳞片而且腥味很浓,是各种鱼类 中地位最低的,送给客人都上不了台面。但是普通人家,用油炸着吃,也是芳 香扑鼻的。曾经有一位监司,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非常饥饿,在路上闻 到了很浓的香味,问这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侍从说这是带鱼,(监司)立即命 令(侍从)前往百姓家中取走已经煎好的带鱼,到自己的家里吃,(吃完)大 赞好吃,并且因以前没有买过而生气。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 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嗜好像这样无常。吴江的顾道 行先生也非常喜爱闽地所做的“带鱼鲊”,遇到闽地人就向他们索要,但是闽 地人却很讨厌这种鱼的味道,常常不能回应他。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部编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习题(一) 《前辈勤学》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⑦归,窗下石上,双趺⑧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选自《鹤林玉露》)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

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

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

③道:指学问。

④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

⑤昧爽:拂晓,黎明。

⑥洎:到。

⑦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⑧趺:脚。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和“洎北归”的“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耻下问(《〈论语〉十则》)B.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C.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D.虽乘奔御风(《三峡》)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明而读就:即,连词。

B.然龟山盖少年事盖:大约,表推测。

C.无垢乃晚年乃:是,表判断。

D.辄执书立窗下辄:就,连词。

3.选出对“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两项。

()A.是向友人炫耀他读书的用功刻苦。

B.是向友人说明,他学问上的长进是和他两肘三十年没离开过书案有直接关系。

C.是告诉友人,做学问实在太苦了。

D.说明学问上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勤学苦读。

4.本文虽表现的都是勤学苦读,但在描写两人的写法上却不一样。

请联系短文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它说明了什么?请你再写出两个勤学苦读的典故。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二篇《韩康伯不畏天寒》(陆续更新)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二篇《韩康伯不畏天寒》(陆续更新)

①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连词,表因果
②潭西南而望 连词,பைடு நூலகம்修饰
A.是
B.否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②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代指韩康伯
A.是
B.否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4.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而”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3.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其”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母问其故
②其如土石何?
1.下列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得襦:同“只”
B.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
C.寻作复裈:寻得,寻找 D.母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寻:不久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中考试卷语文课外文言文

中考试卷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有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苏轼《养生》)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

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

爵,古代的酒器。

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

③奉传:恭敬地传播。

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

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分以.养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不闻.机杼声C.夫已饥而食.虽有嘉肴,弗食.1D.晚食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活板》) 【乙】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

中考语文复习练测课件 素养综合训练32 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中考语文复习练测课件 素养综合训练32 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 【注释】 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 ②虞君:虞国国君。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 国。④渠:壕沟。⑤攻不待冲降而成拔:攻 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冲降,古时兵 车。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食.不甘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越疆而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故守不待渠而固.
▪ 他于是把沉香木烧成木炭,前往市场卖 木炭,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 3.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 要有恒心和耐心。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位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进入海中打捞沉香木。累积了很多 年,才得到一车(沉香木),把它运回家。他到集市上去卖沉香木,因为沉香木价 格昂贵的原因,最终没有人来买。过了许多天,他还不能卖出去。他心中产生 疲劳厌烦的情绪,把这看成是一种苦恼。他看到别人卖木炭,时常能很快地将 木炭卖出去,就产生了一种想法:不如把沉香木烧成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 去了。他于是把沉香木烧成木炭,前往市场卖木炭,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木炭 的价钱。世界上的愚蠢的人也正是像这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世间愚人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 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
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 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 【注释】 ①知:主持,掌管。②唐打 猎:据传说唐氏世代善捕虎,故有“唐打猎” 之称。③皓然:须发皆白的样子。④姑:姑 且,暂且。⑤哂:讥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役至.谷口: 到。 (2)乃厚赠遣.之:让……走,打发。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1)①释舟楫之安:
②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3)①稍葺而新之:
②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小贴士:
背:参照成语“背井离乡”,可推测其含义。
观:回顾“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知其义。
适:①〈动〉适应,顺从。②〈动〉出嫁,嫁。③〈动〉往,到。④〈形〉适宜,舒适。⑤〈副〉恰好。⑥〈副〉刚才。(摘自《古汉语词典》)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自 余 读 书 山 艇 子 辄 留 小 舟 于 池 中 月 夜 夜 夜 出
3.本文多用叠词和四字句,意蕴丰富。参考示例,为文中画波浪线句作批注。
示例:舟子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
批注:“丁丁”指像鸟啄食般的敲击竹篙的声音,清亮短促,写舟子催促他们回去就寝的急切,极富画面感。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二李离自刑李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

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⑤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⑥,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理:法官。

③过听杀人:误听(案情)杀错了人。

过,误。

④当:判决。

⑤傅:通“附”,转嫁。

⑥听微决疑: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

【阅读提示】李离作为封建朝廷的司法官员,因为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他认为“失死则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生命来谢罪的方式。

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虽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他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用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绚丽篇章。

同时他的严于责己、勇于担当的品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所闻也()(2)辞不受令()(3)故使为理()(4)罪当死()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 在面临君命与法律相抵触时,李离为什么要选择违抗君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郭氏之墟昔①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②国故城郭氏之墟③。

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④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⑤。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昔:从前。

②亡:灭亡。

③墟:荒废的城址。

④易为:为什么。

⑤善善而恶恶: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阅读提示】大家一定还记得《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嘱托“亲贤臣,远小人”,先主刘备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而选文中“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则是“知易行难”的另一体现。

明辨简单的是非的能力,大多数人还是有的,但是即使是最简单的道德、生活要求,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

布衣百姓之修身齐家,国君之治国平天下,都是如此。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尊重好人就要任用好人,厌恶坏人就得铲除坏人,否则就会有失败的危险。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2)是为郭氏之墟也()(3)其人为谁()(4)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3. 郭氏的城池之所以成为废墟是因为什么?(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 管仲说齐桓公“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齐王筑城齐王一日临朝①,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②,今欲调丁壮③,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④,经太行③,接轩辕⑥,下武关⑦,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⑧,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曰:‘大雪应候⑨,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注释】①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②支备:支付军备费用。

支,供给,支付。

③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④即墨: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平度市。

⑤太行(háng):即太行山。

⑥轩辕:山名。

⑦武关:地名。

⑧踣(bó):跌倒。

⑨应候:顺应时令。

【阅读提示】齐王只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

所以艾子借雪中饥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顾眼前,把人民都折磨死。

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选文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全文形散神聚,鲜明地突出了选文的主题。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东海起()(2)虽有少劳()(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2. 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望天而歌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B.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2)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4.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李贺学诗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③。

恒从小奚奴④,骑距驴⑤,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⑥如此,过亦不复省⑦。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选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注释】①长吉:即李贺,字长吉。

②通眉:双眉相连。

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④小奚奴:小奴仆。

⑤距驴:一种像驴子的动物,此处指驴。

⑥率:全,都。

⑦复省:再看。

【阅读提示】选文写的是李贺年轻时学诗的故事。

文章紧扣“奇”字行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李贺外貌最典型的几处特征,只用了区区十四个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然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重点写他创作诗歌的方式和过程。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从中可知他所作都是自己所见所感,为情造文,“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他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

他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可见李贺诗歌创作之“奇”。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2)每旦日出与诸公游()(3)及暮归()(4)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2)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3.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李贺“才而奇”的一项是()A.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B. 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C.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D.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4. 李贺学诗的故事,对我们学习写作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成人以德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①。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②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④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东轩笔录》)【注释】①王公化基: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礼部尚书。

②释褐:唐宋进士及第后,不是立即授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考试合格才能授以官职。

③课:对官吏的定期考核。

④吏干:政事。

【阅读提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中,当官的喜欢别人奉承、下级巴结上级是常有的事,正因为如此,往往会滋生不正之风。

选文写鞠咏想得到王化基的关照,写信、作诗给自己的上级,虽然这很正常,但多少带有巴结之嫌。

王化基“略不加礼”,反而“课其职事甚急”。

这一方面表现了王化基公正无私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王化基对下级的爱护。

从培养干部的角度看,“成人以德”的王化基堪为领导干部的楷模。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知杭州仁和县()(2)以谢平昔奖进()(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4)所忧者气峻而骄()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3. 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 选文最后一句“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有什么表达效果?韩琦大度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选自《青琐高议》)【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字稚圭,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

②大名: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宋朝时在此设大名府。

③玉盏:玉制酒杯。

④冢:坟墓。

⑤世宝:传世之宝。

⑥漕使:官名,宋代设诸道转运使,管催征税赋、出纳钱粮、上供京师及漕(水)运等事。

⑦时数:命运,一定的时限。

【阅读提示】加强道德修养,除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待别人,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做好工作。

所以,宽容大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文中感受到这种令人感动的胸怀和情操。

选文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对韩魏公喜欢玉盏的描写,“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法,文章写韩魏公喜欢玉盏的程度越深,那么“盏俱碎”“公神色不动”就更体现出韩魏公的宽容大度;二是侧面描写,文章写了宾客的反应,“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起侧面烘托的作用。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以百金答之()(2)置玉盏于上()(3)盏俱碎()(4)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2)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3. 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韩琦非常爱惜玉盏?(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坐客皆愕然”,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当时宾客们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