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经济增长理论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

一、古典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的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私人利益追求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这些理论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思路和基础。

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新古典经济学主张以市场为中心,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

对于资源配置及其效率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边际主义原则,即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比较边际效益来决定资源配置,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大萧条时期兴起的一个经济学学派,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主导。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会出现失业和经济波动,应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调整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恢复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四、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产出和知识的内生增长驱动的。

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是内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非经济政策的外生干预。

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要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和创新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

五、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强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制度包括法律、规则、组织和约束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该理论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提出了改善制度环境和加强市场监管的政策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15经济学综合宏观名词解释总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15经济学综合宏观名词解释总结

对外经济贸易⼤学815经济学综合宏观名词解释总结对外经济贸易⼤学815经济学综合宏观名词解释总结适合科⽬:815经济学1. 国内⽣产总值国内⽣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国或地区)在⼀定时期内运⽤全部⽣产要素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产总值是⼀个地域概念。

2. 国民⽣产总值国民⽣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产总值是⼀个国民概念。

国民⽣产总值核算的⽅法有⽣产法,⽀出法和收⼊法。

3. 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平变动状况的⼀种价格指数,⼀般是⽤通过对若⼲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进⾏加权平均来编制。

⽤公式表⽰为:CPI=(⼀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4.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平。

它不是⼀个实际产出量,⼀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产总值,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产要素投⼊,实现技术进步。

5. GDP 平减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产总值的⽐率。

⽤公式表⽰为:GDP 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产总值GDP 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泛,能⽐较准确地反映⼀般物价⽔平的变动趋向。

6. 相对收⼊消费理论相对收⼊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

从⽽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按他的看法,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持⼀固定⽐率,故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如图所⽰,当经济稳定增长时,消费为收⼊的固定⽐率,故长期消费函数为Y C L β=,但当经济景⾊变动时,短期消费函数有着不同形态,例如原先收⼊为Y 1时,消费为C 1,当收⼊由Y 1减少时,消费不遵循C L 途径,⽽是循C S1途径变动,1111Y C Y C t t >,即平均消费倾向变⼤,反之,当收⼊由Y t1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C S1的路径变动,直到达到原来的最⼤⽔平,当经济稳定增长时,⼜⾛Y C L β=的途径,如此,便形成了长期与短期消费函数的区别:长期:Y C L β=,短期:cYC C s +=0 。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 51710。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 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

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 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 2—61615。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
目 录
• 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概念 • 内生增长模型介绍 • 内生增长动力机制分析 • 内生增长理论政策含义与实践应用 • 内生增长理论评价及争议点 • 结论与展望
01 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概念
定义与内涵
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体内部的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人 力资本等因素,而非外部因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
该理论认为,政策制定者应通过鼓励创新、教育投资、研发支持等方式, 激发经济体内部的增长潜力。
内生增长理论还指出,市场竞争、贸易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对 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 力的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将逐 渐成为推动积累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实现更加可持续的
一些学者对内生增长理论的假设和结论提出质疑,认为该理论过于简化现实经 济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略了制度、文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存在争议点及未来研究方向
争议点
关于内生增长理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度量问题;二是模型假设与现实经济 的契合度问题;三是内生增长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问题。
与发展经济学中的其他增长理论相比,内生 增长理论更强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对经济 增长的作用,认为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
同时,内生增长理论也吸收了其他 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些思想,如人力 资本理论、创新理论等,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02 内生增长模型介绍
AK模型
假设资本积累是经济 增长的唯一源泉。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 核心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还强调,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以促进技术进步和 知识积累。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的界定,发展及其评价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的界定,发展及其评价

第1期总第123期 2013年1月山东财政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No.1Vol.123Jan20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的界定、发展及其评价杨依山1,2,杜同爱3,武鹏飞4(1.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3.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353;4青岛市李沧区招商局,山东青岛 266100) 摘 要:在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以及对其发展阶段和典型模型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理论的演变历史。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增长率由增长模型本身决定,是由模型的内生变量决定,而不是求助于外生变量;它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第三次理论革命,为解释经济增长事实和提供政策建议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3)01-0108-07收稿日期:2012-08-07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山东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09BJGJ29);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BS1073510010);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加快山东生态省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研究”(09CJGJ2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加工贸易由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产业集聚研究”(11YAZH093)。

作者简介:杨依山,男,山东单县人,经济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文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杜同爱,男,山东平度人,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经济管理、经济增长理论;武鹏飞,男,山东滨州人,青岛市李沧区招商局,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综述.由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控制技术进步是由人们的行为决定的,也是可以通过政策等加以影响的,不怎么在不同的经济中期水平很不相同。

因此,当新古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增长时,我们或者说会想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科紫麻线性来考虑。

分析方法从而可以由模型的内部来决定经济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这些模型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经济强劲增长模型-理论概述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经济发展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强劲增长的可能。

尽管新古典技术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到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没法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

新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在于放松了突破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内生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加速增长理论内容内生强劲增长理论的内容1、储蓄率内生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的,Cass(1965年)和Koopmans(1965年)把Ramsey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逼不得已因而获取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储蓄率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选择或者说对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储蓄)的偏好。

内生储蓄率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供给的内生逼不得已,从而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一Word资料.个投入要素(资本)从数量上得以在模型内加以说明。

然而,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对储蓄的内生性的技术处理并没有消除模型本身长期人均增长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

Ramsey模型暗示长期增长率被钉住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值x上。

技术水平更高的储蓄意愿或一个的增进在长期中体现为更高的资本或更有的放矢的工人产出水平,但却不会引起人均增长率的变化。

2、劳动供给内生新古典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增速是人口统计增长率。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名词解释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名词解释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名词解释在经济分析中,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内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那些在模型内产生的变量,也就是模型本身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

内生变量通常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等,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内生变量通常受到模型内部其他变量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变量。

例如,在宏观经济模型中,消费和投资是内生变量,它们受到收入、物价水平、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就业、产出等其他变量。

2.外生变量外生变量是指那些在模型外部产生的变量,也就是模型本身无法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

外生变量通常包括物价水平、利率、税率、政府支出等,这些变量通常不受模型内部其他变量的影响,但会对模型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在宏观经济模型中,物价水平和利率是外生变量,它们不受模型内部其他变量的影响,但会影响消费、投资等其他变量。

3.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区别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区别在于产生的影响不同。

内生变量在模型内部产生影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他变量;而外生变量在模型外部产生影响,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但会对其他变量产生直接影响。

以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为例,内生变量(比如家庭支出)会受到其他内生变量(比如家庭收入和财富)以及外生变量(比如物价水平和利率)的影响。

而外生变量(比如物价水平)则不受任何内生变量的影响,但会直接影响内生变量(比如家庭支出)。

4.研究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研究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的运行机制,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首先,通过研究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对外生变量的反应,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经济系统的内部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影响。

其次,理解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对于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1.国内生产总值 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既衡量经济中的所有产出和收入,又衡量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GDP有实际和名义之分。

名义GDP以现期价格衡量产品与服务,实际GDP 以一个不变的基期价格衡量产出与服务的价值。

2.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例,表示按现期价格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期的成本比率。

有公式:GDP deflator=名义GDP/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使我们可以把名义GDP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衡量以不变价格评价的产出,另一部分衡量价格变动。

3.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物价总水平的一种衡量指标。

表示相对于基期的一篮子固定消费品的相同一篮子的现期价格水平。

4.奥肯定律Okun’s law表示失业率与实际GDP直接存在的负相关关系。

原因在于就业的工人有助于生产产品和服务,而失业工人不能。

失业率的提高必定与实际GDP下降相关。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每上升1%,实际产出下降2%。

有公式(Y-Y*)/Y*=-k(u-u N),其中Y是实际产出,Y×是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u为失业率,u N为自然失业率。

5.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real rental price of capital指用产品单位而不是货币衡量的实际资本的租赁价格。

6.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消费量的变化量。

边际消费倾向取值在0与1之间。

7.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且要素都得到了自己的边际产量,则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经济利润必定为零。

8.要素份额 factor share支付给一种生产要素的总收入的比例。

9.经济利润 economic profit企业所有者在支付了所有生产要素报酬后剩下的收益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从而形成各有侧重的经济增长理论。

对现代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 源自所谓外生增长和内生增长之间的差别。

外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理论不能预见的所谓外生的技术进步推动。

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指不依赖经济外部的力量(如外生的技术进步、外资等) 的推动, 主要由经济的内在力量(如内生的技术变化、资本积累等) 推动的长期经济增长。

因此,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大体上可以作这样一个划分: 一类是将技术当成是外生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 以罗伯特•索洛(R. M. Solow) 为代表: 另一类是将技术当成是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 主要是80 年代以来保罗•罗默(P. Romer) 等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为代表。

外生经济增长理论
外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理论不能预见的所谓外生的技术进步推动。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古典增长模型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都已经做了不少研究。

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力量以及决定增长过程的机制做出说明。

他们认为, 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率的大小, 而投资来源于储蓄, 因而经济增长最终由一国的储蓄率与资本的投资效率决定。

后来, 索洛等人提出一个强调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论。

他们区分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的来源: 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 (Growth Effect) 和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索洛把后者称之为“水平效应” (Level Effect) 。

其含义是指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函数, 从而使生产函数向上移动, 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所以, 外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理论不能预见的所谓外生的技术进步推动。

索洛模型, 由索洛和斯旺(T. W. Swan) 于1956 年作出。

索洛模型以其简洁性和实用性成为宏观经济学家工具箱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经济学家在回答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时, 通常都从索洛模型开始。

其模型表达式为:
GY= aGl = (1 - a) Gk (1) GY———收入增长率, ———劳动力增长率, GK———资本增长率, ———在收入的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带来的
索洛和斯旺认为, 通过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生产中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 则可以使经济活动实现哈罗德所说的充分就业均衡增长。

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 改进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积累作用的解释, 扭转了经济理论界的悲观情绪, 被多数政府作为制定经济增长政策的理论依据。

如果资本存量的增加大大快于劳动的增加, 那么就会发生资本深化。

资本深化是指人均资本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过程。

如果没有技术变革, 资本深化将会带来人均产出的增长, 带来劳动边际产品和工资的增加, 同时还会导致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并降低边际收益率。

在没有技术变革的情况下, 资本深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会停止在资本边际报酬为零的点, 在这一点上, 人均资本停止增长, 人均产出不再增加, 福利维持现状, 经济进入稳定状态。

索洛模型虽然可以满足竞争性均衡条件, 但均衡的增长率仍然等于劳动力增长率。

如果不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 经济就会收敛于一个人均收入不变的稳定状态, 即零增长。

这就是说, 经济增长依赖于一个自己都无法把握的外生因素———技术进步。

这一“不愉快的结果”使得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其根源在于它们将知识外生于物质生产过程, 构造出来的生产函数是收益递减的, 致使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资本积累或人口积累, 因而是收敛的、趋同的和短期的。

各国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长期而巨大的差别, 在这种增长理论中无法得到解释。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 也就是说, 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 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 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 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这与60 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 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而得到的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恰好相反。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 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是外生的。

正因如此,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 仍然被近期理论分析所采用。

80 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学家对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提出了许多具有外在收益递增和知识外溢的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式”, 卢卡斯(Robert Lucas) 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普雷斯科特- 鲍依德(E. Prescott and J . Boyd) 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 杨小凯- 博兰(Yang Xiaokai and Borland J ) 的“劳动分工演进模式”, 阿尔文•扬(Alwyn Young) “创新与有限的边干边学模式”。

原有的内生增长模型不断精致化。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新增长理论为代表, 罗默则是新增长理论的标志性人物。

他的内生型生产函数模型是新增长理论中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

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分别于1986 年和1990 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之中, 并相应提出了二个模型。

他的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形式为:
Fi = F (Ki , K, Xi) (2)
其中, 为Fi 厂商的产出水平, 为Ki 厂商生产某产品的专业化知识, X 为i 厂商其它各生产要素的向量, K = 6 n i = 1 Ki , 表示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总和。

在这一模型中, 罗默继承了阿罗(K. Arrow) “干中学”的思想, 把知识作为一个变量直接引入模型, 并且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他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

两种知识的结合不仅使技术和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 而且也使资本与劳动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

1990 年, 他构建了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

同第一个模型不同, 他把经济增长来源在模型中予以明确化, 其形式是不同的、专业化的生产投入数量的增长, 进一步明确生产要素有四个, 即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受教育年限衡量) 和新思想(按专利数量衡量) , 其中, 知识是最重要的, 投资促进知识, 知识促进投资并能提高
投资的收益, 因此知识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力。

令H1 , H2 分别为用于生产活动、研究开发部门的人力资本, Xi 为用于生产的第8 个投入的数量, A 为中间产品, K = ∫A0Xi1 -αβdi 为有形资本, 则罗默的最终产品生产函数设定为: Y= (H1 ,L ,Xi) = Hα1 Lβ ∫A0 Xi1 -α-βdi (3) 由于所有中间产品都在同样条件下生产, 于是对于任意的, 我们可将Xi = X0 , 则(3) 式变为: Y= (H1 , L , Xi) =AHα1 LβL1 -α-βdi (4) 式中, 作为中间产品其数量的增加是由于研究开发部门的科研人员所推动的, 其拓展方程为: dA/ dt =δH2A。

由于研究开发部门的产品(知识、技术、专利等) 具有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效果等特征, H2 越多, 部门的劳动效率就会增加得越快。

因此, 研究开发部门具有动态的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正是来源于此。

新增长理论的出现, 使人们认识到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才是关键的, 此外, 将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许多外生变量内生化, 突破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束缚。

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研究框架, 把技术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强调了长期以来一直为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这一研究框架是比较合理的。

新增长理论关于知识、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论证, 有助于我们认识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中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增长理论在强调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同时, 忽略了制度、市场等因素。

将制度演变引入经济增长的是诺斯(Douglass North) 。

他重视制度因素的分析, 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考虑, 运用现代产权理认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最终由制度决定, 新制度经济学比新增长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