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老师和学生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谓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谓古代老师一般称呼学生为弟子、门生。
如:宋·欧阳修《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
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
扩展资料:古代时的师生关系:中国历史上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
春秋时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
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
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上述传统只是反映少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
如《尚书》所记:“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
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
在西欧中世纪,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
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生关系门生、弟子、受业、桃李、高足。
1、“门生”[mén shēng],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
泛指学生与弟子。
例:《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欧阳修(宋)“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释义:亲自传授的人是弟子,间接传授的人是门生。
2、“弟子”[dìzǐ],古代对求学之人的称谓,以弟子的身份拜师学艺。
例:《论语·雍也》——孔子(春秋)“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释义: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3、“受业”[shòu yè],古代学生对老师的自称,弟子对老师亦自称受业。
论语中孔子择师的标准

论语中孔子择师的标准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择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他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德行高尚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能够教育学生从容不迫、正直诚恳。
2. 学问深厚
孔子认为,老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学问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能够教育学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有方
孔子认为,老师应该具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4. 能够启发学生
孔子认为,老师应该具有启迪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成熟的思维方式。
5. 有耐心和毅力
孔子认为,老师应该具有耐心和毅力,能够耐心指导学生,并且不断鼓励和激励学生。
- 1 -。
论语中关于尊师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尊师的句子诲人不倦废寝忘食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研桑心计一字之师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桃李争妍后继有人尊师重道春风化雨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德才兼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师道尊严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就是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体现。
这种无私伟大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追求,到达理想的彼岸老师我永远记住您!伟大的老师们。
2)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3)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4) 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
在这样的时刻,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我们尊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5)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在您的节日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6)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7) 呵,老师,校园里有着你的骄傲和光荣。
在你呕心沥血的浇灌下,有着太多的丰收季节。
你忠贞不渝地守护这块园地,就像守护着你的阳光照在你的脸上,那是一片明朗的希望。
8)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9)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对啊!是老师从我们走进校园开始传授我们知识,从我们无知开始,老师就一天一天不停的教我们做人。
10)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
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11)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12) 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孔子对老师的名言警句

孔子对老师的名言警句1. 【孔子的名言要10句,带解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会产生害处.”。
《论语·侍坐章》程翔课堂实录

程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
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
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
孔子首先说话。
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
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
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
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
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
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
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
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
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
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
《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
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
论语十则是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

论语十则是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一、论语十则的基本情况论语十则是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这十段话可老有意义啦。
孔子那可是超级有名的大教育家,他说的话就像宝藏一样,每一句都能让人琢磨好久。
二、各则的大概内容1. 第一则可能是讲学习态度的,比如说要勤奋好学,不能偷懒。
就像咱们现在上大学,要是天天躺着打游戏,不学习,那可不行,孔子肯定不喜欢这样的学生。
2. 第二则说不定是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里很重视品德修养,他可能会告诉学生们要善良、诚实、有礼貌。
这在咱们的生活里也特别重要啊,要是一个人老是撒谎、没礼貌,谁愿意跟他做朋友呢?3. 第三则也许是强调尊师重道的。
在古代,老师的地位可高了,学生得尊重老师。
现在虽然师生关系更平等了,但是尊重老师还是应该的呀,毕竟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呢。
4. 第四则可能和交友有关。
孔子可能会说要交好朋友,那些正直、诚信的朋友才值得交往,要是交了些坏朋友,可能就会被带坏喽。
5. 第五则说不定是关于自我反省的。
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有没有做错事,就像咱们考试没考好,得想想是没复习好,还是考试的时候粗心了,这样下次才能进步。
6. 第六则也许是教导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
咱们在大学里也要有目标,是想考研、考公,还是找个好工作呢?得像孔子教导的那样,有个努力的方向。
7. 第七则可能是说对待学问要严谨。
不能不懂装懂,得实实在在地去探究学问,咱们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更是要这样。
8. 第八则说不定是关于孝顺的。
孝顺在孔子的思想里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咱们虽然还在上学,但也要关心家人,多给爸妈打打电话,回家的时候帮着做点家务。
9. 第九则也许是说要珍惜时间。
大学时光过得可快了,不能浪费时间,要好好利用起来,学习知识,参加社团活动,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10. 第十则可能是总结前面的一些思想,再次强调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好学上进的人。
三、论语十则的价值这些话流传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有价值。
它可以给我们大学生很多启示,让我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都能做得更好。
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用来形容教导人特别耐心。
“循循善诱”就是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够尊重学生,以平等、平和、平易的心态对待学生,保存教育的耐心和恒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
教育上:发挥学生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
人如璞玉,不琢不能成器。
老师对学生的指引和帮助,苦口婆心地说教,甚至是当面指责,都是对学生的的雕琢。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把握好“雕琢”的力度和分寸,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光亮的美玉。
对于班内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他的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对他的“雕琢”更需要我们有独到的眼光和耐力。
这些学生的教育和转化非常考验我们老师的心智。
有道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虽然年纪小,却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就像一块冰,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终究会融化的。
教学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古语曾云“亲其师,信其道”。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
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
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诚面对”的师生关系,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乐园。
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恪守以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多一点尊重和信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多一点欣赏和赞誉,以谋求学生的全面与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努力为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
形容四有好老师的古文

形容四有好老师的古文《论语·为政第二》:“四有”好教师孔子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教学这件事儿,真的很有意思。
为什么说教学相长呢?你看《论语》的安排,本身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看起来都是只言片语,都是零碎的。
但编者有意识通过编排顺序,来还原和传递孔子当时真实的思想。
《学而第一》排在前头,但学生不管那么多,你讲你的“人不知而不愠”,我关心我的“道千乘之国”。
无论孔子怎样引导,学生还是不断的探究学问的外用——学问有什么现实的用处。
不得已,老夫子只能以“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作结尾。
第二章,孔子调整教学内容,干脆挑学生关心的“为政”来讲。
夫子滔滔不绝,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学生先是瞪大了眼,后来一琢磨老师还是在糊弄,讲得都是教化的大道理,先是在众人的怂恿下,跳出一个新进的插班生——子张,子张上来就要求学“干禄”,求问入仕的学问。
孔子不好意思直接打击,勉强的给了他一些建议。
接下来,孔子直接的“老板”鲁哀公也跳出来,问的更直白,如何让“民服”。
孔子一肚子的气,只能好言好语的将自己的主子往正道上引。
紧接着,权臣季康子也跳出来,问让民众敬忠的问题,孔子一看,总算是逮到机会了,开始回到当节课的主题——孝。
接下来,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胆子越来越大。
一个学生干脆跳出来说:“先生为何不从政呢?”言外之意,您讲得头头是道,干嘛不自己从政尝试一下呢?这话多少有点儿大不敬,但的确代表了当时不少弟子的困惑。
所以,还是被记录下来了,但没有写明姓名。
用的是“或谓孔子曰”——有人这样问孔子。
孔子是怎样回答的呢?现在来看,孔子的回答绝对够得上一个四有好教师的标准。
一、有扎实学识学生也就随口一问,但做老师的,尤其是做万世师表的,孔子不能随口一答。
老人家捋捋胡子,引经据典,张口就是《尚书》,《尚书》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书,记载的是上古以来,留下的各种文告,这些文字忠实的反映和还原了上古先民们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丘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韦燕有感于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对《论语》的解读,我把大一时在旧书摊上买的那本《论语》又重新读了一遍。
彼一时此一时,除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智慧,书中鲜明乃至可爱的师生形象深深吸引了我,大概因为现在的可儿妈已经是个年轻的老教师吧。
于是便闲敲键盘,聊作备忘,也与大家分享。
1孔老师。
知识渊博,品质高尚,此乃为师者之本。
他对学生个性了如指掌,进而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孔老师骂人吗?当然!他当面骂子路:你真粗野啊!还教育子路不懂就不要装懂。
等樊迟问完问题出门,他就骂樊迟是个小人。
孔老师不仅教学生读诗学礼,还教育学生做人,做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君子”的内涵可比西方的“绅士”丰富多了。
不管学生来问仁义礼智(知)信,还是问孝友政行农,孔老师都能巧妙地点拨学生学以致用,印象很深的是“驷不及舌”这个成语。
如今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老师真不多了。
孔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绝不将就。
吃得很精细。
如果肉切成了平行四边形那绝对不吃。
色香味不全也绝不吃,更别说过期变质食品了。
真亏了孔师娘,家务活肯定比别人家的多多了。
可是孔老师还说女子和小人一样,靠得近了,她就显得无礼;离得远了,便嫌你不亲近。
师娘估计也是发过牢骚的。
老学究就是多“礼”。
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说话?怎么做到的!孔老师在家闲居的时候,“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光读这几句话都觉得老师在家很惬意、很讲究。
孔老师认为40岁是一个人的分水岭。
如果一个人40岁还没什么成就,往后就很难了。
如果一个人40岁还被人厌恶,那他这辈子就完了。
孔老师说君子给人三种不同的印象:远望很庄严,接触他发现温和亲切,听他说话使人感到严厉(大概他自己就是这样的)。
我想,如果有一个学生在某个片刻认为我是这样的老师,我会感到无上光荣。
2 颜渊。
孔门十哲中排名第一。
绝对是学霸。
苦心钻研老师的学问且“欲罢不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孔子从来没有说过他有什么缺点(如果穷不算缺点的话)。
不仅好学,知错就改,还能“闻一知十”。
更让人钦佩的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子贡在孔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比不上颜回。
”没想到孔老师不但不安慰、鼓励子贡,反而说:“我赞同你这句话,你的确比不上他。
”有这么赞同别人的人吗?可以想见其他同学对颜回也是甘拜下风。
《论语》读完,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段——颜回最后一个去看望被拘禁的老师,老师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回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可是天妒英才,颜回31岁就去世了,孔老师很悲痛,哭:“我不为他悲痛,还能为谁悲痛呢?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好学的人了。
”
不是每个班级都有颜回的。
3 子路。
这个学生和孔老师最亲近,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都认为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子路果烈刚直、多才多艺、为人勇武、忠于职守。
最重要的是他敢对孔子说“不”。
当他听说老师去卫国主持政事要先正名时,他竟然说:“您怎么迂腐到如此地步!”当老师去见“美而淫”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后,子路居然敢给老师甩脸色。
试问72门人中哪个学生敢如此造次?
孔老师赞叹子路的正直与“无宿诺”。
他认为凭借子路的一面之辞便完全可以断案;子路说一不二,今日事今日毕。
不过他又认为子路升了堂还未入室,果敢但不免激进,所以经常打压他的傲气,说他暴虎冯河,不能独当一面,鼓励他完善自己。
良苦用心,日月可鉴。
子路对老师也很好,是老师默认的“乘桴浮于海”周游列国的忠实伴侣。
老师病了,他祈祷;老师病危,他请自己的门客为老师准备治丧,为的是让一生落寞的老师入土时有卿大夫的葬礼(病好了的老师拒绝了这份虚荣)。
感人至深。
子路这样的学生大多是课代表吧。
4 冉有。
这个学生与老师理念不大相同。
他不太注重仁德的修养,从来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的看法,也没向老师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
居然这么跟老师说话:“不是我不喜欢先生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这种学生可不少)。
”其实不是能力有限,而是不感兴趣。
他带兵打仗,帮季氏聚敛财富,孔老师对他颇有微词。
不过老师很欣赏他的才干,尤其是政治才华。
5子夏。
子夏以“文学”著称。
领悟能力超强。
他问老师“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老师说:“先有白底,再着色画花。
”子夏就领悟出先有仁义后有礼乐的道理。
不过在老师看来,子夏的道德修养还不够高,因此叮嘱他要做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型的学者。
6子张。
这个学生重视德行修养,是忠信的楷模,特别爱提问。
问政、问明(事理)、问达、问崇德辨惑等等。
可能目的性较强,一时想不通就容易钻牛角尖。
要不然孔老师怎么总是提醒他把疑惑不清的暂时空着不去想呢?子张大概就是现在那种一心想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吧。
7 子贡。
孔老师的得意门生、首富弟子。
“受业身通”,“瑚琏之器”(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孔老师曾经感叹,颜回道德甚高,但穷得没饭吃,子贡这孩子呢,做生意太有眼光,囤积什么,什么就能大卖。
放到现在,兴许就是一股神,说不定押注比章鱼还准。
子贡的为政之才贵在通达,相比子路的“果断”和冉求的“多艺”,“通达事理”更难能可贵,更有长远性。
8 宰予。
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这个学生思想活跃,竟然敢在老师面前提出守丧三年太长的观点。
老师问:“爸妈死了,你吃好穿好,安心吗?”宰予说:“我安心。
”(哈哈,顶撞老师的主儿)宰予还问老师:“如果一个仁者掉到井里去了,另一个仁者救还是不救呢?”这个问题就和先救妈妈还是先救女朋友的奇葩问题一样难回答。
你让老师两难啊,这个宰予!
宰予白(shang)天(ke)睡大觉,被老师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还是个爱说大话的学生,言行不一。
老师批评他:你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啊,原来我“听其言信其行”,如今得“听其言观其行”。
9 陈亢。
有点小人嘴脸。
不信任老师,总觉得老师没有把全部学问拿出来。
于是他问老师的儿子:“你有没有从你爸那学到一些特别的本领?”伯鱼说:“没有啊。
有一天,爸爸在院子里站着,我想出去玩,我爸就问我学诗了没?我说没有,然后就进屋学诗去了。
还有一天也类似,我进屋学礼去了。
”陈亢乐不可支,窃喜“问一得三”,应该学诗学礼,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偏爱。
还有一次,陈亢居然对子贡说:“仲尼(直呼老师大名)怎么会比你贤能呢?”子贡当场反驳。
明摆着挑拨离间啊,一句话就显出他极不聪明。
10 子骞、伯牛、仲弓、子游等等都隶属“孔门十哲”。
在《论语》中偶有发言。
11 公冶长、南宫括被老师相中,当了老师的女婿、侄女婿。
孔老师带的班级很有趣吧,不免让人想念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还有几句话想记录下来。
孔老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我想加一句:“不学且不困,末也。
”如今,不学且不困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孔老师知道了,应该又在叹气吧。
我对我的学生们说:高三这一年也许你这辈子古文功底最扎实的阶段,不妨在这个巅峰时刻读读《论语》,说不定,还真读懂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