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3.基坑周边环境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4.地下水位变化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主要承重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建筑物四角及主要受力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2个点,共计不少于8个观测点。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点:根据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4.地下水位观测点:在基坑周围均匀布置,数量根据基坑大小及设计要求确定。
七、观测周期及频率
1.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倾斜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1.掌握建筑物及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2.分析沉降原因,为调整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3.为建筑物后期使用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全站仪测量法: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倾斜观测。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观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3个,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2个,共计不少于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观测总结报告。
本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物使用安全,观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方案。在观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观测工作的合法合规。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沉降观测方案是为了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沉降情况,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为工程后续修缮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沉降观测目的本沉降观测方案的目的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监测土壤沉降,掌握沉降的趋势和速率,为工程后续的设计、修缮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
三、沉降观测范围本次沉降观测的范围为工程建设的周围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和水系等。
具体观测点的位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沉降观测内容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建设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和建筑结构等因素,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
2. 观测设备的布置:在每一个观测点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安装沉降仪,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内容的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测,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时间、沉降量、温度、湿度等。
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观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提供后续工作的参考。
五、沉降观测设备和工具1. 沉降仪:用于测量土壤的沉降量和变形情况。
2. 数据记录器:用于记录沉降仪测得的相关数据。
3. 温湿度计:用于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4. 其他相关工具:如电池、电缆、夹具等。
六、观测频率和时间1. 观测频率: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并进行数据记录,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工程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 观测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在白天或夜间进行,但要保证每次观测的时间相同。
七、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1. 数据处理:从沉降仪和数据记录器中获得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
2. 报告撰写:根据观测数据撰写沉降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以上即为沉降观测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网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1.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44.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185-2009二、工程概况本项目为某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主要涉及城市排水、供水、供电、通讯等管网设施。
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特制定本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三、观测目的1. 监测地下管网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为施工提供实时数据,指导施工。
2. 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工程质量和城市安全。
四、观测范围及内容1. 观测范围:本项目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网设施,包括排水管道、供水管道、供电电缆、通讯光缆等。
2. 观测内容:地下管网设施的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规律等。
五、观测方法1. 采用水准测量法进行沉降观测,选用DSZ2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
2. 采用电子水准仪进行辅助测量,提高观测精度。
3. 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地下管网设施周边每隔一定距离布设沉降观测点,确保观测点的均匀分布。
六、观测周期及精度要求1. 观测周期:施工过程中,每5天进行一次沉降观测;施工结束后,每10天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2. 精度要求:沉降观测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
七、观测人员及设备1. 观测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量工程师、测量员。
2. 观测设备:DSZ2精密水准仪、电子水准仪、水准尺、三角网、全站仪等。
八、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及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并定期整理分析。
2. 分析沉降规律,预测沉降发展趋势。
3. 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和城市安全。
九、沉降观测报告1. 观测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2. 观测报告需在观测结束后及时提交给甲方及相关部门。
十、安全措施1. 观测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
2. 观测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完好。
3. 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变化,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改进的措施。
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是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面将从需求明确、目标确定、方法选择以及方案优化等方面介绍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流程。
一、需求明确在开始制定沉降观测方案之前,必须明确沉降观测的需求是什么。
这一点将直接影响方案的制定、目标的确定,也会对后续数据的处理分析产生影响。
需求明确就是要明确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周期等基本信息。
对于监测对象的明确,需要确定监测的是土地还是建筑物,如果是建筑物,又需要考虑具体的建筑类型、基础类型和朝向等因素。
监测范围也是需求明确的重点。
如何选择监测的点位,每个点位的位置和数量,是制定方案前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此外,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范围,还需要确定监测分区,减少数据分析的复杂度。
监测周期是指观测时间的长短。
通常情况下,周期越长,收集到的数据量越多,但同时也意味着待完成周期较长,成本也相应加大。
因此,周期的长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斟酌,权衡收益和成本。
二、目标确定明确了监测的需求之后,需要确定具体的观测目标。
目标的设置是为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目标的确定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确定监测点位目标,即观测要点的选址和设置;二是确定监测精度目标,即需要达到多少精度。
对于监测点位目标的选址,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不能人为选择代表性较差的点位;第二,需要考虑周围的地貌和建筑物环境;第三,需要考虑统计学的代表性,以及数据分析的便捷性。
对于监测精度目标,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来设定。
比如,对于一些高精度的工程建设,精度目标需要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对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工程,可以适度降低精度要求,减少成本。
三、方法选择沉降观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地面遥感法、测量法、GNSS卫星法等。
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优点与局限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作为一种常用的地质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
其通过连续监测地表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用以评估土地或结构物是否发生沉降现象。
1. 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对土地或结构物沉降情况的实时了解,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工程安全和稳定。
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和要求,沉降观测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目的:(1)评估压载工程对地表土壤的沉降影响。
例如,建设地铁隧道时,需要对邻近建筑物可能发生的沉降进行监测,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2)监测工地排水对周边土地的影响。
当在水域或潮湿地区进行土地开发时,需要监测工地排水引起的土地沉降情况,以保护环境和避免土地沉降引发的问题。
(3)对结构物的沉降进行长期监测。
建筑物或桥梁等结构物的沉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层压实、地下水位变化等。
通过长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来避免严重的沉降导致的危害。
2. 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观测方案:(1)选择观测点位。
观测点位的选择应基于工程的需求和周边环境的状况。
观测点位应覆盖工程区域,同时考虑到土质状况的变化和潜在的沉降点。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位应选择在浅层地下水位变化敏感的位置。
(2)确定观测方法。
常见的沉降观测方法包括测站式和网络式观测。
测站式观测适用于较小的工程区域,需要在各观测点安装单个测站,定期进行沉降观测。
网络式观测适用于较大的工程区域,通过在各个观测点安装一组连续测站,实时监测沉降情况。
(3)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选择合适的仪器对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常用的沉降观测仪器包括水准仪、测量经纬仪、GNSS测量仪等。
在选择时应考虑观测区域的特殊要求和仪器的精度。
(4)确定观测频率。
观测频率的确定应基于工程需求和观测目的。
对于长期监测类的观测,观测频率通常为月度或季度。
而对于短期观测类的观测,观测频率可能会更高。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文高层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西文村高层农居安置用房工程,此工程分为地下车库和主楼两部分,其中主楼有四幢,分别为1#楼、2#楼、3#楼、4#楼,其中1#楼和4#楼为11层,2#楼和3#楼为17层。
二、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1、施测的目的和任务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2、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三、测量执行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90204-92)
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1、水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定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5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
为保证准确无误,将分时间段、往返观测。
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按要求进行联测。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我方埋设好由市质检站统一监制的沉降观测标志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埋设于±0.000的位置。
本次共布设43个沉降观测点(详见西文高层沉降观
测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精确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1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来,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求: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2
对测量水准仪进行定期检验,加强日常维护、使用和保管,有检查记录,使用仪器时,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将仪器置于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经常擦拭保养仪器。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
在建筑物一层浇注完后,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并进行初次观测。
之后每上一层荷载观测一次直至主体封顶,填充墙完成后观测一次,楼层按17层计,共18次。
如施工期间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
如出现特殊情况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建筑物竣工后半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4~6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预计共观测3次。
当建筑物出现下沉、上浮,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或裂缝
发展迅速,应每日或数日连续观测。
3、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指出,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本工程取值为0.04mm/d。
六、人员组成
人员组成:成立沉降观测组,成员包括技术负责人一人(黎晓辉),项目负责人一人(戴维友),观测人员二人(金源飞、季建杭)。
七、监测资料和报告
1、观测结果应于当日整理完毕,并及时将成果报交给甲方、监理和施工单位,若发现观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甲方、监理和施工单位。
如出现建筑物差异沉降超过1/1000L (L为相邻两沉降点之间距),必须立即报警。
2、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1)建筑物竣工后一周内向业主提西文高层竣工沉降监测报告,内容包括: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v-t-s(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2)沉降观测工作全部结束后一周内向业主提交西文高层沉降监测报告,内容包括: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v-t-s(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沉降观测示意图工程名称:西文村高层农居安置用房工程地下室
4
沉降观测示意图工程名称:西文村高层农居安置用房工程1#楼
5
沉降观测示意图工程名称:西文村高层农居安置用房工程2#楼
6
工程名称:西文村高层农居安置用房工程3#楼
7
工程名称:西文村高层农居安置用房工程4#楼
8。